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山圖解——某山某向是怎麼回事?

2020-12-20 太平書院

古書上常有「某山某向」之說,不知者往往如墜雲霧。這實際上,這是風水學名詞,記錄的是陰陽宅的朝向。

通常,人們會把方向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細一點的還會加上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分為八個方向。但中國古代的風水師會在一個平面上,細分出24個方向,合稱二十四山,或二十四向。

方向是人為假設的概念,更多的是約定俗成。在平面上,最常見的方向是前後左右,或者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又稱之為四正。

習慣上,我們用子午卯酉表示四正,比如地球的經線又稱之為「子午線」。子就是北,午就是南,卯就是東,酉就是西。

四正之外,還有四隅。隅就是角,分別是東南角、西南角、西北角、東北角。

四隅一般用後天八卦中的乾坤艮巽表示。後天八卦是坐西向東的,以此為軸,兩邊分別是乾坤、坎離、艮巽。乾居西北,坤居西南,艮居東北,巽居東南。這樣四個角上要找到對應的名相了。

接下來,填天幹。

我們知道,子午卯酉,分別對應水火木金。而十天幹,也分別對應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居中央,所以不計入方向,其他八個,分別按照五行屬性,分列在子午卯酉兩側。甲乙木,分列在卯木兩側;丙丁火,分列在午火兩側;庚辛金,分列在酉金兩側;壬癸水,分列在子水兩側。

至此,二十四山還剩餘八個位置,子午卯酉屬於十二地支,12-4=8,正好將剩餘的地支填滿。

至此,二十四山就填完了。其中,除了乾坤艮巽,其他如天幹、地支,都是按照順時針方向填入的,十二地支正好一個隔著一個,十天幹除去戊己土,其他按照五行屬性,分列在子午卯酉兩側。

之前,我們展示的是二十四個點,但二十四山(向)是一個區域,我們重新畫圖,找出其對應關係是這樣的——

舉例說,當我們看到「壬山丙向」的時候,就是說「座壬朝丙」,也就是背對北偏西北,面向南偏東南。古人通過代號,將現代人需要通過兩到四個字才能說明的方向,用一個字就說明了,其中體現的正是古人的智慧。

