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系統寫寫有關詩歌聲律的乾貨,然而礙於憊懶,遲遲沒有著手。適逢近來有小夥伴問我近體詩格律的一些問題,然而也是懶懶散散一直沒有回答,便於今日仔細整理了下思路, 成此日誌一篇以備不時之需。一來不必每次有人問都一遍遍回答,二來也是對自己學習的一個總結(當然歸根結底還是我太懶),也順便看看反響如何,畢竟這是個這麼小眾的東西,諸君若是覺得鄙文水平得當敘述在理,亦或是水平低下不知所云,都請給我一個意見。誠然,鄙人水平有限,文字中如有什麼錯誤,還煩請諸位為我指正,在此謝過。
四聲與平仄1.四聲 四聲的劃分是聲律系統裡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elements),同時也是極容易讓人誤解的一部分。大部分人從幼兒園大概就開始接觸四聲,但要注意的是,現代人學習的是現代聲律,是根據至少是官話區形成之後才產生的普通話中的四聲,即:(1)陰平,一個較高的平調,調值為55(可與音樂中的哆來咪法索類比,即音調大致是索-索)(2)陽平,從低到高的中升調,調值為35(3)上聲,從高到低再到高的低升調,調值為214(4)去聲,從高到低的高降調,調值為51。而中古漢語(從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漢語,時間劃分具有爭議,我在這方面的了解不夠深,不贅述其歷史)中的四聲則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語音,上聲去聲到今天的變化不大,上聲有一部分變為去聲,平聲則分化為今天的陰平與陽平,相較於現代漢語,最大的特點便是入聲的消失,入聲是一種短促的尾音,在今天的湖南、廣東、江西、廣西、江浙福建一帶仍有存留,官話區存留較少,我所知道的只有內蒙古的少數地區,普通話則是完全尋不見這種發音的存在,入聲演化為各種聲的情況都有,並且不同地區的入聲使用差別很大,體系十分龐雜,現在很難知道古代是如何發這個音的了,只知道是一種短促的尾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這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四聲的存在是韻律的基礎, 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是一定不能押韻的。這一點請大家一定注意。所以即使是同一個字,使用的意思不同時,也可能屬於不同的聲調,例如:為,解作「做(表動作)」時,屬陽平;解作「因為(表目的)」時,屬去聲。更多的例子可以參考《平水韻》。
2.平仄 如果說四聲是文苑之珠,那麼平仄就是將這些珍珠串起來的絲線。現代漢語中一般認為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而按照中古漢語的標準劃分方法則應該是平聲為平,上去入三聲為仄。平仄的劃分涉及音樂、文字等多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樣的劃分在文章詩歌中交替使用從而給予人一種音樂美,藝術美與和諧美的感受,可以說是我們的先祖們在漢語語言上最偉大的創造,平仄的使用本著兩個原則:(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2)平仄在對句中對立。律詩是最能夠體現這兩個原則的體裁,我們以毛澤東《長徵》為例: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至於不同方言區入聲如何辨別平仄,可參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