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文化軟實力提升區域競爭力!

2020-12-20 騰訊網

當前,相城正緊扣

「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要求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

文化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文化」列為三大產業之一聚力發展

通過挖掘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

著力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城市文化

厚植文化根基、做優做強載體平臺、

加強政策扶持等一系列舉措

助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經濟發展的「硬支撐

如何把文化資源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如何突破產業瓶頸形成良性生態?

相城通過挖掘產業特色

注重人才、產業鏈培育

加大文化產業扶植力度

……

文創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這是近年來相城文化產業

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影視動漫產業集聚-

擦亮相城文化標籤

近年來,相城整合區域內外資源,予以重點扶持打造,吸引了泰豐文化、華皇電影、紅鯨影視等一批知名企業紮根,目前已集聚文化產業經營單位3000多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74家

同時,基於相城重力打造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規劃建設了一批文化創意集聚區,蘇州相城影視產業園便是其中之一。

產業園先後引進了電影頻道(蘇州)製作基地、華皇電影、紅鯨影視等優質項目,集聚影視產業人員超1000人,形成了集影視投資、IP孵化、數字影棚、特效動漫、後期製作、專業人才培訓為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並且建設了8.7萬㎡超大體量影視產業園配套人才公寓

▲影視產業園配套人才公寓鳥瞰圖

早在2014年,相城就開始導入動漫影視產業。6年來,不少業內知名國漫精品在此製作:收穫10億元票房的《大聖歸來》、憑藉超50億元站上中國影史票房第二寶座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但凡在國漫新徵程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幾乎都少不了相城企業的身影。

《哪吒》大熱背後,來自蘇州高鐵新城的蘇州紅鯨影視因攬下1800個特效鏡頭中的400個,站在聚光燈下,造就了「一座新城,動漫老手雲集」的景象。

▲紅鯨影視CEO戈弋

目前,相城現已集聚一支頗有規模的文創大軍,實現文化主營收入超200億元,成為長三角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影視動漫產業集聚區之一

-文化產業倍增-

唱響「江南文化」品牌相城篇章

作為吳文化發源地,相城走出了孫武、沈周、文徵明、馮夢龍等歷史文化名人,擁有湘城老街、太平老街、陸慕老街、黃埭老街等歷史文化遺蹟,以及御窯金磚、元和緙絲等12大類4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文與產業並舉,縱觀全區,載體建設如火如荼,除了蘇州相城影視產業園外,還建有陽澄湖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園、新門戶眾創空間等一批服務完善、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園區載體,優質企業紛至沓來。

得益於此,近年來,相城全區文化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加強,產業規模逐年擴大,規模效益逐步顯現。2019年,相城區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達43.44億元,同比增長17.60%

相城區在把影視產業作為大文化發展的「引爆點」的同時,通過搭臺築巢、政策引領,加快優質項目集聚,致力打造影視「夢工廠」。今年,在已發布的相城區影視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

推動「文化+」與多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也是相城正在探索的新路徑。相城區深入挖掘先賢文化內涵,以樹立「名人故裡」文化品牌為抓手,堅持將文化和農業、旅遊、生態融合發展,持續釋放富民效應。以馮夢龍村舉例,2014年,黃埭把馮夢龍「請」回了家。

此後,當地積極布局馮夢龍紀念館、馮夢龍書院等文化設施,同時不斷完善遊客服務中心等旅遊配套設施,推動文化與農業、旅遊以及廉政教育、黨建教育等相結合,成為相城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縮影。

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馮夢龍村獲評全國文明村

-人才培育加碼-

校企合作為影視產業注入新活力

11月18日,在相城影視產業園,華皇電影和山藝電影學院首期電影全流程製作實訓班開班。

這是繼今年6月份「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院創作與社會實踐基地」「影族創製基地產學研科創中心」在蘇州相城影視產業園正式揭牌後,進行的首次實訓,旨在搭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電影全流程製作實訓平臺。

在這次為期一個月的實訓期間,將通過對電影全流程製作進行培訓,打通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最後一公裡,為影視行業培養和輸送專業人才。「這也是破解相城目前影視產業鏈不健全,人才缺乏的有益嘗試。」華皇電影(蘇州)有限公司相關人士介紹,此次活動還是長三角影視人才培養「青松計劃」的一部分。

