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懂這7個心智模型?小心來自AI的暴擊

2020-12-0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近些年,時常會聽見「創意已死」、「4A已死」等等的言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AI技術的發展,逐漸取代人類的工種。但是,本文作者卻對此抱有不同的觀點。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吧~

大家好,我是站在生死邊緣的熊貓文案。因為最近營銷圈流行一個話題:創意已死。他們說:過去創意被4A 和熱店把持,現在開始,手握AI的創意工廠將大量興起,幹掉傳統創意人。

聽著好像格外耳熟。

這幾年,每過一段時間都會:4A 已死!Big idea 已死!走心已死!現在是plus 版:創意已死!

掐指一算,大概未來幾年的熱點都安排上了:策略已死!品牌已死!甲方已死!不知道的還以為自己進了殯葬行業;或者成了名偵探柯南,走哪死哪。

那麼,AI到底能不能殺死創意?

是的,AI很強。一秒生成幾千張畫面,一天製造幾百條視頻。但,它會笑嗎?會哭嗎?懂幫我們保守秘密嗎?會撒善意的謊嗎?懂得恭維的尺度嗎?它理解社交場合的小尷尬嗎?它有煩惱嗎?

無法洞察人性、捕捉情緒的AI,不具備認知和推理能力的弱人工智慧,憑什麼殺死創意?內卷之下,整天製造這些焦慮、炮製這些言論的,不是人工智障,就是壞!

所以,與其假裝抬頭看天瞎忽悠,不如埋頭趕路,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今天,和你聊點AI 做不到、人類獨一份的本事:高效營銷的心智模型,以及最重要的——在實戰中的應用方法。畢竟,不給方法,只給你一堆名詞解釋:xx 效應、xx原理、xx模型,那你不如去看百度百科!

很多朋友可能沒聽說過心智模型,或者聽說過但有點懵,不知道具體怎麼用。其實無論做市場、策略還是做文案,幾乎每個環節都會涉及到心智模型,小到設計交互、挖掘洞察,大到策略定位、市場細分。很多營銷老司機憑多年經驗或專家直覺,在實戰中廣泛應用,卻從沒系統梳理過,當然也就沒辦法將隱形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堪稱遺憾。而這篇文章將為你系統復盤。

高能預警,8000字長文,閱讀有門檻,認知很燒腦。如果覺得需要深度思考的時間太長了,關掉這頁吧,年輕人!

01 心智的捷徑定律

想像一下,你手機電量只剩60%,而且一整天都沒法充電,你慌不慌?其實,你的大腦也是著同樣的處境。人類的大腦不僅容量有限,還特別容易耗盡。

記憶力有限:7±2個項目或組塊,是人類短時記憶的上限,這就是心理學家米勒發現的神奇的數字 7 ,人類記憶能力的先天局限。注意力有限:人類的注意力資源極其有限。因此,採用了守門人機制。能通過門衛驗證的,才能獲取短時注意。思考力有限:試試邊散步邊算19×59,你會發現,你在心算的時候,沒法繼續散步,只能停下來思考答案。這是因為思考需要調用非常多的認知資源。除了這三個先天局限,大腦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思考時流程特別複雜。哈佛教授Chris Argyris將這個過程稱為「推論階梯」。「推論階梯」由下至上分為7個階段:觀察信息(Observations)——選擇信息(Selected Data)——賦予意義(Meanings)——進行假設(Assumptions)——得出結論(Conclusions)——建立信念(Beliefs)——採取行動(Actions)。

如你所知,流程越長內耗越大。走完這套堪比某些大型國企的流程,撐不了多久,我們就會身心俱疲。所以,大腦給自己內置了一條非常合理的認知捷徑:如非必要,不啟動完整的深度思考。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快速地跳過中間過程,觀察信息,然後採取行動。

簡單來說,心智的捷徑定律就是:看到 A ,假設 B ,做出 C。它們和微信小程序一樣,不佔內存,隨用隨關。

例如,我們的原始人祖先在森林裡看到一個紫色的果子,他大著膽子吃了一口,發現沒毒,還很好吃,他就會打個模型:看到紫色果子(看到 A),很美味多汁(假設 B),可以吃(行動 C)。如果下一次吃到紫色的大果子中毒了,就做出反饋:紫色小果子可以吃,大果子除外(反饋 D)。如此動態修正,循環往復。最終依賴習慣、直覺和情感,形成一個快速決策行動的認知捷徑。

