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聲律(一): 四聲與平仄

2020-12-16 百家號

一直想系統寫寫有關詩歌聲律的乾貨,然而礙於憊懶,遲遲沒有著手。適逢近來有小夥伴問我近體詩格律的一些問題,然而也是懶懶散散一直沒有回答,便於今日仔細整理了下思路, 成此日誌一篇以備不時之需。一來不必每次有人問都一遍遍回答,二來也是對自己學習的一個總結(當然歸根結底還是我太懶),也順便看看反響如何,畢竟這是個這麼小眾的東西,諸君若是覺得鄙文水平得當敘述在理,亦或是水平低下不知所云,都請給我一個意見。誠然,鄙人水平有限,文字中如有什麼錯誤,還煩請諸位為我指正,在此謝過。

四聲與平仄1.四聲 四聲的劃分是聲律系統裡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elements),同時也是極容易讓人誤解的一部分。大部分人從幼兒園大概就開始接觸四聲,但要注意的是,現代人學習的是現代聲律,是根據至少是官話區形成之後才產生的普通話中的四聲,即:(1)陰平,一個較高的平調,調值為55(可與音樂中的哆來咪法索類比,即音調大致是索-索)(2)陽平,從低到高的中升調,調值為35(3)上聲,從高到低再到高的低升調,調值為214(4)去聲,從高到低的高降調,調值為51。而中古漢語(從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漢語,時間劃分具有爭議,我在這方面的了解不夠深,不贅述其歷史)中的四聲則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語音,上聲去聲到今天的變化不大,上聲有一部分變為去聲,平聲則分化為今天的陰平與陽平,相較於現代漢語,最大的特點便是入聲的消失,入聲是一種短促的尾音,在今天的湖南、廣東、江西、廣西、江浙福建一帶仍有存留,官話區存留較少,我所知道的只有內蒙古的少數地區,普通話則是完全尋不見這種發音的存在,入聲演化為各種聲的情況都有,並且不同地區的入聲使用差別很大,體系十分龐雜,現在很難知道古代是如何發這個音的了,只知道是一種短促的尾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這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四聲的存在是韻律的基礎, 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是一定不能押韻的。這一點請大家一定注意。所以即使是同一個字,使用的意思不同時,也可能屬於不同的聲調,例如:為,解作「做(表動作)」時,屬陽平;解作「因為(表目的)」時,屬去聲。更多的例子可以參考《平水韻》。

2.平仄 如果說四聲是文苑之珠,那麼平仄就是將這些珍珠串起來的絲線。現代漢語中一般認為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而按照中古漢語的標準劃分方法則應該是平聲為平,上去入三聲為仄。平仄的劃分涉及音樂、文字等多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樣的劃分在文章詩歌中交替使用從而給予人一種音樂美,藝術美與和諧美的感受,可以說是我們的先祖們在漢語語言上最偉大的創造,平仄的使用本著兩個原則:(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2)平仄在對句中對立。律詩是最能夠體現這兩個原則的體裁,我們以毛澤東《長徵》為例: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至於不同方言區入聲如何辨別平仄,可參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

