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解格律,戀上詩詞——古詩不是背的,詩歌是用來寫的

2020-12-18 陽光語言矯正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句應該耳熟能詳了吧,說出這句話的人叫孫洙,如果不了解這個名字,沒關係,「蘅塘退士」這四個字是不是有些熟悉,他就是《唐詩三百首》的編者。

有沒有種「老王賣瓜」的感覺?當然,這無可厚非,不過也確實誇大了點,因為事實上就算把《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也未必真會寫詩。

從《唐詩三百首》所收錄的唐代詩所寫的「詩」來看,這裡的「詩」應特指「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近體詩的「近」是相對於唐代而說的,近體詩又叫格律詩),古體詩則是區別於近體詩的說法,比如我們說的「歌行體」、「樂府詩」等(而歌行體也屬於樂府詩的一類),唐代詩人寫的「歌行」如《將近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長恨歌》、《琵琶行》等優秀的作品。相對於近體格律詩來說,似乎古體詩更自由,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的是這樣,怎麼會有人研究出來近體格律詩的格律要求,並還能用它把詩歌這種文學形式推向一個頂峰,以至於基於近體詩格律基礎而產生、並且音樂性更豐富的宋詞成了一種同時流行於貴族和普通民眾之間的藝術形式?

從多年創作的經驗來看,古體詩實際上太難寫了,因為既然是詩歌,不可能不考慮到讀出來音樂性,否則和寫一篇散文又有什麼區別,而有了格律,就不必考慮這個問題,只要詞彙量夠,並且可以靈活運用文字,在保證音樂性的前提下,就是如何用儘量少的字表達儘量豐富的意思了。

所以格律是工具,不是限制。詩歌是文學與音樂結合的藝術形式。比如你被一首歌感動,你覺得它的曲子也好,歌詞也好,但是你單拿出歌詞,或者單拿出曲子能有原來的感動嗎?這就是兩種藝術形式發生了化學作用的結果。這種作用是1+1遠大於2的。

詩詞之所以之念起來(或者默念)會給人音樂的美感就是因為這些漢字的發音組合起來會形成音樂的美感,從而相互作用的結果,就像按正確的動作去撥弄琴弦,而不是亂撥一氣,近體詩的格律是讓作者更容易把握這一點的工具。

其實格律並不難,只是一些硬性的規定,但後人在理解上可能會有一些分歧,下面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簡單說一下格律的要求,格律本身的內容其實非常少,只是在一些分歧的理解上詳細深入探討一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用韻。

用韻的規則

第一句的末字可押韻可不押韻,其他奇數句必不押韻,偶數句必押韻。

韻,什麼是韻,不好說,可能涉及到語言學的問題,但說簡單也簡單,看發音,把字音拉長最後剩下的就是韻(此為個人理解,比較適用於普通話,而且不宜拉得太長,因為有些韻是兩個元音或者元音和輔音組合成的韻),其實正常單憑語感就能感覺出來是否押韻。

古代的韻有韻書,普通話的韻其實不能完全看漢語拼音的韻母,據說《中華新韻》也有些問題,國際音標是比較準的,但還不普及。

至於方言,比如粵語等的韻基本和古代韻書一致,其他方言只能看語感。個人覺得用什麼韻首先看以什麼語言來誦讀,或者類似於徵文等會有一個規定的要求。

2,平仄

主要是一句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135並不是不論的。後面會提到135怎麼論。

1)古今讀音變化

古音四聲:平上去入,平為平,上去入為仄

普通話四聲:1234,12平,34仄,12聲對應古代的平聲,3聲對應古音的上聲,4聲對應古代的去聲,普通話中已沒有入聲。

古今讀音變化:

古代平聲變成普通話仄聲:看,教,為(據說古代這幾個字平仄互用)

古代入聲字變成普通話的平聲字的現在找出來的有一千多個字,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下

以上僅是平仄的變化,平仄未變的字讀音也不一定不變,其實大部分讀音都變了,據專家考證,即使是保留入聲的粵語,古今讀音的變化也很大,只不過是聲調(平仄)的變化很小,因此若用粵語來讀,使用古韻書如《平水韻》來用韻和使用平仄基本沒有問題。

2)平仄規律(246和尾字)

尾字:

韻腳平仄必須相同,

如果第一句入韻,尾字與韻腳平仄相同,

如果第一句不入韻,與韻腳平仄相對,

其他奇數句尾字與韻腳平仄相對。

單句:2字不同4字,4字不同6字

聯內的對:出句與對句的246字平仄相對

聯間的粘:上一聯對句與下一聯出句246字平仄相同(唐代詩人常有失粘情況出現)

以上兩點統稱粘對。

律詩對仗(工對,流水對):頷聯和頸聯必須句式相對,詞性相對。以同一類型詞彙相對的為工對,比如顏色對顏色,出句與對句有承接關係先後順序並且對仗的聯叫流水對。

3)禁忌(135怎麼論)

