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嚴經【原文】三卷上

2021-02-26 那蘭陀寺

虹光法師閱藏推薦

(轉發即是印經)

大乘單譯經·第0440部

大乘密嚴經卷上

密嚴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出過欲、色、無色、無想,於一切法自在無礙,神足力通密嚴之國,非諸外道、二乘行處。與諸鄰極修觀行者,十億佛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皆超三界心意識境,智意生身轉於所依,成就如幻首楞嚴法雲三昧,處離諸有蓮華之宮,為無量佛手親灌頂。其名曰:摧異論菩薩、大慧菩薩、如實見菩薩、持進菩薩、解脫月菩薩、觀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神通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金剛藏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爾時,如來應正等覺,從自證智境現法樂住神通辯才現眾色像三昧而起,出虹電光妙莊嚴殿,與諸菩薩入於無垢月藏殿中,升密嚴場師子之座,諸菩薩眾亦皆隨坐。眾坐已定,於時世尊四方周顧,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髻珠莊嚴,有無量光周匝交映,成光明網。是光明網流照之時,一切佛土莊嚴之相,分明顯現如一佛土,餘諸佛土嚴飾細妙同於微塵。密嚴佛土超諸佛國,無有日月及諸星宿,如無為性不同微塵。此密嚴中諸佛菩薩,並餘國土來此會者,皆如涅槃虛空及非擇滅。
  爾時,世尊現諸國土及佛菩薩勝功德已,復以佛眼遍視十方諸菩薩眾,謂如實見菩薩言:「如實見,今此國土名為密嚴,是中菩薩從色、無色、無想之處,以三昧力生智慧火,焚燒色愛及以無明,轉所依止而得智定,意生之身、神足力通以為嚴飾,無竅隙無骨體,如日月虹電、紫金明珠、玻瓈、珊瑚、訶利多羅佔波迦孔雀華月、鏡中之像,住於諸地淨有漏因,三昧自在,十究竟願及以回向,獲殊妙身而來住此。」
  爾時,如實見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欲有所問,惟願如來,哀許為說。」
  佛告之言:「善哉!善哉!恣汝所問,常為開演。」
  時,如實見即白佛言:「世尊,唯此佛土,出過欲、色、無色、無想眾生界耶?」
  佛言:「善男子,上方去此過百億佛國,有梵音佛土、娑羅樹王佛土、星宿王佛土,過如是國復有無量百千國土,廣博殊麗種種莊嚴,彼中諸佛鹹為菩薩說現法樂住內證智境離諸分別真如實際大涅槃界究竟之法。是故當知此佛土外,有如是等無量佛國。如實見,非唯汝今於佛國土菩薩眾會,心生疑怪請問如來。此有菩薩名曰持進,曾於佛所生疑怪心,便以神通升於上方,過百千億乃至如恆河沙諸佛世界,不能一見如來之頂,心生希有念佛菩薩不可思議,還娑婆世界舍衛城中,至於我所悔謝己過,嘆佛無邊猶如虛空,住內證境來密嚴國。」
  爾時,會中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善能演說諸地之相,微妙決定盡其源底,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應正覺所欲問少法,願佛慈哀,為我宣示。」
  佛言:「金剛藏,汝於我所欲有所問,如來應正等覺,當順汝心,為汝開演。」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蒙佛許已,即白佛言:「世尊,佛菩提者是何句義?所覺是何請說?第一義境示法性佛,除去來今在行地者,色相之見及取著外論:行分別境,起微塵勝性、自在、時、方、虛空,我意根境和合,如是諸見。復有計著,無明、愛、業,眼色與明,是時復有觸及作意,如是等法而為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和合生識虛妄憶度,起有無等種種言論。此法之中,復有諸人於蘊眾生墮空性見。為斷如是妄分別覺,唯願世尊,說離五種識所知相,能於諸法最自在者,佛大菩提所覺知義,令得聞者知其了悟,所知五種而成正覺。」
  爾時,佛告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金剛藏,十地自在超分別境,有大聰慧,能欲顯示法性佛種最上瑜祇。非惟汝今於佛菩提所覺之義生希有念,請問於我。有賢幻等無量菩薩,鹹於此義生希有心,種種思惟而求佛體:如來者是何句義?為色是如來耶?異色是如來乎?如是於蘊界處諸行之中,內外循求不見如來,皆是所作滅壞法故。以智定意審諦觀察,乃至分析至於微塵,皆悉不見,蘊粗鄙故,如來者常法身故。善哉!佛子,汝能善入甚深法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唯然受教。」
