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抗戰遺蹟 傳承愛國精神|穿越烽火寄雁翎

2020-12-13 騰訊網

「尋訪抗戰遺蹟 傳承愛國精神」系列報導之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

穿越烽火寄雁翎

雁翎隊雕塑

編者按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公布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通知》,公布了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其中,河北7處入選。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陳莊殲滅戰舊址、遵化市長城抗戰烈士陵園、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冀南烈士陵園、冀中烈士陵園……這一處處記載著輝煌勝利和革命先烈英雄事跡的名字令人敬仰。「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即日起,本刊陸續推出「尋訪抗戰遺蹟 傳承愛國精神」系列報導,邀請河北省作家深入7處入選名錄的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旨在宣傳河北人民在抗戰時期作出的重大貢獻,以此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葦塘裡邊拉戰線,打得鬼子叫祖宗。雁翎隊,是神兵,端崗樓像拔大蔥。過去火槍打大雁,現在專打鬼子兵。

——白洋澱民謠《雁翎隊》

從安新縣大張莊村民委員會出來,沿一個緩坡向上,左拐右拐走了大概百十多米,就是通往白洋澱文華苑的野碼頭——澱中有水,村民有船,價格不貴,方便快捷。尋雁翎隊舊址,朋友說走這條路徑最佳,我就選了。獨自走在陌生街道上,想著如雷貫耳卻又首次拜謁的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心馳神往。

作為一個保定人,我來白洋澱已不止一次,賞過夏日荷花,品過荷葉茶,吃過野生魚,訪過老紅軍,觀過嘎子像,聽說過這裡的各種抗日傳奇……但獨獨沒有前往過雁翎隊紀念館——水上遊擊隊,多麼富有浪漫精神與傳奇色彩的一支隊伍啊。有著十幾年軍旅生涯的我,是早該前來瞻仰的,拖至今日成行,想來慚愧。但一想到拜謁先烈需要正式而隆重,倒覺得此專程之旅是必須要等到此時此刻了。

金秋九月,我一人獨行,就想全身心回顧那段烽火歲月。

「坐船嗎?」有個壯實的漢子迎面走來,黝黑的臉龐上,目光灼灼,笑卻是淳樸的。

「坐。」我乾脆地答道。

「去哪裡?」

「雁翎隊紀念館。」

漢子在前面帶路,走進一條小巷。尚未看清周圍景致,眼前就出現了一條機動船——水波漾漾,船兒悠悠,想都沒想,我就坐了上去。

「很遠嗎?」我問。

「一根煙的功夫。」漢子說。

我點頭一笑,又問師傅貴姓,他爽快地答,「俺姓李」。李師傅的駕船技術很是嫻熟,左一個弧線右一個飄轉,很快將岸邊甩在身後,接著就有寬闊水面、濃鬱水汽迎面撲來,讓人頓感心肺溼潤,豪氣幹雲。我不禁想:過去,雁翎隊的隊員們,是不是也有此刻我的感受呢?

想來他們該比我更濃烈些吧。這是一澱家鄉的水,這是一片摯愛的水,為保衛家鄉,為捍衛白洋澱的美麗與和平,他們駕馭著一艘艘人力船,手持簡陋的武器,劈波斬浪,雄赳赳氣昂昂地衝向敵寇,打出了「荷葉軍」的響亮名號,不正是因為愛這裡的滿澱碧波、如煙岸柳嗎?這裡的每一片水域,這裡的每一朵浪花,這裡的每一片土地,都浸滿了他們最深沉的愛。有了這種愛,任何流血犧牲都不足為懼。

十幾分鐘後,我站在一組雁翎隊隊員們的塑像前時,這種情感愈加強烈:五位錚錚鐵漢,或頂著草帽,或戴了氈帽頭,或頭裹毛巾,手中擎著駁殼槍,端著繳獲的三八大蓋,攥著手榴彈,正朝敵人發起進攻……那時的戰鬥場景,該是何等驚心動魄?雁翎隊隊員們視死如歸而又巧用奇兵的戰鬥精神,已然飛越時空阻隔,成為縈繞白洋澱,縈繞華北,縈繞整個中國的民族之魂。

