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

2020-12-27 中工網

來源:人民日報

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

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人民日報記者 劉新吾 劉涓溪 吳凱

核心閱讀

曾經的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沒有一條硬化公路,沒有一個支柱產業。如今,全村建成通暢公路20餘公裡、通達公路12.2公裡,特色產業成為脫貧致富引擎,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2019年,乾田村成功脫貧,目前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

村民謝清在做木工。趙 勇攝

雲霧褪去,天色放晴,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裡,立馬亮堂了起來。遠遠望去,平整的公路蜿蜒前行,一棟棟小樓鑲嵌山間,處處生機盎然……

村民謝清,這會兒正在牛棚裡忙著給牲口加飼料。房是新修的,牛棚也是新蓋的。陽光的照射下,白牆黛瓦,格外漂亮。

幾年前,可沒這好光景。因為給妻子治病,花光了全家的積蓄,謝清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橫亙的大山沒有成為村民脫貧難以跨越的坎。乘著彭水脫貧攻堅的東風,在鎮村兩級支持下,謝清不僅搞起了肉牛養殖,還在石榴基地當管理員,兼職村裡的公益崗位,一年能掙3萬多元,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謝清的經歷,只是乾田村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修通了公路,發展了產業,2019年,乾田村成功脫貧,目前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苗鄉豐收喜悅的山歌,不時傳出大山……

夕陽下的木甌水苗寨。冉 林攝

設施日臻完善

村內公路四通八達,院前院後路面硬化,山村正不斷煥發生機

細雨濛濛,公路如帶。一名老農手持大傘,漫步雨中。走近一看,原來是乾田村村民老何,正準備去住在隔壁的族弟家看看。

老何名叫何友高,今年75歲,曾任村委會主任。看到記者來,他連忙邀請大家到家中做客。只見老何腳穿皮鞋,光滑發亮;院壩一角,一雙橡膠雨靴靜靜地躺著。「它好久沒上過腳了,上面的泥點子,還是很久以前留下的。」何友高說。

「以前,這橡膠雨靴可是出門必備的傢伙。」一坐定,何友高便打開了話匣子:在去年之前,院壩前面還是土路,遇上個綿綿雨,溼漉漉的土地就變成了泥窪窪,最軟的地方一腳踩下去,能陷到腳踝,「現在,有了硬化路,腳都不沾泥嘞!」

眼下,身邊的改變不時發生……過去,吃水得用背桶去背,步行來回幾個小時,也背不了太多;家家戶戶守著門口的一小片地,種點自家吃的口糧。「那時候的年輕人,個個都想往外跑。」何友高說,「哪個年輕人願意一輩子看著腳丫子上的泥點子生活呢!」

何友高的大兒子早早就走出大山,去了成都,一直說要帶老何去「城裡享享清福」。「要擱前幾年,我都有點動搖了。但現在,咱村裡條件不比城裡差。每天都有縣城來的大貨車賣吃穿用品,屋前院後都是大馬路,土廁所換上了衝水廁所,還蓋上了淋浴房,在家能用4G網,走不遠就有老年活動中心,這生活滋潤得很哩……」

何友高所說的改變,源自近年來當地脫貧攻堅的發力。在兩江新區禮嘉街道的對口幫扶下,乾田村修建通暢公路約4公裡,建成通達公路4.5公裡,還幫助解決便民服務中心配套設備,為貧困戶修建房屋……基礎設施日漸完善,人居環境逐步向好,山村裡正不斷煥發生機。

村民何道香種植的玉米喜獲豐收。趙 勇攝

產業促進增收

特色農業上了規模,生態優勢帶動旅遊,日子在奮鬥中綻放光彩

「兩粒谷,一窩秧;好技術,萬莫忘!」見到農技人員尹葉華時,他正向村民講解自編的栽培技術科普「三字歌」。

皮膚黝黑,雙手粗糙,尹葉華在地裡忙乎了30餘年;說起這片山、這方水,他總有著說不完的話:「別看咱叫『乾田村』,但地裡可一點都不『幹』,雨水充足著呢!」尹葉華指著窗外的農田對記者說。

前幾年,尹葉華四處找項目、學技術,他總覺得,「產業上了規模,才能穩定增收。」懷著這樣的想法,尹葉華帶領村民成立全縣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用好地緣優勢,向地要糧食,不僅能填飽肚子,也鼓了大夥的腰包。」尹葉華說,經過13年發展,乾田村的合作社已成為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平臺之一,帶動了周邊7個村鎮、近1.26萬戶農民增收,其中貧困戶近4000人。

