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應該經常聽見下面的話:
1、嬰兒哭鬧時不要抱,不哭時才可以抱,讓他知道只有乖孩子才有人喜歡;
2、晚上儘量不要餵夜奶,減輕哺乳期媽媽的負擔;
3、孩子摔倒了不要扶,讓他養成自強自立的性格;
等等等等,以上所有的經驗都在告訴我們,甚至在教導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收穫一個乖嬰兒。
乖嬰兒是什麼樣子的?
自己會玩?不會哭鬧?摔倒了不需要爸爸媽媽自己拍拍屁股站起來?
好像做不到以上這些等等,就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從而延伸到孩子長大成人以後會影響學業,影響成才,諸如此類。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這套理論的出處,孩子摔倒不用扶的理論出自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發明的哭聲免疫法。
所謂哭聲免疫訓練法,簡單的說就是孩子哭泣的時候延遲一段時間再去抱,最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隨著延遲的時間越來越久,最終孩子就會不哭不鬧,獨立自強。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除此之外,華生還發明了延遲滿足訓練法和嬰兒獨立完整睡眠法,同樣刷屏朋友圈。
這套風靡中國的華生育兒理論,毒害了無數的中國孩子。
因為華生理論的核心,就在於漠視孩子的親情需求,對孩子進行冷酷訓練,這會導致兒童的心理出現極大的扭曲和異常,最終被毀掉一生。
當然,當你知道華生做實驗的過程,同樣會覺得毛骨悚然。
1920年,華生向一個8個月嬰兒大的父母支付了少量報酬,讓其配合自己做實驗。實驗過程是什麼樣的呢?
華生在小艾伯特身邊放了很多毛茸茸的小動物,如小白鼠、小兔子、小狗等。只會爬行的小艾伯特很喜歡這些小動物,華生用了2個月的時間,讓小艾伯特和這些毛茸茸的小動物建立了親密的情感聯繫。
然後,華生開始了他的實驗。
華生把一隻小白鼠像往常一樣放在小艾伯特的身邊,當艾伯特開心的想要和小白鼠接觸的時候,華生突然在他背後重擊一根大鐵棒,發出巨大刺耳的聲音,當場嚇得小艾伯特劇烈抽搐並哇哇大哭。
反覆幾次試驗之後,只要小白鼠出現在小艾伯特的身邊,他就會立刻放聲大哭並試圖躲避。
在華生用其他動物實驗幾次之後,小艾伯特已經開始恐懼所有毛茸茸的東西,不管是小白兔還是小狗,那些曾經給小艾伯特帶來愛與快樂的小動物,現在只要放到小艾伯特的身邊,他就會立刻開始恐懼並哭泣。
小艾伯特的恐懼反應,讓華生興奮異常,他據此撰寫了一篇論文,認為人的行為,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
華生的論文一出來就震驚了全球的教育界和心理學界,華生被公認為歐美最偉大的教育家。
華生以按照成人的需求對孩子行為訓練為核心思想,衍生出了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法等一系列看起來毫無問題的育兒辦法。
在華生的理論體系中,人就是機器,你對孩子輸入什麼樣的塑造和訓練,就會得到什麼樣的什麼樣的輸出結果。
當孩子這個程序出現異常的時候,只要採取一些懲罰措施,就可以讓其重回正軌。
華生的理論戕害了美國數代兒童,直到40年後,心理學家哈洛才用恆河猴母愛剝奪試驗徹底推翻了華生的理論。
晚年的華生也開始後悔自己出版的育兒理論,表示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充分,但是這無法挽回他的孩子和萬千美國兒童一生的幸福。
在美國人全面廢棄華生理論的數十年之後,這套洋垃圾漂洋過海,被中國的一群營銷號發現,如獲至寶,發布之後瘋狂的刷屏朋友圈。
所以,我們不要在意朋友圈刷爆的育兒經驗,因為那些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媽媽和孩子,孩子不哭的時候,多鼓勵孩子站起來,孩子哭泣的時候,請第一時間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因為他需要你。
部分內容出自作者:一顆青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