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的書最後都長成你的骨頭和肉。」丨《讀書讀書》

2020-12-22 謝丹儒

「翻開故紙,與活人對照,死書就變成活書。」——周作人·《閉戶讀書論》

作者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

陳平原在《讀書讀書》的「導讀」部分寫道:「讀書、買書、藏書,這無疑是古今中外讀書人共有的雅事,非獨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為然。」

這話放到現在也是適用的,當然也不見得適用於所有知識分子,尤其是當下:「聽書」、「電子書」盛行,對於紙書、藏書,人們是否還那麼熱衷呢?不敢妄自斷言。

甚至於讀書,也依舊有人對此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至少就我所看到的,很多人雖然談及「讀書」,但真正與讀書有關的內容卻是少有。

「談讀書」而「無書」,還能繼續泛泛而談,這也算是一種進步了。

最起碼,大家都知道「讀書」這麼一回事兒,而且,對於「讀書」他們還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這一點倒是挺令人驚訝的,這就像大家常說的那句「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我不知道這裡面的邏輯要怎麼理解,「豬肉」、「豬跑」,「吃過」、「見過」,挺諷刺的不是嗎?

出於好奇,我特意查了一下,據說出自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孩子們這麼大了,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

關於這句話的解釋,很有意思:常用於比喻人們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卻也聽過、見識過,略有了解。

這於我過往的經驗是有所出入的,在過往的經驗中我一直認為:沒有經歷過便沒有說話權,甚至即使經歷過對於別人的事情我們同樣沒有說話權。

說話權,準確的說應該叫「話語權」,據了解,主體有無話語權、話語權大小,取決於主體的智慧、學識、實力。

「智慧」這個詞,很微妙。有人說,智慧中最根本的,是思維方式。而話語權最根本的,是智慧。

但其實,這樣繞來繞去,更像是在逃避,又或者說,更像是不了解實情的人說出的毫無依據的話。你說一個東西是另一個東西,這在邏輯上顯然是行不通的。一個東西就是一個東西,不是嗎?如果你真的了解一個東西的實質,為何不能「就事論事」呢?

比如說,話語權,話語權指的是什麼?其主要的體現形式是什麼?實質內涵是什麼?又比如說智慧,智慧源起什麼?何以稱之為智慧?其依據又是什麼呢?

就這些問題而言,好像經不起推敲。又或者並沒有人在意它到底是什麼,又或者說每個人對它的看法都不同,故而無法達成共識,但又確實人們說的可能和它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就我個人而言,思考問題時我常有這樣一個習慣,即喜歡追問這個東西的定義。因為在我看來,只有你給出的定義是準確的,我才好知道你是怎麼理解它的,繼而才能作出比較,進行交流和探討。否則,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到頭來卻發現我們說的完全不是同一個東西,這就不構成交流了。不是嗎?

讀書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談讀書,卻拋開了書去講,那這個只會越講越大,甚至最後我們會發現,我們所講的可能壓根就和書無關。又或者,我們各自所講的不過是讀書的某個點,以點代面,以偏概全,這怎麼行呢?

這就像我們說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但我們不能說中國是北京,我們得實事求是。

同樣的,談讀書,卻只是談,卻不讀書,或不談書,那我們談的是什麼呢?既然不懂,又有什麼權力去評價?

不過這樣說,似乎也不對,我們現在講自由言論,這是一項基本人權。這話的意思似乎在說,我們不需要附加條件,比如說你得懂,我們不需要懂也可以去作出評價。

那麼,這該如何去判定呢?

顯然,這其中涉及一個標準,即我們的言論是為什麼而服務的。我們也可以將此理解為動機,或者說目的。

我們得理解了這個,才不會自相矛盾,也是這樣我們才能區分我們的立場和觀念是什麼。明確這一點是必要的,否則的話就沒有參照物了。

舉個例子,我們開車,只有知道目的地是哪兒,我們才能確定自己是朝著什麼方向開的,是反方向或其他,是拐彎還是直線。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潛在的,比如東南西北、上下左右,但它同樣需要參照物,不是嗎?

