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否能對應?

2020-12-15 六甲番人

最近看到自媒體平臺有文友提問:「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然後有人回答:「詩詞中的平仄,與現代漢語拼音四聲的關係是: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

對此,六甲番人認為,這種回答是不夠準確的,詩詞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的四聲是不完全關聯的,所以很難對應和區分。

詩詞的平仄,是建立在中古漢語發音規律的基礎上分類的,簡單說,就是中古漢語發音的平聲(包括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其餘的去、上、入聲都是仄聲。

鐵是入聲

但是現代漢語發音是沒有入聲的,而現代很多陰平和陽平讀音的字其實按中古發音是上、去或入聲,所以如果簡單粗暴地將一、二聲(陰平、陽平)歸入平聲,三、四聲(上聲、去聲)歸人仄聲,是不夠準確的。比如以下這首詩《寒食》的「燭」字,大家判斷一下,究竟是平聲還是仄聲?

儘管中華新韻也根據現代漢語發音進行了詩詞用韻創作的改革,但很少人在創作時用中華新韻,大家更普遍使用平水韻。

而對於習慣普通話讀音的很多當代人來說,卻是很難分辨入聲等發音帶來的音律美,朗誦古代詩詞總是少了那麼一些味道。比如嶽飛的《滿江紅》,用普通話讀,就可惜了,「歇」,「缺」等字,本來是入聲,但是普通話卻成了陰平,大家可以試著讀讀,是怎樣的感覺呢?