孤平:(有爭議)

第一種認為孤平是:後面五個字「仄平仄仄平(韻)」只對韻句而言。事實上我並不太明白這種規則,可能是基於非韻句可以用對句拗救就不算出律也不算孤平的認識,而實際上這種總結方式實在有點強姦邏輯,因為後面說的拗救,從邏輯上理解為什麼要救,就是因為拗了,而拗了的意思對本句來說就是聲音不和諧,要用對句來彌補這種不和諧,因此這種說法的本意是,只要出現「仄平仄仄平(韻)」就是出律了,在不改本句的情況下無法進行拗救。

第二種認為孤平是:「仄平仄」,這種孤平的定義,只要出現這種情況,並且不進行拗救的情況都算出律。

綜論兩種爭論,第一種比較寬鬆,實際上是考慮了拗救的情況之後,認定「仄平仄仄平(韻)」就是出律了,但也有弊端,比如非韻句「仄仄平仄仄」在對句不進行拗救的情況下算不算出律,很顯然是算出律的,但又把這個叫成什麼?第二種是先不考慮拗救的情況,認為「孤平」不一定是出律,要看是否拗救才能說「孤平」是否出律了,雖然這種對孤平的定義有些嚴格,但在不考慮拗救的情況下邏輯上更容易理解一些。

三平尾三仄尾:就這個字面意思,尾字三個平聲,或者尾字三個仄聲。

4)拗救

源於上面禁忌,犯了禁忌還可以救。

兩種方法,本句自救,對句救。(據說還有人提出隔句救,好吧,他贏了,本來前人連拗救這種說法都沒有,可能只是覺得這樣讀起來好聽。格律的很多東西都是後人總結出來的,唐人只是確定是近體詩的形式和上面的基本規範。個人相信當時並不是死規矩)

如「平平仄平仄」就是本句自救,第三字用了仄,若第四字也用仄就犯了三仄尾,因此第四字改成了平,雖然破了246分明的規矩,但讀起來仍然比較和諧。事實上這樣的句子在唐詩中出現得很多。(個人覺得也可能是最四字用了平,不想改,所以第三字用仄來彌補。

有人說「仄平平仄平」也是本句自救,是救「仄平仄仄平」的孤平,我不同意,因為我覺得「仄平平仄平」本身就沒問題。

對句救: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用對句第三字救出句孤平(這在第一種孤平的定義中不算孤平)。其實我覺得可以理解成出句仄聲太多,所以對句多用平聲,達到一個聲音的總體和諧。

5)其他禁忌

八病:可以百度了解。

重字:重複使用同一個字,修辭除外

有些東西可以自己總結,也並不一定要拘泥

6)禁忌的原因

前人的總結。不是唐代形成的,而是後人總結出來的

八病為沈括總結古體詩,三尾為後人總結近體詩。

個人覺得詩人本身並不知道這些禁忌,只是憑著語感覺得讀起來不舒服,自然避免的結果。

3,理解

格律規則主體部分就是二四六分明和用韻,其他多為後人總結,其實孤平和拗救都是後人總結的規律,從歷史資料上看寫詩的人也許並不知道這些規則,只不過是覺得這樣聲音不和諧,在修改的時候覺得某些字不想改,用改其他的字來保證音律的和諧。

這樣理解覺得孤平的爭議實在沒必要,關於拗救的解釋也有些過於主觀化。

但對於寫詩來說,這些禁忌的總結的確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可以在最大程度保證詩詞讀出來時聲音的和諧性。

個人覺得很多規律並不是硬性的,而且古體近體的分別也不用認死理,只有練習的時候遵守格律最有作用,因為可以熟練使用格律這個工具。

首先,不是合了格律就一定有聲音的美感

其實,不是不合格律就沒有聲音的美感

總之,合了格律會最大程度保證近體詩特有的聲音美感,而不是絕對。

然後,很多規律不僅前人可以總結,自己也可以總結,並且現代漢語也古代漢語在發音上有很大不同,產生的音樂之美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沒有了入聲,發音長短變化帶來的節奏感會降低很多。

最後,格律是工具還是限制,需要作者自己把握,運用好了就是工具,運用不好就是限制。恰到好處還是比較重要的。

4,個人寫詩的心路歷程

不懂格律的時候:這寫的都是什麼呀!!!