  佛言:「善男子,金剛三昧藏勝自在者,如來非蘊亦不異蘊,非依蘊非不依蘊,非生非滅,非智非所知,非根非境。何以故?蘊界處諸根境等皆粗鄙故,不應住內、不應住外而見如來。善男子,色無覺知無有思慮,生已必滅,同於草木瓦石之類,微塵集成如水聚沫,受以二法和合而生,猶如浮泡瓶衣等。想亦二和合因緣所生,如熱時焰,譬如盛熱地氣蒸湧,照以日光如水波浪,諸鳥獸等為渴所逼,遠而見之生真水解;想亦如是,無有體性虛妄不實。分別智者如有性見各別體相名字可得,定者審觀,猶如兔角、石女兒等,但有假名初無實義。如夢中色,唯想妄見,寤即非有;無明夢中見男女等種種之色,成於正覺即無所見。譬如芭蕉皮葉,既除中無有實;行亦如是,離於身境即無體性。識如幻事虛偽不實,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於人及諸象馬,種種形體具足莊嚴,愚幻貪求非明智者;識亦如是,依餘而住而異分別,謂能所取二種而生,若自了知即皆轉滅,是故無體同於幻事。
  「金剛藏,如來常住恆不變易,是修念佛觀行之境,名如來藏,猶如虛空不可壞滅,名涅槃界,亦名法界。過、現、未來諸佛世尊,皆隨順此而宣說故。如來出世不出世間,此性常在,名法住性,亦名法尼夜摩性。金剛藏,云何名為尼夜摩?後有諸惡此皆離故,又此三昧能決定除後有諸惡,以如是義名尼夜摩。若有住此三昧之者,於諸眾生心無顧戀,證於實際及以涅槃。猶如熱鐵投清冷水故,諸菩薩舍而不證近住而已,常為眾生而作利益,不舍精進大悲諸度,不斷佛種,不行外道二乘之徑,如大力象,不為三昧淤泥所溺,心不味著識之境界,趣佛法門恆無退轉,以究竟慧入佛法身,開顯如來廣大威德,當成正覺轉妙法輪,智境眾色而為資用,入如來定遊涅槃境,漸次修行超第八地,善巧積習乃至法雲資用如來廣大威德,住於諸佛內證之地,與無功用三昧相應,遍遊十方不動本處,而恆依止密嚴佛國轉於所依,智、定、意身、力、通自在皆得具足。譬如空月,影遍眾水;佛亦如是,化形普降於諸世間,隨眾生心所樂不同,皆使蒙益無空見者。復令當詣密嚴佛國,如其性慾而漸開誘,為說一切欲界天王自在菩薩摩尼宮等諸安樂處,乃至諸地次第十方佛土功德莊嚴,盡於未來隨機應現。如因持咒安繕那藥,及諸靈仙宮殿之神,與人同止而不可見;如來變化所為事畢,住於真身晦而不現,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根蘊如蛇聚, 境界緣所觸,
   痴愛業以生, 眾習縛難解。
   心及諸心法, 動慮恆不安,
   覺觀所纏繞, 如龍共盤結,
   嗔毒從此興, 譬如炎盛火。
   諸修觀行者, 為舍眾蘊法,
   於此常諦觀, 一心而不懈。
   譬如虛空中, 無樹而有影,
   風衢與鳥跡, 此見悉為難;
   能造及所造, 色與非色法,
   於彼見如來, 其難亦如是。
   真如實際等, 及諸佛體性,
   內證之所行, 超諸語言境。
   涅槃名為佛, 佛亦名涅槃,
   離諸分別想, 云何而可見?
   碎末於金礦, 礦中不見金,
   智者巧融煉, 真金方乃顯;
   分剖於諸色, 乃至為微塵,
   及析求諸蘊, 若一若異性,
   佛體不可見, 亦非無有佛。
   定者觀如來, 三十二相具,
   若樂等眾事, 施作皆明顯,
   是故不應說, 如來定是無。
   三昧一緣佛, 善因善根佛,
   一切世勝佛, 及正等覺佛,
   如是五種佛, 所餘皆變化。
   三十二勝相, 如來藏具有,
   是故佛非無, 定者能觀見。
   出過於三界, 無量諸佛國,
   如來微妙剎, 淨佛子充滿,
   禪慧互相資, 以成堅固性,
   遊於密嚴土, 思惟佛威德。
   密嚴中之人, 一切同於佛,
   超過剎那壞, 恆遊三昧中。
   世尊有大定, 湛然而正受,
   相好諸功德, 內外以莊嚴。
   眾謂佛化身, 從於兜率降,
   佛常密嚴住, 像現從其國,
   住真而正受, 隨緣眾像生。
   如月在虛空, 影鑑於諸水,
   如摩尼眾影, 色合而明現;
   如來住正定, 現影亦復然。
   譬如形與像, 非一亦非異;
   如是勝丈夫, 成於諸事業,
   非微塵勝性, 非時非自在,
   亦非餘緣等, 而作於世間。
   如來以因性, 莊嚴其果體,
   隨世之所應, 種種皆明現,
   遊戲於三昧, 內外無不為。
   山川及林野, 朋友諸眷屬,
   眾星與日月, 皎境而垂象,
   如是諸世間, 身中盡包納,
   復置於掌內, 散擲如芥子。
   佛於定自在, 牟尼最勝尊,
   無能作世間, 唯佛之所化。
   盲暗無知者, 馳流妄分別,
   計著於有無, 若我及非我,
   或言一切壞, 或言少分滅,
   如是諸人等, 常自害其身,
   云何於此中, 而生是諸見?