「這乾田村的『幹』,可不是乾濕的幹,而是實幹的『幹』。現在的好生活,都是村民『實幹』出來的。」對於村子名稱,鞍子鎮鎮長簡遠成有著獨特的理解。

李俸玉就是一名實幹的村民。從合作社展銷中心走出來,沿著蜿蜒的水泥路,便來到俸玉農家樂。院子中間有一口臺子,前來旅遊的王先生正在體驗當地特色項目——「打餈粑」。李俸玉抱著剛進的貨,正房前屋後地忙碌著。「自從通了公路,周末、節假日來的遊客就多了起來;這不,臘肉都供不應求了。」說話間,笑容掛在李俸玉的臉上……

吃上生態飯,走好致富路。「下一步,我們將結合民族特色文化優勢,精心建設羅家坨、石磨巖、木甌水三大片區,大力打造『鞍子苗寨』品牌,吸引遊客前來。」簡遠成介紹。

村民們在準備糯米餈粑招待客人。趙 勇攝

人才逐漸回流

花椒地裡幹勁十足,電商直播接續開展,村莊吸引力不斷增強

謝清不善言談,但講起對兒女的教育,一下子話多了起來。「讀書,就是出路。」謝清說,「學了知識,就能養活自己,不會再吃苦了。」

謝清對後代的期望,也是整個苗鄉的希望。近年來,當地把教育扶貧作為提升全縣綜合實力的關鍵重抓重管,大山走出的青年人才,不少選擇反哺家鄉。

回鄉創業者謝從付就是其中之一。「別看小小的花椒,但很適合遠距離運輸,西南地區需求量很大……」在自家的花椒基地裡,謝從付幹勁十足。

年輕時,他進城做過保安、幹過銷售,也搞過工程;經過多年打拼,在城市站穩了腳跟。但他始終覺得「農村蘊藏著巨大的機遇」,反哺家鄉成為他心中的夢想。2017年,乘著鄉村振興的政策春風,他選擇回鄉創業。

說幹就幹,流轉了土地,引進了九葉青花椒,謝從付建起花椒基地,動員村民一起幹……

「這小夥子以前種過香芋,但沒做成,這次到底行不行?」「咱從來沒種過花椒,花椒咋種?能不能種好?」村民們的猶豫,謝從付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我聯繫了幾個村民代表,包車一起到山城花椒協會去實地考察。談好了銷路、講明了運輸、體驗了技術,村民們回來之後,個個豎著大拇指說,『這產業,我看行!』」

剛過了信心關,又遇上了場地關。花椒需要烘烤,烘烤設備佔地面積比較大,原來的廠房不能容納……沒過多久,謝從付的困擾就傳到了縣裡。「政府工作人員了解了我們的擔憂,立刻四方協調幫助解決了場地問題。」謝從付說,現已建成500多畝的花椒基地,產值達1000萬元。「我想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讓青色的花椒帶動紅火的日子。」

如今,家鄉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黃永琴放棄城裡的工作機會,回鄉入職村裡合作社,用年輕人的思維引進電商銷售。

「我相信通過網際網路,能把山坳裡的特色產品送到更多人面前。」這幾天,黃永琴正在著手製作短視頻、直播節目……

■記者手記

助力村民家門口就業

錯落的吊腳樓前後,硬化路面向四處延伸;動聽嘹亮的歌聲中,飽含著人們鼓足幹勁的心氣能量……在乾田村,當地充分發揮地方優勢,結合本地實際,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脫貧之路。

脫貧攻堅,就要因地制宜。如何選擇適合的產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是各地應有的思考,需通過實踐看成效。乾田村利用優渥的資源稟賦和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堅守底色,一面發展基礎產業,打造特色旅遊;一面吸引外地遊客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人才回鄉創業,反哺家鄉。靠一代代人的持續努力,實現了全面脫貧與跨越式發展,值得點讚和借鑑。

