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越來越「冷漠」,是什麼在阻止我們扶起跌倒的人

2020-12-14 一伴讀書

大都市的人在街上通常都不會關注、問候或者幫助別人,這一點全世界都一樣,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都市恍惚症」。

社會學家認為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們往往會陷入這種完全自我的狀態,有時僅僅是因為要應對周圍嘈雜環境裡過多的信息。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帶來這樣的後果:在我們忽略周圍無關信息的同時也會忽視周圍需要幫助的人。

就像一位詩人說的那樣,我們「走在嘈雜的大街上,眼睛卻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有時可能因為太過專注於自己的思考或者時間緊張,不能完全地注意到周圍發生的全部事情,更別說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了。

而當我們能關注到別人的痛苦的時候,我們會很難受,這時產生了同理心,才能產生了想要幫助別人的衝動。

這是我們天生就有的,比如在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上,只要看到或聽到其他嬰兒的哭泣聲,他們就會放聲大哭,好像自己也很難過一樣。有時我們會看到在幼兒園,因為一個小朋友哭而導致全班人都哭的情景。

在一個多世紀以前,達爾文就提出同理心,也就是同情行為的前奏,可以有效地幫助物種生存下去。同理心會增強社交性,因此我們人類是所有物種中最傑出的社交動物。最新的觀點認為,社交性是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生存的基本策略。

那麼為什麼還會「冷漠」?

當人們看到一些殘疾的乞丐、街邊賣唱、或者摔倒在地的老人時候,儘管可能會對他們視而不見,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他們沒有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自然衝動,而是這種原始的自然衝動被壓抑住了。

我們看到太多的「假扮乞丐、月入過萬」、「扶起倒地老人被告到法院」、「不是你撞到的你為什麼要扶?」 這一些新聞都警示我們要考慮下行為所引起的一些「後果」,與其可能攤上麻煩事,不如「獨善其身」。

當人們這樣想的時候,便不會去實施幫助行為。這時候周圍即使有人想去幫忙,但是又看到周圍的人又沒有一個出手,往往也會猶豫不決。

我們需要的是那個能率先出手的人。

當一個人看到善舉時就有可能產生做好事的欲望,世界各地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神話故事講述英雄人物如何通過自己勇敢的行為解救別人,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這些故事可以帶來深遠的社會效益。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這些故事描寫生動的話,那麼讀這些故事就像親眼看到他們的英勇行為一樣,可以對人們的情緒帶來衝擊。