   佛是遍三界, 觀行之大師,
   觀世如幹城, 所作眾事業,
   亦如夢中色, 渴獸所求水,
   因於種種業, 風繩而進退。
   佛於方便中, 自在知見者,
   譬如工巧匠, 善守於機發,
   亦如海船師, 執拖而搖動。
   如來最微妙, 寂靜無有邊,
   超諸有著根, 淨根之所證。
   是修行定者, 微妙定所依,
   一切觀行人, 明了心中住。
   佛體最清淨, 非有亦非無,
   遠離於限量, 及以能所覺。
   妙智相應心, 最上之境界,
   知相皆無性, 是即見如來。
   破諸相應心, 不著於三昧,
   住於無染路, 一切皆無染。
   諸天乾闥婆, 阿修緊那羅,
   仙人及外道, 讚嘆而供養。
   於彼不耽求, 而興世間業,
   以住本清淨, 相應妙理中。
   天人等見者, 變化之所作,
   佛非彼此現, 而同於日月。
   住於圓應道, 現除諸貢高,
   異學各不同, 隨宜而攝御。
   種種眾智法, 王論三毗陀,
   悉是諸如來, 定力持而說。
   國王王臣等, 乃至山林處,
   所有諸儀則, 皆從佛出生。
   十方眾寶藏, 出生清淨寶,
   悉是天中天, 自在威神故。
   一切三界中, 有諸明智者,
   種種方便業, 因佛而成就。
   現從兜率降, 婇女眾圍繞,
   歌舞共歡娛, 日夜常遊集;
   或如堅利智, 舍陵波居士,
   執世之直繩, 與奪而招放;
   雖於一切處, 現為明智者,
   而在密嚴中, 寂然無動作。
   此大牟尼境, 凡愚異分別,
   譬如翳目人, 亦猶眾渴獸,
   如世觀於幻, 夢中諸所取。
   天中天境界, 佛子見其真,
   如是觀行人, 如從於睡覺。
   那羅與伊舍, 梵天娑旦那,
   難陀鳩摩羅, 劫比首迦等,
   處定而思審, 於此常迷惑;
   去來現在世, 一切諸牟尼,
   習氣覆於心, 亦所不能見。
   善哉金剛藏, 普行諸地中,
   復以佛威神, 而居密嚴土,
   是汝之境界, 我今為汝說:
   或有妄分別, 勝性與微塵,
   如工作諸物, 種種諸形相。
   生唯是法生, 滅亦唯法滅,
   妄計一切物, 細塵能造作。
   因能了於果, 譬如燈照物,
   先不得其相, 後壞亦復然。
   非於過去中, 有體而可得,
   未來亦如是, 離緣無有性。
   一一諸緣內, 遍求無有體,
   不見性有無, 亦無無有見。
   於蘊瓶衣等, 微細而分別,
   三百有六十, 邪宗壞正道,
   往來生死中, 無有涅槃法。」

妙身生品第二之一

  爾時,如實見菩薩,有大威力世中自在,其身妙好上服莊嚴,在於佛前避座而立,曲躬合掌一心恭敬,向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而作是言:「尊者,善能通達自智之境現法樂住,於三乘世間心得無違,為大定師於定自在,能隨順說諸地之相,常在一切佛國土中,為諸上首演深妙法。是故我今勸請尊者,說諸聖人不隨他行,現法樂住內證之境。令我及餘諸菩薩眾得見斯法,安樂修行趣於佛地,獲意生身及言說身,力通自在皆得具足,轉所依止不住實際,如眾彩摩尼現諸色像,於一切佛國說密嚴行。」
  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仁主,能請我說入於密嚴無我之法。仁主,先應覺了諸分別境,是心之相,於境界中舍諸分別。仁主,一切世間,是分別見見世間體,即於所緣而得三昧。我今為汝開示彼法,主應善聽。」即說偈言:

  「一切諸世間, 譬如熱時焰,
   以諸不實相, 無而妄分別。
   覺因所覺生, 所覺依能現,
   離一則無二, 譬如光共影。
   無心亦無境, 量及所量事,
   但依於一心, 如是而分別。
   能知所知法, 唯知心妄計,
   若了所知無, 能知即非有。
   心為法自性, 及人之所濁,
   入於八地中, 而彼得清淨。
   九地行禪定, 十地大開覺,
   法水灌其頂, 而成世所尊。
   法身無有盡, 是佛之境界,
   究竟如虛空, 心識亦如是,
   無盡亦無壞, 眾德以莊嚴,
   恆住不思議, 密嚴諸佛土。
   譬如瓶破已, 瓦因而顯現,
   瓦破顯於塵, 塵析極微顯,
   如是因有漏, 而成無漏法。
   如火燒盡木, 復於餘處燃,
   味於不動智, 轉依離分別,
   密嚴佛國中, 如是而常現。
   不生眾品類, 莫住於世間,
   舍於一切見, 歸依此無我。
   斷諸相續流, 無生亦無壞,
   盡於一切見, 歸依此無我。
   諸患皆已息, 寂住不思議,
   淨於一切見, 歸依此無我。
   世間種種法, 本來無我性,
   非由擊壞無, 及喻之所顯。
   如火焚薪已, 自於是中滅,
   觀察於三界, 無我智亦然。
   是名現法樂, 聖人自智境,
   依此入諸地, 淨除無始惡,
   舍離世所依, 出世而安住,
   其心轉清淨, 恆居密嚴土。」

  爾時,如實見菩薩及諸王眾俱作是言:「金剛自在,我等今者鹹欲歸依,願示於我歸依之處。」
  於是金剛藏菩薩摩訶薩,以偈答曰:

  「佛體非是有, 亦非無有佛!