我是六甲番人,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相關焦點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今音平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把今天的普通話發音和古詩詞中的平仄去對應呢?第一是為了更好地賞讀古詩詞。漢字發音雖然有了變化,但根源和基礎是沒有變化的。而且我們今天根本無法正確使用古音朗讀詩詞,有誰讀古詩不是普通話呢?
  • 詩詞中古韻的四聲標註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什麼不同?
    舊體詩四聲與現代漢語四聲是否有區別?有何區別?當然是有區別的。古代四聲是分為「平、上、去、入」,而現代漢語四聲則是「一、二、三、四」,這四個聲調有對應,但又不完全對等。因為古代四聲是基於當時中原發音總結而成,隨著元朝兵馬南下,將中原口音的漢人和知識分子趕到南邊,北方口音逐漸成為發音主流。而普通話實際上就是在當時的北方口音慢慢演變而來。音調不同,對漢字四聲劃分的標準自然就不同了。
  • 不講平仄就不叫格律詩詞:細嚼慢咽學詩詞(一)
    平仄 所謂格律,就是寫詩詞的規律和規矩。格律詩詞講平仄,是格律詩詞的特點之一。不講平仄就不叫格律詩詞了。古風不講平仄,騷體詩不講平仄,漢樂府也不講平仄,現代新詩也不講平仄。但是,由于格律詩詞講平仄,它的音樂性就是其它不講平仄的詩所不具備的。當然,也不否定其它詩體也有其內在的音樂性。既然我們要學習格律詩詞,那就必須掌握平仄及其規律。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什麼是詩詞中的平仄?
    在辨別平仄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小學時所學的普通話的聲調。老師說,聲調有四種: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比如說風調雨順這四個字,他們的聲調分別是一聲,二聲,三聲和四聲。現在,我們用專業的說法,風調雨順的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這是現代漢語的四聲。
  • 淺談聲律(一): 四聲與平仄
    誠然,鄙人水平有限,文字中如有什麼錯誤,還煩請諸位為我指正,在此謝過。四聲與平仄1.四聲 四聲的劃分是聲律系統裡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elements),同時也是極容易讓人誤解的一部分。
  • 【詩詞格律與寫作】四聲、入聲辨別
    在現代詩詞對聯寫作中,最基本的障礙無疑是漢語文字讀音平仄的辨識。古漢語經過近千年的發展、變革,許多文字的讀音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辨別讀音平仄,無疑是詩詞格律與寫作的當務之急。 古代的四聲跟現代漢語當中的四聲是不一樣的,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古代漢語的四聲是平、上、去、入這四聲,這裡面我們主要辨識古漢語中的入聲。
  • 漢語四聲「平上去入」是什麼?分辨古漢語平仄的方法
    此四聲,宜調協。」      古人把漢語發音分為「平、上、去、入」四類,並總結了四聲的特點:「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以現代樂理知識來說的話,平聲即是沒有音階變化,上聲是由低音轉高音,去聲是由高音轉低音。
  • 詩詞從0入門:關於四聲,古詩發音與普通話的區別
    這是一個讓初學者從0入門,學習寫古詩的專欄,共15個章節,由淺入深講解,歡迎收藏在前一篇開題文章中,我們講到,詩的分類大致可以按照時間節點來分:唐朝以前,那種不拘長短,不限平仄,無需押韻的詩詞,統稱為:
  • 古代的平仄和今天的平仄有什麼不同?
    平仄是對四聲的不完全歸納魏晉時期,曹植創造了「梵唄」,漢字的聲調發音研究發端。隨後佛學的廣為傳播,讓聲韻學飛速發展,出現了很多韻書和研究者。如周頤《四聲切韻》,沈約《四聲譜》、王斌《四聲論》,以及其後的張諒《四聲韻林》,劉善經《四聲指歸》、夏候詠《四聲韻林》。
  • 是否可以改革詩詞格律裡面的平仄和押韻要求?
    如古代四聲為平上去入,現代四聲為一二三四,沒有了入聲。所以,現在的人搞出了新韻,不過沒人買帳。歷史上,韓愈說:我要以文為詩,東坡說:我要以文為詞,普通人只有膜拜的份。沒辦法,不僅僅在於他們是大V,還在於他們是先進文化的代表,代表了詩歌的發展方向。韓愈但是你說平仄,或者說近體詩的的遊戲規則,這基本上沒有改的空間了。
  • 對聯寫作第七講:平仄 .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一種嘗試,所謂四聲就是指:古音的平上 去 入,今音的陰平 陽平 上聲和去聲同是四聲發音,卻出現了今音和古音的不同,為什麼呢,我們了解漢語語音的發展歷史,也許就會更深刻的理解了。二、漢語語音歷史的發展在音韻學上,把漢語的語音發展階段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音系統,中古音系統,近代音系統。
  • 古人是依據什麼來創作詩詞的? 平仄如何判斷? 根據方言還是官話?
    他們是不是沒有普通話也沒有拼音,方言發音也不同?」關於這個問題,應該說描述是不夠準確的,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詩詞的平仄知識,有必要將問題分解成如下幾個小問題:1、古詩詞一定要依照平仄嗎?古詩詞,也就是古典詩詞,包括古體詩、近體詩、詞、曲等體裁,其中古體詩並未要求平仄,只需押韻即可,而近體詩、詞和曲則對平仄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近體詩的律詩要求最是嚴格。
  • 歡迎辯論:平仄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辭海》對「平仄」的解釋也與此相近:「平指漢語四聲中的平聲,仄指漢語四聲中的上、去、入三聲」。[2]這種被廣泛採用的平仄說明方式,其實存在沒有交代清楚的問題:①既然平仄是與古代平、上、去、入四聲緊密相關的概念,那麼,現代漢語講不講平仄?如果也講的話,與古代的平仄之間有沒有共通性?②這種方式只說明了平仄與古代四聲之間的對應關係,即僅只道出平仄的構成,而沒有涉及平仄的本質。
  •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韻律中遇見唐詩宋詞元曲,邂逅漢語之美
    文/冬月漸暖王力先生是罕見的全面的漢語語言學大師,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被《南方日報》評為「中國百年來最卓越的語言學家」。先生深入研究漢語音韻學、漢語詩律學、漢字改革等,著有《王力全集》20卷,其研究成果深深影響當時、現在和未來。
  • 格律詩寫作(連載1)引言、平仄
    每個字的讀音都是由聲母和韻母構成。為保證讀音的準確和規範,國家頒發了漢語拼音方案。1、漢語拼音方案包括五個部分全國人大頒發的漢語拼音方案包括了五個部分,分別是: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以及隔音符號。我們要用到的兩個重要內容是韻母表和聲調。
  • 詩詞的平仄入門
    格律詩詞最常用的有五言句式和七言句式,五言句式即每句五個字,七言句式即每句七個字。在寫詩寫詞時,把所選的字按照平仄有規律地交替排列,就可以收到音律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我們平時說話,可能沒有這樣的感覺,其實漢語的用字,已經在你不知不覺中用到了平仄的交替原則,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了,我們也會時常覺得有人說的話這麼彆扭,有的句子這麼難讀,這裡就有平仄組合不恰當不自然的原因,只是我們不是語音學家,也就沒有去深究這些而已。
  • 古詩初學者平仄快速入門
    我們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古音發音已經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規則到了今天在學詩的人的眼裡難免有些混亂,再加上格律詩對平仄限定很嚴,所以有很多人對平仄格律如臨大敵,甚至有一部分人乾脆放棄,打起「不以詞害意」的虎皮,痛罵平仄害人,是鐐銬,限制了思緒自由,並自得其樂。這是個人選擇,不代表大眾趨勢。平仄難嗎?並不。
  • 零基礎學詩,四聲和入聲字
    前面第一講,講了韻和押韻。今天來談談四聲和入聲字。詩除了要押韻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則,就是平仄。想很好的掌握詩的平仄,首先就要清楚"四聲"。可能大家覺得,四聲有什麼好說的。那不就是我們拼音的聲調麼。的確這裡說的四聲,就是我們漢語拼音的四個聲調。
  • 講究平仄押韻,讀出詩詞美感丨光明藝觀
    詩詞最起碼的標準,就是要講究押韻。可是,當我們用現在的普通話去朗讀的時候,會發現有很多古詩詞讀起來不押韻、不順口,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因為,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讀音有著一定差別。舉個例子,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 漢語、方言、聲調發展史及四聲與平仄
    由於漢語研究家們對上古漢語有無聲調,分幾個調類等問題的結論莫衷一是,所以本文所述聲調僅從中古漢語四聲發現開始。漢語是典型的有聲調的語言,聲調是構成漢字音節不可缺少的語音要素。所謂「聲調」是指音節中語音高低不同的變化,具體是指字音中主要元音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跟語調和不是同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