我早就該來。

我終於來了。

我的血液將在這裡沸騰,我的身心將在這裡淬鍊。

隨著腳步在雁翎隊紀念館內移動,我的眼前,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畫面徐徐展開。

那是1939年的秋天,白洋澱內殘荷搖曳,涼意襲人。日本侵略軍佔領了仍稱為新安的安新縣城,為強化統治,奴役白洋澱人民,侵略者想出了「獻銅、獻鐵」的詭計,以達到收繳水區獵戶武器,解除人民武裝之目的。

勇敢的白洋澱人當然不會屈服。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來自澱區的22位熱血漢子迅速組織起來,參加了縣大隊所屬的三區小隊,拿起手中武器反抗侵略者。三區小隊將新入伍的獵人們組成一個班,這些漢子多為打獵世家,對獵槍、船隻性能,以及白洋澱的地形爛熟於心,水鄉生活又賦予他們機智果敢的戰鬥作風,隊伍很快發展壯大起來。那時,為防止在水面活動獵槍膛內火藥受潮,他們經常在信口插一支雁翎,需要開火時再拔下來。因隊員們以往在澱上圍雁打獵形成了習慣,駕馭小船在澱面上行駛時,多呈「人」字形,像是清澈水面已成蔚藍天空,而他們則是飛翔的雁群……

波光瀲灩,排船如梭。

若是沒有侵略者,這將是多麼美麗的一幅生活畫面啊。

那一天,勇士們殺敵歸來,遠遠望去,小船排成一列,雙槳划動恰似大雁展翅,在水面上輕快翱翔,宛如神兵天降。湖心島上,一位中年男子看到此番情形,難抑豪情,脫口而出:「這就是我們的雁翎隊啊!」

1940年夏,經當地黨組織批准,雁翎隊成立。

雁翎隊,這支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色彩的隊伍,從此正式出現在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序列中。彼時,荷葉正翠,荷花正濃。

為雁翎隊命名的漢子,就是時任縣委書記侯卓夫。這位15歲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兒郎,參加過著名的高蠡暴動,是我們黨的優秀幹部。自打日寇侵佔新安縣城後,侯卓夫立即組織建立抗日隊伍,指導成立鋤奸團,更為雁翎隊的發展傾注了極大心血。然而,由他命名的雁翎隊仍在蘆葦蕩中神出鬼沒、伺機殲敵,侯卓夫卻於1942年的深秋,在開展對敵鬥爭的過程中,被敵人包圍,為掩護戰友負傷的他,用手中武器吸引了敵人火力,最終將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時年28歲。

正值芳華啊!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腳下這片熱土的安寧,為了白洋澱這顆華北明珠,侯卓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是,他的鮮血已經化作深沉的澱水,他的精神已經融入這裡的每一株水草,每一株蘆葦,每一株岸柳……他的魂魄,將在中華大地上久久縈繞,激勵著他的戰友們奮勇殺敵。

雁翎隊的勇士們,利用白洋澱的河湖港汊,依靠蘆葦蕩這一天然屏障,用「大抬杆」、火槍、魚叉……與日軍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艱苦卓絕而又靈活機動的遊擊戰。

他們在為侯卓夫復仇!他們在為白洋澱復仇!在為腳下這片土地、這片水域復仇!

一排排滾燙的鐵砂,以鋪天蓋地之勢,射向了敵人。

大概曾為軍人的緣故吧,我對雁翎隊用過的武器裝備尤為關注。在華北明珠白洋澱地圖展板的右側,我看到了雁翎隊使用的船隻,其中一艘名為「槍排」的戰船上,擺放著五支「大抬杆」和一把鳥銃。

這「大抬杆」,曾令日寇心驚膽戰,並稱其為「掃帚炮」。

實話講,用現代軍人的視角看,這種「大抬杆」的確簡陋不堪,甚至可以說讓人觀之感嘆,用如此簡陋的武器痛擊敵人可知作戰的艱難。館內的一塊說明牌上如此介紹:大抬杆,鐵製品,烤爐鍛打盤槍筒,根粗直徑5-8釐米,槍口直徑3-5釐米,槍體全長2.5-3米。裝火藥2-4兩,填鐵砂或棗核釘1-3斤。用粗黑香在信口點火,雙杆並用,信口相對,接連發射。殺傷距離100-150米,扇面20-30米,擊中掌面5-10粒,50米近處可穿透人體或船板……細細看後,心內釋然:武器裝備固然重要,但在戰爭中起決定因素的,還是人心與勇氣。雁翎隊的隊員們,這些淳樸憨厚的白洋澱漢子們,正是有了一腔誓將日寇趕出中國的決心,才抬著「大抬杆」,讓憤怒的鐵砂飛向敵人。

這些滾燙的鐵砂啊,依舊在歷史的記憶中飛射著,從未停歇。這是中華民族抵禦外敵的歷史記憶。這記憶,飽含血與淚,又怎能忘卻,怎能停歇呢?