   蘊樹已焚燒, 魔軍鹹退殄,
   住於如來地, 密嚴之妙國,
   所覺淨無垢, 仁主可歸依。
   遠離諸分別, 證於無處所,
   密嚴諸定者, 仁主可歸依。
   密嚴勝淨剎, 眾聖之依處,
   觀行者充滿, 應歸此嚴土。」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說是語已,復告如實見菩薩言:「仁主,已得住地,諸觀行者觀一切世間,如繢像中而有高下,如夢所見端正女色,如石女人忽夢己身誕育於子,如乾闥婆城內諸所施為,如旋火成輪,如空中垂髮,如幻化所作人馬等形樹林華果,如浮雲之影,如奔電之光,皆是虛偽非真實有,分別所成猶工造器。
  「仁主,世間眾生習氣覆心生種種戲論,意與意識及餘諸識相續而轉,五法、三性、二種無我恆共相應。譬如瀑流為風所擊起諸波浪,浪起相尋而流不息;阿賴耶識在於世間亦復如是,無始習氣猶如瀑流,為境界風之所飄動,起諸識浪恆無斷絕。仁主,是八種心雖無如是若干體異,而隨緣漸起或一時生。心生之時取諸境界,亦有如是漸頓差別。若於屋宅及諸星宿,軍眾山林枝葉華果如是等處,多是一時或次第取,若在眠夢見昔所更,或想念初生至於老死,及算數眾物尋思句義,觀異文彩受好飲食,於是境界次第了知,或有一時頓取之者。仁主,心性本淨不可思議,是諸如來微妙之藏,如金在礦。意從心生,餘六亦然。如是多種,於世法中而為差別。仁主,阿賴耶識,雖與能燻及諸心法,乃至一切染淨種子,而同止住,性恆明潔;如來種姓應知亦然,定不定別,體常清淨。如海常住,波潮轉移;阿賴耶識亦復如是,諸地漸修下中上別,舍諸雜染而得明現。」
  於是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復說偈言:

  「善哉如實慧, 於斯微妙法,
   從我已聽聞, 心淨能開了。
   十方一切國, 諸王眾會中,
   汝當隨所應, 廣為其宣說。
   若人聞法已, 漸淨阿賴耶,
   或作人中王, 轉輪四天下;
   或復為帝釋, 兜率須夜摩;
   乃至自在宮, 而為欲天主;
   或為色界主, 及生無色天,
   無想眾生中, 受諸禪定樂;
   證真而不住, 譬如師子吼,
   眾定皆自在, 喜樂以相應;
   一心求密嚴, 不染著三界,
   至於密嚴已, 漸次而開覺;
   轉依獲安樂, 寂靜常安住,
   無量諸佛子, 圍繞以莊嚴,
   為法自在王, 眾中之最上。
   非如外道說, 壞滅為涅槃,
   壞應同有為, 死有復生過。
   十業上中下, 三乘以出生,
   最上生密嚴, 諸地轉增進,
   得解脫智慧, 如來微妙身,
   云何說涅槃, 是滅壞之法?
