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質量萬裡行 羅克研
「買的鞋沒有發票」、「出現質量問題也不能換」,最近的半個月裡,中國質量萬裡行消費投訴平臺上收到不少消費者關於得物購物問題的投訴。
11月23日,柯先生在得物APP上購買了一雙匹克牌態極閃現2代籃球鞋。28日收到鞋子後,柯先生檢查外觀完好,無瑕疵、也無明顯穿著痕跡。拆掉標籤後他穿上鞋開始到戶外運動,可在運動中發現左腳鞋底有異物凸起,導致行走運動過程中腳底發麻。柯先生取下鞋墊檢查,發現相比於右腳鞋底,左腳鞋底觸摸有明顯異常凸起。隨後他聯繫得物詢問換貨事宜,但遭到得物客服拒絕,並告知他的權限只能申請30元的退款。
柯先生告訴記者,由於得物APP的機制,他無法得知商品售賣方任何信息。售後客服專員與他聯繫後,告知他得物僅提供鑑別服務,不提供銷售服務,責任不在得物方,對於柯先生提出換鞋的要求不能實現。
柯先生隨後在淘寶官方旗艦店上購買了同樣的鞋子,穿後並未發現有質量問題。目前,柯先生已經找到一家淘寶店進行維修,店鋪告知他問題出在鞋子的中底,維修費用150元。
12月1日,盧先生在得物App購買了一雙Nike Air Force 1 React白藍顏色的鞋子,3日到貨,8日發現鞋子側面出現開裂。盧先生聯繫客服,被告知說穿過的鞋子處理不了,最多可以補償130元修補費,這種處理方式令盧先生難以接受,畢竟花了近900元錢。
盧先生隨後告訴記者,他同事前一陣兒買了一雙莆田生產的鞋子,上面竟有得物的標識。因此他對得物上的商品難免有所懷疑,不過因為不知道賣家是誰,他也沒有辦法確定鞋子真假,儘管得物提供了鑑定查詢,但總覺得有些不靠譜兒。
關於鑑定書,《三十而已》裡曾有這樣一段劇情,毛曉彤飾演的鐘曉芹因假鞋事件被人肉搜索,還被路人粘口香糖。在那段假鞋事件那裡,顧客來鬧時還拿著某平臺的鑑定書。有個疑問,如果場景發生在現實當中,正規的商場專櫃會認可鑑定書嗎?
此前,中國質量萬裡行報導了《消費者投訴得物鑑定真偽「並不靠譜」》引發了不少網友評論。
「前幾天在得物上定的皮蓬大R,到貨後就發現鞋帶不對,一根長一根短。最可氣的是聯繫客服後,給出的回覆是,這個正常,不算瑕疵。」
「得物售後太坑了,不合適退貨,還得自己成為賣家轉賣,1400的鞋,最後扣了130多塊錢手續費才賣掉,來回快遞費還得自己掏。」
「這年頭假貨越來越難以辨認。比方說鞋子,外表的做工,材質,細節,某些所謂的科技(比如氣墊,爆米花鞋底等和原貨一樣)和真的沒有任何區別。只有上腳穿過一段時間才能發現區別,你不大卸八塊根本分不清真假。現在頂級的假貨已經做到裡外和真貨沒有任何區別,他們的差價只不過是利潤而已。」
「本來挺相信得物的……但他們的所作所為跟宣傳的完全不一樣,質檢完全是擺設。10月中旬買了一雙空軍1號,鞋頭多處開膠,他們竟然說屬於正常現象。經過三次溝通才把貨款和郵費返還給我。但拒絕返還我的包郵券,拒絕補償。新買的鞋,出了問題他們竟然讓消費者買單,這比99.9%的店鋪的服務態度都差。」
網友們的評論也大都指向了得物的服務問題,按照得物退貨的表現來看,得物一點兒也不像個「潮流電商」,反而被更多的網友評價是個「球鞋中介」。
2015年,楊冰創立得物App。從資訊App、互動社區到潮流網購平臺,得也物歷經數輪蛻變也飽受爭議。今年618期間,中消協公布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中特別提及得物,其在監測期內共被搜到8735條相關負面信息,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
在黑貓投訴上,關於得物的投訴數量高達3.2萬次;公開資料顯示,改名之前的毒APP(得物曾用名)投訴數量也達到月2.2萬次,其中多數消費者直指得物售假。
楊冰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得物App並不是人們想像當中的一個純賣貨平臺,而是以用戶們的分享討論等內容作為同樣重要的版塊。得物在做的事不能被簡單定義為潮流,而更應該說是一種讓人感到快樂的事物。
不過,這個「分享快樂」說法估計很難讓一些有過體驗差的購物者感到認同,特別是發現鞋子並不是那麼的好,更難講所謂的潮流了。
商務部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指出,當前我國90、00後人口規模達3.4億人,在總人口中佔比接近四分之一,已成為消費市場的中堅力量。對於90、00後這些新生代潮流愛好者而言,潮牌更多的是能夠體現獨立精神、有態度、並擁有獨特設計。
消費升級的浪潮不斷衝擊著這代「觸網而生」的年輕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成為主流趨勢。尼爾森一份報告表明,新生代消費者更注重情感需求體驗以及互動體驗。新消費者面對消費決策,正加速從功能型完成向情感型、價值型消費的轉變。他們善於使用社交網絡表達自我,同時又以觀念認同為基本原則,對消費對象進行深度認知、篩選和選擇決策。
對於致力成為國內潮流風向標的得物來講,是否仍將要走很長一段「球鞋中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