也許你會問說了這麼多,到底和營銷有啥關係呢?可以說,人類認知的系統性偏好是營銷的基石。所謂品牌,其實就是激活用戶心智的人造捷徑。

例如你走在街上,看到小紅瓶和飄帶的視覺符號(看到A),想解渴(假設 B),就順手買了一瓶快樂水(做出 C),喝下去以後,你感覺到多巴胺和小氣泡一樣滋滋冒(反饋 D),你的大腦會標記下這種愉悅並把它當做獎勵。一次,當你再看到快樂水,你就會不假思索地再度想要獲得獎賞。

人們的心智中裝了無數這樣的認知捷徑,例如:

銷量第一就是最好。越出名越可信。一分錢一分貨,高價格代表好質量。人工合成的產品比天然的差。大包裝比小包裝更划算。原產地很重要。例如法國紅酒就是好,中國紅酒就是不行。高檔商場或者豪華酒店的產品代表檔次。……這其中,很多認知可能是扭曲甚至錯的。但它們就是頑固地存在於人們的腦中。所謂營銷中的「用戶思維」,其實就是儘可能去匹配人們心中的這些認知捷徑。

02 逆火效應

前不久,領英聯合數位廣告圈大佬,用先抑後揚、正話反說的創意手法,拍了一條片子,勸人「不要做廣告」。我相信大佬們的初衷是好的,他們秉持著善意,和大家分享廣告的價值與意義。誰知道,竟然一石激起千層後浪激烈反彈。

如果說話題冷、煙花散之後,我們還能從滿地狼藉中學到點什麼,那可能就是逆火效應。

逆火效應的意思是,當你想要勸服一個人接受新的想法時,除非你可以完全改變他原來的想法(例如年輕人覺得做廣告起薪低、沒尊嚴、常熬夜),否則人們就會忽略或反駁它們,讓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

所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逆火效應要拿捏好分寸,否則就是玩火。

逆火效應要拿捏好分寸,否則就是玩火。

逆火效應要拿捏好分寸,否則就是玩火。

怎麼拿捏呢?

直銷文案大神埃裡克·惠特曼發明了一種方法,叫「佯攻」。意思是自己對自己發起防衛性攻擊。當然必須選擇不致命的小缺點攻擊,然後落回到實質性的優點上。

發起佯攻,就是為了觸發用戶們的逆火效應,讓他們更堅定自己的選擇。本質上,就是反向給用戶打上思想鋼印。

例如 MINI cabrio敞篷就打開天窗說亮話,擁有它,你可能會有些小麻煩:

「沒有性價比,沒有實用性,沒有舒適度,敞開了才懂」。「我不餵蚊子,誰喂?」

但是對考慮買敞篷車的人來說,性價比、實用性、不夠舒適等,他們都不care。他們在意的是車夠不夠酷,開出去人們會怎麼看我。MINI 的文案,就是發起佯攻,讓目標受眾在心裡更加確認:我不在乎這些缺點,我就是喜歡敞篷!

在信息透明的網際網路時代,這個方法變得更有價值。任何不誠實或者試圖掩蓋某些缺點的品牌,被拆穿的風險極高,被迅速傳播的成本極低。例如奔馳車蓋女事件,餓了麼8分鐘事件……所以,不如坦誠,別端著,別藏著。

除了自曝其短,常用手法的還有正話反說、先抑後揚。故意挑釁你,告訴你有門檻。

例如阿迪達斯:「太不巧,這就是我。」陌陌:「就這麼活著吧。」網易:「別看廣告了。」當然,最經典的案例,還是來自Neil French(沒錯,我在開篇致敬了他,respect!)

