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縣八字橋鄉下畲村,與大田縣廣平鎮交界,是八字橋鄉最偏僻的村莊。然而,就在這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有一座鮮為人知、精緻典雅的古建築。
下畲雖是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但清朝年間植被十分茂密、藥材儲量豐富,野生厚樸、杜仲等中藥材遍布崇山峻岭之中。加之下畲村毗鄰大田縣廣平鎮,採收的中草藥可以通過廣平運往大田,最後抵達下府(今泉州)。
據下畲村鄭氏家譜記載,鄭輝秀生於乾隆戊寅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二十日,卒於鹹豐元年(1851年)十一月十八日,享年七十四歲。
因為下畲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鄭輝秀雖然特別勤勞,但也只能過上溫飽的生活。為了增加收入,鄭輝秀經常利用農閒時間到尤溪、大田兩個縣城走走,想找個能夠賺錢的活幹。
這年冬天,鄭輝秀突然發現城裡的藥店正在收購厚樸(當地方言「烏厚皮」)、杜仲等藥材,於是立刻回家採收。這個冬季,鄭輝秀著實賺了不少錢。第二年春季,鄭輝秀專業從事藥材的收購工作,而不再是一個人採收藥材。因為恪守信用,鄭輝秀把收購藥材的生意一直做到泉州,並長期在泉州居住。十幾年後,原本窮困的鄭輝秀變成了腰纏萬貫的富商。
鄭輝秀有四個兒子,長子鄭盛首,次子鄭盛羨,三子鄭盛英,四子鄭盛。眼看子女漸漸長大成人,原本的老屋已經住不下了。於是請堪輿先生走遍下畲各地,最後在前尾洋建造永興堂房屋。
永興堂位於前尾洋中部,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絕佳的風水寶地。由於四周地勢平緩,可開發的田地較多,鄭輝秀決定在此建造房屋。為了長宜子孫,他給自己的房屋取名為「永興堂」。據考證,永興堂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從遠處望去,永興堂鑲嵌在綠色的田園之中。老屋佔地1600平方米,共有40個房間。整座房屋由西北向東南呈長方形布局,依次建有正堂、天井、廂房、下堂、內空埕、外圍牆和左右護厝。上堂面闊三間,進深7柱,為單簷歇山頂穿鬥式木架。地面由三合土(黃土、石灰、砂子)搗築,天井用條石鋪就。正堂大梁刻有纏枝牡丹、石榴、鳳凰等吉祥圖案。廂房、下堂窗花大多為鏤空雕刻,擋濺牆繪有山水人家、喜鵲登枝、魚躍龍門等圖案,走廊上方繪有賞畫、下棋等圖案,護厝閣樓外牆繪有蓮花出水等圖案。其雕刻之精細、繪畫之精美十分罕見!
同時,永興堂還有濃厚的文化氛圍。譬如,廂房窗花有「簪纓詩禮人家舊,楊柳池塘春意新」和「(北苑)嗣徽貽燕翼,南湖衍派裕鴻圖」等詩句。「簪纓詩禮人家舊,楊柳池塘春意新」出自南宋理宗皇帝御賜禮部侍郎鄭會的金字對聯:「楊柳池塘春意,簪纓詩禮人家。」表達了對先賢的敬仰與懷念。「(北苑)嗣徽貽燕翼,南湖衍派裕鴻圖」講述了祖宗衍派和歷史傳承。護厝閣樓外牆還繪有為人處世、探親訪友等故事,可見鄭家十分重視傳統禮節。
永興堂最精美的雕刻要算是正堂的几案。據鄭輝秀六世孫鄭祖黨介紹,房屋建造過程頭尾數年,但几案雕刻達三四年之久。目前,該几案的圖案已經被珍藏。
永興堂雕刻藝術雖幾經劫難,但大部分保存完好。由於房屋常年失修,漏水較為嚴重,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
鄭輝秀次子鄭盛羨,自幼喜愛武術,練就一身武藝,並於道光年間考取武秀才。
為了便於練舞,鄭盛羨將入村的道路拓寬,建成跑馬道。練功用的石鎖重達300斤。習武的關刀至少有150斤(後人見過的刀柄重量達120斤)。他有百步穿楊之功,從自家的下堂射箭,能把隔岸百米人家案頭上的燭火射滅。其武藝之高超,為人們所讚嘆!
一日,德化土匪十幾人從新陽鎮碗廠村抄小路到達下畲,準備圍攻永興堂。鄭盛羨持關刀與土匪對抗,不到一袋煙的功夫,就把土匪打傷、打跑。當時,永興堂內住有10戶80多人。如果沒有鄭盛羨的一身武藝,後果將不堪設想。從那以後,全村青壯年人人習武,一時間土匪聞風喪膽。
下畲全村姓鄭,目前總人口700多人,常駐人口500多人。如今,從永興堂老宅出來的子孫共40戶210多人。他們承祖訓勤耕苦讀,其中本科7人,大專13人,中專20人,教師2人,醫生1人,公司董事長1人。
來源:三明旅遊、福建微尤溪
二手閒置 房屋求/出租
三明人都在用的老牌二手市場
優質靠譜的人才與職位
三明人找工作都愛用的人才站
戳戳原文 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