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 找尋人文風土的路徑 ——2018粵臺優秀青年學生臺灣修學行記

2021-02-17 中大歷史學系

找尋人文風土的路徑

——2018粵臺優秀青年學生臺灣修學行記

為秉承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振興中華」的理想,踐行「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促進民心相通、文化相融,2018年8月25至30日,由孫中山基金會、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天下為公』兩岸行」粵臺優秀青年學生臺灣修學行活動在美麗的寶島臺灣舉行。來自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等高等院校的60餘名師生代表在孫中山基金會監事長蔡高聲、副秘書長趙立彬的率領下赴臺訪問。通過為期6天的修學行,師生們先後在臺北、基隆、宜蘭、嘉義、南投、高雄等地進行參訪交流,深切感受到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民族共性與文化傳承,也進一步體驗到臺灣濃鬱的人文特色與地域個性。

一、臺北:文化遞嬗與藝術創新

8月25日下午,修學行一行在雨中抵達臺北桃園機場,隨即前往臺北國際金融中心101摩天大樓參觀,這座大廈曾經被認定為世界最高建築物、世界最高使用樓層以及世界最高屋頂高度。臺北素有購物天堂、休閒天堂與美食天堂之譽,這裡的商品琳琅滿目,匯聚了全球各地的美食,夜市小吃更是臺灣獨特的美食風景。從傳統美食到創意小吃,吸引住世人的眼球與味蕾。特別是臺灣人彬彬有禮、熱情和善更是凸顯了儒家文化「克己復禮,為仁由己」的文化精髓。

次日清早,訪問團從臺北市區出發,前往陽明山國家公園。此山原名草山,1949年以後,蔣介石以草山行館為官邸,以其推崇王陽明而改用今名。是日陰雨紛飛,沿山路逶迤而上,遠處山峰雲霧縈繞,不時可遠眺朦朧中的臺北市景。中山樓位於陽明山上,這座白牆青瓦的中國宮殿式仿如清代帝皇朝冠造型,恰似一塊碧玉鑲嵌在陽明山綠海之中。此樓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建,曾是臺灣「國民大會」執行職務之所在,歷經多次「總統」選舉及「修憲」。廣場上的中國古典式牌樓上鐫刻中山先生的題詞「天下為公」,背面則是「大道之行」,金碧輝煌的正廳是孫中山先生身著中式服裝的坐像。大會堂刻著「置個人死生於度外,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幾個大字,舊式的建築風格,黃君璧的《松蔭觀瀑圖》,許九麟的《國父》油畫像,鑲嵌黃金的柱子,富麗堂皇的總統套房及會客廳,還有空氣中飄浮著濃鬱的硫磺味,這一切都顯露出這裡曾經的榮華與滄桑。

 


▲粵臺優秀青年學生臺灣修學行師生在陽明山中山樓前合影

 

如今的中山樓已由臺灣「教育部」所屬圖書館代管,館方希望以「活化中山嶄新象,古蹟再造現活力」的理念促使中山樓的蛻變,使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故跡成為觀光、文化、建築和歷史等多重價值和功能的勝地。在中國,包括南京、廣州在內的許多城市,都建有歷史悠久的中山樓以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臺北的中山樓正是中山先生「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思想在海峽對岸的傳承,表達了兩岸追求大同理想社會的共同願景。


▲野柳地質公園

 

位於新北市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的野柳是臺灣最負盛名的地質公園。由於海水的長期侵蝕,這裡形成了眾多形態各異的巖石。這種千奇百怪的瑰麗景象,使之成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在觀賞鬼匠神工的自然美景的同時,修學行的師生還在新北市金山區的朱銘美術館感受到國際雕刻大師的非凡想像與魅力。美術館大氣磅礴的《太極系列》及表現人生百態的《人間系列》讓大家嘆為觀止。在創作的艱難探索中,朱銘不斷追求創新,同時也忠於他自己出生的這片熱土。「藝術即修行」正是他的美學感悟,也是他的人生信仰。他縱手放意,無心而得,種活了藝術的種子。正如藝術家艾爾維·歐德瑪評價的一樣:「朱銘的作品散發出一種自由和力量,讓他在成為首位現代雕塑家之際,亦留有中國的本質。我們是否會在這種自由和力量中看見那些被西方發展潮流牽動著的十幾億中國人,將反過來撼動我們西方脆弱的自由和全球的經濟節奏?」

 