這是一則皇家芝華士的廣告:

假如你還需要看瓶子,那你顯然不在恰當的社交圈裡活動

假如你還需要品嘗它的味道,那你就沒有經驗去鑑賞它

假如你還需要知道它的價格,翻過這一頁吧,年輕人

03 框架效應

前幾天我打卡了兩家相鄰的咖啡店。一家的menu上寫著:咖啡15元,外帶加5元。而另一家咖啡店寫著:咖啡20元,堂食減5元。從理性上,我知道他們售價相同,但這兩種說辭,給我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

第一種寫法,讓人把注意力放在「付出」上,感覺外帶要多付錢;而第二種寫法,讓我注意「得到」,感覺堂食更優惠。據我觀察,第二家店生意明顯更好。

對同一事物或問題,只是採用了不一樣的描述,就會導致不一樣的感受和決策,叫做「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據說,框架效應由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於1981年首次發現。但我熊貓文案第一個不服。要知道,早在幾千年前,中國有個大牛叫莊子,就寫下了著名的框架效應:朝三暮四的故事。

如果說「給你們早上三個果子、晚上四個果子可以嗎?」大家就會生氣。如果換個提議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大家就很高興。所以莊子說:「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意思是實質上的得失並沒有變動,卻被調動了喜和怒的情緒。這就是框架效應。

那麼如何在傳播中調用呢?我總結了四種用法。

第一種,當你的產品能帶來明顯收益時,優先使用「得到框架」。

舉個例子。08年金融危機,美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其中有一條叫「退稅款」。同樣,今年我國為了拉動內需,也在很多城市發放了「消費券」。同樣是刺激消費的政府補貼,一個叫「退稅款」,一個叫「消費券」,哪個更好呢?

很明顯,如果目標是讓民眾增加消費,那麼不該叫「退稅款」。一個「退」字,意味著曾經屬於你的錢回來了,這時候,你願意花錢的概率較小。而「消費券」,意味著這是額外獲得的優惠券,相比之下,你會更樂意花掉。

這一招,廣泛應用在很多品牌溝通上。例如老羅英語培訓:1元錢可以試聽10堂課。MINI:月供證券市場10000元,月供MINI 0元。某床墊:買的時候糾結一兩周,用的時候舒心一二十年

第二種,當你的產品收益感知不明顯時,切換到「損失框架」。

如果你的產品在使用時感覺利益不明顯,那可以用「損失厭惡」心理。當消費者認為可能會帶來「損失」時,就會非常敏感。

例如學鋼琴這件事,很多父母並不在意孩子能不能學成鋼琴家(對收益不敏感),他們更擔心的是孩子如果貪玩會變壞(對損失敏感)。所以,「學鋼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擊中了無數父母的心。

第三種,當你想鼓勵和倡導某種行為的時候,優先用正面的「喜愛框架」。

抽菸的人問神父:禱告時可以吸菸嗎?神父生氣地說當然不能;換個問法:吸菸時能禱告嗎?神父就很高興。

使用喜愛框架可以美化話術。例如股價下跌被稱為「回調」,風險被稱為「危機」。沒有人喜歡25%肥肉,但如果寫成「75%瘦肉」就不同了。如果再進一步美化呢?可以將脂肪形容成「雪花般美麗的紋理」,人們就會覺得食材更高檔、口感更好。這就是為什麼供應商們要想出雪花牛肉、霜降牛肉這些討喜的名字。同樣,沒人喜歡「撿便宜」,但如果叫「全聯生活美學」就完全不同了。

一般而言,人們總是更喜愛能引發積極聯想、經過美化的事物。所以你永遠不會看到可口可樂這樣的品牌與一張生氣的、哀傷的或者衰老的臉放在一起。無論廣告還是雜誌裡,你總是看到那些高顏值的、無憂無慮的演員形象。就連拍照,我們的大腦都更喜歡經過 P圖修飾後的自己。

第四種,當你想改變某個較頑固的舊行為時,優先用負面的「厭惡框架」。

怎麼改變小朋友不吃蔬菜的習慣?許多父母的做法是強調吃菜對你好,比如「你會長得高又壯」。但小孩子其實是無感的。國外一個叫萊文的心理學家發現,讓孩子吃蔬菜最有效的方法,是放大不吃蔬菜會帶來的負面後果:「如果你不把蔬菜吃光,你就會生病,變得瘦小,別人就不愛和你玩了!」

