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夏日氣溫高,各種氣味都極其容易擴散。
荷塘裡的蓮花開了,縷縷馨香,隨風送遠。
但如果是在密閉的環境裡,臭味更能張揚。
假設這樣的場景,當走進擁擠的電梯,推開封閉多年的地下室,走近沒有及時清理的垃圾堆。
那撲面而來,就是一陣陣的濃鬱怪味。
或是汗臭味,或是灰塵味,或是食物變質產生的漚味。
難聞的臭味怪味湧進鼻端的剎那,讓人簡直無法呼吸。
夏天,更應該多呼吸清新的空氣。
感受花香、植物香、茶香帶來的美好,更能清爽的度過漫漫苦夏。
張潮的《幽夢影》裡寫:
「黑與白交,黑能汙白,白不能掩黑。香與臭混,臭能勝香,香不能敵臭。」
氣味上,香與臭味之間,隔著一條楚河漢界。
選老白茶,正常品質的茶葉會擁有舒服的茶香。
而一旦存壞後,變了質,好端端的白茶會生出各式奇葩怪味,臭不可聞!
《2》
奇葩怪味一,梅子味
梅子味也好,酸梅味也罷。
這種氣味一旦出現在茶葉裡,就說明好茶已經受潮變味了,發出了酸味。
梅子黃時家家雨。潮溼的雨季裡,最擔心茶葉受潮。
如果打開一箱幹茶去聞香氣時,能聞到悶悶的酸味。
下意識間,就能讓人聯想到酸話梅、黃梅子、酸梅子等酸溜溜的滋味。
帶梅子味的老白茶,可不是什麼好事,更不是白茶難得的陳化香型。
任何帶酸味,帶酸梅味的茶,都證明是茶葉受潮了,變了質。
因為茶葉本身,壓根不含明顯的酸味成分。
源自天然的茶葉,不論是茶芽、嫩芽、甚至包括茶梗,原本聞起來都是不酸的。
茶葉又不像檸檬、蘋果、梅子。天然含有不少的酸味,與生俱來就擁有蘋果酸、檸檬酸等。
原本壓根沒有酸味成分的茶葉,後期若想發出酸味,就唯有過分的負面發酵。
大米、玉米、高粱米等糧食穀物,從原先的一點不酸,到經過釀醋發酵後產生酸味,最終會釀成酸溜溜的糧食醋。
而白茶成品在後期存放過程中,保存不當,讓茶葉吸附了過多的水汽。
那麼在高溫+水汽過多的影響下,容易讓白茶香氣變寡,甚至是生出酸味。
而在現在的市面上,不少茶掌柜喜歡用「梅子香」等名義,美化存壞發酸的白茶。
甚至於,將梅子味定義為白茶陳化的自然表現。
指鹿為馬,顛黑倒白的背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3》
奇葩怪味二,倉味
倉味,是一種發悶的不新鮮氣味。
帶倉味的老白茶,聞起來會讓你自動代入以下的畫面。
雨絲纏綿的梅雨季,推開多年未整理的舊衣櫃。
進入塵封已久,布滿蛛網的老屋子、老木屋。
走進門窗緊閉,密不透風,沒有排氣功能的地下室。
倉味,並非是一種單一的怪味。而是一種綜合的混著灰塵味、悶味、雜味一同登場的臭味。
標準倉儲、規範存茶、正常陳化出來的老白茶不應該出現一絲怪味。
恰恰相反的是,老白茶的香氣聞起來很乾燥、純粹、多層次。
舒服的藥香,沉鬱的陳香、悠悠的粽葉香、清爽的毫香與花香等,交織交錯在一處。
如果老白茶存出了倉味,那也屬於存壞的表現。
猜過去,背後的原因十有八九是存茶的環境太糟糕。
將茶葉存放在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灰塵味重的環境裡。
因為存放茶葉的倉庫沒有新風系統,室內的空氣得不到良好的流通,就會讓環境生出悶味。
將白茶天長地久的放在這樣的環境裡,時間一久,茶香純正的白茶容易沾染上雜味。
白茶的妥當陳化,脫離不了舒適的環境。
存茶過程不規範,存出來的是茶香不清爽的倉味老白茶,實現不了良好的品質!
從頭到尾,倉味都和老白茶的存茶年份無關。
哪怕老白茶的年份再高、再老,也不應當生出這樣的怪味!
《4》
奇葩怪味三,朱古力味
朱古力味,巧克力味,是白毫銀針、牡丹王受潮後的怪味。
這種氣味聞起來像是不新鮮的巧克力豆,味道悶悶的,不清爽。
白茶的江湖裡,所有標榜老銀針有巧克力味的行為,實際上是將白毫銀針不小心存壞了。
當部分茶商積壓下大批存壞變質的銀針後,才需要宣揚這種顛黑倒白的言論。
悶悶的巧克力味,來源自白毫銀針的受潮發酵的產物。
白茶的江湖裡,白毫銀針和牡丹王,外觀擁有共同性。
芽頭粗壯,白毫濃密,芽頭由內而外顯得異常厚實。
胖嘟嘟的芽頭在加工製作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明顯的難點——不好烘乾。
要麼是只將芽頭的表層烘乾,而最內部的含水量壓根沒幹透。
要麼是將芽頭烘乾的同時,白毫銀針內在養分卻受損了。
因為烘乾的溫度太高,操作太急,容易將芽頭烘焦、導致養分難以留存。
所以,遇上一款原料好的,精心細制加工出來的白毫銀針,確實不容易。
如果不小心買到沒烘乾的白毫銀針,那放不了太久就容易受潮,生出不新鮮的巧克力味。
白毫豐密的白毫銀針與牡丹王,它們的茶香主打牌是毫香,毫香,毫香!