責任編輯:肖天

相關焦點

  • 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
    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核心閱讀曾經的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沒有一條硬化公路,沒有一個支柱產業。房是新修的,牛棚也是新蓋的。陽光的照射下,白牆黛瓦,格外漂亮。幾年前,可沒這好光景。因為給妻子治病,花光了全家的積蓄,謝清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橫亙的大山沒有成為村民脫貧難以跨越的坎。乘著彭水脫貧攻堅的東風,在鎮村兩級支持下,謝清不僅搞起了肉牛養殖,還在石榴基地當管理員,兼職村裡的公益崗位,一年能掙3萬多元,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房是新修的,牛棚也是新蓋的。陽光的照射下,白牆黛瓦,格外漂亮。  幾年前,可沒這好光景。因為給妻子治病,花光了全家的積蓄,謝清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橫亙的大山沒有成為村民脫貧難以跨越的坎。乘著彭水脫貧攻堅的東風,在鎮村兩級支持下,謝清不僅搞起了肉牛養殖,還在石榴基地當管理員,兼職村裡的公益崗位,一年能掙3萬多元,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趾鳳: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
    遠遠望去,平整的公路蜿蜒前行,一棟棟小樓鑲嵌山間,處處生機盎然……  村民梅香蓮,這會兒正在家裡忙著給生薑下窖。房是新修的,窖池也是新砌的。陽光的照射下,白牆黛瓦,格外漂亮。  幾年前,可沒這好光景。因為給丈夫治病,花光了全家的積蓄,梅香蓮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橫亙的大山沒有成為村民脫貧難以跨越的坎。
  • 璧山:貧困村通了致富路 脫貧從此有盼頭
    蜿蜒的環山路,如同巨龍盤踞在雲霧山上,瞭望著整個山村。記者採訪時,果農張禮泉夫婦正在自家梨園採摘早熟梨,家中的三輪摩託車停靠在新修的環山路旁,當天採摘完後,這批早熟梨將會運往主城銷售。二郎村是市級貧困村,位於雲霧山上,距三合場鎮七八公裡,是璧山重要的水果及茶葉產地。
  • 甘肅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變爛泥道為「致富路」
    央廣網蘭州6月25日消息(記者孟永輝 蘭州臺溫建峰)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打通了制約該縣偏遠山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最大瓶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是天水市清水縣山門鎮旺興村通村道路的真實寫照。
  • 隆回山界架梘村:「架」起致富渠 「梘」通小康路
    該村先民以此為村名,也許正表達了一個樸實的願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架起致富的渠道,引來致富的源泉,擺脫貧窮的陰影,過上幸福的生活。如今,這一美好的希望,隨著省婦聯駐村幫扶工作隊的進駐,悄然間已逐步實現。2018年3月,省婦聯扶貧工作隊來到架梘村,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如何扶,如何幫?」
  • 零陵茶葉灣村:扶貧工作隊修通「脫貧路」
    好在,峽谷深處的美景一掃大家的疲憊。   站在高高的山頂上環顧四周,茶葉灣村四面是山,中間一條「乙」字型河流貫穿而過。楊滿成說,村民居住分散,水田稀少,大多以楠竹為生;村內山路多,出行路不暢。   「發現了困難,更看到了希望。」一周後,扶貧工作隊為茶葉灣村確定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立足資源發展產業」的脫貧思路。
  • 福建:四好農村路,鋪就百姓致富路便民路
    原標題:四好農村路,鋪就百姓致富路便民路   近日,由交通運輸部主辦的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暨「十大交通微博」發布活動在福州舉行。活動揭曉了2019年度「十大最美農村路」名單,福州市晉安北峰環線全景公路鼓宦線等10條農村公路脫穎而出,被網友推選為「最美農村路」。
  • 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
    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全國人大  作者:  2020-10-21 他是來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長嶺組的一位農民代表,面對偏僻貧窮的山村現狀,他不退縮、敢創新、真幹事,帶領鄉親成...
