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在奔跑,不小心摔倒在地,看過去挺疼的。如果是老人們帶著,一定會扶,中年二胎父母也會扶,而年輕夫婦可扶可不扶,基本上會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扶自己的孩子不像扶陌生老人,基本上都是家長們下意識的反應。
老人們第一時間會扶肯定是心疼孩子,其實本來沒事,扶起來偏偏還要噓寒問暖,孩子哭的就更大聲了,反而變的嬌氣。年輕的家長不扶都是從教育的角度上考慮,只要不是摔得很嚴重,這個時候也是培養孩子堅強自立的好機會。
扶與不扶真的有這麼重要嗎?依我看,很重要。
小區中心的兒童遊樂區,一對父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孩子大概10歲左右,身高體胖,站著和父親幾乎一樣高,卻在地上耍潑無賴,嘴裡還在不停哭嚎。
聽圍觀的人和孩子自己敘述了解了個大概:一群孩子奔跑嬉戲,兩個孩子意外相撞摔倒在地,對方家長趕緊過去扶了起來,看看沒事,而這個孩子的家長沒扶,孩子這下不幹了,感覺很委屈。
於是瘋狂地哭鬧,覺得自己傷得很重,爸爸不愛他,也不指責對方。看著孩子哭的中氣十足,甚至開始推搡父親,情緒無法控制。看他這個樣子,根本也不像受傷的樣子。父親卻是大為光火,幾次想動手,想想又放了下去,無可奈何。
都是一個小區的,圍觀的人就在聊:平時都是爺爺奶奶帶的,如果像今天這樣的情況,老人肯定會浮起來,然後不分青紅皂白痛罵對方一頓。
由此可見,孩子被扶成了一個「小霸王」,扶起來也算是扶廢了。很多人不以為然:「他還只是個孩子啊!」
真的要把他一直當成一個孩子嗎?
表哥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家裡條件中等,父母十分寵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都是日常,出門懷裡抱著肩上扛著,走幾步摔倒了破點皮就要上醫院,從小都是百依百順。
混了個職業中專畢業,父母是一天班也不想讓他上。於是出錢給他開了個化妝品店,不到一年就關了張,於是又給他錢去做別的事情,也是好景不長,嫌正行來錢太慢,開始劍走偏鋒,撈起了偏門。
家裡又是大力支持,短時間內賺了一大筆錢,買車買房,但就是沒有給父母一分錢。做父母的當然不會計較,覺得孩子會賺錢很驕傲,還四處宣揚。
好景不長,賺得快也花得快,表哥一向大手大腳,花錢如流水,很快入不敷出。車子抵押,房子賣了,還讓父母把家裡的房子做了抵押貸款。
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在表面的風光下,只有自己的父母苦不堪言,每個月不但要償還貸款,還要幫表哥帶孩子,而表哥也從來沒有給過家用,父母咬牙用退休金頂著。但他依然過的奢侈,買件衣服好幾千,出門在外都要講派頭和排場。
忍不住說了兩句,表哥的態度很明確:你們如果沒有能力」扶「我,就不要唧唧歪歪!
表哥去年因為一起詐騙案,被關進了看守所。留下了近百萬的債務,老婆不知所蹤,孩子才上一年級。
由於疫情,案件拖了很久沒有判決,也就不能探視,只能委託律師傳話。他在裡面表示了很後悔,父母更是老淚縱橫:」他還是個孩子,已經知道錯了,還要受這麼大的罪!「沒錯,在他們眼裡,已經四十歲的表哥,還是一個孩子。現在觸犯了法律,恐怕想扶也無能為力了。
人生是先甜後苦好,還是先苦後甜好,表哥應該會有深刻體會。
對於傳統家庭來說,出生註定就是家庭的附庸,而不是獨立的個體。小時候走到外面,聽到最多的就是這是XXX的孩子,而不是你的名字,即使長大獨立以後,在長輩的眼裡,依然如此,和年齡無關。
而父母更是這樣,在他們眼裡你永遠都是孩子,時刻都需要他們操心。
認識一個年近五十的朋友,孩子已經大學畢業了,還在到處託關係為她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操碎了心。我忍不住問:「孩子以後如果找對象你會插手嗎?」他理所當然的回答:「肯定需要,我會幫她找個適合她的,孩子懂什麼。再說了,這也是每個父母應盡的義務。」
接著反問我,要怎麼給孩子安排未來。說來慚愧,家裡的孩子剛會打醬油,還真沒想過。他把我好一頓訓:主題大概就是生了就要負責到底,孩子一定要盡最大努力讓他將來過得好之類。
他這樣的想法絕不是個例,反倒是很有市場。跟很多父母聊過天,他們都表示了相似的觀點。
結語:
有句俗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很多家長嘴上這麼說,往往卻做不到。孩子一旦出點什麼問題,總會忍不住出手。就像小時候孩子摔倒一樣,總要伸手去扶,做父母的總是心疼孩子,深怕孩子受到傷害。
沒有經歷過風雨的鳥兒怎能在天空自由翱翔,正如沒有人生沒有坎坷就不會成長。當父母沒有能力庇護的時候,孩子沒有抵禦風險的能力,他們該怎麼辦?
所以不要小看扶與不扶的問題,有時候,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就是做家長的讓孩子學會堅強和獨立的良好開端。沒有人能真正照顧孩子一輩子,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抵禦未來風險的能力,才是每個家長應盡的義務,從小做起,從早做起,從頭做起,一定會給孩子一個好的人生和未來。
你是怎麼看待扶與不扶的問題的?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