▲粵臺優秀青年學生臺灣修學行部分師生在朱銘美術館太極拱門廣場合影

 

8月26日晚,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董事長、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葉宏燈在臺北圓山大飯店宴請臺灣修學行成員,來自佛光大學的師生也應邀出席宴會,共同歡迎來自廣州11所高校代表。葉宏燈在致辭中熱烈歡迎來到臺灣參加修學行的師生們,他指出,「我希望大家藉此機會在臺灣多走走,多看看,多交朋友,多了解中華五千年文化是如何在臺灣紮根。我一直認為,政治是暫時的,文化與民族才是永遠的。你們是中國未來的精英,將會引領十幾億的人民去建設國家。我相信,這一次的行程將會給大家帶來許多珍貴的體驗與感悟。」

孫中山基金會監事長蔡高聲在答謝詞中回顧了嶺南行的點滴,他殷切地說,「『天下為公』兩岸行」活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越辦越好。大家加強團結,增進友誼,收穫滿滿。我們飲水思源,改革開放得益於廣大臺灣同胞的支持,也得助於以葉宏燈董事長為代表的臺商對國家與民族的貢獻。如今,走進新時代的中國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的形勢,內地與臺灣都有新機遇。我們要多學習臺灣在環境衛生、文明禮貌等方面的優點,加強兩岸的溝通與交流,不斷完善自身。賓主遂舉杯同賀,冀望兩岸共同發展與合作共榮。


▲蔡高聲監事長與葉宏燈董事長互贈紀念品

 

晚宴後,訪問團興致勃勃地參觀了素有「龍宮」與「御廚」之稱的圓山大飯店。這座美輪美奐的中國式建築內外造型極為雄偉瑰麗,其七彩畫梁、飛簷鬥拱、丹朱圓柱、琉璃金瓦顯現出中華建築文化的精緻與典雅,其「圓山紅」色澤紅而不豔,象徵著喜慶、吉祥與富貴。孫中山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立彬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圓山大飯店的歷史,這裡曾經冠蓋雲集,是蔣介石、宋美齡接待外國貴賓政要的場所,包括美國前總統艾森豪、柯林頓,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伊朗國王巴勒維、國際巨星伊莉莎白·泰勒等政要與嘉賓均曾在此下榻。

8月27日,基金會安排了臺灣修學行的另一個重要的行程——訪問國父紀念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讓大家感受孫中山先生齎志革命的行誼與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瑰寶。清早,大家前往國父紀念館,一起瞻仰孫中山先生銅像,並觀看莊重肅穆的衛兵交接儀式。中山先生的臺座上鐫刻著《禮記·禮運》關於大同理想社會的論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是千百年來中國儒家傳統文化一以貫之的理想追求,也是治國理政的美好理想。

國父紀念館館長林國章在中山講堂熱情地接待了到訪的臺灣修學行師生,他對青年學子們充滿厚望,強調「年輕改變時代,創造時代。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並希望年輕一代要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創造燦爛與輝煌。孫中山基金會副秘書長趙立彬在演講中稱許國父紀念館是臺灣孫中山研究的重鎮,並對林國章館長的謙遜讚賞有加。他懇切地說:「這一次我們是為學習體驗和實踐而來。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年輕人是民族的未來,是兩岸關係的未來。今天,我們就是來到這裡,就是為了一起實踐這種大道。」賓主雙方互贈禮品,並希望以後拓展更多的合作與交流機會。

 

▲中山大學師生合影

 

隨後,大家參觀了國父史跡展覽室。民國肇建以前,孫中山先生歷經11次革命,歷時17年,遊歷過17個國家。他更是出現在美國發行的郵票上,曾與林肯肖像並列。他的一生中,至少超過40年都投身於革命運動。即便如此,中山先生卻說:「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職是之故,基於這種政治家的寬大胸懷與奮鬥理想,才使孫中山先生成為舉世共同崇敬的歷史偉人。現在後人運用各種形式來感念他,其思想學說至今仍不斷被研究與發揚,更是成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石。

