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體詩四聲與現代漢語四聲是否有區別?有何區別?
當然是有區別的。
古代四聲是分為「平、上、去、入」,而現代漢語四聲則是「一、二、三、四」,這四個聲調有對應,但又不完全對等。因為古代四聲是基於當時中原發音總結而成,隨著元朝兵馬南下,將中原口音的漢人和知識分子趕到南邊,北方口音逐漸成為發音主流。而普通話實際上就是在當時的北方口音慢慢演變而來。
音調不同,對漢字四聲劃分的標準自然就不同了。
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在中原口音中,一二聲的發音是平直和略帶上揚的,都沒有大的音調變化,所以古漢語把現代漢語中的「一、二」聲都劃入平聲。至於細微區別,則用「陰平」和「陽平」代替。所以古詩所用的音調我們說是四聲,其實是五聲。分別是:
陰平、陽平、上、去、入
同樣是因為發音變化的問題,在如今的普通話中入聲字已經消失了。用音韻學的話說,叫做「入派三聲」,也就是原來的入聲字,如今都劃分進了「平、上、去」三個聲調裡面,或者說是進入了普通話的「一、二、三、四」裡面。
而入聲字的特色其實就是急促、爆破,雖然發音有音調的不同,但是在古漢語中統統屬於仄聲,而在現代漢語中卻以音調變化來確定平仄,所以入聲字在古詩中的平仄歸納是學習近體詩格律的難點所在。比如「一」、「白」這些字按今天的發音來標註的話就是「陰平」、「陽平」,是屬於平聲字,可是在古詩中因為這些都是入聲字,就要劃入仄聲。
因為入聲字消失了。所以在現代漢語中發音和古漢語發音的實際對應如下:
現代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古代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舉例:「飛、肥、匪、廢」。「飛」為陰平、「肥」為陽平、「匪」為上聲、「廢」為去聲。
這種劃分對詩句的平仄影響很大,我們看兩句詩:「何當共掃西窗白,散作天星雪舞塵。」
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對應出來,那麼第一句用字四聲就是「陽平、陰平、去聲、上聲、陰平、陰平、陽平」,簡化下來就是「平平去上平平平」,再根據平仄劃分,上、去都是仄聲,得出這句詩的平仄關係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尾是肯定不符合格律的。
但是我們用古漢語聲調來看呢?「白」是入聲字啊,在平仄劃分中應該劃入仄聲,所以在平水韻的基礎上,這句詩的平仄實際上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是典型的平起仄收的律句格式。
下一句中,「作」、「雪」都是入聲字,但是因為這兩個字在現代漢語中發音是四聲和三聲,對應古調中的去聲和上聲,都是仄聲字,所以對平仄的歸納沒有影響。「去入平平入上平」,實際上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出句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完美相對,符合近體詩格律的相對原則。
同時我們看到,「白」、「作」、「雪」三個入聲字在現代漢語音調標註中分別進入了平、去、上三聲,這正是對「入派三聲」的最好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