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文化點心鋪」:這裡沒有高深莫測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識。學無止境,每天陪伴!)
什麼樣的詩詞才算得上是一首好詩詞?好的標準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多數讀者都喜歡那些看起來很美、讀起來很動聽的詩句。比如說「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桃花流水鱖魚肥」……
這些詩句流利婉轉、聲音動聽、詞藻華麗、場景漂亮,確實很容易就感動讀者,走近讀者的心。然而,寫得很美的詩,真的就是好詩嗎?如果一首詩只是讀起來很漂亮,卻沒有很深的內容在裡面,詩裡面感情的真實程度也不夠,那麼,它就算不上是一首成功的好詩。
一首成功的好詩,不僅要讓人有感動的力量,而且還要把這種感動的力量表達得恰到好處。前者需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後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積累。南唐後主李煜後期的詩詞,無疑將兩者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因此幾乎首首都是經典,例如這首《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全詞如下: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提到李煜的經典詞作,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這些詞句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位詩詞愛好者的心中,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相對而言,這首詞《烏夜啼》就顯得有些冷門。
儘管如此,這首詞卻依然感人至深。詞中12字,戳中了多少人的心。這是一首秋夜抒懷之作,沒有用典,沒有精美詞藻,也沒有具體的情事,更沒有細緻的描寫,有的只是一種孤獨、感傷、落寞、空寂的氛圍。詞中一切,看似樸素明白,卻又讓人無比困惑、痴迷。
作為一個詞人,李煜真的是特別善於營造一種特定的環境氛圍。詞作上片一開篇「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仿佛一齣戲劇一樣,緩緩地拉開了簾幕,從簾幕後面走來了抒情主人公。時間、地點、場景,寥寥數語,便介紹得一清二楚。其中,「颯颯」二字,詞人用來形容秋聲,可想而知,昨夜的風雨是多麼猛烈。
然而,除了這嘈雜令人心煩的風雨聲,詞中似乎再沒有其他聲音,也是如此的寂靜清冷,人是如此的孤獨,真是一開篇就讓讀者抽了一口冷氣。處在這樣場景中的詞人,定然也是無法安眠的。「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對夜不能寐的人來說,蠟燭真是最好的陪伴。
詞作寫到此處,一個孤獨難眠的詩人形象便呼之欲出了。蠟燭燃燒殆盡,用於計時的滴漏也已漏盡,詩不停躺下,坐起,坐起又躺下,思緒煩亂。此時的詩人是無比清醒的,他熬到「燭殘」,聽得「漏斷」,一夜未眠。但同時,他的內心也是非常煩亂的,很不平靜的。
那麼,他煩亂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此,便引出了下片的感慨。「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在古典詩詞中,「流水」與「夢」常被用來形容人生短暫,轉眼而逝。這是最一般也最普遍的人生感慨。可是,對於不同的人,其中包含的人生體驗卻各有不同,這也是李煜詞能引起後世眾多讀者共鳴的原因所在。
詩人從昔日尊貴的帝王淪為如今的階下囚,其身份之巨變,其中的悲憤與痛苦是常人所難以理解的。「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詞人時常借酒澆愁,喝得酩酊大醉。在夢裡,人生之路是那麼平坦沒有憂愁,還能時常去。可是,人生的煩惱並沒有因此擺脫,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
這首詞,很明顯,與李煜後期其他詞作風格一樣:情真意切,質樸動人,將自己失去國家和親人之後的悲苦與孤獨毫不掩飾地宣告了出來。此外,他還將自己的人生感慨上升到了一個理性的高度,說出了普通人常有的感受。因此,這首詩雖然思想情調不高,卻依然能戳中無數人的心,引發人們的共鳴。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