04 新奇偏好

我們都知道,人類天生喜歡熟悉的事物,但熟悉衍生的負面結果,是一成不變、大同小異。從傳播的角度講,熟悉的扭曲,才最容易讓人記住。

例如人們為什麼喜歡神轉折的故事?因為突如其來的反轉,帶來新信息和新衝擊,大腦將它們當做一種犒賞。再例如人們為什麼願意高價購買貓屎咖啡?因為比起大家熟知的普通咖啡,貓屎咖啡顯然新奇得多。人們購買的是咖啡杯後的新鮮感和故事感。

稍加留意,我們會發現很多品牌都在有意識地運用「熟悉的扭曲」。

比如,Google會根據不同節日來設計並展示Logo,這一做法已經被眾多的網際網路品牌所借鑑。又比如,伏特加的廣告長年堅持以瓶型為基礎元素,在每一次的創意中加入新元素。

比如前段時間老羅搞的舊機發布會。手機發布會是大家熟知的,但是舊手機竟然還有發布會,這就是熟悉的扭曲。

老羅的語言風格特色貫穿了錘子手機的傳播。例如「漂亮得不像實力派」,這句廣告語最早的版本是:「漂亮的實力派」。重點溝通手機好看也好用。但老羅和他的朋友們認為,這個邏輯是人們熟悉的。但問題也在於,人們對這種邏輯太熟悉了。以至於市面上同樣的廣告語一抓一大把。

所以,他們給這句話加了一個文字遊戲,改成了:漂亮得不像實力派。在熟悉的意向裡加入扭曲的新奇感,讓這句話的金句指數蹭蹭蹭上了幾個臺階。

05 稟賦效應

二手市場上,賣家的估價會高出買家。因為人們對自己擁有過的物品,例如房子、汽車等,會有著特殊的感情,而他們將這種感情疊加到了報價中。

例如很多女生當媽後都會變成曬娃狂魔;因為自己生的孩子嘛,怎麼看都可愛得要死。

這就是心智模型中的稟賦效應。在稟賦效應的影響下,人們對自己擁有的物品會評價更高;對自己投入和參與過的物品,會更加喜愛。

最著名的商業應用是宜家和樂高。讓消費者耗時耗力,動手參與搭建,反而對他們來說更具特殊意義。所以稟賦效應又被叫宜家效應。

假如你的產品不是宜家和樂高,你可以試著在傳播中不斷強化消費者的擁有感和專屬感。

例如點完飲品等待的時候,星巴克會在杯子上寫下你的名字,而奶茶店會給你一個數字號牌。哪種方式更好?

「星巴克」,只是寫下名字,就能增加你的專屬感,讓你覺得這是一杯屬於你的咖啡,而不是幾十個SKU中的一個。事實上,所有帶貨、種草的文案,都會不斷增強消費者對產品的這種「所有權意識」。

比如,賣千層餅的人會調動你的感官,讓你想像食物的美味:「一口咬下7層酥脆」;賣口紅的人會讓你身臨其境:當你用上這個口紅,你就像甄嬛上位以後回頭一笑,對著那些人說「老娘贏了」。

連膠囊咖啡機的文案都會撩撥你的想像力:「睡眼惺忪的早晨,扔一顆膠囊,按下一個鍵,30秒以後,當整間房瀰漫著醇厚美妙的咖啡香,起床氣瞬間消失了……喝完這一杯,醒過來,去做夢。」

總之,你需要帶領讀者想像,如果已經擁有這個產品會是什麼樣子。讓他們感覺自己已經開上了那輛車,正帶著家人去兜風和度假;喝上了那罐飲料,正在沙灘上隨著音樂起舞……

06 巴納姆語句

不好的 slogan 各有各的爛,但好的slogan都是相似的。

你未必出類拔萃,但肯定與眾不同。104銀行世俗如此,不俗如你。釘釘不被看好的時候,更要好看。天貓所有的光芒,都需要時間才能被看到。錘子手機在廣告中,這些幾乎適用大多數人的套話,又被稱為「巴納姆語句」。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讓他們看起來正面和積極的事情,即便是面對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的語句,人們也會感到神準、神認同。

例如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刷屏的各種人格測試H5;同道大叔的星座漫畫等,就在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幫助人們提供社交幣。

