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三字經》意義 提倡將學習當人生追求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在科舉時代,強調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純粹是一種封閉式的應試教育;另外還有一種是激勵式的教育,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物質、美色和地位提升的鼓勵,譬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純粹的苦讀,以換取甘甜的未來,這種勵志教育很單調。而童蒙教材《三字經》,則比以上教育要高明,它裡面所包含的勵志教育,並不是一味苦讀,其中的內容和層次,還是非常豐富的。

  教五子 名俱揚

  讚美奇蹟,傳世故事中有誇張成分

  在整部《三字經》裡,涉及到科舉制度的,主要是以下兩條:「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個竇燕山,原來名叫竇禹鈞,是五代時期的北方人,主要生活在後晉時期。

  竇燕山的經歷似乎簡單而神奇,簡單的是他安心教育五個兒子,神奇的是,五個兒子都在科舉考試中登科及第。其實,事情並非那麼簡單。竇燕山生活在石敬瑭開創的後晉時代,那時候的北方,其實很不太平,契丹經常有事沒事來一趟,來回一趟往往是鐵馬金戈,燒殺擄掠,尤其是石敬瑭去世後,耶律德光大舉入侵後晉,把當時的皇帝都擄走了,簡直是「靖康之難」的預演版。

  在這種紛亂不定的情況下,逃難都來不及,竇爸爸要把五個兒子培養成科舉考場的佼佼者,真不容易,可見決心不小。

  當然,有錢就是任性,竇燕山為了讓兒子專心讀書,建了四十間書房,買了幾千卷書,讓五個兒子在其中認真讀書。這樣的投入,到了宋朝就換來喜人的成果——五個兒子都中舉成為北宋的官員。

  竇燕山能在戰亂中堅持下來,在和平時收穫讀書的勝利果實,由此看來,應試教育也需要眼光。

  還有一個,「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八十二歲還能中狀元,這故事太勵志了。然而,過於奇蹟化的勵志故事往往靠不住,果然,史上的梁灝其實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高中狀元,42歲就去世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的兒子梁固後來也中了狀元,一對學霸父子,這才是真實的奇蹟。

  趙中令 讀魯論

  讀書不是手段,

  而是人生的目的和境界

  《三字經》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對於學習的肯定,不再將學習當成出人頭地的手段,而是將其當做人生的必然狀態,當成人生的最高境界來追求,最明顯的莫過於「趙忠令,讀魯倫。彼既仕,學且勤。」

  在科舉時代,很多人將讀書當成一種謀取功名富貴的手段,讀書的目的在於進入仕途,然而,《三字經》對讀書的境界有所提升,它否認讀書只是為了「仕」,更鼓勵在達到目的後,還要繼續學習,繼續深造。

  北宋的趙普,已經是朝廷高官,也很有實際才幹,讀書對於他而言,似乎已經是多餘的了,然而,他還是聽從勸告,每天在政事之餘,堅持閱讀《論語》,由於工作太忙,只讀了半部。傳說他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不太真實,但有了事業上的成就後,還能低頭讀書,這才是真正的學霸。

  因此,在解釋這幾句話時,一定要讓孩子們知道,讀書不是一時的手段,而是終生的目的,是與人生始終相隨的。這樣有利於樹立學習型人格,塑造好學的品性,如果這些孩子長大後,個個能像北宋趙普那樣在工作後仍能堅持學習,那麼,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也會是一個好學的國家和社會。

  由此可見,《三字經》關於學習苦讀的內涵很豐富,並沒有單純停留在苦讀求功名的層面。

  彼雖幼 身已仕

  鼓勵青少年對社會的積極介入

  唐朝的劉晏,據說七歲時就在唐玄宗手下任「正字」官員,早早就參加了工作,《三字經》的作者不由得讚嘆:「有為者,亦若是。」有作為的人,就應該像劉晏那樣。

  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似乎是羨慕劉晏七歲就能在朝廷任職當官,其實不然,這幾句話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要學習劉晏那樣,自小就有社會責任感,有走進社會的工作能力和協調能力。這其實就是在早期培養兒童乃至青少年的工作社交能力。很多人讀書不細心,把這麼前衛時髦的學習思維輕輕放過了。作者要鼓勵的並非像劉晏那樣當官有出息,而是鼓勵孩子們早一點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正好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相反的。

