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讓初學者從0入門,學習寫古詩的專欄,共15個章節,由淺入深講解,歡迎收藏
在前一篇開題文章中,我們講到,詩的分類大致可以按照時間節點來分:
唐朝以前,那種不拘長短,不限平仄,無需押韻的詩詞,統稱為:「古風」或「古體詩」;
東晉以後,在唐初逐漸形成的有著固定長短,明確平仄規則,必須遵循聲韻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
五四之後,伴隨著新文學而興起的,不拘泥格律的新體詩,稱為現代詩。
我們常說的「古詩」,絕大部分是指「近體詩」,也就是唐代以來的「格律詩」。
寫一篇「格律詩」難嗎?
說實話,不難,學會一個詞——韻律,這也是眾多「大家」在點評一首詩時首先看的,簡單來說,就是是否押韻,是否入律。
為了讓更多0基礎的朋友能夠循序漸進學習,接下來我們把「韻律」拆分開,大家跟著內容走,就會發現,詩詞其實沒有那麼深奧,0基礎也可以短時間內學會寫古詩詞。
我們的內容大致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基礎篇,主要講解押韻和平仄第二部分:進階篇,主要講解格律第三部分:實戰篇,實際講解絕句和律詩具體的寫法
——正式開始——
第一節,咱們講「四聲」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拼音,漢字的發音是由聲母加韻母,共同組合發出的音。部分字沒有聲母,只有韻母。
所以,我們所有的漢字,都離不開韻母。
千百年來,老祖先們在使用文字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規律——韻母作為一個字的尾音,當兩個字的韻母相同時,放在不同句的結尾處,會出現一種特殊的味道,這種味道讓文字讀起來順口、悅耳,所以被普遍運用在「歌」與「詩」中,這種同韻的寫作手法,就叫「押韻」。
比如李白的:
故人西辭黃鶴樓(lou)煙花三月下揚州(zhou)
都是ou韻,所以讀起來非常舒服、順暢。
在現代普通話中,共有39個韻母,a、o、e,i、u、ü....,這些我們小學都學過。
除了音之外,漢語在發音時,還有四個抑揚頓挫的聲調,分別是: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
以上,是咱們現代語言的發音,如果寫詩的時候,使用《中華新韻》,那就只需要了解到這個層面,也就是掌握了普通話,也就學會了新韻。
這個時候,或許有的朋友會有疑問,古人寫詩的發音難道和說話不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