   涅槃若滅壞, 眾生有終盡,
   眾生若有終, 是亦有初際。
   應有非生法, 而始作眾生,
   無有非眾生, 而生眾生界。
   眾生界既盡, 佛無爾焰法,
   是則無能覺, 亦無有涅槃。
   妄計解脫者, 而說於解脫,
   譬如種已焦, 燈滅及薪盡。
   彼說解脫性, 是壞有成無,
   於解脫妙樂, 遠離不能證。
   遍處及諸禪, 無色無想定,
   逆順而入出, 力通皆自在,
   於彼不退還, 亦不恆沉沒,
   審知諸法相, 諸地得善巧,
   如是而莊嚴, 而來密嚴國。
   若言解脫性, 壞有以成無,
   斯人住諸有, 畢竟不能出;
   亦壞三和合, 因等四種緣,
   眼色內外緣, 和合所生識,
   世間內外法, 互力以相生,
   如是等眾義, 一切皆違反。
   若知唯識現, 離於心所得,
   分別不現前, 亦不住其性;
   是時攀緣離, 寂然心正受,
   舍於世間中, 所取能取見;
   轉依離粗重, 智慧不思議,
   十種意生身, 眾妙為嚴好,
   作三界之主, 而來密嚴國。
   色心及心法, 不相應無為,
   內外眾世間, 諦觀無別異,
   如是諸智者, 來於密嚴國。
   相名與分別, 正智及如如,
   定者能明照, 體性皆平等,
   入佛所讚揚, 密嚴之淨國。
   若壞三和合, 及以四種緣,
   不固於自宗, 同諸妄分別。
   惡習分別者, 彼之五種論,
   譬喻不成立, 諸義皆相違,
   五種悉成過, 惑亂於智眼,
   顛倒不顛倒, 同異法斯壞。
   舍離於自宗, 依止他宗法,
   初際等諸見, 皆從滅壞生。
   大王應當知, 眾生在諸有,
   如輪而運轉, 初際不可得。
   如來以悲願, 普應諸有緣,
   如淨月光明, 無處不周遍,
   各順其根性, 隨宜而說法,
   涅槃若壞滅, 佛有何功德?
   增上有三種, 解脫亦復然,
   四諦及神足, 念處無礙解,
   四緣無色住, 根力及神通,
   覺支諸地等, 有為無為法,
   乃至眾聖人, 皆依識而有;
   苦法苦觀智, 及苦隨生智,
   集智三亦然, 滅道亦如是;
   如是十二種, 名之為現觀。
   學人數有十, 第八七返生,
   家家一往來, 一間而滅度,
   中般與生般, 有行及無行,
   上流於處處, 然後般涅槃;
   如是一切種, 諸智之品位,
   修行觀行者, 下中上不同。
   菩薩增上修, 功業最殊勝,
   十一與十二, 乃至於十六。
   此諸修定者, 復漸滅於心,
   所盡非是心, 亦非心共住,
   未來心未至, 未至故非有,
   心緣不和合, 非此非彼生,
   第四禪無心, 有因不能害。
   有因謂諸識, 意識及五種,
   妄想不自覺, 猶如波浪生,
   定者觀賴耶, 離能所分別,
   微妙無所有, 轉依而不壞,
   在於密嚴中, 如月恆明顯。
   密嚴諸智者, 與佛常共俱,
   恆遊定境中, 一味無差別。
   密嚴定者處, 定力生於彼,
   是故應修習, 相應妙定心。
   欲界有六天, 梵魔十二處,
   無色及無想, 一切諸地中,
   若生密嚴國, 於彼為天主。
   欲求密嚴土, 當修十種智,
   法智隨生智, 世俗知他心,
   及苦集滅道, 盡智無生智。
   仁者真實見, 舍君羅帝族,
   與甘蔗月王, 種姓無殊異。
   當求密嚴國, 勿懷疑退心,
   如羊被牽拽, 喘懼而前卻。
   意在於身中, 似幻獸而住,
   亦如幻為樹, 河中之葦荻;
   如王戲園苑, 運動諸身分,
   意及於意識, 心心法共俱,
   譬如空中雲, 共聚而無實。
   種子賴耶識, 諸習所纏覆,
   譬如摩尼寶, 隨緣現眾色,
   離住眾生身, 體淨而無垢,
   是決定種姓, 亦為大涅槃。
   名因於相生, 相從因緣起,
   以諸形相故, 而起於分別。
   分別從二因, 外相心習氣,
   第七末那識, 應知亦復然。
   諸根意緣會, 發生於五識,
   心法共相應, 如是身中住。
   正智常觀察, 一切諸世間,
   從於如是因, 而生彼諸果。
   真如非異此, 諸法互相生,
   與理相應心, 明了而觀見。
   此即是諸法, 究竟真實性,
   亦為妄所計, 一切法不生。
   諸法性常空, 非無亦非有,
   如幻及陽焰, 幹城等眾物。
   種種諸形相, 名句及文身,
   如是執著生, 成於遍計性。
   根境意和合, 薰習成於種,
   與心無別異, 諸識從此生,
   資於互因力, 是謂依他起。