「大抬杆」,就是大號的鳥銃,且結構更簡單。如此簡單的武器,在雁翎隊的手裡,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隊員們會躲在茂密的蘆葦叢中,像過去打獵一般,靜候敵人的到來,待日偽軍進入射程範圍後,迅速點火,殺敵於密集的彈雨之中。這些「大抬杆」,口徑大,裝藥多,打擊面廣,殺傷力及震懾力都不容小覷。聰明的雁翎隊隊員們還會根據不同需要,給它配製不同的彈藥,要幹掉敵船上的暴露人員時,就用「葡萄彈」,要打擊敵人堅固的船隻時,就用大威力的「穿透彈」。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雁翎隊組織了不同的戰鬥小組,搭配不同火器,最大限度發揮手中武器的威力,實現了消滅敵人的最終目的。

看到了「大抬杆」,我知道,雁翎也即將登場。

在室內展櫃中,一盤火藥展品旁,正靜靜地擺放著三根雁翎。當然,它們不再是曾經的它們;但是,它們仍是曾經的它們。只不過,此時此刻,它們已經不僅僅是幾支羽毛了,它們與「大抬杆」、鐵砂一樣,猶如穿越時空的一紙信箋,成為中國抗戰史的見證者,默默地向我們訴說著那段艱苦而又輝煌的歲月。遙想當年,這些雁翎,這些大自然的藝術品,不僅是白洋澱兒女手中武器的一部分,更是他們聰明勇敢的象徵。當一根羽毛與一種精神合二為一時,它的分量就有了千鈞重。

佇立在這三根雁翎面前,我仿佛看到,星光下,雁翎隊的勇士們駕馭著小小的漁船,像一支支離弦的箭,擦著茫茫水面,悄悄地向侵略者靠近,打敵船,截軍火,端炮樓,殺漢奸,振國威,讓全世界都看到,中華兒女不會屈服於任何惡勢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雁翎隊的戰士們,望著眼前碧波萬頃的白洋澱,給出了最響亮的回答。

紀念館內,擺放著兩門日本造94式75毫米山炮,是白洋澱人民在打擊侵略者的戰鬥中所繳獲,其後側展櫃中,就是這些山炮使用的榴彈彈殼。無論是炮體本身,還是其使用過的彈藥,製造工藝皆很精良,威力更可想而知。

雁翎隊成立之初,主要武器僅是些獵槍,幾條沒了膛線的「漢陽造」步槍,已是隊裡的寶貝,輕易不捨得用。這些裝備和武裝到牙齒的日軍相比,差距顯而易見。

日軍很狡猾,知道雁翎隊武器低劣,知道那些槍械威力有限,為保命,他們在船舷內側堆滿了紮緊的乾草,用這種「土裝甲」來抵擋獵槍發射過來的鐵砂。在這種情形下,雁翎隊才將看似原始的「大抬杆」搬上小船,給了敵人極大打擊……

畢竟,人間自有正道。侵略者手中的武器再精良,正義之師也會戰勝他們。邪惡勢力再強大,最終結局也逃不出滅亡。隨著一次次突襲成功,雁翎隊很快成為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抗戰奇兵。

敵人當然不甘心失敗。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對白洋澱實施了殘酷的封鎖,想把雁翎隊困死在茫茫大澱中。白洋澱周圍及大清河兩岸,所有村莊都駐紮上日偽軍,重點位置還安裝了探照燈,設置了封鎖線,澱內百姓不得隨便出來,外面群眾也不能隨意進澱,以為這樣,就可以切斷雁翎隊與老百姓之間的聯繫。