那麼,如何創造出讓人認同的巴納姆語句呢?關鍵在於,不是滿口恭維話,而是幫助人們感覺更強大更努力,幫助他們獲得必要的信息和技能。

例如表揚人:「你數學很好,因為你很聰明」,不如表揚他們:「你數學真好,因為你很努力」。前者是在讚美不可改變的天生特質 ,而後者讓人更有自我效能感,也會更投入去達到目標。所以,廣告中常展示的,是有缺陷的平凡人如何變得更完美,讓人們產生代入。

例如天貓會鼓勵面對挫折困境的你:「不被看好的時候,更要好看。」 蘋果會鼓勵拼盡全力追逐夢想的你:While the world sleeps, you dream(當世界沉睡,你仍在追夢)。奧迪會鼓勵永不停下腳步的你:不是我變得更強大,而是你要變得更強大。

潘婷曾經推出一條催淚大片,描述一個啞女在學習小提琴的過程中,如何克服比普通人更多的艱辛,如何面對外界的打擊和嘲笑。創意手法上,也會儘量放大這種轉折和衝突,讓受眾的情緒像一把弓一樣,逐步被拉滿。直到啞女最終站上舞臺,我們的感動、熱血等情緒,也在那一刻達到爆發,獲得釋放。

07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你一定聽過。例如標上原價再標上一個打折價,再例如電商投放低價商品引流,錨定全店性價比高的印象。這些都是價格錨定的錨定。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幾種錨定效應才是正確的營銷打開方式。

1. 錨定參照物

當人們在評估較不確定的事物時,往往會依賴既往的知識經驗。所以你需要用他們已熟知的概念作為錨,就像拋入海中的船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錨定起來。

汽車剛發明的時候,為了便於理解,叫更快的馬車。無人機剛發明的時候,直接錨定:會飛的相機。

賈伯斯在發布會上,直接從牛皮信封裡摸出了一臺 AIR。將 AIR 的薄直接錨定為信紙的厚度。

小米體脂秤在訴求精準稱重時,錨定了:一杯水的重量都能感知。

錨定參照物,可以幫助人們快速理解。例如我告訴你,某理財產品年化收益高達8%,你可能覺得抽象。但如果我說:比放在支付寶上多賺2倍,你瞬間 get。

儀式感其實也是是一種錨定。例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初雪的時候要吃啤酒和炸雞,讓消費者主動和某種特定行為、特定場景關聯起來。

紅牛就曾錨定了一個非常強大的飲用場景:困了餓了。但是後來紅牛放棄了這句廣告語,於是被東鵬迅速撿了。

同樣,益達用一句:「吃完喝完,來兩粒」,巧妙實現了雙重錨定。既錨定了吃完喝完的使用場景,也錨定了一次兩粒的使用頻次。

2. 錨定價值判斷

戴比爾斯在剛開始推廣的時候發現,人們不知道用多少預算買一隻結婚戒指是合理的,於是設下了一個錨定:用兩個月的薪水買一隻鑽戒,代表他真的很在乎你。

所以,運用錨定時你需要思考清楚:你希望讓你的用戶處在哪種價值判斷的參考坐標下?

好比我們平常去應聘,HR問我們的期望薪酬,直接回答當然不好。你可以說行業內同崗位的大致薪水是多少;也可以說,你現有的其它offer開出了多少。這些都可以框定一個坐標,一個參考錨定。

中國版的無印良品,大牌化妝品的平替,xx 中的愛馬仕、xx 中的勞斯萊斯,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在運用錨定。

再舉個例子。鼓勵節約用電,常規的做法是告訴你一年大概可以省下160元,相當於省下一件衣服,一頓大餐等等。但是相較龐大的家庭消費而言,一年160元並不算多。更明智的做法是什麼呢?在人們處於省錢模式時,運用錨定吸引他們思考。

紐西蘭電力管理局就是這麼做的,他們選擇了超市優惠券作為投放媒介。於是,洗髮水省2元的優惠券旁邊,赫然寫著:省下150元。可謂非常誘人了。

3. 錨定轉移

前段時間,麥當勞推出了人造肉漢堡。大多數人看到人造肉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人造代表著假的、不天然、不健康。和「轉基因食品」一樣,這些都會啟動人們的負面聯想。