   內證真實智, 現前所住法,
   是即說圓成, 眾聖之境界,
   佛及諸佛子, 證此名聖人。
   若人證斯法, 即見於真際,
   唱言生已盡, 梵行皆已立,
   所作莫不成, 永離於諸有;
   解脫一切苦, 滅除眾怖畏,
   生法二無我, 善能明了知;
   普燒諸習氣, 永斷於分別,
   從於無始來, 戲論而積聚,
   無量眾過惡, 一切皆已除。
   譬如熱鐵團, 熱去鐵無損,
   解脫者亦爾, 惑盡而清涼,
   入於無漏界, 密嚴之妙土。
   此土最微妙, 非餘所能及,
   佛與諸菩薩, 清淨之所居,
   三昧樂現前, 以此而為食。
   欲生斯土者, 當修真實觀,
   復為諸有緣, 如理廣宣說。
   名生本於相, 相起復從緣,
   種種諸分別, 皆因相而有。
   根境瓶衣等, 蘊法所合成,
   分別從此生, 了知而簡異。
   若動若非動, 一切諸世間,
   皆因痴暗生, 愚冥以為體。
   長短等諸色, 音聲與香界,
   甘苦堅滑等, 意識之所緣。
   善與不善性, 有為無為法,
   乃至於涅槃, 斯為智之境,
   念念常遷轉, 皆依識以生。
   譬如磁石力, 吸鐵令迴轉,
   末那於藏識, 當知亦復然。
   如蛇有二頭, 各別為其業,
   染意亦如是, 執取阿賴耶,
   能為我事業, 增益於我所,
   復與意識俱, 為依而轉謝。
   身中暖觸生, 運動作諸業,
   飲食及衣服, 隨事而受用,
   騰躍或歌舞, 種種自歡娛,
   持諸眾生身, 斯由意功力。
   於如夢翳等, 一切諸境界,
   起種種分別, 不知唯自心。
   如人在空中, 走索以遊戲,
   飄危不安固, 分別亦如是,
   分別無所依, 但行於自境。
   譬如鏡中像, 識種種而見,
   愚夫此迷惑, 非諸明智者。
   仁主應當知, 此三皆識現,
   於斯遠離處, 是即名真實。
   持進菩薩等, 及聖目乾連,
   遍觀諸億剎, 種種皆嚴好,
   於彼莊嚴中, 此土最殊勝。
   極樂及現喜, 乃至於下方,
   無量億土中, 諸佛所稱讚,
   皆言密嚴國, 威德化自然,
   無始亦無終, 本昔如來地,
   出過於三有, 寂靜無所為,
   自利及利他, 功業悉成滿,
   非不此成佛! 欲中施佛事,
   要從於密嚴, 化為無量億,
   常依於正定, 遊戲諸神通,
   一切國土中, 如月無不見,
   隨諸眾生類, 所應而化益。
   十地華嚴等, 大樹與神通,
   勝鬘及餘經, 皆從此經出。
   此經最殊勝, 眾經莫能比,
   仁主及諸王, 宜應盡尊敬!
   欲色無色界, 無想等天宮,
   佛已超過彼, 而依密嚴住。
   此土諸宮殿, 如蓮備眾飾,
   是一切如來, 淨智之妙相。
   佛及諸菩薩, 常在於是中!
   世尊恆住禪, 寂靜最無上,
   依自難思定, 現於眾妙色,
   色相無有邊, 非餘所能見。
   極樂莊嚴國, 世尊無量壽,
   諸修觀行者, 色相皆亦然。
   或見天中天, 赫奕含眾彩,
   訶利佔波色, 真金明月光,
   孔雀素羅瞿, 珊瑚蓮電等;
   或見身羸瘦, 弊服寢茅中;
   或如千日光, 處大蓮華上;
   或見諸菩薩, 頂飾龍王髻;
   或以帝青寶, 莊嚴為寶冠;
   或見輪幢文, 魚螺等眾相;
   或見光麗色, 如霓而拖空;
   或見以須彌, 置之於右掌;
   或持大海水, 其狀如牛跡;
   或見作人王, 冕服當軒宇,
   輔佐眾圍繞, 共宣於國化;
   或見諸菩薩, 最上修行者,
   說於自境界, 先佛所知法;
   或說以智定, 速轉於所依,
   得如幻之身, 種種皆無礙;
   或示了於境, 斷諸取著業,
   諸見皆已除, 不受於諸有,
   譬如膏炷盡, 燈滅而涅槃;
   或有示修行, 一切波羅蜜,
   衍那之大會, 周給無窮盡,
   苦行持戒等, 種種諸儀則。
   極樂莊嚴國, 人非胎藏生,
   身相如真金, 光色常圓滿。
   瑜伽自在者, 安樂及光明,
   斯人之境界, 百分無其一。
   極樂中之人, 自然隨念食,
   牟尼勝自在, 定為甘露味。
   寶樹名如意, 遊憩於其下,
   妙金為碎末, 布地以莊嚴,
   地蓮及眾華, 數榮而菡萏,
   如是具嚴飾, 不可得為喻。
   若人有淨信, 善巧行諸禪,
   愛樂佛功德, 專精以回向,
   即於佛勝土, 蓮華而化生,
