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了,扶了擔心他過度依賴吃不了苦,不扶又怕他沒有安全感影響一生,到底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整理一下各種反應:
第一,緊張自責的父母。
「我沒看好他」
「我不是一個好媽媽/好爸爸」
「以後走路我還是牽著他」
有些家長過度投入,恨不得什麼都替孩子承受。過度寵溺的後果就是養出了媽寶;碰到一點小困難就會回來求助,對外則可能頤指氣使仿佛還是家裡的小霸王。
第二,堅決不扶的父母。
宛如斯巴達鐵血教育一般,有些父母不願成為寵愛小孩的家長,早早就告訴自己「不要什麼都滿足他」;所以孩子跌倒了雖然滿心想扶,都會拼命忍住,甚至冷漠以對,要他自己起來。
第三,怪別人/怪物品。
我們都看過這樣的父母:孩子被桌腳絆倒了,就當著孩子的面打桌腳說它壞壞,就連走在路上跌倒了,也可以怪馬路不平。
這顯然會造成孩子的錯誤認知,很多時候就是「你自己的錯」,為什麼不小心一點?你不會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習慣性推卸責任的人,什麼都是別人的錯。
第四,怪孩子。
「你自己沒走好,哭什麼?」
這種反應如果累積多了又沒有控制好,可能造成孩子的習慣性自責心理;出了事首先怪自己,即使不是他的問題。
懂得反省是好事,但小孩子習慣這種不一定必要的心理自我審判之後,可能會有心理疾病的隱患,「都是我的錯」是一個不容易扛的大鍋,我們都不希望小孩子的一生常自己扛這個鍋。有些比較反骨的小孩,也可能對父母產生不滿,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我痛得要死他每次都怪我」,這種牴觸心理會傷害親子關係。
所以,到底該怎麼做呢?
建議如下:
一、保持冷靜,要知道你的反應對幼小的心靈都會有影響。
二、如果他就是單純跌倒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因為他一定能夠自己起來,你根本不需要去扶。
三、如果不希望孩子感覺你冷淡,可以在他身邊蹲下來,不動手扶他只開口鼓勵他自己起來,讓他感受到「媽媽/爸爸其實都在,但是我要自己站起來」的感覺。
四、如果他明顯受傷了,很痛,甚至流血了,就去扶他哄他,讓他有安全感,維護好親子關係。
五、扶與不扶,所傳遞的都是一個意思:「如果你真的有需要,爸爸媽媽都在這裡。」
近期熱文:
五歲以下的小孩子一天需要玩多久?睡多久?屏幕可以看多久?專業人員告訴你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德國家庭教養有哪些規則,能讓孩子更加自律和自由?
疫情期間出不了門?20部適合孩子的高分電影推薦給你!建議收藏
愛把「太貴買不起、家裡窮」掛嘴邊,小孩會自卑又消極!
有時候,允許孩子哭,比逗他們笑更重要
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絕情!10幅漫畫提醒你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就來給我們 設為星標 吧,
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的更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