「讀書,無論在什麼時代,總有他的目的性。」

那麼,我們談讀書,是不是也一樣呢?

我個人認為是一樣的。

「讀書,無論在什麼時代,總有他的目的性。」

當然,這話也不是我說的,而是黃裳在《書痴》中的話。

不過,也並非不可以解釋。比如將書當成商品,有需求就有市場。又或者說,我們可以按照「作為既定事實,它存在是有原因的」,又或是「萬物皆有存在的理由,萬事皆有發生的原因」。當然,這話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東西的存在是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的。

將讀書套進去,顯然是適用的,但是說適用的就是正確的解釋,我卻不敢妄自斷言。

就實際而言,就如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理性,我們人本身就不見得能做到百分百理性。所以,我們談目的性,究竟是個人主觀臆斷,還是客觀事實,還有待商榷。

但是,就我所了解的大部分人而言,確實,讀書是有目的性,是出於一種或多種需求。但也確實,人們也經常做出一些反常的行為,毫無緣由的,如果硬要將這作為一種目的性去看,似乎也頗為牽強。

而就具體而言,無論是潛意識,或是下意識的,又或是懷著某種動機,就我對人的了解程度,和人的複雜程度而言,我不得而知。

不過,這些並不影響我讀書,這就夠了。就像即使我不知道我也並不影響我做我自己或怎麼樣。

既然如此,為何要執著於此呢?

就我所了解的觀念,有這麼一個點:首先存在知道自己知道的「己知的已知」,然後知道自己不知的「己知的未知」,另外還存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未知的未知」。

其中,人們很容易忘記一個至理:人類的未知遠超已知。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接受一個觀點,就是有些問題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答案。我們完全可以提出這些問題,但不能強求一個能滿足我們的答案。我們要放開心態,接受一種可能性:它們可能是天然事實,而世界就是這樣。

說到這,就不得不佩服乾隆年間的鄭板橋了,一句「難得糊塗」,當真難得糊塗啊。

「你看過的書最後都長成你的骨頭和肉。」

話說,我們讀書是否也應該如此呢?

陶淵明於《五柳先生傳》有言:「好讀書,不求甚解。」

又如孔子和蘇格拉底述而不作。

話說回來,孔子和蘇格拉底終究不同,前者講究非「生而知之」而「學而知之」,注重「言教」,而後者注重的是「自知其不知」,注重思想啟迪,其最著名的莫過於那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不論怎麼說,自知之明也好,或學而知之也罷,又或是不求甚解,人都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周作人於《閉戶讀書論》中也說,「翻開故紙,與活人對照,死書就變成活書。」

如果僅限於書,或只談書,又或是談讀書而不讀書,終歸未免狹隘了些,自我了些。

誠如陳源於《再論線裝書》中所論述的那般:「自然是要親近的,人生是要觀察的,生活是要經驗的,同時書也是要讀的,雖然不一定要至少讀破多少卷。」

他還說道:「世界上還沒有包治百病的萬應丹。平常所謂良藥,用了得法固然可以起沉痾,用了不得法也許可以殺死人。世上也沒有繩之萬古都相宜的真理。」

這實在是忠告,也是讀書人應該警惕的。

我見過不少人讀書喜歡用「是否有用」為準繩,而我個人恰恰是因為讀書了所以不會用「是否有用」為準繩。畢竟,是否有用,說到底是因人而異,如果連這點都意識不到,那讀書讀的可就太無趣了。

一如毛姆,這個被稱之為:「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叫作閱讀家的職業,不會再有人比毛姆更適合」,他說,「讀書應該是一種享受」

深以為然。

什麼才叫真正讀書呢?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說,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這才叫做真正的讀書,這才是不失讀書之本意。這就是李清照的讀書法。

縱觀現在人們讀書,我始終覺得多了很多的匠氣,而少了神氣。怎麼說呢?