剛懂格律的時候:太難寫了,格律的限制太大了

熟練格律以後:太好用了,寫的東西終於可以看了

5,詞的格律:不單拿出來因為實在沒什麼可說的,因為詞就是按詞譜的平仄去填就可以了,只不過很多句子就是按近體詩格律來的。

先說這麼多,如果有錯漏之處,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其他能掌握押韻與平仄的基礎規律,並簡單了解一下幾種禁忌就夠了,其他的在於自己的調整,詞彙量、文字的靈活運用的欠缺是詩詞格律形成限制的主要原因,有了以上的基礎,可以讓表達的內容和音樂性和諧起來,但如果想做到傳說中的「言有盡而意無窮」,那首先得有「意」,那就和要表達的內容有關了,無論是格律,還是文字的靈活使用能力,都是工具,就像蓋房子,沒有工具幹不了活,但蓋成茅屋還是廣廈就不是工具能決定的了。

扣題:其實詩詞格律對於《唐詩三百首》編者那個時代的學生來說,或許是最基礎的知識,而在熟悉格律的基礎上,熟讀唐詩對於寫詩肯定是有用的,所以這句話其實也沒那麼誇張,但對於連格律都不懂的人來說,熟讀甚至死記硬背,對於寫詩意義不大。讀詩、背詩是為寫詩,而不是為了顯示學識有多豐富,無論是被詩詞吸引,還是希望這種文學形式不被埋沒,或者希望詩歌這種文學形式不會像歌詞一樣都不被文學承認並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其實,也許是因為現代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事物人們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深入了解了,但如果喜歡,詩還是要用來寫的。

