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的人在街上通常都不會關注、問候或者幫助別人,這一點全世界都一樣,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都市恍惚症」。
社會學家認為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們往往會陷入這種完全自我的狀態,有時僅僅是因為要應對周圍嘈雜環境裡過多的信息。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帶來這樣的後果:在我們忽略周圍無關信息的同時也會忽視周圍需要幫助的人。
就像一位詩人說的那樣,我們「走在嘈雜的大街上,眼睛卻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有時可能因為太過專注於自己的思考或者時間緊張,不能完全地注意到周圍發生的全部事情,更別說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了。
而當我們能關注到別人的痛苦的時候,我們會很難受,這時產生了同理心,才能產生了想要幫助別人的衝動。
這是我們天生就有的,比如在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上,只要看到或聽到其他嬰兒的哭泣聲,他們就會放聲大哭,好像自己也很難過一樣。有時我們會看到在幼兒園,因為一個小朋友哭而導致全班人都哭的情景。
在一個多世紀以前,達爾文就提出同理心,也就是同情行為的前奏,可以有效地幫助物種生存下去。同理心會增強社交性,因此我們人類是所有物種中最傑出的社交動物。最新的觀點認為,社交性是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生存的基本策略。
那麼為什麼還會「冷漠」?
當人們看到一些殘疾的乞丐、街邊賣唱、或者摔倒在地的老人時候,儘管可能會對他們視而不見,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他們沒有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自然衝動,而是這種原始的自然衝動被壓抑住了。
我們看到太多的「假扮乞丐、月入過萬」、「扶起倒地老人被告到法院」、「不是你撞到的你為什麼要扶?」 這一些新聞都警示我們要考慮下行為所引起的一些「後果」,與其可能攤上麻煩事,不如「獨善其身」。
當人們這樣想的時候,便不會去實施幫助行為。這時候周圍即使有人想去幫忙,但是又看到周圍的人又沒有一個出手,往往也會猶豫不決。
我們需要的是那個能率先出手的人。
當一個人看到善舉時就有可能產生做好事的欲望,世界各地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神話故事講述英雄人物如何通過自己勇敢的行為解救別人,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這些故事可以帶來深遠的社會效益。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這些故事描寫生動的話,那麼讀這些故事就像親眼看到他們的英勇行為一樣,可以對人們的情緒帶來衝擊。
這種衝擊程度足夠大的時候,我們將毫無畏懼,甚至不惜犧牲。
人生在世總是要做出一點事情,不求一定要成為英雄,但求對得起自己的「感覺」。
路邊的乞丐不一定都是假扮的,可能真的是走投無路,一些零錢可能都能使人感到溫暖;跌倒的老人也不一定都是為了訛錢,及時的幫助可能就能挽回一條生命。
給予的同時仿佛感受到某種東西的「升華」,感受到世界越來越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