就像我現在的讀書,以及很多人讀書,就我所知道的那些人他們讀書的方式,就是匠氣十足,乃至於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揭露的那般:「年輕人的訴衷腸,他們用以表達心聲的言詞通常是剽竊來的,並且由於明顯的壓抑變得支離破碎,難以理解。」

這些,可不就是失了本真了?語言的本真,心性的本真,以及不自信。

這實在匪夷所思,不是嗎?

讀書,讀各色人物所撰寫的書籍,各類的思想,怎還至於此?難道讀書僅是讀自己或是忘記自己?不應該呀!實在不應該呀!讀死書,讀書死,不是現代讀書人應有的胸襟。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才算是我們讀書人的真實寫照才對啊!

亦如宋代詩人尤袤流傳千古的藏書名言:「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於讀書人而言,說是「你看過的書最後都長成你的骨頭和肉。」,也絲毫不為過。

否則,人,骨頭,肉,這些該怎麼體現,又由什麼驅使呢?思想啊,知識啊,而書裡藏著的不正是這些嗎!

相關焦點

  • 知乎高贊:讀的書大部分都忘了,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讀書,對一個人的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 你看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愛過的人,最後都會長成你的「骨頭和肉」。
  • 柳巖:讀過的書,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後來翻閱了字典,才知道那個字念「寨」,九寨溝,於是我和小夥伴約定,這麼美的地方,好像仙境的地方,長大後一定要去這裡。這是我小時候跟發小的一個約定,有趣的是,我到現在也沒去過九寨溝,但仍然記得那本圖冊裡九寨溝風景如畫的樣子。九寨溝是許多中國人心中的「人間仙境」。臺灣詩人林清玄說過,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
  • 我們看過的書,最後都忘記了,那讀書和寫作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最近看了特別多的書,看到腦子疼,是因為有寫作的需要,需要不斷地看書,需要不斷地查資料,然後思考。但是這其中的好多書,都是我曾經看過,但如今卻沒有一點印象,再看的時候,只剩下熟悉的感覺。「面目全非」的我,對於這些早已記不起內容的書,突然覺得當初讀的太早也沒有什麼意義,但卻猛然間想起這樣一句話,大概是這樣說的,「我們曾經吃過的食物,變成了我們的骨和血,我們曾經讀過的那些書,漸漸滲入了我們的思想。」
  •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背得出古詩文,算得出微積分,聊得來時事政治,讀得懂英語說明文……如今的我們,只會算算每月的工資,聊聊明星那些不知真假的八卦,要是不小心遇到老外,除了「Hello」和「Thank you」,別的再不敢多說,白瞎了躺在書櫃裡的英語四六級證書。寒窗苦讀十餘載,畢業才不久,學過的知識都忘了,那讀書生涯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呢?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尤袤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1.當下的「讀書」在《讀書讀書》中,金克木就《談讀書和「格式塔」》提出一個現象: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
  • 讀過的書都會忘,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聽聽網友怎麼說
    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勸我們要多讀書,我就很納悶,因為讀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寧願喜歡和小朋友愉快的玩耍,而且讀過的書都會忘記,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去辛辛苦苦的讀書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知道我看了網友關於這個問題的精彩回答網友:呂秀才起初我讀書是為了功名,後來讀著讀著心裡就沒底了,那麼多書,衝動,衝動到後來吧,突然就反應過來了,怎麼說呢,就拿交朋友來說用的是心,他不是用學問,咱們讀書不是為了去炫耀,而是為了更好的溝通
  • 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讀書時,就給ta看這3個故事
    當你孩子問你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有什麼用時,你會怎麼回答?是說讀書為了考好大學,找好工作,還是說為了自己?一個故事勝過10個道理,故事的優勢就在於引人深思。所以,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更有說服力時,就給ta看這3個故事吧。讀書能增加生命的深度有一頭豬,在聚精會神地讀書,同圈的另幾頭豬想不通,問:「兄弟,我們不愁吃喝,有主人餵養我們,活得如此瀟灑快活,你何必自尋煩惱去讀書思考?」
  • 年度書單丨《一生的讀書計劃》:所有的好藥都需要一副更好的藥引子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 班級管理|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
