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老茶不易得, 歸因在儲存。
存茶,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左不過,密封、乾燥、避光、陰涼、乾淨等基礎指標。
但做到十年如一日,守著幾箱茶不離不棄,精心呵護,避免出一點差池,並不省心。
梅雨季,擔心茶葉受潮。
高溫天,陽光西曬, 又糾結好茶該放在何處「避暑」?
三九天,又幹又冷,好不容易鬆口氣,又擔憂起將茶葉放著不管,會不會出問題。
將一件事做好一天,尚且輕鬆。
而堅持下來,持之以恆,半點不懈怠,尤為考驗耐心。
相信有過多年存茶經歷的茶友,都深有體會。
自己存老茶,能喝到年份真實有保障的茶,這點不假。
但在漫長的儲存等待過程中, 稍有出現差池,必然會讓人很心累。
前個禮拜,有茶友聊起老茶收藏的話題。
他在存白茶和巖茶時發現存到最後,茶葉喝起來都會帶些酸味。
然後他想知道,在茶葉沒有存壞變質下,老白茶、老巖茶會不會出酸味?以及茶葉發酸有分好的酸,和不好的酸嗎?
說來話長,不過可以肯定一點。
存茶路漫漫,一旦茶葉存出酸味,不管是任何茶,都是存壞變質的表現!
《2》
老白茶、老巖茶為什麼會出酸味?
簡而言之,受潮存壞,水汽發酵,茶葉酸敗了。
但在某些茶掌柜的話術裡,將茶葉存出酸味這件事,描繪得神乎其神。
諸如,三年出陳味,五年出酸味,十年出甘香……
字裡行間,將「茶葉發酸」形容為老茶儲存的必經階段,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其實,這太扯了。簡直是厚顏無恥,不講武德。
不論白茶,還是巖茶,亦或者其他茶,存出酸味都是受潮存壞的表現。
茶葉的加工,宗旨都是相同的。
體現茶葉應有的風味特徵,儘量不破壞茶葉內在養分,將茶葉內外烘乾讓含水量達標。
一款茶要想久存不受潮不發黴,除了要嚴實密封乾燥存茶外,茶葉自身的幹度很關鍵。
打鐵還需自身硬,存茶還需幹度低。
當白茶、巖茶的幹茶含水量處於極低位時,就能斷絕水汽發酵, 引起茶葉發出酸味的現象。
像閩北一帶的煙燻筍乾、蘿蔔乾、豆角乾等,將它們曬到特別幹後,裝起來密封儲存。
這類乾貨能存數個月大半年的時間,隨用隨取。
但等到某一天,再打開出發,從蘿蔔菜乾裡聞出了酸味。
哪怕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老伊姆,都能通曉這是存壞了,不能再吃。
怎麼到了茶葉這,就有這麼多茶掌柜不願意承認現實,承認茶葉發酸是存壞了呢?
並且振振有詞,巖茶三、五年內會出酸味,後面能轉換成醇味; 白茶的酸味是梅子味,這種酸味是正常的。
真想學李.麻花翻上一個大大的白眼給這些茶掌柜。
真可謂睜眼瞎說,指鹿為馬的典範啊。
沒存好茶, 承認自己學藝不精,不夠細心,認栽就是。
大不了明年再重新存過,從頭再來。
最沒擔當的是,自己沒將茶存好,還捨不得損失,變著法的將這批存壞發酸的茶賣出去。
說出一堆昧良心,為「茶葉發酸」做辯解的歪理。
這種差勁的操作,本身就極酸腐,沒格調,讓人特鄙視!
《3》
武夷巖茶不是有武夷酸嗎?老巖茶帶酸味怎麼不正常?
認真說起來,「武夷酸」這些年背過的黑鍋太多了!
