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翻譯機構,無非就是「堆人」,僱傭很多全職人員,接活、翻譯。然而,在這其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通常不同人員翻譯同一個專業詞彙時,會出現語意上的誤差。比如翻譯水壺這個單詞,有人將其譯成 bottle,有人將其譯成 Kettle。一些日常詞彙可能造成的影響不大,但涉及到專業領域,「一詞多意」的情況會大大拖低工作效率。
其次,由於很多翻譯原稿,要求翻譯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但多數譯者只是從各大外國語院校畢業的學生,並不具備行業知識,翻譯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不說,速度還很慢。一本2、3萬字數的書,需要2個多月的翻譯時間。翻譯公司翻譯的小語種稿件,由於常常出現專業術語上的錯誤,很多都不能用。
那麼用機器翻譯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機器翻譯的發展歷史,第一階段,屬於傻瓜式翻譯,比如把「開水房」翻譯成「hot water house」;隨著技術進步,開始給單詞添加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利用算法,讓機器知道,開水房,就是「hot waterhouse」,當翻譯「冷水房」時,機器自動將「hot」代換成「cold」。簡而言之,首先收集大數據,再訓練機器的認知。精準度也存疑,而且目前市面上也沒有那麼多的專業術語供機器訓練。
DD 翻譯官以共享經濟的模式、網際網路的思維切入翻譯市場,把既具有專業知識、英語還好的優秀人才和有翻譯需求的用戶連結在一起。具體模式為,用戶在發布翻譯需求時,首先需要填寫需求單,對譯文的語種、領域、出稿時長做出要求。平臺也會利用 AI 技術對用戶發來的文章進行難度分析。
若要求翻譯的文章過長,工作人員會將其分成若干份,將切割過的文章,根據難度、語種、領域,自動推送給若干符合條件的譯者,大家同時翻譯這篇稿件的不同部分,提高效率。若有多位譯者感興趣,用戶可自行挑選譯者。譯者在初始註冊時,都只是「普通翻譯官」,翻譯的稿件愈多,平臺對譯者數據的積累也就越多,譯者標籤也能打得更加準確,下次的推送也就更加精準。
為了避免上文提到的,「一詞多意」的情況,用戶的原始稿件被送來時,平臺利用算法提取文章的關鍵詞,並規定這些詞的譯文,比如「水壺」就叫「bottle」,列出所有關鍵詞的詞彙表,發送給數位譯者。
如果只是簡單的文章,平臺抽取10%的金額,作為服務費。若文章難度高,專業性強,平臺的服務人員還會替顧客指定合適的翻譯人員,審核、甚至幫忙完善文章的內容,模式變重,收費自然水漲船高。抽取20%-60%的服務費。
這種「需求眾包模式」,對翻譯速度是一種極大的提高。上文提到翻譯機構翻譯一本2、3萬字數的書要幾個月的時間,但DD翻譯官只需不到一周就能完成。
針對即時翻譯要求,DD翻譯官也開發出了「現場譯」功能,比如一對情侶去國外旅遊,請當地的地陪,感覺就像花錢買了個大電燈泡,插在情侶之間。如果不請,在陌生國度,語言不通則寸步難行。但如果用戶在DD翻譯官上發布陪同旅遊需求,會有一位專業人士,全天、線上陪同用戶遊玩。看見不懂的標識,只需拿起手機,給翻譯展示標牌,就能得到實時譯文。該項服務的價格是150元/天起。
公司成立於2016年1月,北京總部全職員工7人,核心創始人均具備央企或者上市公司超過10年的工作經驗,平臺目前有3600名翻譯官,1500多名客戶。目前主要收取一些大型B端客戶的費用,比如接央企、大使館單子。成立至今,日均訂單量約15單,項目月營收呈增長趨勢,增長率最高達600%,上月流水6萬元。
DD翻譯官正在尋求天使輪融資,金額500萬,出讓股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