  鼓勵孩子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其實也是一種上乘的教育方式,劉晏正因為自小能參與社會管理,因此他長大後成為了唐朝史上,乃至中國古代史上最了不起的財政專家。

  能辨琴 能詠吟

  讀書不是為功名 而是為了才華

  《三字經》裡列舉了史上極富有才華的兩位女性:東漢三國的蔡文姬、東晉時期的謝道韞,「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雖然多少帶點歧視女性的語氣,但總歸還是讚美了女性的才華和穎悟。

  拋開性別的糾結,我們還可以從這幾句話中得出一個結論——《三字經》作者主張的讀書,並非為了應試,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才華,涵養靈氣,不是為了換取功名,說明《三字經》的學習觀是塑造人的氣質、修養和才華,這才是王道。

  蔡文姬能根據父親蔡邕的彈奏,判斷出第二根弦斷裂;東晉名相謝安的侄女謝道韞用「未若柳絮因風起」來描摹飛雪的情狀,貼切形象。這兩位聰穎博學的女性,並不是功名上的成功者,但照樣可以成為勵志的榜樣,可見中國人對人才的界定,未必完全憑藉功名。

  有才華,有氣質,終生堅持學習,積極參與社會,當然,順便也噹噹應試場上的學霸……可見中國古代的人才觀,是很完整的,也是很健康的。我們今天讀《三字經》,不能忽略這些積極因素。 專題撰文/記者劉黎平