武夷酸這類物質,確切真實有存在,這點不假。
搜一搜化學資料,可以得知,那是包括沒食子酸在內的綜合類物質組成。
從巖茶的茶味構成主體看,武夷酸僅僅是配角。
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大戲裡,文官武將悉數登場,而宏大場面裡的群眾演員連個名字也沒有,只是無名氏。
換言之,喝巖茶能從茶湯裡直接喝出武夷酸的存在,概率微乎其微。
當你喝習慣了巖茶裡的水仙、肉桂、大紅袍風味時,甚至會忽略武夷酸帶給口腔的極輕微的酸味體驗。
而是被巖茶的活甘清香,巖骨花香等風味,牢牢吸引。
看完這茬能順勢推理出,當我們在喝一泡武夷巖茶時,如果嘗到了明顯酸味,當然不能再搬出「武夷酸」作為藉口。
認真找出背後的真相,綜合茶香茶味的異樣表現,看看巖茶是否因變質出酸,才是關鍵。
是做青沒做透,走水沒走透,還是發酵時水汽太重,引起了巖茶的異樣變化,生出酸味。
或者是,存放多年的老巖茶,早早已經跑氣受潮了,產生出酸溜溜的味道?
找明緣由,逐一排除,對症下藥。
才不會白白冤枉「武夷酸」。
才不會因看走眼,將帶有醋酸味的老巖茶當成寶!
總之還是那句話,任何茶葉發出明顯酸味都不正常。
對茶葉的儲存而言,滋味發酸是一條品質紅線。
一旦逾越,茶葉背後隱藏的貓膩,自然會有不少!
《4》
除了白茶巖茶外,紅茶發酸的問題同樣很敏感。
常聽到茶圈有人提起,紅茶是發酵茶,有點酸味很正常。
額,制茶發酵與茶葉發酸之間,還真不能扯上關聯。
六大茶類裡,按發酵程度的不同,白茶紅茶巖茶分別有各自的歸屬領地。
白茶,輕微發酵。
巖茶屬於青茶,是半發酵。
紅茶,則歸為全發酵。
紅茶的加工,基礎步驟大體相似。
將茶青鮮葉採下來後,先萎凋,再經揉捻/揉切,接著放在溫溼度適宜的環境發酵,最後再烘乾出成品。
經過揉捻後,茶青鮮葉的植物細胞被破壞,內在物質析出到表面,幫助氧化。
理論上,紅茶的「發酵」本身是氧化的過程。
茶葉內部的多酚類物質,被氧化成茶黃素、茶紅素等,形成紅茶的獨特風味。
這個過程,好比是切開過的蘋果,果肉容易氧化變色。
但在紅茶加工時,多酚類物質的氧化,並不會形成酸味。
除非是,制茶環境溼氣控制不當,太過潮溼,紅茶內部的含水量沒有及時徹底做幹做透。
不然,好端端的一款紅茶,怎麼可能帶出酸味?
翻遍所有紅茶的國家標準,裡面對於紅茶的風味評語,一概是鮮甜、鮮醇為主。
官方認定的滋味評價裡,不論是任何茶,都沒有酸味的一席之地。
說到底,茶葉發出酸味,總歸不是好事!
《5》
於好茶而言,酸味始終是敏感信號。
乾燥乾淨的一款茶,不應該與酸沾邊。
存茶過程當中,酸,就意味著壞了。
從茶葉發酸的根源看,酸味是負面產物,不存在有「好聞的酸味」一說。
畢竟,存茶又不是醃酸菜。
非得要,醃出酸味才為好。
存放多年的老白茶發酸了,老巖茶裡喝到醋酸味,遇上一款怎麼泡都帶有酸味的紅茶。
不論是存茶不當,還是工藝影響,產生酸味的茶,品質已經發生改變。
對待這樣的茶,它們到底還能不能喝?這就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反正,村姑陳是不喝了。
喝變質變味的茶,不如喝白開水解渴。
已經存壞的茶,及早斷舍離為好。
吸取教訓,重新出發,重頭來過。
選茶,可不能選帶酸味的!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