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身,佛家修心,妄心無住,真心始定

2020-12-14 意識的宇宙

問:調呼吸的環節,吸氣時,肚子要吸鼓;呼氣時,肚子要呼癟——吸鼓呼癟。

當舌頭回頭頂著上顎的時候,吸進來的氣是直接到丹田的。

1、用鼻子往外呼氣的時候,氣從丹田始、到胸腔、到咽喉,但最後不是從鼻子直接呼出去,而是會到頭頂,再從頭頂降下來,才從鼻孔呼出去。

3、因此,氣無論是吸進還是呼出,都要使之經過頭部,才能讓頭腦保持清醒和通暢。就這麼一點點的訣竅,就決定了你會不會開智慧、腦袋會不會缺氧、腦細胞會不會提前死亡。這個訣竅在過去是從不外傳的!

這裡有點困惑,如何讓氣上到頭頂呢?

答:我平常用的都是這個方法,調呼吸的目的是心氣合一。即要用意念引導氣,其實氣就是意念。呼氣吸氣都要以意念引導,意到則氣到!這樣才能激活體內的能量,方法是要細、慢、勻。

問:對於一個東西是好還是壞,是用分別還是識別?

答:無住才是最好的。

問:當意識體外出,肉身的能量也會跟著出去嗎?那麼肉身就會處於大定中,等意識體回來後就出定了嗎?靈明的覺知是靈體覺知而不是大腦的覺知吧?靈體和體內的能量是一個東西嗎?

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佛修道的目的是修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態,其他的東西你一輩子也許都碰不到。知道也不知道,對修行都沒有什麼關係。

問:四禪八定和開頂有關係嗎?

答:沒有直接的關係。

問:不知道我上次是不是能量漏了,蓮花好像開了一段時間,後面能量漏了,最近重新修回來,頭頂只是偶爾涼涼的,沒有生理欲望了,蓮花也不開了,不像上次那樣頭頂一直有能量灌入的感覺,蓮花一層層開,心中喜悅感滿滿的。

答:首先得把見地明了,其次才是覺而行之。至於境界,它分生理與心理甚至是靈性的境界,有境界證明你上路了,但都是沿途風光,甚至對五眼六通等的神通都不能執著,一切都是夢幻空華,包括我們的色身、名利情……對於師兄們的問題也是知之而言之,不知者不言。

要明白修行路上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因果,菩薩畏因,皆因識果,道家執有而修身,固色身轉化快,甚至是飛升像八仙那樣。但佛家以菩提心為本,以無為破有為,色身終為幻固不執著!在還沒有突破身體以前,我們的能量的強弱是有周期性的、有反覆的。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每天堅持練功,當能量蓄滿了水到自然渠成。不要總是執著於偏於生理上的問題,切記學佛最重要的是解決心理問題。心才是主,其它都是輔!

問:師父說應該先念半年六字明,再開始念三字明。但我從沒有念過六字明,直接跟著師父的靜功音頻念的是三字明。這樣有問題嗎?

答:三字明與六字明的作用是一樣的,根據我自己的體驗,其效果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心力)。如果你能念三字明,也沒有什麼大礙,那麼就直接念三字明可以了。

問:怎樣觀出蓮花來?

答:在手機裡面保存一張蓮花的照片,打坐的時候不記得了,就睜開眼看一眼,然後再繼續。

問:能看清雜念,不要觀蓮花可以吧!我好幾年都沒觀出花來!

答:觀蓮花的目的就是讓你收心和培養覺知,當你能看清自己的雜念時,已經掉進了蓮花世界了,到處都是蓮花,趕都趕不走。你真的確定自己能看清雜念嗎?

問:透過眉心往外看的同時觀想蓮花開放,是如何進行的?

答:同時進行互相不幹擾。與你看手機的時候同時聽歌是一樣的。

問:觀想出來的蓮花是要真的看見嗎?

答:肉眼看不到。所謂觀想就是,你想像出一個畫面來,並在頭腦裡把它保持下去。

問:意念能夠感覺得到嗎?

