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人們吃慣了各大菜系,轉而發現了私房菜。廚師們為了招徠顧客,不斷開發新菜。私房菜的開發,是新時代的一項頭腦風暴。曾經在京城紅極一時的譚家菜,如今也進入了各大星級酒店,價錢高昂得驚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問津的。其實,在譚家菜創始的那個年代,它同樣是上層社會的高消費餐飲。
譚家菜並非一家,而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家是國民黨元老譚組庵家,以湘菜為特色,現在人一定以為湘菜是以重鹽重油多辣為特色,當年韓國足球在長沙踢不贏,還怪湘菜太鹹太辣。其實湘菜也分兩種,平民菜多辣,上酒席的按慣例不能有辣味的。
譚組庵的家廚曹藎臣,曾經操辦過很多場公事宴席,博得官老爺們的交口稱讚。民國十幾年四小銀行在上海開會,中南銀行經理胡筆江專門把曹廚借來操辦宴席以盡地主之誼。曹廚做的幾樣佳餚如紅燜魚翅、糖心鯉魚,都很肥腴適口。當年人壽命短,一過五十歲就進老年了,鯉魚煨成糖心,嚼起來如同蛋白,根本不費牙口。酒後來一份竹節雞盅的清湯,清爽又解酒。這桌酒席曹廚分文沒收,只要胡經理給他夫人娘家一個復旦大學剛畢業的孩子在中南銀行安排一個職位就行了。如今就業如此緊張,若有一個做大廚的親戚,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幫上忙。
京城譚家菜的真正代表,要算譚篆青家。譚篆青名祖任,篆青是號。譚家祖上在廣東做官多年,廣東人號稱什麼都吃,譚家祖輩也是精於飲食之道,家裡都用廚師。譚篆青既出身書香門第,古文駢文詩詞都有造詣,可惜清朝一亡,舊官僚家庭都敗落下來。譚篆青在北洋時代做過財政部秘書,北伐後又在平綏鐵路任專員。由於做的都是筆墨閒差,可以說有錢有閒,研究美食的時間也很多。
譚家起初所用的廚師,是大吃貨楊世驤家裡出來的陶三。陶三在譚家做過的幾年,譚篆青可謂天天都像過年一樣,民國以後規定僕人都是自由身,只許發工資僱傭。譚篆青怕陶三什麼時候離開了,就不能再享受美味。廣東富豪之家都有三房四妾的傳統,每位姨太太都需要學會割烹之道。譚篆青就讓自己的一位擅長廚藝的如夫人跟著陶三,技藝學會十之八九。
譚篆青的姐姐譚祖佩,嫁的陳家也是精於飲食之道。譚祖佩自己也是一位女易牙。譚篆青又讓如夫人拜在姐姐門下學藝。經過兩位大廚調教,如夫人可以說基本是一級廚師的水平了。譚篆青經常在家請客,讓如夫人露露手藝,譚家菜的名聲就傳開了。
譚家家業漸漸消乏,譚篆青感到危機,就把自己家位於西單牌樓的一處宅子開成了私房菜館,不開門迎客,只接受提前十天預訂。當時東興樓一桌燕翅席不過十六元,譚家一席是八十至一百元,還要給主人留席入座。譚篆青不但想要賺錢,還想要多結識些名流貴客。由於南方人對女人的歧視,如夫人只能下廚烹飪,不能入席同餐了。
譚家菜的代表之一,是紅燒鮑脯、白切油雞。鮑魚燒得滑軟鮮嫩,咬到裡面就像用高湯煮過的豆腐一樣,滿是蜂窩的口感極其新鮮,鮮美的汁液滲入舌底,任何山珍海味都不過如此。譚家的雞也是自己養的,飼料特別,養夠16個月才能宰殺,雞胸的人字骨軟硬要恰到好處。這樣切出來的雞肉在滾水裡一燙,才能有滑軟鮮嫩的口感。
豆豉肉餅蒸曹白鹹魚,在廣東是普通人家常見的下飯菜。譚府的豆豉是自己做的,蒜蓉辣椒都是精心剁出來,加入薑汁。曹白魚在北京罕見,不易買到真的。如夫人親手切出來的曹白魚,刺都剔得乾淨,最多有幾根長刺,大口嚼來也不用擔心魚刺卡喉。濃燜鴨掌也是粵菜中常見的,雞鴨腳用高粱酒泡上至少三個月,用高湯、醬油加其他調料紅燒,肥腴脆爽,宜酒宜飯。
素菜中有姜芽口蘑炒虎爪筍,口蘑自然是塞外所產上品,虎爪筍出在浙西天目山,也不多見,每隻不過寸許,大約和現在的玉米筍相似。蟹黃扒芥蘭是用大閘蟹剖出黃來,芥蘭只取嫩尖,真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可惜譚公夫婦未等到抗戰勝利,就雙雙西歸了,如今的譚家菜,再也沒有從前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