當日上午,訪問團還前往國立故宮博物院,這裡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仰望,日月東升西落,穹蒼似璧圓。凝視,玄鳥翱翔而來,生機自天降。」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讓世人駐足仰望,盡情凝視。「南北故宮,國寶薈萃」,這裡有永葆鮮脆的翠玉白菜、豐厚肥美的肉形石;「鐘鼎彝銘,漢字源流」,這裡有西周重器毛公鼎、青銅樂器宗周鐘;「吉金耀彩,敬天格物」,這裡有戰國的嵌孔雀石綠松石犧尊、晚商銅器亞醜方尊、龍山玉璧、紅山鳥型玉佩、良渚玉琮;「搏泥幻化,院藏精華」,這裡有唐三彩馬球仕女俑、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清乾隆霽青描金遊魚轉心瓶;「漢宮春曉,國寶再現」,這裡有懷素《自敘帖》、仇英《上林圖》、唐寅《燒藥圖》……中華文化的瑰寶應有盡有,不勝枚舉。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器物,帶給我們極大的心靈震撼,帶給我們一種如夢如幻的歷史感。正如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曾說過的一般:「我們深信,故宮的古老靈魂,走過千年的歲月,依然能夠撼動21世紀現代人的心靈。」

離開臺北,臺灣修學行一行前往新北九份老街。這裡依山望海,一條漫長的石階梯蜿蜒而上,將我們帶進臺灣美食的匯集地,也帶進了《千與千尋》的靈感地。宮崎駿筆下的神隱之地,讓我們看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侯孝賢鏡頭裡的悲情城市,也讓我們讀到了家族的興衰與歷史的嬗變。

二、宜蘭:傳統藝術與人文教育

在行程第四天,大家前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我們在這裡感受到中華璀璨文化的藝術魅力,也能欣賞到文創用品的製作過程。傳統藝術中心的戲劇館、曲藝館、工藝傳習所、民俗街坊、文昌祠、戲臺、黃舉人宅及鄭氏宗祠,既有宜蘭庶民生活場景,又兼具中華傳統特色。

展示館還展現出中國傳統文人書房情境,書房用具以筆墨紙硯為主,擴及筆筒、筆洗、水盂、臂擱、紙鎮、裁刀等輔助文具。這些文具除了實用的功能之外,更寄寓著文人移情寄興、清雅餘韻的美學追求。在曲巷緩坡裡,在紅磚樓舍間,糖蔥文化館、麥芽糖、祈福公仔、茶山房手工皂,既喚醒了我們幼年的回憶,也表達出文化創意的魅力。文化廣場正上演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十二生肖戲,演員們以每一種生肖的特色來表現婚姻、人生和年運,他們用心專業的演出博得了大家一陣陣熱烈的掌聲。迴廊裡還有許多原生態的原木,這是臺南高山族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上面雕刻著民族崇仰的圖騰、人物舞蹈造型或婚俗表情。行走其間,靜坐其中,我們都能輕易地發現傳統藝術與民族風情之美。

 

▲粵臺青年修學行師生在佛光大學合影

 

28日下午,訪問團一行來到佛光大學。這裡是美麗的桃花源,環境極為清幽自然。站在校園裡,即可鳥瞰廣闊的平原及孤懸外海的海島。該校為星雲大師所創辦的為「佛光山系統大學」之一,是臺灣一所極具人文精神的大學,並與國際上百所高校建立有合作與交流的機制。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在人文學院演講廳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即興演講,他說:「佛光大學一直踐行以傳統書院模式做現代實踐,將『生命、生活、生涯』三生教育的概念融入校園,讓中華文化慢慢融入學生的血液之中。在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莫言先生曾經在這裡講過,他很喜歡佛光普照,能夠發光發亮,帶來溫暖。我們佛光大學教員的任務除了教學、研究、輔導之外,就是服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真切感覺到佛光大家庭的溫暖。我希望,通過這次兩岸行活動,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前行,共同進步。」


▲中山大學師生合影

 

孫中山基金會監事長蔡高聲在答辭中表示,自從踏上寶島臺灣以來,我們大開眼界。今天大家以崇敬的心情來到佛光大學,星雲大學提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我們學會用五種心來讓生活充滿禪意,這是教人向善的大智慧。同時,楊朝祥校長對海峽兩岸教育交流發展的貢獻也讓我們充滿敬意,同學們在這裡應該多看看,多學習,這是非常具有人生意義的一課。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演講廳歡迎會

 

師生們在觀賞學校宣傳片及佛光大學學生們精心製作的嶺南行視頻花絮之後,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生張毅、中山大學博士生段仁波及華南農業大學碩士生龐日君等同學先後即席發言,真誠地表達出來臺參訪的點滴感悟。佛光大學碩士生林子芸、徐敏瑄等人還專門送來了禮物,向同學們表達祝福。

