如果把專業知識進行解讀叫做「知識翻譯」的話,媒體應該是知識的「首席翻譯官」。但在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刨去依然棘手的公信力問題,媒體在這點上做的並不算好。而與此相對的是,知識的需求正在「快速膨脹」,分答和知乎的持續火熱就是一個例證。
把知識的翻譯分為UGC和PGC兩種形式,知乎、果殼和科學松鼠會都是UGC的較好典型。而PGC的知識翻譯,「壹讀」可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但創辦「壹讀」的馬昌博認為這還不夠細分和垂直,他認為之前做的更多是泛百科,話題散而輕,缺乏垂直門檻,於是在8月份出來創立了知識解讀的新項目——視知(公眾號:shizhimedia),願景是做半專業時代的「首席翻譯官」。
因此,「視知」在知識翻譯的操作上,更側重圖片、漫畫和短視頻的移動可視化的形式,並進行更大量的「工業化」的生產。操作原則上,準確、清晰、有趣和滿足痛點,是視知更高分的「知識工業化」標準。而首批上線的欄目,有視知醫學說、視知資本論、視知8車道、視知二次元和視知百科,為的是把知識翻譯精準垂直化,滿足日益擴大的知識群體的「知識翻譯」痛點。
「半專業時代」的知識翻譯是剛需
「半專業時代」可能是個新表達,而馬昌博給出的解釋是:城市年輕知識人群的迅速擴大,使得知識受眾群體的擴大,「有知識的人才會對知識有需求」。同時信息冗餘和社會的專業化導致公眾對關乎自身的專業知識需求更迫切。而最近幾年行動支付的便利使得知識付費的趨勢和意願日益增強。
而這一切,讓「半專業知識」的翻譯成為一種剛需。比如網際網路金融和理財需求的發展,需要專業金融知識的更大範圍普及。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體現了醫療知識的需求,汽車保有量的提升,對應的是汽車知識的需求。
在馬昌博看來,「很多時候對專業知識需求看似不明顯,其實是因為並不懂」。大眾的知識需求和枯燥的知識表達之間構成了巨大的鴻溝,而將「專業知識」通過翻譯的形式降低理解和傳播門檻,可以滿足公眾的知識翻譯剛需。比如政府部門或B端企業,對專業知識的大眾化科普需求強烈,而公眾的需求也十分明顯,視知在其中承擔著「知識搬運」的角色。
「視知」知識翻譯的門檻在於更標準化的知識視頻製作,和高門檻專家資源的累積(比如其醫學欄目「視知醫學說」,就是和北京協和醫院合作)。因此,更為工業化的可視化知識翻譯,將成為需求對接的主要方式。
知識翻譯高分和垂直化
如果以往的知識解讀做到了60分,而視知達到的要求是80分。並且以產品的思維,追求翻譯水平的平均分。操作的方法就是上述的準確、清晰、有趣和滿足痛點四大標準。創始人馬昌博士是原《南方周末》時政記者,他認為《南方周末》做調查報導是「手藝人」的做法,不計成本地打磨報導,追求稿子的最高分,而「視知」要做的是追求平均分,在每一個產品的質量上做到相對標準化的把控。
具體而言,在準確性上,視知主要通過論文和專家解讀的形式,保持知識的準確度。比如視知的醫學欄目中,協和醫院醫生是解讀的主體之一。在科學欄目中,中國科協是主要合作方。清晰和有趣上,更注重可視化和專家解讀,專家自帶網紅氣質的解讀和移動短視頻的解讀方式,加上明星的出鏡,能大大加強傳播效果。
而滿足痛點上,則選擇目前需求量較大的金融、醫療、汽車和文娛等領域。當然,如果說準確性和滿足痛點有明確的標準衡量,清晰和有趣則是視知需要持續打磨和沉澱的地方。
「壹讀」的操作經驗,或許是馬昌博對知識進行「翻譯」的方法論來源,而視知的團隊大部分都有相關專業的背景。「對創業團隊的素質要求較高,這也是內容創業的門檻。」
視知 微信公眾號
盈利出口:廣告電商和企業服務
金融、醫學、汽車、二次元欄目的選擇或許是為了滿足痛點個,但在商業模式上,對應的則是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金融市場、醫藥健康和文娛市場。因此,廣告和電商會是視知的主要變現方式,廣告主要以贊助的形式進行,而內容電商, 是未來的變現可能性之一。
另外,可視化解釋外包服務商是視知的另一業務模塊,主要是政府和大公司的定製類視頻商業訂單,客戶涵蓋核心政府部門,和諸如阿里巴巴、騰訊以及各類金融和汽車企業。
在馬昌博看來,廣告的方式雖然有些古老,但仍是內容變現的最有效方式。通過企業贊助內容製作的方式,既保留了內容的生產標準,也對合作企業形成了很好的品牌背書,這是視知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政府背景的單位和企業,都有很大的宣傳和科普預算,這部分預算是視知的盈利來源之一。而馬昌博認為,這只是視知盈利來源的三分之一,更大的市場空間在於B端企業。「專業知識的翻譯是一個新的內容點,自帶更好的流量和精準的受眾,對企業推廣和獲客具有很大吸引力。」
目前,視知內容的分發渠道出了微信和視頻網站外,更垂直的渠道是更重要的點。比如汽車內容在汽車之家的傳播效果甚至超過優酷等視頻網站,而二次元內容在A站B站的傳播效果也更為明顯。「視知可以在更多垂直渠道聚合更多精準的用戶,而這是視知相對於B端企業的商業價值」。
相比之前的壹讀,視知保持一周5支短視頻的產出,而在專家資源的合作,視知目前已經和中國科協、協和醫院和國家有關部委進行合作,掌握知識解讀的唯一信息源。以維護自己商業模式的護城河。
在我看來,內容創業寒冬的論調下,「知識付費」和「知識電商」正在興起,背後的關鍵點在於知識的產品化。36氪之前的特稿《買不起的流量,創業者每天都是生死存亡》聚集了流量貴的問題,而對接產業背後的專業知識,或許是獲取流量的新的渠道。當然,視知依然要面對「知識產品化」操作的問題,在行業內進入的玩家不多之前,主要的競爭對手仍是自己。
插播招聘廣告一條:如果你不想錯過當下網際網路浪潮,想離網際網路及其相關行業更近, 想站在最佳的俯瞰點上觀察即將發生的改變,那麼36氪是最好的選擇。 36氪已入駐上海,如果你也想成為魔都創業生態最敏銳的觀察者,歡迎將簡歷發送 至:congjia@36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