如果你的品牌遇到類似情況,就需要及時移除帶來負面認知的錨定,換上新錨。

例如鱷梨這種水果已經存在幾百年了。不過,它即不美味長得又醜,於是被打入水果鄙視鏈底層。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種植協會終於醒悟了,鱷梨這個名字很糟糕,必須改!避開鱷梨的負面聯想,重新錨定到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健康營養等優勢上。

舊錨點:鱷魚皮+ 梨=鱷梨

新錨點:植物黃油+減肥健身=牛油果

終於,經過各路達人的種草,牛油果成功轉移錨點,站上了水果鄙視鏈的頂端,成為健康時尚新中產的代表。

再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餓了麼用名字直接錨定了送餐場景。但是當它從送餐服務拓展到多品類配送時,就會受限於名字。為了實現錨點轉移,餓了麼發起了「改了一萬個名字」的campaign 。例如:「KPI 完成了麼?不止送餐,還送計算器。」老闆讓你頭疼了麼?不止送餐還送止痛藥。遛娃了麼?不止送餐還送紙尿褲。通過一萬個場景,來綁定新錨點。

08 總結

科學研究已發現超過150種心理模型。其中許多較基礎的模型已被廣泛熟知。例如稀缺效應、從眾效應、光環效應、互惠原理等,本文不再贅述。(如果有不明白的同學,推薦延伸閱讀《影響力》和《思考,快與慢》。)本文僅討論和品牌、傳播策略密切相關的7種。

為什麼是7?希望你還記得,大腦省力的一個方法是:一次只能容納7個左右信息。當然,省力且能學到東西的方式是:一天應用一個模型。一周就能精通七個。

最後,送上脫水版乾貨圖,居家旅行、收藏轉發之必備良品。

參考資料:

Tversky A,Kahneman D.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974(185):1 124-1 131.

Kueger,N.,Dickson,P.(1994)"How Believing in Ourselves Increases Risk lng Perceived Sef-Eicoyana o tnity Recognition.」Decision Sciences 253:385-400.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專欄作家#