雁翎隊是飛翔在人民之中的隊伍,豈會被侵略者束縛手腳。這些和白洋澱生息與共的漢子,這些有著樂觀主義精神的勇敢者,從小就嘗遍生活的艱辛,為了抗戰勝利,為了保存實力消滅敵人,日子再難也能以苦為樂。

敵人封鎖,進不了村?那咱就不進村,就住在茂密的蘆葦叢中。夜裡寒意襲人,隊員們相互打氣,交流戰鬥經驗,講講笑話,憧憬一下將鬼子趕出中國後的好日子,身下墊著蘆葦,身上蓋著滿天的星星,餓了,尋來蘆根、藕塊充飢,身體是受了苦,精神卻是飽滿的,充盈的,自由的。夏季來了,白天日頭曬,水汽蒸,人藏在蘆葦蕩裡,像進了蒸籠,皮膚曬裂了,衣服快爛了,但是食物多些了,荷花也開了……夜裡,花兒悄悄掩上了門,卻留下淡淡荷香縈繞在隊員們周圍,讓人心曠神怡。

彼時,每位雁翎隊隊員都很清楚,白洋澱這片美麗的水域,仍處在日軍佔領之下,要想讓魚兒自由自在,要想讓大雁自由飛翔,就必須狠狠打擊侵略者。

重重圍困下,雁翎隊遵照毛主席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指示精神,採取靈活機動的戰鬥方式,先後端掉了趙北口、大張莊等十幾處敵人崗樓,並成功伏擊了王家寨外出搶糧的偽軍中隊。

在艱苦的鬥爭中,雁翎隊愈加壯大。

我走進雁翎隊紀念館實物展廳時,正有兩排青年站在那組隊員塑像前,對著黨旗宣誓,一個個表情莊重,情緒激昂,誓言鏗鏘有力。他們皆穿了抗戰時期的老軍裝,以浸染了歲月的記憶,襯託出芳華的美好。這些新時代的青年人,正將雁翎隊精神攬入心胸,融入骨血。偶遇他們,我更覺得不虛此行——這是傳承,血脈的傳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熱愛和平,但絕不懼怕戰爭。當年,雁翎隊能在重重封鎖下,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正是革命精神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抗戰形勢發生變化之後,日軍為支援華北地區的山地作戰,組成了包運船隊,打算將從天津、保定掠奪來的物資,通過白洋澱經大清河主航道,運往日軍作戰前線,對我抗日根據地構成嚴重威脅。這種情形下,冀中軍區命令雁翎隊立即行動,狠狠打擊、攔截過往的包運船隊,從而切斷日軍水上交通運輸線。

雁翎隊迅速派出偵察員,並根據收集的情報,制定好了作戰計劃。敵人很狡猾,選擇中秋節這天出動,他們怎能曉得,凌晨時分,雁翎隊就已埋伏在了齊腰深的蘆葦叢中。中秋時節的白洋澱,澱水涼徹骨髓,隊員們忍不住渾身直打哆嗦,但誰都沒發出一點兒聲響。他們在靜待獵物現身。

為狠狠教訓敵人,內心的熾熱已經抵禦了身體的寒冷。時間,在澱水的緩慢流動中,一分一秒地逝去。終於,一支由70餘只船組成的敵包運船隊,蕩蕩搖搖,暈暈乎乎,出現在雁翎隊的伏擊圈中。

沒有絲毫猶豫,隊員們手中武器同時發出怒吼,機槍、步槍、「大抬杆」,可勁兒朝敵船開火,手榴彈冰雹一樣落在敵船上,頓時將敵人打得鬼哭狼嚎。那些被強徵來的民夫聽到槍聲,紛紛跳入水中,無人掌舵的敵船在水中打轉,相互擠撞,塞滿河道……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激烈戰鬥,雁翎隊生俘日軍一個伍長、四個鬼子兵和幾十名偽軍,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取得又一次重大勝利。

時光荏苒,烽火連連。

1945年,雁翎隊配合冀中部隊九分區、縣大隊等主力部隊,對佔領冀中之敵進行全線出擊。經過鏖戰,終於將敵人佔據8年之久的新安縣城攻下。縣城得以解放,白洋澱人民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

英雄的雁翎隊,在抗戰中誕生,在血與火的鬥爭中成長,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壯大,在人民的支持與掩護下堅持戰鬥,不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回顧歷史,我們為有雁翎隊這樣的優秀中華兒女而驕傲!以血肉之軀捍衛民族尊嚴的雁翎隊,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雁翎精神,將世代傳承發揚光大,成為白洋澱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此刻,站在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前,我的耳邊響起了那首《雁翎隊禮讚》:

雁翎隊、雁翎隊,

抗戰史冊中的一枚書箋。

雁翎隊、雁翎隊,

烽火歲月裡的一把利劍。

端崗樓、打敵船,

設埋伏、除漢奸。

雁翎旗下的神槍手啊!