這種衝擊程度足夠大的時候,我們將毫無畏懼,甚至不惜犧牲。

人生在世總是要做出一點事情,不求一定要成為英雄,但求對得起自己的「感覺」。

路邊的乞丐不一定都是假扮的,可能真的是走投無路,一些零錢可能都能使人感到溫暖;跌倒的老人也不一定都是為了訛錢,及時的幫助可能就能挽回一條生命。

給予的同時仿佛感受到某種東西的「升華」,感受到世界越來越明亮。

相關焦點

  • 孩子跌倒不能扶?小心矯枉過正
    宛如斯巴達鐵血教育一般,有些父母不願成為寵愛小孩的家長,早早就告訴自己「不要什麼都滿足他」;所以孩子跌倒了雖然滿心想扶,都會拼命忍住,甚至冷漠以對,要他自己起來。我們都看過這樣的父母:孩子被桌腳絆倒了,就當著孩子的面打桌腳說它壞壞,就連走在路上跌倒了,也可以怪馬路不平。這顯然會造成孩子的錯誤認知,很多時候就是「你自己的錯」,為什麼不小心一點?你不會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習慣性推卸責任的人,什麼都是別人的錯。
  • 人們之間越來越冷漠,漸漸消失的人情味是對我們內心的拷問
    當今社會,人們之間越來越冷漠,漸漸消失的人情味是對我們內心的拷問。學生們為了成績,整天置身於題海之中,對周圍的一切都不聞不問;父母們為了生計而奔波著,與孩子溝通的時間更是少的可憐;上班族為了事業和月薪,多久都沒有回家看望過父母。
  • 社會上的人會越來越冷漠?還是你自己對別人越來越冷漠?
    過去三十年,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不可能會呈現出越來越冷漠的趨勢。那為什麼人們會有這樣的誤解呢?首先,在農業社會,人都是生活在熟人的圈子,在那樣的圈裡裡,人們會對周邊的人表現的較為熱情。即便在城市,人們也被固定在自己的單位裡,社會流動性很差,這種人際結構,人們也會對周邊的人表現的較為友善。
  • 為什麼現在的人變的越來越冷漠?
    人的確變得冷漠了,現代人的價值觀,不再是你有難我來幫。人們尊崇利益至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老人摔倒,「扶不扶」,已經成了一個社會問題,不知道這是道德的缺失,還是人類的」進步「,這種冷漠的進步,真的是令人很不恥。
  • 為什麼大多數國人的心變得越來越冷漠了?
    因為人是個生存的個體,要生存、要養家、要理想、要欲望。大的環境保證不了需要,而且似乎要受到威脅。所以他就本能的加強為個人利益思考的心裡。這是不足為奇!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人民群眾這個所包括的成分也不是以前那麼單一了。以前我們說,工人、農民,現在你說農民。去哪找?有幾個?農村老弱病殘、六、七十歲算農民。但他們很難支撐起農民這個詞。
  • 孩子跌倒了,要不要去扶?
    應當承認,從培養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的角度來說,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從小讓孩子經受一些摔打,不要太嬌生慣養,是有遠見的,這點應當給予肯定。侯氏自然非常疼愛程顥、程頤這僅存的兩個兒子,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倆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敗子」的道理,從不嬌慣溺愛。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只相差一歲多。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侯,常常摔倒在地,家裡的傭人要上前扶抱,侯氏立刻勸阻說:「不要管他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然後,又對兩個孩子說:「你們走路時,慢一點就不會摔跟頭了。你們試試看,試試看。」
  • 孩子摔倒,扶還是不扶有何差別?3種不同做法對孩子影響很明顯
    寶寶成長階段種走路、玩耍都會出現跌倒的情況,對於寶寶跌倒,不同的家長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我們先看看部分家長都會怎麼做。凝望深海:「寶寶走路摔倒了還是讓他自己起來比較好,他又不是起不來,總是去扶他容易讓他對家長產生依賴,我家寶寶走路的時候摔倒了,都是自己站起來,就算摔疼了,也會先站起來再找我安慰他。」深秋雨落:「我覺得扶不扶沒有絕對標準,因為寶寶每次摔倒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如果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很有可能造成不同的影響,所以我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扶還是不扶。」
  • 心理學家:現在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冷漠?原因讓人感到扎心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冷漠,看到有人去扶馬路上摔倒的老人,有人為過馬路的殘疾人阻擋車輛,有人去做義工,有人順手幫助環衛工人撿起飲料瓶,都會稱讚這些人真優秀,有很好的教養和人品。這樣的現象折射出了這個社會的冷漠和自私,才會讓這些微不足道的行為獲得很多的誇讚。為什麼人會越來越冷漠呢?
  • 一名男子從車流中扶起受傷倒地老人 扶與不扶 他扶了 因為……
    一名男子從車流中扶起受傷倒地老人新聞上曾經曝光出諸多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誣為肇事者,越來越多的人對攙扶跌倒老人心存顧忌,人們的道德越來越被這種現象而「綁架」,久而久之,人們都是對這種事情避之不及。然而,桐廬一名警察看到倒地老人後,他扶了!