答:所謂的意念其實就是你的思想動態,怎麼能不知道呢?

問:雙手拇指和小指連在一起,其他手指分開,放在眼前,持續觀看,久而久之就可以觀想蓮花了。對嗎?

答:我沒有試過這種功法。

問:在觀想蓮花時如果發現有了雜念,就再次重新觀想,這樣對嗎?

答:如果你的觀想受到幹擾了,就得重新來,其實當你發現有雜念的時候,雜念自然就留不住了。

問:我觀想蓮花觀不出來,觀師父坐在大石頭上的圖像還是比較清楚的,這樣觀可以嗎?

答:如果你能把這個圖像定住也可以。

相關焦點

  •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智慧教你機敏做人,儒家道理教你中正處事,佛家箴言教你平淡修心。 在老子看來,「小」或「大」都可以用來理解道。
  • 莊子:天地陰陽二分,天道對應人心,修心重於修身,自度才能度人
    古代道家,能稱上真人的可不太多,每一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關尹子、文子、列子、莊子在唐代皆封為真人,鬼谷子、張三丰、王重陽、安期生等皆為得道真人。實際上,真人就是覺醒者、覺悟的人。儒釋道各家,都十分重視自我覺悟,而修身修心,是覺悟的根本。
  • 道家靜坐十二心法,打坐不是坐著就行了
    一者道之始生,而為萬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訓,莊子有「我守其一、而處其和」之訓。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冥心於一,合氣於淡,則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於此,宜將牙關咬緊,死盡偷心,冥合於一,此為定心妙法。孟子曰:「天下烏乎定?定於一。」俞真子曰:「人心烏乎定?定於一。」一心不動,一念不生,即自得定。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 修心,永遠都是最原始的底層邏輯
    中國古代的修身經典指南是這樣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樣,以後的修心修身就有了基礎。比如,有人說自己一定要修佛法,為什麼要修呢?是為了長生不老,還是為了普度眾生,還是為了自己喜歡,還是因為什麼原因?這個為什麼,就是修心的起點。修心,修好了,就相當於給自己裝上一塊核燃料電池,可以讓你一直滿電。
  • 南懷瑾大師:修行不過修心,這三個字告訴你修心的關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所傳之理,都不過是教導人們如何修行;所謂修行,最重要的便是修心。修心之道,眾說紛紜,南懷瑾先生認為,其實就在於這三個字:善護念何謂「善護念」「善護念」這三個字出自《金剛經》,意為「好好地照應你的心念」。佛學中,一呼一吸之間稱為「念」。
  • 打坐:道家和佛家讓自己進入定中的方法
    比如,道家講究「抱元守一」。所謂的抱元,就是將自己的整個身體視為一個單獨的宇宙。因為道家從來都是將人體比作一個宇宙的,自己的這個宇宙,有自己的運行規則。只要能夠讓自己的這個宇宙做到生生不息,基本上就得道了。所以,道家打坐的目的,就是在尋找讓自己這個宇宙生生不息地運行的方法。而所謂的守一,就是守住自己的思想,不放逸,不胡思亂想。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佛教譯經家在翻譯梵文經書時,引用或借鑑了許多道家的術語與思想。佛家最常講的「空」,被認為是萬物的本源,如「四大皆空」,借鑑了道家的「道盅」、「無」、「清虛」的概念,都具有虛空、虛無之義。道家認為「無」是萬物根本。《德道經》:「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子·自然》:「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
  • 「靜坐」不一定能成佛,卻是「修身處世」的根本之道、不二法門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就是印度佛學傳到中國,也是給同化了,變成中國的佛學了,在中國發揚光大了,我們以前看到的大多是佛學,佛的理論,今天就來說說佛法的自身修行方法——靜坐,說到靜坐,估計好多人想到佛家,道家的打坐,對的,確實是打坐,為了不被打坐的相迷惑
