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自媒體平臺有文友提問:「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然後有人回答:「詩詞中的平仄,與現代漢語拼音四聲的關係是: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
對此,六甲番人認為,這種回答是不夠準確的,詩詞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的四聲是不完全關聯的,所以很難對應和區分。
詩詞的平仄,是建立在中古漢語發音規律的基礎上分類的,簡單說,就是中古漢語發音的平聲(包括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其餘的去、上、入聲都是仄聲。
鐵是入聲
但是現代漢語發音是沒有入聲的,而現代很多陰平和陽平讀音的字其實按中古發音是上、去或入聲,所以如果簡單粗暴地將一、二聲(陰平、陽平)歸入平聲,三、四聲(上聲、去聲)歸人仄聲,是不夠準確的。比如以下這首詩《寒食》的「燭」字,大家判斷一下,究竟是平聲還是仄聲?
儘管中華新韻也根據現代漢語發音進行了詩詞用韻創作的改革,但很少人在創作時用中華新韻,大家更普遍使用平水韻。
而對於習慣普通話讀音的很多當代人來說,卻是很難分辨入聲等發音帶來的音律美,朗誦古代詩詞總是少了那麼一些味道。比如嶽飛的《滿江紅》,用普通話讀,就可惜了,「歇」,「缺」等字,本來是入聲,但是普通話卻成了陰平,大家可以試著讀讀,是怎樣的感覺呢?
我是六甲番人,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