毫香之餘,還有不少花香、竹葉香、嫩筍香等相伴。
新茶階段的白毫銀針,毫香聞起來更多類似乾燥的蘆葦香,悠揚和緩。
而經過多年的儲存,白毫銀針存成老茶後,毫香更多接近稻穀香那般厚實香氣。
嗅聞感受起來,像是秋日豐收過後,乾燥的稻穀經過太陽曬乾後的氣息。
光是聞起來,就特別安心。
白毫銀針,作為白茶茶王,它的正常香氣壓根和巧克力味沾不上邊!
《5》
奇葩怪味四,煙味
煙味,也是白茶受潮後常出現的怪味。
這一點,讓不少朋友感到不可思議。
實際上面,受潮後的白牡丹、壽眉等白茶,確確實實能讓人聞到怪異的煙味。
白茶的煙味,不是紅茶裡的煙小種,那股子被馬尾松燻制出來的松煙香。
另外,白茶又和武夷巖茶不同,制茶過程不需要焙火。
巖茶新茶加工完畢後,在火氣沒褪好之前,會讓人感受到煙燻火燎的嗆人氣息。
受潮白茶產生的煙味,將是秸稈燃燒後,再下過一場雨。
當植物達到乾燥的狀態後,再一下子接觸到過多的水汽,就會生出悶悶的煙味。
受潮白茶的煙味,能讓人代入這樣的畫面。
農家生活裡,堆放在牆角的柴火,不小心淋到了雨。
於是,乾燥的柴火受了潮,再燃燒起來容易聽到「嗤嗤嗤」聲響,冒出濃濃的白煙。
又或者,陽光燦爛,雨水充沛的南方夏日,當然枯枝、枯藤、枯草被太陽暴曬達到極乾燥的狀態後,又下過一場雨。
雨過天又晴,半乾不溼的枯藤,就會發散出這樣的氣味。
同理,乾燥的白茶,一旦在後期存放的過程中吸附進過多的水汽。
久而久之,在水汽的蠶食下,容易讓茶葉徹底變了味!
如果打開整包/整箱的白茶時,能從幹茶上聞到這樣的氣味,那就證明茶葉已經悄然變了質,不值得再去挽留!
《6》
奇葩怪味五,串味
串味,指茶香純正的白茶,沾染了其他方面的怪味道。
最終表現出來的,就是難以言表的怪氣味。
不久之前,有位新茶友提了個怪問題。
她說,她存出來的一級白牡丹,怎麼今年再打開聞變成了香菇味?
香菇味的白牡丹?太不可思議了!
喝了這麼年的白茶以來,從來沒見過、聽過、喝過這樣的怪茶。
白茶,本身作為一種植物,最常見的茶香不過是花香、粽葉香、藥香、草藥香等。
再不然,白毫數量保留豐富的白毫銀針和牡丹王,可以表現出明顯的毫香。
但說到頭來,茶葉怎麼會生出蘑菇那一類的香氣呢?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嘛。
猜過去,白茶發生串味的概率很高。
於是細問了那位茶友的存茶做法,才知道她是將那一罐子的白茶,放在了廚房的柜子裡。
並且和一堆燉湯常用的乾貨(香菇、海帶、茶樹菇等),放在了同樣的角落。
久而久之,氣味濃鬱的幹香菇,氣息霸道的侵入白茶內。
串味出香菇味的白牡丹,味道聞起來特別奇怪。
提這個故事,為的是讓列位看官們在平時存茶時多留意,茶葉不能放在氣味雜亂的環境。
尤其是,茶香純正的好茶,既不能將不同的茶葉混放,也不適合和其他氣味雜亂的物品放一塊。
要不然,串味後的白茶,氣息聞起來怪異不堪。
光是聞著一股子怪味道,就讓人徹底沒有了喝茶的心情!
《7》
端午節快到了。
每年每度,屈靈均都會被大家紛紛提及。
然而,他若是只成為粽子的代言人,那實在太遺憾了。
這位楚國文士,曾在《離騷》裡留下名句。
「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歷來文人雅士對香草的審美趣味,發軔於此。
在屈原的眼裡,香草高潔,氣質脫俗,是君子的象徵。
《禮記》裡記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
臭,即是香囊。
夏日漸長,五毒皆出,身佩香囊,能夠身爽心怡的安然度夏。
香與臭,一正一負,從來都是對立式的存在。
老白茶裡茶香和臭味的差距,判若雲泥。
夏日何漫漫,喝一泡香氣沉穩、舒爽的老茶,可以安神靜心。
至於發臭、變味的老白茶,沒有任何飲用價值。
化作塵泥更護花,才是爛茶的最終歸宿!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