   眾相以莊嚴, 皎鏡無塵垢。」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說是偈已,自現其身如一指節,或如芥子乃至毫端百分之一,或現佛身、或現獨覺身、或現聲聞身,及餘無量種種之形而說於法。或說菩薩入於諸地,了知五法、八識、三性及二無我,得如幻三昧隨意受身,自在神通力無所畏,皆不退轉淨所依止,入於佛地無漏蘊界常無變易。或說菩薩善能遊履,如夢如像如水中月,諸觀行人所行之道,得首楞嚴三昧十幻喻身,諸究竟願莫不成滿,逮於正覺坐妙蓮華,諸佛子眾所共圍繞。或說菩薩以願力故,現種種形遊諸國土歷事諸佛,是諸菩薩其身微妙不在有無;譬如天仙乾闥婆眾,依須彌住或在虛空,地行眾生所不能睹,彼諸菩薩亦復如是,非觀行者不能得見。或說菩薩得禪自在三昧力故,於十方國土蓮華之宮,示現受生及般涅槃。或說菩薩以三昧力,轉於所依而不住實際,於一切有眾生處差別現身,其心平等如地如水如日如月。或說菩薩以大悲心,愍諸眾生輪轉生死、孤窮下賤、眾苦所逼,譬如黑蜂依船而住遊於大海,隨船飄蕩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無量由旬,為說非我生死無常,令知速滅剎那不住。或說諸佛及諸菩薩,見一切眾生渴愛迷亂,為分別苦之所逼迫,於無相法中而取於相,虛妄計著有能所取;是能所取縲紲其心,於生死海馳蕩不息,貧窮孤露無有所依,如大海中蛛蝥之網。佛及菩薩猶住船人,於諸眾生心生憐愍,欲令解脫生死苦難,隨其所應而為現身,說布施等種種諸行。

相關焦點

  • 諸宗部——大乘法苑義林章
    明大乘者。雖無正文說佛所語皆如其義。鹹轉法輪。然正法輪唯八聖道。餘雖非正是助法輪。無垢稱經三轉法輪於大千等。法花又雲。即趣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又瑜伽論九十五說。佛轉三周十二行相甚深法輪。見.修.無學三位之中。如其次第示相.勸修.作證。觀於四聖諦境生聖慧眼。各於去.來.今世。如次生眼智明覺無漏真智。能斷所應永斷煩惱。故八聖道是正法輪。無垢稱經第五卷說。佛告阿難陀。以要言之。
  • 小乘、大乘、密乘
    很多人學了密宗還搞不懂小乘、大乘、密乘,這些沒搞通的人都是沒有按步就班好好地學習,一下子就跑去修密法。而修密法的老師也沒按步就班讓你一步一步的學進來,才有了這個問題。   那麼,我們佛教在流傳的過程中,慢慢地發展出各個不同的部派,這在歷史上是一個事實。發展了到今天,就出現了一個現象——小乘不承認大乘。而大乘裡面一些學者、一些看法,不承認密乘。
  • 馮煥珍教授:《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關於「《起信論》非...
    [15]歐陽漸:《〈楞伽〉疏決》卷一,金陵刻經處1925年刻本。[16]歐陽漸:《〈楞伽〉疏決》卷一,金陵刻經處1925年刻本。[17]歐陽漸:《〈大乘密嚴經〉序》,《歐陽境無先生內外學》甲函,南京:金陵刻經處刻本。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本文通過對「佛說」的界定,對「大乘非佛說」論由來的回顧,對歷史上兩種思潮發展、碰撞的簡述,進而以雙方共許的《阿含經》、聲聞律以及部分大乘經論為依據,對持上述見解者的三條主要論點進行逐項辨正,強調公元1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的勃然興起乃「復興」而非「新興」,闡明大乘顯密經教既源於佛陀本懷,又出之佛陀時代。
  • 大威德明王-東密五大尊
    而漢傳密教和東密的基礎理論,是基於唯識學派的,叫:唯識攝論派。所以,藏密和東密屬於密教的不同支派,但是對應的大乘教派的理論、學派是不一樣的。藏密對應中觀,而唐密對應唯識。上一節課講了什麼是佛教密教的本尊和格魯派的本尊大威德金剛。反正估計呢,大家也不一定聽太懂,一個羊也是趕,兩羊也是放,就乾脆——已經把藏密的本尊大威德金剛講了,這裡再把東密的本尊一塊兒講一下。
  • 火影忍者手遊:四大密卷加強在即!誰最有望成為主流密卷?
    火影馬上會在周四進行一次大版本的更新,6名忍者將受到調整,而且四大密卷也會得到加強!其中有三個冷門密卷,一個常用密卷!不知道調整後,誰有望登上主流密卷的寶座!本次更新閃電將會在攻擊範圍上進行調整!由於版本未出,我們並不知道調整後範圍有多大!我們這裡看看調整前的極限範圍可以說閃電的電擊範圍擁有加大的Y軸偏移,適合的一般都是技能缺少Y軸,也就是起手能力較難的忍者使用!本次範圍上的加強,娛樂場中的使用率應該會更加的高!其中如君麻呂,新春佐助的強度都會得到某些程度上的提升!