  • 路通財通事事通
    這兩條路的通車,至少有50萬人受益,直接帶動了同江、同華、同良、同寧4個貧困村脫貧成果鞏固和持續發展,一大批農業項目因為「路好」而不斷壯大,周邊的鄉村旅遊扶貧產業也日趨紅火。 「現在路修好了,每天都有人到揚美古鎮遊玩消費,貧困戶的農產品都成了旅遊紀念品,供不應求。」江南區揚美村致富帶頭人梁彩麗說。
  • 記者在扶貧一線丨湘潭縣虎形山村:一路追趕 虎虎生威
    「幫助貧困戶脫貧、帶領村裡致富」,自然成為新班子的首要工作任務。可村裡的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村民誰都想過上好日子,也都希望村裡能發展好,但另一方面,誰都不知道該怎麼幹,誰都不願意自己先幹、多幹。「怎麼幹?要脫貧、要致富,得先修路!誰先幹?自然是共產黨員帶頭幹!」村裡決定,就從修路幹起。
  • 嶽西古坊:眾志成城拓寬致富路
    人民網訊 縱橫交錯的通村水泥路,宛如一條條玉帶在山間飄揚,連通每一戶人家。行走在古坊鄉前進村的水泥路上,遠望峰巒疊嶂、巍峨壯觀,近看農家新居裝修一新,產業發展朝氣蓬勃。嶽西縣交通局負責人介紹說:「我妻子曾經在前進村工作過,昔日窮山溝裡的泥巴路已變成寬闊的水泥路,土坯房也換成了一棟棟新樓房,村民們富起來了,有時間一定叫她再來看看。」
  • 環縣 齊修泥濘道 共赴小康路
    環縣 齊修泥濘道 共赴小康路環縣虎洞鎮通村公路。「現在有了柏油路,路好走了,車也多了,出門辦事很方便。」張彥聰說。張彥聰所說的柏油路,是劉解掌村的通村柏油路,全長13.7公裡,將原來到縣城3個小時路程縮短到了半小時。10多年前,張彥聰去縣城可不是這麼個走法。「天不亮就出發,步行30多裡路,到大路口去等班車。
  • 條條大道叩開山區致富門 湖北各地的農家樂都樂了
    路,對於山區農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答曰:一條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連日來,記者奔走在恩施、十堰、黃岡等地深山之中,領略一條條巨龍的蜿蜒逶迤,欣賞兩岸青山綠水的美景,聆聽農民朋友發自內心的歡笑,探訪背後的感人故事和驚人變化……條條大道,叩開山區致富門探訪點:羅田縣鳳山鎮祝家山村、駱駝坳鎮燕窩壪村
  • 精準扶貧路·攜手奔小康——河北海事局交出脫貧攻堅滿意答卷
    走進興隆山村,一條條乾淨平坦的通村公路蜿蜒向前,一個個農家小院寬敞明亮,一塊塊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脫貧攻堅讓這個昔日貧窮落後的河北承德小山村慢慢「活」了過來,處處煥發強大的活力與生機。
  • 布袋坑村:走出生態致富路
    布袋坑村曾是貧困的偏遠山村,信息閉塞、基礎設施極差、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從2010年開始,布袋坑村大力挖掘古村落文化,依託布袋山風景區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隨著農家樂等服務產業的不斷壯大,古村落煥發新光彩。
  • 車到山前必有路 磐安縣「四好農村路」是怎樣煉成的
    仁川鎮天山村也因道路不暢,山裡的資源運不出去,土特產賣不出去,體現不出應有的價值;沒有路,村民就醫難、就業難,年輕人不願呆在村裡,紛紛外出務工,留下了老弱病殘,成為「空心村」;沒有路,村民們致富無門,靠背樹賺腳錢過日子,起早摸黑卻生活拮据;沒有路,兒童上學困難,需要步行6公裡到平象村讀書。要致富,先修路。路,是出行的需要,是致富奔小康的先決條件。
  • 保定郭家峪:山村飄出「茶清香」,黃芩託起致富夢!
    郭家峪:山村飄出「茶清香」 黃芩託起致富夢 新聞中心記者/孫維 羅達 楊怡如 淶水臺 淶水縣趙各莊鎮郭家峪村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黃芩、製作茶葉產業,把一棵棵藥材、一片片茶葉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 剛失去兒子的老父親:我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我們公路就修通了
    毛相林知道沒有路他們就是最後的下莊人!然而在那時下莊村修路還沒有列入全縣規劃「一無錢、二無機械,硬生生在懸崖上摳一條路嗎?」面對村民們的質疑他站起來擲地有聲地說「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
  • 女子不滿新修公路,吐槽道路「十八彎」與村民對罵,你怎麼看?
    帶領落後山村致富,才可以實質上解決國家落後的現狀。不過帶領落後山村致富的難度,可一點都不比帶領一座城市發展難度小。我們常說「要致富,先修路」。路通則財源通。一位村民在群裡發了一張關於擴路規劃的照片,就被另一個村名給吐槽了。她想不明白為什麼不修直路,非要九曲十八彎?小編真想告訴她,我們是山區農村的孩子呀!政府修路是為民服務的好事,還挑肥揀瘦。都是土生土生土長的山區農村人,哪來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