  • 王陽明: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靜坐是一種代代相傳的修心方法
    靜坐靜坐,是儒家的說法,佛家叫禪坐,道家叫打坐。印度的瑜伽叫冥想,儘管它們有差異,然而就初學者看來,不妨把他們看作是同一件事,其目的是是使心神安定。這樣其實好處很多,可以達到修身靜心的效果,也是一種養生方式,同時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和洞察力。據說富人與成功人士的眾多習慣中有一項習慣就是冥想(靜坐)。賈伯斯受到了禪宗和印度瑜伽兩派思想的深厚影響,不斷地練習冥想,他喜愛閱讀《禪者的初心》和《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每天晚上,他都會把自己關閉在漆黑的房間冥想二十分鐘。
  • 修身之道,殊途同歸萬法歸一,但先要明白這點
    中國的文明獨有的特色就是修身。所以中國很多的典籍也都是修身而來。無論儒家還是道家的典籍乃至黃帝內經,甚至周易,都是從修身從而明道而來的。中國的修身之道,有儒家的,也有道家的,後來又進來了佛家。但無論哪門哪派哪家的學說,修身之前,先要明道。道不明,則不知修身方向何在。以儒家而言,基本上是在生活中修行。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道家有一本經典寫得非常好,將近四百個字,叫做《清靜經》,你們不管學佛修道的找來念念看。《清靜經》可以同佛家的《心經》媲美,但是如果講學術,對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經》來的。因為禪宗所主張的明心見性而得道,是根源於佛說一切眾生的自性本體,原是光明清淨的。
  • 修心依淨觀,洞悉無常變,不入寂靜處,諸識亦枉然
    二、修心依淨觀,洞悉無常變,不入寂靜處,諸識亦枉然。偈子解析:修心就要明白心在何處、該如何安住。心即識的總結,並非指我們常說的肉團心。心的形態就是識,識的延伸即是念,念的方式正是想,想的形成確定執,執的結果亦是受,受到妙處決定用,用過沉澱成就信,正確淨信見真心!
  • 心境決定成敗,道家的這句話就點名了如何修心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就是想告訴大家,修身修心的重要性,畢竟不是什麼時候都有那麼多的好機會等著我們,在摩拳擦掌之前,我們首先要應對的挑戰就是平凡而重複的生活,就這樣日復一日地魔煉著我們。時間是個很有意思的存在,他可以化解仇恨,消弭痛苦,讓一切變得更加淡漠,當然也可以讓自己曾經的雄心壯志蕩然無存啦。於是我們大多數人就隨著生活的慣性成為了芸芸眾生中的那一分子啦。
  • 道家的自然,儒家的自強,佛家的自證,都在說明這一個指向
    按照辯證邏輯的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自否定」原則看,佛家說「空」,這如果可以立得住,那麼他同時自身就包含著一個矛盾「非空」,這是最本質的辯證邏輯。「空」與「非空」都是世界實相,內在包含著自我對自我的否定,創造了世界的開始。
  • 中國人的三種滋味: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 其實醋只是一個參照,潛意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品咂出什麼樣的味道。
  • 三豐祖師打坐《道要秘訣歌》丨道家打坐的真機
    例如,「元神」配「氣海」,這個修心活動是早期的,還需要進一步的修煉。中期的心意活動,會越來越深入,是「元氣」配「黃庭」,後期的「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才是元精的論述,都是有修真次序的,這個次序,也就是金丹文化的火候道理。《道要秘訣歌》講修真,到了中級階段,才會說:「將元氣,入黃庭,氣神和合混混際,又得一玄最圓明。」。一個修真者的意識活動,才是修的先天元神。
  • 《金剛經》的智慧 天眼是神通還是功能 佛家與道家的不同解釋
    佛家儀軌上文大概意思為,天眼是超越我們凡人肉眼的存在,無論地上地下,六道眾生,種種物質,無論大小粗細,遠近都可照見,是天人才具備的功能,我們凡人也可通過修佛家石像在道家對於天眼有不同的見解,有一些道家的觀點認為天眼是修煉而來的,並且有相應的功夫,譬如:盤坐或站樁,全身放鬆,雙眼凝視太陽,一動不動,並且配有呼吸和冥想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