混過各地奧美幹過網際網路甲方,致力探索網際網路環境下的營銷新趨勢,讓你系統迭代文案技能。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探索用戶心智模型
    Mental-model是心智模型的意思,也可以稱為概念模型,說的通俗一點,其實就是人是如何認識,定義一個事物的。最近,越發覺得,在用戶研究中,很核心的一個環節就是要理解用戶的心智模型,因為, ...同時,其作者還強調了,這種「移情」 並非簡單地研究他人是如何使用產品的。而是要更深入地了解人們要使用產品完成什麼,也就是理解人的目標,動機,情感以及其所遵從的哲學和程序。上面的這段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可操作性並不強。拋開這些不談,其實,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將心智模型看作一種「關係圖表」。這種圖表表現了一 些互相聯繫的事物。
  • 一篇文章為你搞懂用戶心智模型
    我們常說得為了用戶體驗去了解用戶、接近用戶、挖掘用戶真實的需求,其實說的就是了解用戶的心智模型。按照慣例先列一個大綱。心智是個啥?心智模型是個啥?心智模型和設計的關聯心智模型到底是如何運作的?沒事,我們只需要搞清下面這兩個基礎概念——抽象和模型,心智模型就可以迅速理解了!1. 抽象是個啥?抽象是具象的反面。簡單說,就是在一系列事物中,把重要的特徵抽取出來,把不重要的特徵扔掉的過程。
  • 打造與升級自己的「心智模型」
    由於長期的實踐經驗,我們掌握了很多的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步驟,我們傾向於把它們集合在一起整合成一套固定的程序,就像手機中的一款「應用軟體」一樣,這個稱之為「心智模型」。打個比方,對於醫院窗口的接待人員來說,給病患分類及掛號是他的心智模型,而一個抽血中心的護士,他的心智模型就是找準合適的位置抽血。丹尼爾·卡爾曼認為,人有兩套分析機制,一套是自動機制,速度快、無意識地反應;另一套是受控機制,會有意識地分析和推理,這兩套機制通常都會同時作用。面對一個情境,自動機制和受控機制都會運行,但是參與程度不一樣。
  • 分享小課堂:心智模型理論
    理論分享:心智模型理論(mental models theory)心智模型理論考察了在完成組織使命、戰略和目標的過程中,管理者如何使用心智模型去影響他們的決策制定和戰略選擇。該理論假設那些更有能力對他們所面臨的商業環境建構和使用準確的心智模型的組織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組織更成功。該理論還假設,能對他們的組織能力以及所面臨商業環境的關鍵原則形成更全面、更準確理解的管理者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管理者績效水平更高(Cockburn,Henderson,&Stern,2000;Gary&Wood,2011)。
  • 大師級的心智模式成長模型
    整個人生,分為四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本質上,這4個階段,是一個人心智模式,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成長過程。有很多種方法,我們給出了一個全新心智模式成長模型。所謂心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如何認知外部事物?如何思考,如何行動?我們把人的一生分為7種心智模式,分別是吸收性心智、他律性心智、自我性心智、選擇性心智、對標性心智、成長性心智和覺知性心智。
  • 搞清定義好上路:構建心智模型,升級認知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投資的過程中接觸思索人工智慧的未來已來: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不用三年,整個世界就換了一片天地,今年還很吃香的某項技能的專家,明年可能就被淘汰。技術日新月異,就自己所在的音視頻行業,之前是7、8年現在3年左右就會設備更新換代,而且大量工作逐漸被人工只智能取代。
  • 英語聽力,暴擊!為什麼還是聽不懂?
    學英語的過程中,你可能曾經有這樣的感覺:暴擊!為什麼還是聽不懂? 我自己經常這樣感嘆。 大一剛入學時,我們學校舉行了英語分班考試。 做完聽力部分的題後,我心裡在想:暴擊!為什麼我幾乎完全聽不懂呢?老外沒有和我們一起經歷過,自然就不懂。 類似的道理,我們雖然學了英語,但跟老外的「共同文化」是少之又少,所以能聽什麼都不被暴擊的人,實屬少數。 我觀察過很多人的聽力水平,發現就算是英語考試分數還不錯的人(包括聽力滿分的), 都很難有資格說自己聽什麼都沒什麼問題。
  • 基於心智模型,解析蜻蜓Fm「搜索」功能
    本文以心智模型為理論依據,分析了蜻蜓Fm【搜索】功能的用戶操作路徑以及app設計。最近在做搜索相關的改版設計工作,以下是我在體驗現有搜索邏輯的情況下,產生的一些想法:對於搜索這個功能,用戶到底是怎麼認知這個功能的,我們還能做什麼?
  • 創業者必讀:學會這16種高效「心智模型」,才能贏得市場
    心智模型決定了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以及我們所作出的相關結論。它們會增加你成功的機會,讓你避開失敗。心智模型就好比是我們大腦的作業系統,它們一刻不停地在運行,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從你獲得的經驗和信息中學習,不斷完善這個系統。搭建「格狀(latticework)」心智模型的概念是由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提出的。
  • 華人研究團隊推出AI「諷刺」檢測模型,準確率達86%