相關焦點

  •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當然可以。格律是個什麼東西?「格」指格式,「律」指音律,「格律」是指在漢字音韻學發展到較高層次的時候,唐人為了避免大家寫詩的時候出現語病、音病而開發出來的一套平仄格式和規則。
  • 小學開始背古詩,長大上武漢大學,還是主持人凱叔推崇的詩詞冠軍
    中華好詩詞冠軍李四維而這個男生李四維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鶴髮童顏老者,今年大四的他是怎麼背出這麼多詩詞呢?從小接觸詩歌,也曾對自己的詩詞功底不自信與多數人的成長軌跡一樣,李四維也是在小學時期接觸到詩歌,又受到家長的引導開始背詩。但後來李四維卻深深被古詩的魅力所吸引,愛上了背詩,甚至在大四期間,報名參加了《中華好詩詞》。
  • 為什麼老師只要求我們背古詩,卻不教我們怎麼寫,是傳承斷了嗎?
    有朋友問:小時候只要求背古詩,但卻沒教我們怎麼作詩?古詩大賽也只有背詩,傳承上是不是有問題了?這位朋友的疑惑應該是在於只看到知識傳授方著重詩歌的背誦,而並不講授詩歌寫作方法,因而質疑(詩歌文化)的傳承出現了問題。
  • 《詩詞大會》的嘉賓康震大放異彩,寫的詩歌如何?專家褒貶不一
    小珏非常崇拜康震老師,他對詩詞文化的涉獵之廣,研究之深,一直令人驚訝;他的詩詞鑑賞水平,在當今也是屈指可數的;對於詩詞文化的推廣,更是功不可沒。然而,小珏也很好奇,康老師自己作詩的水平到底如何?遺憾的是,在線上線下,小珏發現康震老師並沒有出版過詩集,不管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歌,全部都沒有。
  •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那些嚷嚷著要砸碎鐐銬的人,顯然是不會了解戴著鐐銬舞蹈,在刀尖上遊刃有餘的快感的。真正的文採高、思維高的人第一不在乎格律,第二並不會被格律限制。為什麼大詩人古體詩寫得好,格律詩也寫得好,對聯還對得好,打油詩也出類拔萃?蘇東坡詩、詞、書法、散文哪個領域不是大家?
  • 為什麼有些人不懂詩詞格律卻呼籲打破格律的束縛,這是什麼心態?
    平仄格律就是這麼個鐵柜子。人家做好了,擺在那裡上千年了。我們進入詩歌創作,寫得順手的時候忽視它的存在,可當自己實在寫不出好作品時,又絕對不會承認自己的水平有問題,那麼這個一直站在哪裡的柜子就要背鍋了。何況它還是鐵的,正好有諧音。所以輸了錢,一定是鐵柜子的原因。
  • 不懂詩詞格律韻字就不要寫詩詞,這種觀點對不對的文化誦讀
    不懂詩詞格律呢,也可以寫詩啊,只是不入流的詩啊。有很多朋友寫的詩,無論是用哪種平仄格律衡量都不合格。那麼為什麼不懂詩詞格律?還有激情去寫詩呢?這就要追逆到中華民族的詩源。在古老的中華民族中,雖然有很多人不會寫詩,但是他們十分喜愛詩歌,詩詞。
  • 學習吟誦之詩詞格律
    學習吟誦之詩詞格律之前的課程裡,講到了吟誦的讀書規律和基本知識點,準備工作做完了,現在可以帶領大家接觸詩詞格律了。我將用接下來三篇文章的內容,給大家介紹詩詞格律。格律是一個專有的名詞,它是指唐朝以後出現的一種詩的形式結構的一個固定模式。它正式出現在武則天時期。
  • 倡格律詩詞 傳承音韻美
    平仄格律突出聲情  周奉真認為,現在有很多人不會寫格律詩,但又喜歡寫詩,那也不一定非要寫格律詩,能寫什麼就寫什麼。他說:現今人們總在討論新體詩和舊體詩的關係,有人認為新體詩沒意思,有人說舊體詩是老古董。
  • 寫古詩詞一定要押韻嗎?
    寫古詩詞一定要押韻嗎?首先捋清楚幾個概念。從大的方面來講,詩歌包含了所有詩詞文體,不論是現代詩、古代詩、還是古代詩中的近體詩、古體詩,甚至國外的「poem」,我們都可以稱之為詩歌。這個大概念的詩歌都必須要押韻,中國古代詩歌這個小分支一定要押韻嗎?那是必然的,不押韻的作品,我們是把它剔除在詩的概念之外的。不押韻的作品就不是詩。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前言看評論裡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麼是格律詩,近體詩和古體詩有什麼區別?還有人問什麼是新格律派?如果這些搞不明白的話,很容易把詩詞搞成一鍋粥,平仄、格律、對仗什麼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
  • 葉嘉瑩談古詩:是經歷幾千年傳下來的 有它的價值
    近段時間小夥伴們對中小學教材古詩詞的去存問題議論紛紛,但在著名古典文化學者葉嘉瑩看來,教材中詩詞的選擇和教師的教導方式其實更加值得關注。在由她親自誦讀的《與古詩交朋友》中,古詩教材被配上精美的圖文,優雅的誦讀,想來縱使古意再難磨,孩子們也會尋得一絲古韻。
  • 「百家爭鳴」艾曉東,淺談當代詩人與格律詩詞
    我國第一部詩論專著《詩品》作者,詩詞大家鍾嶸(與沈約為同代人),堅決反對「四聲八病」的主張,鍾嶸認為「故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傷害了詩歌的真實美好。《滄浪詩話》是宋代嚴羽所著,是一部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系統性詩歌理論和詩歌美學專著,是歷代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
  • 詩詞創作言必稱格律 您知道什麼是格什麼是律嗎?
    前言學習舊體詩詞,躲避不了格律這一關。作為舊體詩的基礎知識,格律經常成為詩詞愛好者學習創作的絆腳石,因此引起的爭議也很多。好多人提倡詩詞不必遵守格律,也有的人說學詩必須學格律。這一次老街先不討論關于格律的爭議,今天探討的是:到底什麼是格?什麼是律?什麼是格律?
  • 詩詞格律零基礎,怎麼自學?
    有朋友問:詩詞格律零基礎怎麼自學?這個問題有兩個重點,都不是在詩詞格律上。
  • 平水仄韻丨原創五言詩《再說格律》
    《再說格律》風輕金芽嫩,霾罩月深沉。平水走韻者,多是格律人。注釋 :1.再說說關於平仄格律這個爭論了近千年,李白和杜甫轉世也難以解決的話題。李白的很多詩不符合格律,毛主席的詩詞寫的很好,也不完全符合格律,而且認真守格律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的作品。2 . 在古代詩詞多是用來唱的,需要符合格律,現在不興唱了,格律也就沒那麼重要了,在更遙遠的古代,甚至連平仄格律這個概念也沒有,好的五古或七古詩不計其數。
  • 十分鐘搞定詩詞格律
    詩詞,很多人都喜歡寫上幾筆,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然後,真正懂得詩詞格律的人卻很少,多數人只是字數對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韻等,一概不對。很多人也不願看書,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覺得書上講得太複雜。那麼,這裡是一個以前的講座,現稍加整理重發,目的在於針對零起點人群,以最簡明的方法,教會大家詩詞寫作的基本格律。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古典詩詞的合法性與優先性,就建構在平仄格律的基地之上,平仄格律是舊詩最根本的形式依託,也是傳統詩詞精髓和特徵的體現。取消平仄格律,就是在徹底殲滅中國古典詩詞。中國詩中平仄格律,在擅長之人手中,不僅不是包袱,還是優越性的證據。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詩詞必有格律,舍平仄格律必無詩詞。很多人呼籲「舊體詩現代化」,其實不少就是在瞎搞。
  • 十分鐘搞定詩詞的格律
  • 《中國詩詞大會》再思考:怎樣教孩子學古詩
    《中國詩詞大會》引發詩詞熱,也讓我們看到,學習古詩需要積累,沒有捷徑。但倘若我們方法得當,就能讓孩子少走彎路。陸一飛《獨坐敬亭山》詩意圖《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剛剛結束,與上兩季的高中學生和外賣小哥一樣,本季的總冠軍、一位理科女博士霎時間又成了令人豔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