相關焦點

  • 對偶修辭與聲律平仄二元化相聯姻的對仗催生了三種獨立發展的文學藝術‍
    前人在聲韻上累積了一定成果,而轉讀佛經的影響又有力地促成「四聲」的明確。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活動大盛,也是導致「四聲」確立和「聲律論」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陳寅恪先生《四聲三問》論述了四聲產生之因,認為這是從轉讀佛經之三聲轉化而來的:「以除去本易分別、自為一類之入聲,復分別其餘之聲為平上去三聲,綜合通計之,適為四聲也。
  • 格律詩的平仄四大原則 一文搞懂格律詩的平仄
    平仄是格律詩最重要的因素,格律詩對平仄的要求非常嚴格。掌所致格律詩的平仄規定,是學習格律詩寫作的基礎,也往往是學習格律詩寫作最難跨越的障礙。詩人陶淵明一、四聲與平仄四聲,是指漢語中的四種聲調。聲調是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其中,高低和升降是主要因素。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
  • 一文搞懂格律詩的押韻、平仄和對仗要求
    二、格律詩的平仄要求  1、四聲與平仄  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古代四聲中,平仄裡的平即平聲,平仄裡的仄即上聲、去聲和入聲。現代普通話裡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陽平即平,上聲去聲即仄。我們現在學寫格律詩,用普通話的平仄即可。
  • 古人起名字注意四聲平仄嗎?怎樣組合好一些呢?
    關於題主說的平仄,包括了四聲:平上去入,古人在南北朝齊梁時期開始研究四聲, 並且影響到了格律詩的演變與定型。詩人們作詩開始注意平平仄仄的音律協調。如果起名字時,注意一點平仄四聲的搭配,名字就不會太拗口。
  • 【詩詞微塾】格律詩之聲律
    >四聲 聲律術語。 平聲 聲律術語。四聲之一。聲調較上、去、入聲平緩寬舒,尾音悠長。平水韻中將平聲字分為上平、下平兩大類,每類十五韻,詩學上獨立為平聲類。 仄聲 聲律術語。
  • 對聯的平仄
    漢字古代的四聲為平、上、去、入,平為平聲,餘為仄聲。現代漢語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  對聯又叫楹聯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言獨有的文學形式,楹聯的基本特徵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講究平仄,是對聯的形式美之一;講究平仄,能讓對聯朗朗上口,形成明顯的節奏與韻律,產生音樂美;講究平仄,語音的抑揚頓挫能起到更好的表情達意的作用,營造意境美。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這些詩上承詩騷,下啟唐宋,詩體形成以五言為主(《詩經》以四言為主,《楚辭》以六言為主)。詩人們探索著格律,又不以格律束縛。到了唐宋時期,詩體又分為兩類。一是繼承古風而寫的古體詩。它的特點是,句子、字數都不固定,形式自由,不甚講格律。二是嚴格講究格律形式的近體詩。唐宋詩歌四、六字已不多見,主要是五言、七言。
  • 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麼意思?
    古人把字分平仄兩種,格律詩就是有規律地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來追求聲律的變化。不過平仄可不是和文字一起誕生的,他是在文字形成以後很久才出現的,那麼平仄是什麼時候有的呢?二、 竟陵八友與四聲的誕生據說中國古人研究聲韻源自於佛經翻譯,在魏晉時期就有了研究聲律的書。不過真正有影響成系統的音韻理論出自於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在南北朝齊永明年間,有一群文人集合於齊竟陵王蕭子良左右,這個文學組織,史稱"竟陵八友。"
  • 歡迎辯論:平仄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在古音中,平為平聲,仄為上、去、入三聲;在現代普通話中,平為一、二聲,仄為三、四聲。從《楓橋夜泊》一詩可見,用普通話誦讀古詩所具有的和諧動聽,與詩句中關鍵字的平仄對立關係密切,而平仄對立正是建立在普通話的一、二聲與三、四聲之間存在明顯的音感差異的基礎上。將普通話的四聲進行二元分類的話,顯然,第一聲與第二聲相近,整體柔和舒緩;第三聲與第四聲相近,相對緊張強烈。將一、二聲作為平聲,三、四聲作為仄聲,是合理的分類方式。
  • 楹聯詩詞知識 | 對聯的平仄
    漢字的讀音是不斷變化的,元 代以前的讀音同現代的讀音是不同的,所以就出現了古聲(舊聲)和今聲 (新聲)的區別。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為寫詩方便,南朝(一說初唐)時搞 了「四聲二元化」,就是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包括「上 去入」。怎麼分四聲呢?
  • 漢語四聲「平上去入」是什麼?分辨古漢語平仄的方法
    一、「平上去入」是什麼?      三字經云:「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 古今聲律有無變化?