相關焦點

  • 新三字經解讀,開啟智慧人生,引領時代新思維!
    老《三字經》也許有些過時,不符合時代的快速發展,但是《新三字經可以,通過對新三字經的解讀,我們可以更好的開啟智慧人生,引領時代大潮,立志做中華好兒女!請看哲學詩畫為你整理的——新三字經解讀,開啟智慧人生!
  •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為什麼讀三字經?三字經的啟蒙意義?
    「我聽古人說過,少年時學習,如旭日東升;壯年學習,如日中天;而老年學習,如燃燭照明。」「點燃蠟燭照明雖然沒有像剛剛升起的太陽,也沒有像正午的太陽那麼明亮,但是請問國君,點蠟燭走路和摸黑走路哪個更好一些?」晉平公一下明白了。
  • 《三字經》通篇解讀(新)
    但閱讀《三字經》後,可以知道它前半部分是在講解關於教育當中存在的客觀事實以及教育的注意事項;而後半部分則是教育的摘要和目錄,所以也可以認為《三字經》是一本學習目錄和學習的注意事項摘要。這個結論可能與以往對三字經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是從內容上來看,確是如此。
  • 易中天公開表示,拒絕學習《三字經》和《弟子規》,都是害人的
    最近幾年,國家的經濟不斷增長,「國學」也在國內掀起一片熱潮,很多學生家長認為學校的教育不足以教導孩子,於是將眼光轉向了中國傳統文化。起初的時候,家長們信賴國學教材,隨後又開始學習《三字經》和《弟子規》。
  • 《三字經》學習第一天
    今日終於邁出了去腐生新的第一步,開始學習打卡第一天,突然想到了《三字經》,那就從《三字經》開始吧!1、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解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2、三字經: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 《三字經》,蒙學第一書——老師:父母更應該看一看!
    關於三字經的解讀,諸家各有精到之處,東哥只說,三字經不僅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還在教育觀念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謹以《三字經》開頭部分為例(為了方便解讀,東哥找了一部分譯文相對照),做一下相關解讀:
  • 沙彤解讀《三字經》13
    沙彤解讀《三字經》13沙彤編 上一回講的是《三字經》中「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 解讀《三字經》2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是《三字經》的第一部分,講述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教育方法方法得當,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學,方少時」到「首孝悌,次見聞」是第二部分。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兩部分有中小學要掌握的文化常識、典故。這一講涵蓋的知識點有:性善論、四端、孟母三遷、五子登科、扇枕溫衾、孔融讓梨。
  • 錢文忠:吃虧非《三字經》問題 刪書藐視學習者
    有報導稱錢文忠認為「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孩子,到社會上90%是吃虧的。」這讓人感覺,似乎是《弟子規》、《三字經》錯了。  然而,錢文忠並不是這個意思。  錢文忠說,錯的不是《三字經》、《弟子規》,而是在當下的社會當中,按照《三字經》、《弟子規》教育出來的孩子吃虧,我們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社會,而不是刪改《三字經》、《弟子規》。
  • 提倡孝道的意義、提倡孝順的根本
    孝道的倡導和實行,對家庭意義重大,可以讓家庭中的長輩免除對老年養老的擔心和不安,更可以通過一家一戶的孝順養老,讓整個社會安定安穩,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子女節衣縮食也應當給予父母最好的食物,最好的休息條件,最好的衣飾,最愉快的心情,這是對人的來源的禮敬,是對父母含辛茹苦地養育兒女的恩德的一點回報。
  • 人生的意義:富足的內心感受,貧瘠的物質追求
    至此,思想的開放與時間的空餘也使得人們漸漸地擁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思考人生的意義,並且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看透人生的本質。在這個物慾橫流,房價飛漲的世界中,比起追求奢靡的物質享受,越來越多的人反而更願意追求心靈的富足,回歸自我,擺脫無休止的物慾追求,以此尋求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
  • 引導幼兒學習《三字經》的4個方法
    三字經採用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齊,隔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而且內容豐富,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書。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英文版《三字經》選入《兒童道德叢書》予以推廣。 2、幼兒學習三字經不應該有明確的目標與計劃。
  • 書壇新秀於志強,楷書《戒色三字經》欣賞:安身養氣、靜心凝神
    常常有人問,練習書法有什麼益處或者說有什麼意義,其實我想說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毫無意義。比如有人會說書法能夠開化民智、強軍富國或是提高生產力嗎?正面的回答確實不能。但是反問一下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能做到上述的那些嗎,毫無疑問也不能。
  • 網友稱讀《三字經》應「和而不同」
    如果自己的國家提倡學,而且學的研究的和運用的都不錯,那世界能配合你嗎?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網友「芝田陽林」也認為,不是《三字經》出了問題,是社會出了問題。  另一位網友表示,錢文忠教授是實話實說。當今時代,比過去複雜千萬倍。老實人吃虧,就是一個證明。這雖然可悲,卻是事實。他認為,只有對誠信者講誠信,對虛偽者講虛偽了。
  • 杜維明:很多人沒有在追求人生意義
    >很多人沒有在追求人生的意義,而是在追求成功。成功是可以量化的:考上哪個大學,得到什麼職位,薪水怎樣。
  • 是否讓孩子學《三字經》?易中天:給孩子讀安徒生,不要讀三字經
    家長們苦不堪言,一個勁埋怨,為啥要背《三字經》?過去的經驗放在現在還合適嗎?孩子又不懂,背了好像沒什麼意義?孩子負擔倒是很重。聽到朋友訴苦,忽然想到易中天在一次講座中發表的觀點。有一個媽媽說,我家小孩不想學三字經和弟子規,他才三歲,我跟老師說學不學?
  • 我就想知道:《三字經》是如何讓小盆友變成「六曉靈童」的?
    十義其實是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的十個原則,所以古人非常注重,認為是每個人都要遵從,不可疏忽的大事,只是在生活實踐中,由於利益的博弈,導致被人不斷誤解扭曲成一方對另一方的絕對服從,這才成了糟粕,但這不是三字經的錯,有誰敢說社會不需要秩序的,不能因為倒洗腳水把娃也倒了吧。
  • 三字經 不能全文誦讀嗎?
    通知要求慎重選擇學習誦讀內容,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三字經》等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三字經》等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其中精華與糟粕同在,讓中小學生囫圇吞棗地消化吸收,肯定不利於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但教育部門以行政命令形式禁止中小學推薦全文誦讀《三字經》等,卻失之生硬,甚至是一種懶漢思維。
  • 理念 | 人生的究竟意義 (二)
    本周繼續刊載該文章第二節「智慧覺悟最超勝,內聖外王利蒼生」及第三節「如夢人生有大義,發心為本善無盡」的第一部分。法師談到,儒家的人生觀提倡追求內在生命提升、圓成自身道德,再推己及人,治國平天下。 佛家認為人生如夢,命運的主宰,就是自己所造的業。我們要每時每刻發心造善業。
  • 讀經典應「和而不同」 出問題的不是《三字經》
    如果自己的國家提倡學,而且學的研究的和運用的都不錯,那世界能配合你嗎?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網友「芝田陽林」也認為,不是《三字經》出了問題,是社會出了問題。另一位網友表示,錢文忠教授是實話實說。當今時代,比過去複雜千萬倍。老實人吃虧,就是一個證明。這雖然可悲,卻是事實。他認為,只有對誠信者講誠信,對虛偽者講虛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