  • 老人跌倒了扶不扶?是不是把你問住了?看習大大怎麼說!
    「老人倒了扶不扶?老實人是不是老是吃虧?」當你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是不是頓時會愣住?扶與不扶是不是在激烈地鬥爭著?
  • 孩子跌倒了,扶或不扶,您是屬於哪一類的家長?
    比如關於孩子跌倒這個事:一摔就扶,憂慮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少接受挫折的能力;要是不扶,又憂慮孩子沒有安全感,產生自閉心理。「暖心」的爸媽(扶)和「偷閒」的爸媽(不扶),到底孰優孰劣呢?1、小孩跌倒,扶與不扶是個問題周末,颱風的尾巴還偶爾拍打著路邊的樹枝,大雨卻已經停歇,太陽像孩子般調皮,時而躲藏在雲朵身後,時而露出笑臉。四歲的兒子經不住誘惑,糾纏著要出去爬山。簡單的準備後,打車趕到附近的大夫山,租了兩臺自行車,一臺女裝,一臺親子。
  • 網友調侃衛生部扶老人指南:救死扶傷成技術活
    有轉移視線之嫌,人們不滿的是扶了之後,你給整個如何去扶!」  網友「heatweb」旗幟鮮明地表示,衛生部這麼一來,更沒有人敢扶了。原來只有一個扶不扶的問題,現在還鬧出個扶得科學不科學的問題,既要有道德到不怕被誣賴的程度,還要有科學救助知識,難度太大了。既然如此,見人跌倒,只有兩個選擇,第一,什麼都不做,第二,打個電話。
  • 摔倒不敢扶和見死不敢救是人們的本意嗎?
    "跌倒的人不敢扶",萬一冒出一個糊塗法官問我,"人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扶"?我怎麼回答?如果沒有人給我作證,那我不是被這個法官認為是我撞的人,如果摔倒的人死了,我會承擔刑事責任,這人命關天的事,那可不敢啊,所以我不敢扶!
  • 切記,不要用你的冷漠寒了別人善良的心
    面對患者家屬冷漠的態度,司機最終求助警察,調用了公共視頻和醫院記錄,證實了自己闖紅燈的起因和經過。人們常說,人之初性本善,助人為樂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曾經以學習雷鋒好榜樣的國度,卻實實在在的上演了農夫和蛇的故事。一個古道熱腸的好司機,差一點就因為做了好人好事就斷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 寶寶跌倒了,要不要扶他起來?這些細節必須留意
    那麼,當孩子跌倒時,一旁的父母要不要出手扶起來呢?關於這個問題,一直都爭論不休。自己的孩子跌倒了,能不心疼嗎?再則,如果不扶起來,難道要等他哭鬧時再扶嗎?但也有家長認為:孩子跌倒是很常見的事。以孩子的身段,普通的摔跤一般不至於造成傷害。如果孩子一跌倒,大人立馬就去扶的話,便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從此變得脆弱。
  • 南懷瑾老師:老人或者小孩不小心跌倒,要等一下再扶起來
    你真做到心念息下去,念頭真空掉,神就凝結了,氣就聚了,神凝氣聚就一陽來復,復卦來了,你還怕什麼病?可是你要注意哦!任何人的身體,不管男女老幼,復卦一來陽氣剛剛發生,麻煩得很,病人的病表面上看起來會加重。懂了這個原理的人,一點都不怕,這個加重是好事。
  • 教學隨想一一「扶」起跌倒的孩子
    我想我們是在做練習題,錯了也沒關係,可以給孩子們講一講錯在哪裡,正確的做法是什麼),讓他上來做題,沒想到他居然做對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同學們給他鼓掌的時候,掌聲特別響亮。後來再提問一個畫時針、分針的題時,他又舉起了手,同學們也很希望他能來回答問題,我又一次讓他上來,四個他畫對了三個(這種題目對學生來說是很難的),通過我給他講,他已經明白了該怎麼做。
  • 思考:周圍的人為什麼會變得如此的冷漠?溫暖一點不行嗎?
    思考:周圍的人為什麼會變得如此的冷漠?溫暖一點不行嗎?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科技的漸漸發展,人類之間的交流似乎也是越來的越多了,但是人類之間的感情也是越來越冷漠了。就是兩個朋友之間,也是完全就沒有當年還是古代的時候,朋友之間濃厚的情誼。
  • 寄語年輕朋友:跌倒了,自己爬起來
    同樣,我們這些剛走上人生道路的青少年也時常會「栽跟頭」、犯錯誤,諸如沾染不良習氣,學習生活懶散,交友不加選擇等等,都會使我們摔跤,跌倒了怎麼辦?我的回答是勇敢地站起來,堅定地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青少年在成長之中,思想行為、道德修養等方面並不成熟,因而犯點錯誤是可以理解的,從這種意義上說,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沒有爬起來,一味地等待別人來扶,甚至拒絕別人扶起,自暴自棄,一蹶不振。
  • 為什麼現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少?鄰居之間也變得冷漠,原因讓人寒心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為什麼現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少?鄰居之間也很冷漠,原因讓人寒心!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農村居住的人是越來越少,很多裝修好的房子,其實並沒有人們會選擇去居住了,這是為什麼呢?農村也變得越來越冷清,越來越多的人們去城市發展,太多的青壯年離開了農村,農村現在剩下的也只是一些老人,還有留守的兒童,不免讓人感到很落魄,為什麼現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少?鄰居之間也很冷漠,原因讓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