相關焦點

  • 二十四山兼向分金吉兇
    風水立向,分二十四山向,即壬子癸、醜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二十四山,每字佔十五度,二十四字則為三百六十度比如說子午線或卯酉線之正中
  • 羅盤上的二十四山向
    羅盤上的二十四山向,劃分為八卦管轄,稱為 一卦管三山,即 坎卦壬子癸 古人取日影定寒暖而分陰陽,擇居在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指南針既指南北又定陰陽,說明陰陽就是從這一層開始的。 古人將指南針稱為天針,因天在水之上,故稱為「天池」。再者指南針底部有一條線,稱為「海底線」,使用時將指南針與海底線上下重合。這樣,指南針指定的子午線就成立了,因此「天池」這個名稱就從此確定了。
  • 二十四山:風水中的二十四山分金立向
    二十四山:指墳場四面的二十四個方位,辨別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和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幹〈不必戊、己〉以及八卦中的幹、艮、坤、巽四卦來示意,又名二十四路;風水中的二十四山分金立向以一卦管三山,如幹管戌幹亥,坎管壬子癸,艮管醜艮寅,震管甲卯乙,巽管辰巽巳,離管丙什丁,坤管未坤申,兌管庚酉辛。合之為二十四山也。
  • 風水羅盤方位二十四山
    二十四山羅盤發展到今天,形成了二十四山,就是在原有的十二山之中,再細微的分成二十四個方向。 這新加入的十二個方向,有兩個來源,其中八個來源於十天幹。 十天幹: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 其中,戊和己代表五黃中央土,位置位於羅盤中央,其它八個天幹則加入二十四山。
  • 羅盤二十四山向陰陽的分法
    3、用洛書和納甲一下就可以把三合派的二十四山陰陽分清楚了。看上圖,洛書數九一三七對應乾坤離坎屬陽,所以二十四山向乾坤為陽,該四卦納的天幹中,甲乙壬癸也為陽,離坎二卦後天在子午位,所以地支申子辰、寅午戌也為陽。4、洛書數二八四六對應巽震兌艮屬陰,所以二十四山向艮巽為陰,該四卦納的天幹中,丙丁庚辛也屬陰。震兌二卦後天在卯酉位,所以地支巳酉醜、亥卯未也屬陰。
  • 風水基礎知識:羅盤二十四山向的認識
    但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二十四山向,其他很多平時勘測風水的時候都不經常用到。有了東南西北之後,在之間又加進8個方位,一共成為12個方位,此時就是最早區別於指南針的羅盤了。那麼這12個方位分別是什麼呢?對了,就是八字中經常用到的12地支。
  • 堪輿風水學-八運二十四山向兼向替補!
    八運二十四山向兼向替補 1.兼卦原則 a.純陰八山向可兼六度。 子山午向兼癸丁 午山子向兼丁癸 (為天元兼人元) 癸山丁向兼子午 丁山癸向兼午子 (為人元兼天元) 卯山酉向兼乙辛 酉山卯向兼辛乙 (為天元兼人元) 乙山辛向兼卯酉 辛山乙向兼酉卯 (為人元兼天元)
  • 圖解判例:餘某訴餘某望撫養費糾紛案
    今天要圖解的是「餘某訴餘某望撫養費糾紛案」。
  • 風水基礎知識,二十四山是什麼,應當如何運用
    二十四山是風水中經常用到的術語,立向就是以羅盤上的二十四山為依據。想學習立向,就要先弄明白這二十四山。風水上,將方位分為二十四個,每個方位佔十五度,共三百六十度。由於二十四個方位是用來確定坐山和朝向的,所以又叫二十四山向。
  • 丹霞源風水培訓之羅盤天盤二十四山
    作者:丹霞源三合羅盤上有三層二十四山,天盤二十四山在最外層,因此也叫外盤。上面標有二十四節氣與雙山五行。傳說天盤二十四山由楊益發明,他也發明了地盤。從羅盤盤面上看,與地盤正針對比,天盤二十四山向左順行了7.5度,排列順序並沒有發生變化。天盤壬子的界縫在地盤子山的正中間,天盤子午向在地盤子癸和丁午的界縫上,所以天盤也叫縫針。羅盤上共有三針:正針、中針、縫針。縫針就是天盤二十四山。天盤縫針與人盤中針相比,兩者剛好相錯一山,一山是15度。
  • 揭秘風水中二十四山的吉兇
    就是把二十四山固定分成吉兇: 表中三個山用紅色圈標示的為吉,稱為三吉:甲、巳、庚三山;六個山用綠色圈標示的亦為吉,稱為六秀:丙、丁、辰、酉
  • 八卦二十四山及所配幹支淺解
    二十四山在風水堪輿建築學中,常用八卦分二十四山之說,今天我則細講一下。陽宅常講定坐向,俗稱之為坐山,如坐東向西之宅,坐震卦,稱之為震宅,我在視頻課已經講過。八卦共成二十四山,此即地理家所使用之「二十四山盤」。
  • 二十四山日課大全-庚山甲向、酉山卯向擇日
    本次為大家分享二十四山日課內容,文章共24段,為避免閱讀疲勞,每篇分2個山向,今日更新8個山向,今天是第三天,此篇已更新完,感謝大家的持續關注
  • 二十四山與二十八宿(泗洲果園)
    每度分關煞來論坐向的吉兇。二:說開囍歷度數不準。並考近代歷度數。分配二十四山以五行專為分經之用。三:以中曆法度不準,改用西曆法度。這幾種方法都是由固定而來推演從而稱為一個支流的。一支主要用運和固定合用的,按中針的卦氣分配月令,二十四山對應二十四節氣子癸對應冬至小寒醜(大寒)艮(立春)寅(雨水)甲(驚蟄)卯(春分)乙(清明)辰(穀雨)巽(立夏)巳(小滿)丙(芒種)午(夏至)丁(小暑)未(大暑)坤(立秋)申(處暑)庚(白露)酉(秋分)辛(寒露)戌(霜降)乾(立冬)亥(小雪)壬(大雪)子(小寒)癸(大寒)
  • 二十四山中的天幹地支與八卦,羅盤圓周角關係
    二十四山即二十四方位,每三山·組,是八個方位,每一個方位配一卦,合共八卦.以上三個山配一個卦位,換_句話說,也就是一個卦統管三個山。例如:坎卦統管王子癸三山,震卦統管甲卯乙三個山。為了讓讀者更加清楚二十四山向與卦的關係,筆者再以圖2來說明:二十四山共佔有360度,實際上每個山佔柯15度,一個卦山共有45度,因每個卦統管三個山。羅盤最外一層都刻寫圓周360度。羅盤圓周角度和地盤正針二十四山的關係,非常重要.這個問題如果不清楚我們難以判斷住宅的吉兇禍福。因為圓周角度直接關係到排飛星盤.因此在排飛跟盤之前,必須瞭解羅盤圓周角度與地盤正針關係。
  • 風水:沈氏玄空,三元九運與二十四山
    玄空風水的空間劃分法則 把圓周360度作24等分,每個方位角各佔15度,為一山,共二十四山,每一山的坐方在其15度的範圍內。二十四山是研究玄空風水的必要因素,是玄空風水的空間劃分法則。
  • 自學風水:什麼是二十四山、八卦以及天地人三元龍?
    二十四山的由來:二十四山是玄空風水的空間劃分,若將圓周360度平均24等分,則每一個方位角各佔15度,稱為一山,整個圓周共分為二十四山,每一山的坐方在其15度的範圍之內。二十四山的名稱由八天幹、十二地支和洛書四維卦組成,分別為北方壬子癸、東北醜艮寅、東方甲卯乙、東南辰巽巳、南方丙午丁、西南未坤申、西方庚酉辛、西北戌乾亥。
  • 二十四山正五行擇日精髓
    二十四山配二十四節氣,每山與一節氣對應,即每山當令一個節氣。冬至陰盡陽生,夏至陽盡陰生。二十四節氣配二十四山,陽盡午中,陰盡子中。
  • 對於「二十四山、立向、淨陰淨陽之指點」
    【何謂二十四山向?】二十四山是用羅經十二支、八幹四維卦組成的二十四個方向。二十四個方向組成一周天360度。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呀,二十四字每字佔15度,360度效天成形。我以前也講過,不必說太多了吧。八卦是向之大旨,每卦管三向,三八二十四向,以乾坤坎離為淨陽卦,以兌艮、巽震為淨陰卦。它是從洛書之數演變而來,河圖洛書為八卦之成因之數。有山必有向,山並非山,而是座向,向是以山為中心的面朝垂直線。例如亥山巳向,亥為座山,巳為向。
  • 湖南某婚介所發生命案,傷亡嚴重,警方作出回應
    人到山前必有路,這句古訓相信大家都聽到過,可是真正到了山前,就知道並沒有這麼簡單,這只不過是人們為自己找的藉口而已。只有自己在走到絕路的時候,才能清楚那時自己會有多麼絕望。不僅沒有給自己留退路,還能害得自己的命都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