    對於這個問題說的「音律」,應不會是樂律、樂曲,而是指文字聲韻的規律,也就是「聲律」,那麼,古今聲律有何變化?古詩詞格律該遵守嗎?今人創作古詩詞該依據哪本韻書?有人說古今聲律沒有變化,這當然是不對的。聲,就是聲調和音韻,聲調一般指四聲,四聲中又分平聲和仄聲,律,則指格式、規律,也就是平仄聲調安排的原則,以及押韻的要求。就此而言,古今聲律的聲是有所變化的,主要體現在漢字官話古今語音的變化。
  • 從《笠翁對韻》、《聲律啟蒙》,淺談中國文化中的那些韻律之美
    一、《笠翁對韻》、《聲律啟蒙》作為中國蒙學經典,《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總是如影相隨的出現。它們的特點是包含了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具等各個方面。從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一直到十一字對。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不過韻部的調整其實和平仄的關係不大,因為平仄只是音調標誌,與韻母變化沒有關係。平仄是古代漢字音調變化的二元簡化。古代漢字發音五個調,其中有形態的為四個,即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同時還有個爆破音調,類似於今天的輕聲部,稱作「入聲」。「陰平、陽平」合稱「平」,所以又稱四聲「平上去入」。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否能對應?
    最近看到自媒體平臺有文友提問:「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然後有人回答:「詩詞中的平仄,與現代漢語拼音四聲的關係是: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對此,六甲番人認為,這種回答是不夠準確的,詩詞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的四聲是不完全關聯的,所以很難對應和區分。詩詞的平仄,是建立在中古漢語發音規律的基礎上分類的,簡單說,就是中古漢語發音的平聲(包括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其餘的去、上、入聲都是仄聲。
  • 【七言句的平仄】:正格、變格、孤平、小拗、大拗、前4後3、領字句、前3後4
    ③【小拗】:五必究平平仄仄/仄平仄(五應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五應仄)④【大拗】:錯誤的規避尾三仄與尾三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五應平,六應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五應仄,六應平)⑤【孤平】:在五必究之後來個三必論仄仄仄平/仄仄平(三應平,三必論)平仄仄平/仄仄平
  • 怎樣學寫古詩詞——對句的平仄
    屬對的屬是綴輯、撰寫之意,屬對即對對子,出一上聯,對出下聯,或出一下聯,對出上聯。我們在熟讀(最好能背誦)《聲律啟蒙》之後,應該已經基本形成了對仗的語感,這時候就可以從古人的五律、七律中挑選對仗的句子,取其上聯或下聯,另對一句,以作練習。這樣做的好處是,為了與古人的成句相對仗,你必須要潛心揣摩原作的句法,有助於你掌握詩的各種句法,從而更能領會何謂詩家語,而不致一下筆就是空洞平乏的笨句。
  • 聲律入門,是《聲律啟蒙》還是《笠翁對韻》好?
    為什麼有人說《聲律啟蒙》要優於《笠翁對韻》呢?這兩本書內容實際上差不多的,都是按照韻部,訓練初學平水韻者的平仄對仗技巧。要說區別呢,就是兩本書的作者,《聲律啟蒙》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而從書名也可以看出來,車萬育編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小孩子啟蒙聲韻和對仗知識,所以也就有針對性的降低了理解難度,並且朗朗上口,意思也不複雜,讓小朋友們開開心心地接受了音律對仗知識的普及。也就是說,《聲律啟蒙》更像我們今天專業的幼教讀物。
  • 平仄的重要性:欲得國學真傳 先從平仄開始
    對於國詩,一路學下來,你不難發現,格律很簡單,準確地分辨平仄才不簡單。泊船瓜洲(資料圖 圖源網絡)要清楚地分辨出你所接觸到的每一個常用字的平仄,並不容易。不誇張地說,這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我們且來看這一首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宋代王安石的名作。最近人教版新版語文教材教師用書,把「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間字,注音為jiàn。注音者認為,按照此詩的意思,是京口瓜洲,一水間隔,所以間字應該讀jiàn。這是不知詩詞格律常識而望文生義胡解經典的典型例子。
  • 淺談聲律(二): 詩韻
    古體詩不受格律束縛,我的學識也不夠,便不在此多做討論,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古體詩不受格律束縛,但正是根據早期的文學系統(詩經)才發展出了對平仄以及系統的格律的要求,過度在意格律而瞧不起古體詩的做法是萬萬要不得的。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格律規範,對仗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