「青松計劃」

是華皇電影(蘇州)有限公司依託電影頻道製作基地培養電影後期製作技術人才、演藝人才的大文化人才培訓項目。該項目通過聯合高等院校、專業院團、影視製作公司和演出機構等優勢資源,打造影視文化人才培訓和實踐基地。

相城電影人才的培養日趨多元,在注重專業學校教育的同時,不斷優化合作培訓模式,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互動並進」

2020年6月,華皇電影與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院籤署校企合作戰略協議

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院院長王坪表示,校企合作給予實踐類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基地通過對學生的觀察,發現可用之材,有助於推動和實現學術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就相城影視產業的發展後勁,該業內人士充滿信心:

通過校企合作,雙方建立藝術創作與社會實踐基地、產學研科創中心,希望通過產教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相城電影產業良性生態,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相城,持續堅持

科學前瞻的規劃引領

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

不斷加快載體建設

高起點謀劃大文化產業

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化名片」!

相城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丁靜芳、黃梅

編輯:焦玲

相關焦點

  • 發展硬實力增強軟實力提升競爭力
    最近,市委書記韓正同志在浦東調研時要求浦東的領導幹部「要加快調整政府管理與服務方式,力爭在法治環境、多元文化、重大公共政策的社會參與和民主決策、公權力制約和政府透明、社會誠信、人才成長環境、資本流動、全新的公共服務等方面,大膽闖、大膽試、大膽突破,爭取在更高的層面激發城市活力,提升競爭力和軟實力」。
  • 於炳貴:如何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網民提問:  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到底什麼叫做「文化軟實力」,如何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呢?  省委黨校於炳貴教授解答:  黨的十七大報告報告用了相當的篇幅論述文化。
  • 軟實力的文化分析:文化國力與軟實力
    文化產品出口,可能是衡量一國文化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最直觀的指標。因為文化具有國際競爭力,與文化、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是相輔相成的。  文化力不僅體現在文化產品中,也體現在技術、經濟之中。例如,遊戲、動漫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爭奪的不是技術,而是其中的文化力,或者叫軟技術。又比如,體驗經濟、娛樂經濟、休閒經濟,所有這些以人為本、突出人性的經濟形態,都與其中的文化力息息相關。
  • 以文化軟實力提升經濟發展硬實力
    孟津幹部群眾表示:    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倍增幹勁    「文化是孟津最豐富的資源、最突出的優勢,以文化軟實力提升經濟發展硬實力,是孟津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使文化之力、文化之效彰顯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富民強縣指日可待,孟津崛起必將實現。」孟津縣縣長張書卿表示。    「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倍增幹勁」。孟津縣文廣新局局長楊長生十分感慨,「以文化優勢促進務實發展,文化部門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將文化發展融入到全縣發展大局中去,積極作為,主動作為,不斷提升文化工作科學化水平。」
  • 提升文化軟實力,公眾有哪些期待
    城市文化的軟實力是多個方面的共同展現: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根本動力,城市文化的影響力是城市文化軟實力對外輻射和向內凝聚的集中體現,城市文化的軟實力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政府在文化相關領域的投入組成。在城市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在建設和發展城市文化中做出了怎樣的努力?公眾對當前城市的文化軟實力滿意度如何?在城市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 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近況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對2012年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情況的研究認為,我國近年來在廉潔文化、高教文化、文化諮詢服務、區域文化軟實力發展、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孔子學院等六個方面,取得了比較紮實的成果。其結論概括如下: 1.廉潔文化方興未艾,影響和作用逐漸為廣大幹部群眾所歡迎,但普遍深入人心尚需時日。
  • 新時代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於20世紀90年代初所提出的重要概念,以表明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他看來,在資訊時代的今天,「軟實力」正變得愈發重要。  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突飛猛進,文化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
  • 企業文化:民生銀行的軟實力
    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文化才是一家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和基礎。    文化成為民生銀行軟實力    2016年初,在民生銀行全行經營工作會上,企業文化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戰略高度,行長鄭萬春強調,將重塑具有民生特色和時代特點的企業文化理念、實施文化凝練工程、開展文化踐行行動。
  • 新時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價值傳播
    在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使「他者」親近、認同、學習並傳播中國文化,從而彰顯中華文化優勢,積澱中華文化魅力,拓展中國發展戰略空間,有效提升我國「硬實力」,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根本使命。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核心內容如果說價值傳播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本功能,那麼傳播「中國價值」就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核心內容。