    在看似平淡的話語中,流露出一股浮誇的炫耀,這就是凡爾賽文學。諸如凡爾賽文學等網絡熱詞每年都有,但你真的get到它們的含義了嗎?先來做個小測試吧!以下三個句子中,請判斷哪一個是諷刺、吐槽和凡爾賽文學?其實也就這樣,大家還是買1024g的吧如果答對了,你可別驕傲,因為這道題可能連AI都會。最近,中國北京的信息工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推出的一款AI模型,『諷刺』識別準確率高達86%。而且,這項研究成果還登上了計算機語言協會(ACL)。
  • AIOpen 預訓練語言模型專刊徵稿
    2018 年 ELMo、BERT 和 GPT 的成功發布,表明了預訓練語言模型(PLM)的成功,隨後又在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在探索更有效的預訓練架構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使用跨模態數據、跨語言數據和結構化知識等方法改進預訓練語言模型,或將 PLM 創新地應用於各種與 NLP 相關的任務。
  • 「碎片式」教育造成「元認知假象」,了解「心智模型」,輕鬆學習
    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快的成長,就開始對孩子授予各種興趣、知識,這其實讓孩子很難吸收。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各類的知識就像是一個個漂亮的珠子,很多家長在孩子身上裝滿各種珠子,但如果沒有一根結實的繩子串起來,那麼孩子身上的珠子只會邊走邊掉。
  • 「後刻意練習」時代:構建「心智模型」擺脫「假努力」
    《認知天性》說:「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那麼,它又提出什麼有洞見的方法推翻這一相傳千年的認知,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真相?這本書主要闡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學習的誤區、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目標。先是改變方法,再從方法到行為模式,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心智模型。所謂的心智模型是刻意練習後的一種人本能的條件發射,是一種不用思考的下意識行為,而處理不同的事情需要建立不同的心智模型。
  • 圖解尼基丁心智促進遊戲,怎麼用7個構件組成一個魔方?
    另一款尼基丁心智促進遊戲——幾何方塊則更加側重於培養孩子空間想像力、觀察力以及綜合分析的邏輯思維能力。幾何方塊由7個不同形狀、不同色彩的木質方塊組成。成人可以建議孩子在開始時只用兩個構件拼搭模型,如使用第1 個和第 3 個或第 4 個和第
  • DeepMind開腦洞用桌遊訓練AI,7人博弈模型勝率可達32.5%
    近些年來,還有一些研究用西洋棋、撲克等遊戲訓練AI模型。現有研究中用到的圍棋、西洋棋、撲克等遊戲都是雙人參與的零和博弈遊戲。在現實中,人類往往通過更多人的協作完成任務。比如,在完成合同談判、與客戶互動等任務時,人類需要考慮團隊成員中每個人的情況,而現有AI模型還缺乏這方面能力。
  • 無接觸招聘季,準備好迎接AI面試官的暴擊了嗎?
    3月3日,Twitter的一位高管發推文鼓勵其員工進行遠程辦公,其執行長Jack轉發這則推文表示支持,隨後馬斯克還發推力挺Jack。谷歌不僅在3月2日宣布取消谷歌雲服務技術峰會Google Cloud Next 轉至線上,同時也要求歐洲總部約8000名員工在家遠程工作。
  • 心理學、理性決策與認知模型
    斯坦諾維奇除了理性,還提出了心智程序的概念,其實與心智模型也相差不遠。斯坦諾維奇的書籍《機器人叛亂》、《超越智商》、《決策與理性》也都是難得的好書。其實,在我眼裡,圖式、心智模型、思維模型、心智程序、認知模型都是近義詞,雖然可能各有偏重。
  • 你的心智能量高嗎?來看看你的心智能量屬於哪個等級!
    心智成長是靈魂的主要目的,經歷的轉世越多,學習越多,靈魂的心智能量就越高。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深諳世事,有些孩子需要刺激鍛鍊才逐漸醒過來,有些人可能直到臨死之前也還迷惑。由於心智和思想之深不可測,所以人們往往用心智在現實中的反射 - 情緒或行為,來建立心智層次模型。
  • 高效佔據用戶心智 阿里巴巴聯合BCG發布數位化品牌資產DeEP模型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天貓品牌營銷中心聯合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共同發布《數字營銷3.0 DeEP品牌心智增長方法論》,首推品牌資產評估體系——DeEP模型。立足於天貓品牌營銷中心的實踐經驗,DeEP模型作為天貓全新發布的品牌建設方法論且自帶測量體系,幫助品牌實現心智的增長。它能夠讓品牌通過模型自測水準,預知生意,是天貓在數位化領域的又一突破,實現從數位化工具到沉澱數位化方法論的整合輸出。  運用大數據驅動,DeEP模型將消費者關係運營進行量化,讓營銷行為對消費者關係運營的影響和結果可視化,以便品牌進行比較,指導品牌數位化營銷。
  • 少女前線心智升級第八批人形大全​:四位人形心智升級全匯總[多圖]
    少女前線心智升級提升了很多人形的級別,在4月9日四位人形進行了心智升級,今天就給大家簡單介紹第八批人形的心智升級內容,下面就是這四位人形心智升級的具體講解,想要了解的玩家通過下方攻略即可得知Gsh-18、M500、KSVK、M950A的心智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