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就是和「糾結」做鄰居。
比如關於孩子跌倒這個事:一摔就扶,憂慮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少接受挫折的能力;要是不扶,又憂慮孩子沒有安全感,產生自閉心理。
「暖心」的爸媽(扶)和「偷閒」的爸媽(不扶),到底孰優孰劣呢?
周末,颱風的尾巴還偶爾拍打著路邊的樹枝,大雨卻已經停歇,太陽像孩子般調皮,時而躲藏在雲朵身後,時而露出笑臉。
四歲的兒子經不住誘惑,糾纏著要出去爬山。
簡單的準備後,打車趕到附近的大夫山,租了兩臺自行車,一臺女裝,一臺親子。
我和兒子在前,妻子在後,穿過公園大門,剛入山腳,就遇到一個突發狀況。
在山腳的一個斜坡上設置了減速帶,提醒著騎自行車的人們減速慢行注意安全。
一位爸爸帶著五六歲的兒子,一人一車從山上快速的下來。
爸爸的車在前頭,因為車速很快,過減速帶時自行車有明顯的的顛簸。
小孩的車速稍慢一些,但是顛簸還是很大,小孩未能抓穩車頭,摔倒了。
頗快的速度,摔倒在斜坡上的小孩劃破了手臂和膝蓋。
路邊的遊客發出陣陣驚叫聲。
小孩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漢,疼痛讓他冒出了眼淚,但他並未哭泣,而是望向他父親。
「能站起來嗎?」小孩爸爸聽遊客的喊聲才停車回過頭。
「沒事,我能站起來。」
小孩一隻手撐著地面,站了起來,疼痛讓他皺了皺眉頭。
之後,小孩爸爸帶著他去了救援站。
我們繼續我們的爬山之旅。
路上,妻子問我。
「如果剛才那樣,是你兒子摔倒了,你會去扶他嗎?」
看著身前4歲的兒子,如果剛才是他摔倒,恐怖立即大哭吧!
「如果是你,肯定會立即去把你兒子扶起來,甚至抱起來吧!但我不會去扶,他應該自己站起來。」
「都流血了,你都不扶嗎?」
「洋洋(我兒子),如果剛才是你摔倒了,你會哭嗎?」
「我會哭。」
「你是小小男子漢,你要自己站起來對不對。」
「對呀!」
我長期在外地,小孩一直跟著妻子,我們夫妻都很擔心小男生性格太柔。
還好的是,我們夫妻刻意引導,家裡確實多了一位小小男子漢。
兒子說要自己下去跑上山頂,看著他飛奔的小小背影,想到小時候餓肚這樣一個小故事。
小時候在農村,物質生活還比較缺乏。
平時一日三餐基本都是米飯青菜,除了重大節日,才能吃到肉食。
記得小學2年級時,一天放學後,經過學校小賣部,特別想吃方便麵。
回到家,就向媽媽「鬧」。
而晚飯已經做好,媽媽說以後再買。
那一天的我性子來了,使出「絕招」,哭,大哭。
當平日裡好用的招數,在那天失效了。
「你非要吃方便麵,不吃晚飯是嗎?」
「是。」
「好,那你餓著吧。妹妹,我們趕緊吃,吃不完的也倒掉。」
那一次,我真正體會到了非常飢餓的感覺,後來我學會了「前胸貼著後背」這句話,我記憶深刻。
長大後,我才理解,媽媽並不是不願意給我吃方便麵,而是在90年代裡,是不允許浪費食物,物質缺乏,家裡也並不富裕。
這些原則,即使是小孩也要明白的。
媽媽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她教給的道理,讓我至今受用,比如教導我的小孩。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讓我感受深刻。
周末,兩對夫妻各自帶著自己3歲的女兒到農場裡度假。
農場裡生活著一群可愛的兔子,兩位小女孩非常喜歡。
爸爸媽媽們自然竭盡所能,給兩位小天使分別抓了一隻,養在籠子裡。
要離開時,兩位小天使都非常不捨得,抓著籠子不願意放手。
其中一位媽媽說:「寶貝,我們不能帶走兔子,它會咬人的,你看它的牙齒那麼長,好嚇人。」
小女孩聽了這位媽媽的話,認真的看看了兔子的嘴巴,或許是真的被長長的牙齒嚇到了,小女孩果斷的放手了。
而另一位媽媽是這麼說的。
「寶貝,你看小兔子渾身雪白的,很漂亮,對不對?」
小女孩看著籠子裡的小白兔,小手抓的更緊了。
「寶貝,你看你的手,有泥土,很髒,還有細菌,這樣會傷害小白兔的,你不願意讓小白兔受傷,因為寶貝是最有愛心的。」
「我們把小白兔放掉,好不好,這樣小白兔會很開心的。」
小女孩很不舍,但她還是聽媽媽的話,放掉了籠子裡的小白兔。
曾經認為小孩教育都是老師的任務,直到自己有了小孩才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
任何一件事,不同的處理方式,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未來。
為了讓小孩獨立,父母的要「偷閒」,為了小孩的安全,父母的又要「暖心」。
果然是為人父母者,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