熱血染得荷花紅,

不屈不撓的精神天地可鑑。

白洋澱啊!雁翎隊、雁翎隊!白洋澱!

向你行一個注目禮,

就讓我們淚流滿面……(尚未)

(本版圖片由尚未提供)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尋訪乏驢嶺抗戰遺址我們當銘記什麼?【長城時評】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長城網系列網評之30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為了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愛心河北公益聯盟聯合新華網河北頻道、長城網、河北工人報、燕趙都市網等,於7月11日開展了「網聚正能量·愛心公益行」第五期大型公益活動——尋訪乏驢嶺抗戰遺址
  • 抗戰精神在中小學傳承延續
    9月2日,戴安瀾的第三子戴澄東和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一起走進南京校園,為學生們講述抗戰故事。記者了解到,包括戴安瀾在內革命先烈的愛國情懷、酷愛學習的精神,正在中小學傳承延續……在炮火燻天的環境裡,抗日英烈仍不忘努力學習「父親經常對人說,人窮志不窮,這不僅僅是做人的志氣,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氣節。」
  • ...弘揚抗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堅決跑好我們這一代人的接力棒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近日,省委書記劉奇,省長易煉紅,省政協主席姚增科,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趙力平等省領導走訪慰問了抗戰老戰士老同志代表,轉達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愛護,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革命前輩致以崇高敬意。
  • 弘揚抗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堅決跑好我們這一代人的接力棒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近日,省領導劉奇、易煉紅、姚增科、趙力平、周萌、胡強走訪慰問了抗戰老戰士老同志代表,轉達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愛護,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革命前輩致以崇高敬意。
  • 尋訪聯大遺蹟,感受當年氣度
    8月23日,首都大學生採訪團來到了重走西南聯大之路的第二站昆明,同學們相繼在雲南師範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和雲南大學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並徒步遠行8公裡尋訪聯大教授昔日故居。此前,同學們已經在長沙展開了為期兩天的活動,參觀了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橘子洲頭等在抗戰期間和中國近代史上極具意義的地點。
  • 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英烈精神
    (通訊員 衡連偉)8月15日是日本戰敗投降75周年紀念日,為引導廣大學生銘記抗戰歷史,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8月13日以來,安徽理工大學電信學院開展讀書分享會、參觀烈士陵園等活動紀念八一五。主持人結合《永遠的八一五》一書,帶領學生重回八一五這一歷史瞬間;2018級本科生鄭家興、2019級本科生王紹圳等5名學生,結合抗戰歷史,圍繞學習生活暢談責任與夢想、初心與使命。鄭家興同學說:「歷史如『教科書』,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昭示我們要增強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自立自強,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 「銘記烽火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我市舉辦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梅州分會場系列活動
    「銘記烽火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我市舉辦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梅州分會場系列活動 梅州電臺新聞臺 梅州電臺新聞臺微信號 mzdt948 功能介紹 聽眾可以在這裡參與節目、新聞報料、提出意見和建議,也可接收到節目預告信息等內容。
  • 閻肅談抗戰歌曲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聲音需要被銘記與傳承"
    「在中國音樂史上,從沒有一個時期像抗戰時一樣,用歌聲把全中國人民的心貼得那麼近,更用歌聲激發出奔湧不息的民族精神、譜寫出全民族的戰歌。它們永遠是人心所向,永遠是時代的強音。」已屆耄耋之年的閻肅激動不已。
  • 宿州:銘記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
    為了讓師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抗戰精神,碭山縣碭城第一小學開展了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主題隊會活動,再次敲響「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的警鐘,以奮發拼搏的姿態追夢新時代。  主題紀念活動上,學校各中隊少先隊輔導員通過上隊會課,向少先隊員們講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的產生由來,並通過觀看歷史紀錄片,在回顧歷史中感受那段屈辱而悲壯的歲月,從9.18事變到盧溝橋事變再到南京大屠殺,從打響反擊日寇第一槍到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