 

▲蔡高聲監事長與楊朝祥校長互贈紀念品

 

賓主雙方在交換禮物之後,一起參訪百萬人捐資興學紀念館及開山堂。2014年,為了樹立感恩典範、倡導慈悲精神,星雲大師號召通過百萬人之力,每月捐百元,建5所大學,一點一滴籌集建校資金,成就「人間奇蹟」。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踐行「將智慧留給人間,把大學留給社會」理念,希望大學教育即是佛教回饋社會最好的禮物,希望培養出具有人文精神、宗教情懷,懂得惜福感恩的社會中堅力量。隨後,師生們還訪問了雲五樓具有恆溫恆溼空間的王雲五紀念圖書室,這得助於佛大創校校長兼美國王雲五基金會董事龔鵬程的努力。據悉,為方便研究應用,校方已聘請多位學者經過1年半的審定和編目,出版有《佛光大學王雲五紀念圖書室線裝書目錄》,並擬針對圖書室中所珍藏的兩百餘部線裝古籍進行整理,建構商務印書館創始人王雲五及其藏書的研究平臺,使這些藏書讓更多人參閱和利用。


▲佛光大學王雲五紀念圖書室

 

當晚,佛光大學在宜蘭市區設宴歡迎臺灣修學行師生。兩岸學子準備了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將粵臺優秀青年學生臺灣修學行活動推上了一個高潮。

三、南投:民族風情與宗教文化

8月29日清早,訪問團自宜蘭出發,車越臺北、新竹、臺中,沿著福爾摩沙高速公路進入南投縣境。所謂福爾摩沙,譯自葡語的Formosa,有「美麗」之意。當地人介紹道,南投縣盛產樟腦,故臺灣有「南糖北茶中樟腦」一說。而聞名遐邇的日月潭也是位於南投境內,對於許多大陸學子來說,大家都熟知的小學課文《日月潭》裡面是這樣子寫道:「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它在臺中附近的高山上。那裡群山環繞,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蹟。」其實,當我們親臨其境時,所感受到的不止是平實的文字,而是有青山綠水的日潭、月潭、拉魯島,有歷史變遷的涵碧樓行館、唐風古韻的玄光寺,還有那飄香於林蔭花木的阿婆茶葉蛋。涵碧秀水,靈氣逼人。在日月潭邊上,還可以感受到邵族原住民熱情奔放的民族風情。他們是臺灣原住民族群中人口最少、漢化較深的一族,由於「九·二一」大地震的原因,據說現在的人口已經劇減到約200人左右。在玄光碼頭,我們聽到邵族「杜咪公主」文化藝術團正在盡情放歌,聲如黃鶯,高亢奔放,這是一番另樣的臺灣人文風情。


▲日月潭

宗教文化與建築文化的體驗是本次臺灣修學行的重要內容之一。中臺禪寺位於南投埔裡,由惟覺老和尚所創辦。中臺禪寺整體建築,遠望恰似一位修行人澄心靜坐於群山之中,寺院融合了藝術、文化、科學及弘法的功能,充分展現惟覺老和尚積極推動的佛法「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生活化」的五化內涵,成為21世紀國際宗教建築的輝煌代表。

中臺禪寺四大天王殿以黑色花崗巖分鎮殿堂四方,每尊天王皆有四面頭像,象徵一即四、四即一的功德願力。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殊勝莊嚴,大莊嚴殿仿敦煌石窟圖案手工彩繪而成的天花藻井,與四周的千佛牆,展現出重重無盡的佛國世界。萬佛殿中心矗立以傳統大木做工法、榫接方式構建的藥師七佛塔,兩側特設無框架抗拉結構的大帷幕玻璃,具有防震、耐風壓功能,結合了科技與藝術的結晶。整座建築物以相表法,通過設計巧思與殊勝法相處處表現出佛家的教化,令參觀者嘆為觀止。