    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請看見本文的老師都轉給學生們看看,告訴他們,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問:「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你說這樣的閱讀究竟有什麼意義?」 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 20句對讀書意義的回答,讀完豁然開朗!
    「讀書有兩個作用:一是讓我自以為非,一是讓我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有內心生活。」「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讀書就是將別人的思想,變成一塊塊石頭,然後建築起自己的思想殿堂。」「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讀了那麼多年的書,但是後來都忘得差不多,那麼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呢?」對於這個問題有數以千計的回答,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這是我見過對讀書的意義最好的回答,也令我記憶深刻的一段話。
  • 書丨被動到主動讀書,《高分讀書法》幫助你提升思考力與解讀力。
    文丨落花雨 說到讀書方法,你是否跟我最開始一樣,認為讀書就是帶著娛樂性質地看小說?但是總感覺跟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的名言名句相去甚遠,好像是讀書無用論更貼近我們平民百姓的現實生活。
  •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人人都知道馬雲、王健林、李嘉誠、王石等大佬非常酷愛讀書,每天工作再忙也要抽1個小時出來讀書。 有人曾跑去問馬雲:「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你說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讀書?這20句話,就是最好的回答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你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等時間長了,那些細枝末節的,你都忘了,剩下來的,就成了你的素質。4.人,為什麼要讀書?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血肉,已成為身體的一部分。13.讀書,能解決80%以上的迷茫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重塑自己的價值觀,讓我們更明白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2020年本人的親生經歷:用十句話來總結告訴你,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03、「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你說這樣的閱讀究竟有什麼意義?」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 點擊翻書丨願你多讀書,讀好書!
    自幼開始讀書的我們,在書中的山山水水之間已然走了千遭。在這期間,我們在另一個世界裡兜兜轉轉,拾盡財寶,逐漸成熟,成為了現在的我們。在世界讀書日,官微菌邀請大家一起讀書共賞書中之月,分享書中所得。觸動理的一句書中名句是什麼呢?快來和官微菌一起翻書看看吧!
  • 開學第一天,請用這9段話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努力讀書?」
    5、都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不得不承認,讀書是出人頭地花費時間最少,花費力氣最少的捷徑。>努力讀書,不一定能延長你生命的長度,卻一定能拓寬你生命的寬度;努力讀書,不一定能讓你成為完美的人,卻一定能讓你不斷完善自我。
  • 掌握高手讀書的秘訣,讓讀過的書變成加分項,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自我記事起,沒有見老爸讀過書,但我的床底下卻堆了幾紙箱的書,那些都是老爸年輕時候讀的書。閒來無事的時候,我就會把它們扒拉出來,看看書名。長大後,偶爾我會拿出幾本隨便翻翻,就是因為這隨便翻翻,讓我記住了一些故事情節,記住了一些名言名句,與人聊天時有時候會引用裡面的句子或詞語,身邊的人就會調侃說我是文化人。我自己知道自己肚子沒有貨,僅僅是因為看過了一些書而已。
  • 讀書,讓你學會了什麼
    讀書,讓你學會了什麼?讀書讓我學會謙卑,讀書讓我覺得自己太過渺小,因為知道可以為師的人太多了,把這種心態又帶到生活中去,終長成一個善於學習的人。讀書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讓我明白,人有選擇的權利。上帝平等地賦予了每個人這種權利,但有些人偏偏不懂得行使它,有些人懂得行使它,卻不明白,自己做出每一個選擇時,都必然會付出某種代價。讀書,讓我學會了好好愛自己。悲傷時,傷我們最深的,往往是我們自己。午夜夢回,你是否無數次咀嚼,那些令你痛苦萬分的時刻?
  • 孩子,你為什麼要讀書?「武漢疫情」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2、讀書是為了將來和你的愛人不止討論柴米油鹽醬醋茶,還可以談論琴棋書畫詩酒花。 在閱讀上度過光陰,即使物質貧瘠,精神上卻無比富饒。 3、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 你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等時間長了,那些細枝末節的,你都忘了,剩下來的,就成了你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