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慧產業規模持續壯大,融合應用不斷湧現,諸多行業受益於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人才「缺口」是制約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障礙,人工智慧教育面臨著知識儲備不足、體系不完整、師資力量有限等問題。在科技日報社、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的創新中國·未來AI科技領袖峰會上,與會專家就搶抓人工智慧發展機遇、加強人工智慧教育和人才培養進行了討論。
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學科的支撐,是人工智慧教育的前提條件。中科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鄭志明認為,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人工智慧需要紮實的基礎知識。「比如數學就是交叉領域最基礎的『平臺』,如果不懂數學,人工智慧就很難與其他學科『交叉』起來,自然也就很難做好。」
《人工智慧基礎(高中版)》主編介紹
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發總監鄒欣表示,青少年學習人工智慧,培養計算思維是關鍵。處理人工智慧領域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問題,重要的是觀察並找到「無變化的模式」,將其轉化成基礎性的問題。「基礎數學、基礎編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可以教學生怎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人工智慧教育離不開完備的體系。「如果建立人工智慧學科,就需要有一套培養計劃,而不是把原來的教材改些內容就完成了。」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小燕說,人工智慧需要體系化的培養模式,而不是填空式的教育,這樣才能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創造教育分會秘書長沈俊認為,人工智慧課程體系、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還需要科技界、教育界、產業界的充分融合,把技術產業的應用和經驗融入人才培養的過程中。
人工智慧教育不應忽視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地平線公司副總裁賈志鵬認為,人工智慧相對於網際網路來說,其實也是共性技術,需要與各個行業疊加。「舉例來說,在人工智慧時代,汽車出行的功能並沒有變,要把人工智慧的算法和系統嵌入汽車當中,就需要對傳統汽車的架構、運行的機制有深入了解。」
「人工智慧的涵蓋面很廣,要特別重視特色型、專業型人才的培養。」西普教育副總裁趙戈洋表示,人工智慧自身是一個軟硬體結合的系統,因此相關教育也要「軟硬結合」,在若干方向上培養出既懂算法、又懂硬體的複合型人才,這樣才能真正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人工智慧產業。
人工智慧產業的壯大,需要雄厚的人才基礎。專家表示,人工智慧產業既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實踐應用型人才,因此做好人工智慧的科普工作,讓更多青少年認識人工智慧、了解人工智慧,將成為人工智慧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