▲中山大學師生合影

在臺灣修學行的最後一日,我們從嘉義前往高雄港西子灣。煙雨涳濛,群山若現。西子灣畔的國立中山大學依山傍海,是臺灣「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的九所重點綜合研究型大學之一。「吾校矗立,蔚為國光。」火繼薪傳,弦歌不輟。這是海峽對岸的另一個中山大學,文化的同根同源給我們帶來了天然的親切感。附近的清代打狗英國領事館是優雅的英倫建築風格,也是全臺第一棟洋樓,陳列室展示有臺灣近百年來的文獻資料。登高望遠,追古撫今,我們俯瞰雨景中的西子灣和高雄港,為2018粵臺優秀青年修學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通過為期6天的活動,我們源源不斷地感受到兩岸文化的共性與交融所帶來的心靈震撼。兩岸心靈契合點在於文化的同根同源,也在於新時代的交流與溝通。兩岸的學子們互相照顧,融洽無間。特別是臺灣的學生一路追跑著我們,不離不棄,這種真摯的感情殊為令人動容。十年來,「『天下為公』兩岸行」粵臺優秀青年學生修學行活動至今已舉辦10屆,超過1000多名學子備受教益。青年創造未來,引領未來。本次活動以傳承中山精神為主線,加強兩岸青年交流為宗旨,使青年學子真切領略兩岸的歷史人文與風土人情,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對於促進兩岸交流發展,開創和平發展局面,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撰稿: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胡銳穎)