  • 大乘與小乘 ——《本生經》學習筆記
    以此來安慰信眾:我的主張其實還是「大乘是佛說」,大乘佛教其實啥也沒有損失,馬照跑,舞照跳。你們啥也不用擔心,其實我啥也沒做。——像不像魔術師在表演的時候舉起雙手來回翻給觀眾看,說我手上啥也沒有啊?佛教史上,「大乘非佛說」的思想一直存在,並延續不斷至今,當代反大乘者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思想,同樣都是扯起大乘起源晚於小乘這面旗子,所謂小乘是原始佛教,佛為之親授佛法,大乘的興起是佛滅500年後才萌芽。說來說去就是佛世小乘有出生證明,而大乘沒有,因此「大乘非佛說」!這就成了我本次學習《本生經》特別想尋找的答案。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修行次第與彌勒法門
    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歷史地位與研究價值在近代佛教史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受到重視及弘揚,關鍵即在太虛大師的講釋及演傳,在印順法師編撰的《太虛大師的年譜》,記錄了1932年(民國21年)12月講於閩南佛學院的歷史:『二十三日,太虛大師於閩院,開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勝濟、窺諦、東初、燈霞、雪生等合記,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文)。
  • 雖然沒有開學,江湖上依然流傳著《黃岡密卷》的傳說
    疫情期間,網上流傳著一則關於黃岡的新聞:湖北武穴(黃岡下轄代管的一個縣級市)最嚴管控:非疫情防控人員上街被抓的,一律送到市體育館學習,然後完成初中三年級的《黃岡密卷》一張,成績及格者可以放回家。這則假新聞流傳甚廣,太多人信以為真,絕對是深諳網際網路傳播之道的一次成功的假新聞操作。
  • 偽佛經《大乘莊嚴寶王經》
    如果說六字大明咒背後的所謂佛經,此文就以最著名的專門為六字大明咒正名的《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的法義內容來分析。只是因為這是很嚴肅的事情,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真正佛法修行人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是典型的偽佛經!
  • 什麼叫做大乘和小乘?
    《增壹阿含經》第十八卷裡面這麼講說:「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增壹阿含經》卷十八)《長阿含經》第二卷裡面這麼講:【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亦為自解結,渡岸得升仙,都使諸弟子,縛解得涅槃。」】(《長阿含經》卷二)這樣看來,在經文裡面早就有提到大乘跟小乘了。
  • 《解深密經直解》評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由於唯識學的思想特性,導致唯識經典不僅在佛教哲學史的演進上有一定的地位,可參照前後的經論了解唯識論題的演變;若抽出單經研究,亦有其深刻的內涵,可以獨立探討其中的哲學論題。或許是由於上述的特性,林國良教授的《解深密經直解》,既顧及唯識哲學史的發展,又深入探究《解深密經》中所提出的觀點與主張,使讀者理解其中的奧秘。
  • 【大乘「是、非」佛說論壇 2 】大乘到底「是佛說」還是「非佛說」
    三會議上討論的「淨土神話說」、「十方佛神話說」、「佛教唯人間說」等觀點都有所討論,這些沒有一個是憑空捏造的,都是印老法師公開出版物裡的白紙黑字啊,為什麼不可以探討?四問題焦點,還是在大乘是否為佛說!三十四 X X 法師這幾條:1.大乘佛法都不是佛親說,那麼哪些是真佛法哪些不是要靠自己領會和解釋了,等於取消了大乘的聖言量。2.淨土不是真實存在,是吸收異教神話而形成的,那麼主張和求往生淨土不都成了盲信的傻子或騙子?至少有這個嫌疑。3.如來藏、真心是梵化神我,自然否定了禪宗的根基和歷代祖師。密教更不用說了,引起大乘信仰者反對是必然的。
  • 2019年全國高考英語考前提分密卷
    擁有知識改變命運,擁有理想改變態度;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眾多考生將決戰考試之巔---高考;為此,正確教育英語教研組推出《2019年全國高考英語考前提分密卷
  • 山東爺倆上熱搜,一套「黃岡密卷」背後的故事,網友:這是真爹
    山東最出名的小吃就是煎餅卷大蔥了,但是今天我想說的不是山東的小吃,也不是山東人的性格,而是一對爺倆。編輯搜圖這次武漢疫情非常嚴重,全國各地都派了很多醫療隊支援武漢,支援湖北,山東支援對口的地區就是黃岡市。說起黃岡,山東人再熟悉不過了,從小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孩子都知道「黃岡小狀元」,「黃岡密卷」這些伴隨自己走過來的紀念。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念佛「大乘」是梵文「摩訶衍那」的意譯。大乘佛教自稱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的此岸,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經典有《般若經》、《維摩經》、《大般涅槃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大乘佛教在印度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一、初期,約一世紀至五世紀,以宣揚「假有性空」的理論為主,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的中觀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