  • 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路徑
    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是指文化自身蘊涵的內在力量,而且還包括一種能夠被他者認同、被別人接受的文化思想。所以,國家文化軟實力並不是一個自我確認、自我命名的文化屬性,而是一種通過廣泛傳播之後才能夠兌現的文化力量。為此,如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它不僅需要我們在理念上明確文化軟實力的精神內涵,而且還需要我們在方法上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路徑。
  •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我的煤炭網>新聞>港運資訊>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高鐵網 發布日期:2020-12-15 15:34:02 新聞歸檔
  • 提升國家軟實力 我們該怎麼做?
    原標題:提升國家軟實力 我們該怎麼做?  趙海建(媒體評論員)   春節將至,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近年來正加速走向世界。為更好地發揮春節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的巨大載體作用,中宣部、國新辦日前啟動2016年春節文化走出去工作,最終目的就是進一步展現和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 提升文化軟實力,公眾有哪些期待(2)
    二、大力提升農業城市的文化軟實力調查結果發現,對城市整體印象為旅遊城市的受訪者對於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滿意度最高(3.79分)。增強農業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可以將農業與其他產業相融合的形式進行,如發展鄉村生態旅遊,將農業、旅遊和生態三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將鄉村的特色文化呈現出來,不僅提升了經濟的硬實力還能夠提升文化的軟實力
  • 2015國考申論範文:以「文化軟實力」為主題
    在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和設施方面,城鄉二元機制使我國公共文化投入長期向城市傾斜,優質教育資源、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體育設施集中在城市,廣大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嚴重稀缺,文化、教育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城市。沒有佔全國總人口70%的農村人口文化水準的大幅提升,就沒有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大幅提升。
  • 中國軟實力提升:問題與出路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圍繞這一課題,我國的軟實力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蒸蒸日上的硬實力相比,我國的軟實力仍顯得很不相稱。這迫切要求我們深入分析當前影響我國軟實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提出應對之策,在軟實力建設方面奮起直追。
  • 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國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給我們指出了2035年的文化發展目標——建成文化強國,這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重要步驟。作為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我們不僅要堅持推進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也要推進文化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作為經濟大國,不能讓世界把我們看作只能輸出物質產品而缺乏精神文化的跛足社會,未來中國的形象必定是一個在文化軟實力上非常強大的國家。
  •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
    提升文化軟實力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曾明確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中談到中華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
  • 什麼是「文化軟實力」
    我想,這是由於「軟實力研究」自身缺乏清晰度和實用性的緣故。  相關中國學者認為「文化、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都是文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這裡列出的一串詞彙似乎均有「軟概念」之嫌,但若亮出一個個恰當的事例、現象,還是能夠「具體體現」軟實力的。而現在的問題卻是:研究者在陳列具體例證時,卻自證了自己根本搞不清究竟什麼是文化軟實力。
  • 面對西方誤解 中國該如何提升軟實力?
    1月15日,《聯合早報》刊文指出,近日歐美學者及媒體所渲染的中國「銳實力」,往往只能收到短期效果,不及文化及價值觀所帶來的的長遠認同,因此對中國來說,提升軟實力才是長遠之策。《聯合早報》的評論再次將中國軟實力提到讀者的視野。只有在互相尊重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國際文化,才能產生正和博弈的效果。
  • 蘇州相城以會為媒打造影視產業發展集聚高地
    馬龍強 攝(下同)相城,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圈腹地和蘇州市域地理中心,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長江經濟帶「三圈一帶」的交匯點。作為吳文化發源地之一,相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今,相城區更是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將「大文化」列為三大產業之一聚力發展,通過挖掘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著力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城市文化,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經濟發展的硬支撐。當前,相城贏得了極具帶動力的「四大國家級戰略優勢」,正在成長為商機無限的大空間,文化產業發展的大搖籃,影視行業合作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