  • 劉胡垌小學: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愛國精神
    中原網訊(趙文源 通訊員 石福偉 孫孟雅)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緬懷抗日英雄的豐功偉績,弘揚偉大的抗日民族精神,9月3日,鄭州市二七區劉胡垌小學開展了以」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愛國精神」為主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系列活動。
  • 廣東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曾國歡:沿高鐵尋訪抗戰印記
    以高鐵這張「中國名片」為行進線路,記者沿途尋訪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抗戰地標,將抗戰和當下的發展相結合,說古道今,在弘揚抗戰精神內涵的同時,也反映今天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展現抗戰精神在現代的傳承。     緊扣主題 選取獨特視角 做有思想的深邃新聞 對於如何做好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這一重大報導,廣東廣播電視臺進行了廣泛討論和深入思考。
  •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愛國情懷是抗戰精神的核心靈魂
    愛國情懷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是對祖國不離不棄的眷戀和義不容辭的擔當。抗戰時期,中華兒女眾志成城,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力量。
  • 浙師大學子尋訪金華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與子同袍驅日寇
    今年年初曾跟隨金華市臺辦組織的「臺灣義勇隊和少年團尋訪團」前往臺灣實地尋訪的孫海告訴記者,他在臺北李友邦故居看到那口老井時,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這樣的感觸。 想必這也是當年大多數臺灣同胞的心聲。 在臺灣義勇隊紀念館,記者從金華市臺辦原主任金振林整理的史料集上看到,李友邦幼年上學時曾遭日本同學侮辱,他氣不過就頂了一句,結果反被日本老師掌摑。
  • 鳳二小教育集團:弘揚抗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鳳二小教育集團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愛國精神為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和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引導廣大師生牢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9月3日,鳳二小教育集團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愛國精神」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教育活動。
  • 弘揚抗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城陽區第三實驗小學開學典禮活動
    青島 李帥 報導 通訊員 矯婷婷8月31日,城陽區第三實驗小學舉行「弘揚抗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同升國旗同唱國歌活動暨開學典禮隆重舉行。敬愛的王校長做了新學期致辭,對一年級的新同學表示了熱烈歡迎,並針對開學主題為隊員們講解了什麼是抗戰精神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12月13日,各地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西平縣直第一幼兒園開展「紀念一二·九 傳承愛國情」主題教育活動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馮佔華 通訊員 劉靜)為了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師生銘記歷史,12月9日上午,西平縣直第一幼兒園開展了以「紀念一二·九 傳承愛國情」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
  • 《八佰》的愛國情懷你get到了嗎?
    影片是中國軍民十四年頑強抗戰的縮影,堪稱愛國主義教育範本。家長們紛紛帶著孩子走進影院。歷史上,「八百壯士」喚醒的民族情懷,今天更應該放在更大格局中去珍視。影片中我們感動於不畏強敵、眾志成城的革命精神,同時片中不少槍戰、廝殺的鏡頭也衝擊著孩子未成熟的心靈。新時代對孩子的愛國主義教育能僅靠娛樂市場嗎?如何讓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常態化、深刻化?不如讓孩子把愛國情懷實踐到研學旅行中。
  • 長沙市周南中學來漣源二中尋訪辦學舊址
    當天,時隔74年,長沙市周南中學辦學舊址尋訪考察團來到漣源二中,尋訪當年辦學舊址,傳承紅色基因,漣源市政協副主席李文彬陪同考察。漣源是革命老區,漣源二中所在地曾是一塊革命的熱土。1935年11月,紅軍長徵途經漣源時曾在該校校址所在地譚篤慶堂駐紮。
  • 朗讀:《烽火雲和路》
    為更好地傳承弘揚「抗戰省城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雲和戰時浙江省會這段歷史,教育雲和下一代知曉本土歷史文化,更好地珍惜當下和平時代。雲和縣社科聯聯合縣教育局、縣融媒體中心、縣圖書館以《戰時浙江省會雲和1942-1945》簡明讀本為藍本,在全縣開展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為主題的朗讀大賽,並每周通過微信展播部分優秀參賽作品。 今天為您朗讀的是《烽火雲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