歡迎持續關注「中大歷史學系」微信公眾號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陳春聲:客家文化是粵臺交流紐帶 鼓勵青年交流
    粵臺兩地的獨特客家情緣對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在促進粵臺兩地未來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中,怎樣發揮這種獨有的文化淵源優勢?記者為此專門採訪了在粵臺客家文化方面有著長期研究的中山大學副校長、臺灣研究所所長陳春聲教授。通過他的多年研究以及29次往來粵臺兩地的親身交流,了解更為生動的粵臺客家情誼。
  • 粵臺青年嶺南行走進茂名 聯誼互動促進兩岸交流
    海上運動擂臺賽促進粵臺青年交流互動  茂名網訊 10月12日下午,廣東省第六屆臺灣青年嶺南行及臺灣嘉義農業考察團100餘人到茂名開展文化交流。  粵臺青年與我市臺商交流互動  本屆活動以「走到一起來 夢想更精彩」為主題,設計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禪宗文化研習交流和臺灣潮汕宗親嶺南行返鄉交流考察等3條精品線路,旨在通過修學聯誼
  • 臺灣青年學生河南修學交流活動在鄭州舉行
    臺灣青年學生河南修學交流活動在鄭州舉行 2018年04月10日 13:1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4月10日鄭州訊 日前,臺灣青年學生河南修學交流活動在鄭州舉行,臺灣臺東大學等6所高校的35名師生參加活動。
  • 川渝粵臺創園聚焦融合發展 助力臺灣青年逐夢大陸
    川渝粵臺創園聚焦融合發展 助力臺灣青年逐夢大陸 2020-11-27 16:20:27 11月下旬,在四川舉行的川渝粵臺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上,多地臺創園負責人均表示,未來需融合發展,方能更好地助臺灣青年逐夢大陸。圖為交流會現場。 陳治普 攝  此次交流會是疫情以來大陸開展的最大規模臺灣青年就業創業交流活動,將持續至28日。來自四川、重慶、廣東、上海的超百名臺灣青年,在成都、德陽、重慶等城市參訪臺創園,參加項目路演。
  • 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粵美鄉村考察之旅在清遠啟動
    中國臺灣網12月15日訊 12月4日,由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清遠市臺港澳事務局、廣州市穗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粵美鄉村考察之旅在清遠市啟動,兩岸約100名青年參加開營儀式。
  • ...青年徽文化交流月暨2018年安徽理工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首屆大學...
    7月9日上午,海峽兩岸(安徽)青年徽文化交流月暨2018年安徽理工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首屆大學生科技文化交流論壇開幕式在舜耕苑二樓會議室舉行。校黨委書記郭永存,省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汪泗淇,淮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統戰部長許承通出席開幕式。
  • CSSCI將收錄30種臺灣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
    中新社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 路梅)南京大學新聞網11日刊登消息表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將收錄30種臺灣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
  • 推動人文交流深化經貿合作 跑出粵非交流合作「加速度」
    推動人文交流深化經貿合作 跑出粵非交流合作「加速度」金羊網  作者:薛江華、賀宇  2020-11-20 第二屆粵非交流合作周暨慶祝中非合作論壇成立
  • 找尋自我,體驗不同中華文化|THSI 2018臺灣文化社會考察研學
    今天,「找尋自我,體驗不同中華文化」THSI 2018臺灣文化社會考察研學項目分享會在小學圖書館召開。
  • 廣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暨2020年兩岸青年藝術創作展在花都區...
    >  12月5日,廣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暨2020年兩岸青年藝術創作展開幕儀式在大新文創園區舉行。主辦方表示,本屆2020年兩岸青年繪畫展以「精神通道」為主題,旨在緊密兩岸藝術繁榮,促進兩岸藝術交流,為兩岸青年藝術家創造更廣闊的交流和發展空間。鼓勵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激發他們的藝術潛能,發現優秀的青年藝術家,為社會謀福祉。期待他們的作品能夠成為跨越海峽兩岸連結世界的精神通道,一起攜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粵臺)高等教育論壇在暨大舉辦
    開展論壇系列活動,深化海峽兩岸高等學校交流合作  本屆論壇特別安排了系列活動:(1)粵臺教師教學經驗交流;(2)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與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廣東工業大學承辦「2019年(第二屆)海峽兩岸產業核心素養大賽」;(3)組織粵臺學生(及教師)交流參訪活動,主題是
  • 溫國輝:歡迎更多臺灣有志青年共建共享廣州輝煌未來
    溫國輝表示,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是海峽兩岸青年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為推動青年交心交融、促進兩岸交流交往,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本屆活動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以感知、感受、感悟中華文化為主線,以廣東世界遺產探尋之旅、粵美鄉村考察之旅、禪宗文化研習交流之旅等9條特色線路為主要路徑,向各位朋友生動展現嶺南文化經典魅力、當代廣東時代活力,讓兩岸青年充分領略自然之美、歷史之美、人文之美、時代之美,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必將有效增進民族認同、互信認同、和平統一認同。
  • 2018上半年淮臺交流成果卓著
    2018上半年淮臺交流成果卓著 2018年07月05日 07:0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7月5日淮安訊 2018年以來,淮安市臺辦深入挖掘淮安文化優勢和地方特色資源,秉承「淮臺一家親」理念,深入拓寬淮臺交流領域,構建全方位交流新格局。
  • 2018寒假臺灣青年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
    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聯絡部部長楊浩表示,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近5年來已邀請臺灣59所學校近400位學生參與相關臺胞青年在大陸的冬令營、夏令營活動,且每次參與活動的青年中,80%是第一次來到大陸。  楊浩希望,通過活動建立不僅是兩岸青年之間、還有臺灣與臺灣青年之間的溝通平臺,讓臺灣青年親身感受到大陸的變化與發展,加強友誼與聯繫,繼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
  • 職派攜手臺灣青年交流協會,共建臺灣高校學子大陸實習就業孵化器
    2019年6月23日-6月26日職派CEO魏錸受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邀請赴臺交流兩岸大學生就創業交流互通事宜洽談落地職派(臺灣)就創業服務平臺拓寬臺灣學子赴大陸實習及就創業機會深化兩岸青年的就創業交流CEO
  • 2018北京師範大學「教育部對臺教育交流重點項目」臺灣師範類高校學生大陸實習項目暨兩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交流項目啟動儀式順利召開
    2018年5月14日上午9時,2018北京師範大學「教育部對臺教育交流重點項目」臺灣師範類高校學生大陸實習項目暨兩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交流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京師廳舉行
  • 中山大學舉辦「全球觀 家國情」外語與翻譯研究生學術交流周
    央廣網廣州5月15日消息(記者鄭澍)由廣東外國語言學會、廣東省外國文學學會、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聯合主辦,國際翻譯學院研究生會承辦的中山大學2018年「全球觀 家國情」粵港澳外語與翻譯研究生學術交流周5月11日至14日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成功舉辦,來自粵港澳三地14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和
  • 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在廣州啟動
    &nbsp&nbsp&nbsp&nbsp羊城晚報訊 記者譚錚、實習生徐碩,通訊員粵臺宣報導:12月4日,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暨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在廣州的中山紀念堂啟動。本屆嶺南行活動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兩岸的1000名青年參加。
  • 2018首師大附中第一分校赴臺灣學校訪問交流活動圓滿結束
    2018年6月2日,由6名教師和36名優秀學生組成的赴臺灣學校訪問交流團從首都師大附中第一分校出發。
  • 廣州成立粵臺職業教育聯盟
    粵臺職業教育聯盟7日在廣州宣告成立,雙方將在學術交流、師資培訓、專業建設、課程設計等項目上開展合作,並將推動引進臺灣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探索在粵合作共建應用科技大學、旅遊觀光大學以及粵臺技職教育園區,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