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這樣一個主題的文章,不少的家長,一談到孩子,尤其是提及學習,那真叫「談學習而色變」。
「和他聊別的還行,一聊學習,他就不理我了!」
「每次問他學習情況,他總說,就那樣啊,從來都不願和我多說一句~」
「我很想他多學一點,我是為了他好,難道這樣,也有錯嗎?」
「……」
以上,是很多家長的心聲吧?
我們總在過多地強調,對孩子進行吃苦的教育,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飛躍發展,如今的家庭,大多數都是「家道殷實」,至少對於撫養孩子方面,可謂是物質條件優渥。
成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孩子從小,父母為其提供最為充裕的物質保證,不愁吃,不愁穿。
別說吃苦了,對於很多孩子而言,甚至連「苦」是什麼玩意兒,都不清楚,又如何吃苦?
學習上,課業多一點,叫苦叫累,甚至很多家長都心疼孩子,說學習好苦好累。
是的,學習從來都是一件苦差事,從來不倡導所謂的快樂的學習,即便快樂,那也是苦中有樂。
是學習取得進步,學到新知識,品嘗學有所成的快樂,並不意味著,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
吃不了學習的苦,將來步入社會,只會吃更多的苦。
也有不少悲觀的論調,現在的孩子心靈過於脆弱了,動輒就是跳樓,各種自尋短見的悲劇發生……
那麼,到底是孩子的心靈脆弱了,還是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發生變化了呢?
很多時候,我們該問一問,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相信不少的孩子回答:讀書,為了錢,為了能賺到更多的錢。
也一定有孩子說:是父母逼著讀書的,我壓根就不想讀書,讀書是為了父母。
的確,我們細細一想,當今社會,過於浮躁,不僅僅是孩子沒弄明白讀書的意義,甚至於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乃至於我們的國家,都不曾真正去引導孩子,為何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國夢之實現而讀書……」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
這樣的豪言壯語,在今天看來,可能在很多孩子乃至於父母看來,那都像是一個笑話不是嗎?
你會告訴你的孩子,「為中華的偉大復興而讀書」嗎?
顯然不會!
可能你無非就是在告訴孩子,言傳身教也好,潛移默化也罷,讀書就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不僅僅是某一個家庭,某一個個體,而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搞清楚,為何而讀書。
解決不了讀書的問題,很多問題根本無法解決。
記得在電視劇《恰同學少年》裡,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劇情,少年時代的毛澤東,入學一師的第一天晚上,校長孔昭綬到宿舍看望學生。
孔:「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為什麼要來讀師範?諸位今日走入師範之門,習教育之法。」
「今後還要致力於民國之國民教育,如果不解決為何讀書這個問題,勢必學而不得其旨,思而不知其意。到頭來呀,自己五年的大好青春和一番苦功,都不知下到什麼地方去了……」
「大家都知道,我們一師素稱千年學府。自南宋理學大儒張南軒先生在此地創辦城南書院至今八百餘年。雖經天災,雖歷戰禍,雖經朝代變遷,帝王更迭,而綿綿不息直垂於今日。如孫鼎臣、何紹基,如曾國藩、李元度,如譚嗣同、黃興,歷代人才輩出而燦若星辰,成為我湖湘學派生生不息之重要一支……」
「為什麼?我想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那麼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經世致用者,就是說,我們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我們讀書的目的,我們求學的動力,是為了學得知識,以求改變我們的國家,改變我們的社會。我們湖南人歷來讀書,只為了兩個字:做事。做什麼事呢?做於國於民有用之事。」
毛:「那校長,什麼樣的事?才是於國於民有用的事?」
孔:「亂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以今時今日論,我認為首要大事,當推教育。我中華百年積弱,正因為民智未開,只有大興教育,才能以新知識,新文化。掃除全民族的愚昧和落後。」
「教育人人,則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則社會必良。社會改良,則人才必盛。人才既出,則國勢必張。以此而推論,當今之中國,有什麼事比教育還大。欲救國強種,有什麼手段能比教育還強?所以,讀師範,學教育,他日學成,以我之所學,為民智之開啟而效綿薄,為民族之振興而盡一己之力,這不正是諸位經世致用的最佳途徑嗎?」
這一段看上去所謂「說教」,卻是道出了我們讀書、教育的真諦所在,經世致用,言簡意賅,卻是意味深遠,回味無窮。
這位孔校長所談的讀書目的,高屋建瓴,抑或無論高度,還是深度,提出了為何讀書這個問題。而教育,「教育人人,則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則社會必良。社會改良,則人才必盛。人才既出,則國勢必張。」
這樣的教育真諦,恐怕不僅僅是放在那個年代,或者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聲明:來源 |由高中學習天地公眾號(ID:gzxxtd)原創。
尊重版權,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使用不當的情況,請隨時與我聯繫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