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張潮的《幽夢影》,是一本有態度的書。
裡面有一章寫到,「黑與白交,黑能汙白,白不能掩黑;香與臭混,臭能勝香,香不能敵臭。此君子小人相攻之大勢也。」
白不敵黑,臭能勝香,君子鬥不過小人。
這番話,按學經濟的老同學說,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在張潮的那個時代能感慨出這樣的道理,思想確實夠前衛,勝過了當時很多的書呆子。
香氣和臭味共處,結果是臭味更明顯。
就像香花蘭草入了鮑魚之肆,也會沾上一身腥。
聊回到茶的正題,茶香與臭味雜味,同樣是水火不兩立。
老白茶在貯藏的過程中,要防潮,要乾燥的存儲,要密封,為的是避免將好茶的品質往下拉低。
好茶,維持自身良好的風味,要在儲存上花不少心思。
但若是讓一款茶變味,只需敞開包裝,不出三天氣味就會大變!
長期存茶,讓白茶順利陳化,往上走的路很難,而一不留神就會讓茶葉的品質因存壞下跌。
一旦存茶過程出了差池,哪怕原先品質再好,也會成為品質極差勁的爛茶。
話說,那些被人存壞的劣質老白茶裡,又會有哪些常見的怪味呢?
《2》
跑氣的白茶,水味重,淡而無味。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水味。
水味,大多出現在茶湯內,讓茶湯的滋味嘗起來又淡又薄,像是喝白開水。
跑氣的白茶,包括原先沒有烘乾的白茶,放到後面都很容易出現水味。
喝茶時,抓一把白茶稱重後放進蓋碗內泡茶。
同樣的用沸水泡,用快出水的方式,結果泡出來的茶湯只有一股水味,所有的茶香皆不見了,所有當初吸引人的優點也消失了。
嘗一口茶湯,味道無限的接近白開水,喝起來一點意思也沒有。
喝過了這樣跑氣的茶,口腔裡留不下任何的記憶點,又薄又淡,食之無雞肋般無味。
春茶季從山上回來的時候,書架上有一罐2017年的秋壽眉,已經放了數個月。
一天心血來潮,再次打開罐取茶時,發覺幹茶香變弱了。其它的怪味倒沒有聞出來。
照例是燒沸了水後,注水衝泡。
第一衝,滋味淡寡,湯水沒有之前厚。略微有水味。
第二衝,水味重,茶湯滋味極單薄。
第三衝,茶湯味道就徹底落下去了,變得像一杯白水那樣空洞無內容。
水味明顯,湯水滋味落得快,不耐泡,等等。這是白茶存壞跑氣後的常見通病!
《3》
煙味,像燒溼潤植物的味道。
早年在冬天時,因爸爸工作上的需要,曾去過一回西北。
當時,路過一片麥田,村民正在燒著麥秸杆。
煙味混在潮溼的濃霧裡,又潮又悶的,非常嗆人。
而多年後,在白茶裡聞到這股煙味時,自然就讓人代入到多年前的記憶。
迎風遠遠的一聞,麥秸稈燃燒的煙味隨風送遠後味道變淡。很像在白茶中聞到的煙味。
是的,白茶的煙味,不是香菸的氣味,也並非單純的植物燒焦的味道。
這種怪異的煙味,產生的原因大抵是茶農們在烘乾白茶時,工藝沒到位。或是溫度不夠,或者時間太短,導致茶葉內部的水分沒有蒸發乾透,以至茶葉的含水量不達標,不耐保存。
即使後期是放在標準的倉庫裡,茶葉裡面的多餘水汽也會自動的跑出來,由內而外的作用,讓茶葉受潮,生出煙味。
另外,煙味的生成,也和幹茶直接受潮有關。幹度達標的白茶,很容易吸附水汽,如果存放在容易跑氣的容器裡,如紫砂罐、陶罐、木箱、玻璃罐等,因為密封效果不高,會讓幹茶吸入大量的水汽,受潮變味。
老白茶裡面,煙味的出現和受潮有關。
如果在幹茶上,或者杯蓋上,再不然是湯水裡,聞到了這種煙味時,說明白茶已經受潮了。
當乾燥的茶葉,乾燥的植物梗葉,重新接觸到了潮溼的水汽時,兩者碰撞後自然會生出低沉發悶的煙味來!
《4》
受潮變質的白茶,臭酸味重。
茶葉發出明顯酸味,很不應該。
尤其是白茶這樣發酵程度不高,工藝簡樸的茶葉,更不應該在後期出現酸味。
白茶的加工要領,不論是萎凋,還是乾燥,主旨都是去水。
沒水,幹度足夠低,才可以長期存放。
密封乾燥貯藏的白茶,放三年,放五年,甚至放更久的時間,也不應該出現酸味。
如果有,那就證明受了潮。
拆開一包老白茶,剛一打開,就從幹茶上聞到了濃濃的酸味。
並且,這種酸味聞起來不新鮮,不好聞。
閉上眼去聯想,能讓人想到酸話梅、酸青梅、酸李幹,等等,諸多不新鮮的酸味。
臭酸味明顯的老白茶,明顯是受潮變質。
然而,對這樣發出酸味的茶,圈內卻有不少人用「梅子味」來美化,將酸味歪解成白茶自然陳化的情況。
這樣顛黑倒白的言論,不論怎麼看,都太離譜了。
正常倉儲出來的老白茶,會擁有乾燥的植物清香,陳香、藥香、粽葉香清晰,唯獨就是不會有任何酸味!
《5》
存放環境不乾淨的老白茶,帶有倉味。
倉味,屬於悶味的一種。
按字面上理解,倉味能讓人聯想到倉味的氣味。
曾經茶圈裡一度盛傳,老白茶應該有倉味。,給出的理由是老茶存放時間越長,自然會具備倉味。
實際上,這又是存茶不當,將茶葉存壞後找出了的藉口。
乾燥的成品茶,後期再密封乾淨的存放,怎麼可能帶出倉味?
帶有倉味的白茶,十之八九在於存茶環境的衛生不行。
將茶葉長期存放在溼氣重,悶味重,灰塵味重的房間,長年沒有專人去打掃清理,室內的空氣沒有任何一絲流通。
久而久之,隨著時光的飛快流逝,幹茶內容易周圍的系列雜亂氣味。
到最後綜合起來,就成了「倉味」,一點也不好聞。
任何茶葉的儲存,都要求放在乾燥、清潔、乾淨的環境內。
並且在長期存茶,一放就是三年、五年的前提下,要定期打掃除塵。
從規範的存茶要求看,還要有人專門的定期檢查。每隔上三個月,小半年這樣的頻率,隔開存茶的外箱膠帶,查看裡面的茶葉有沒有跑氣。
此外,大型茶葉的倉儲,會配備專門的「新風系統」,避免庫房內的空氣沉悶。
如果是家中存茶,那趁著天氣乾燥的時候,可以稍微留一絲門窗縫隙,讓室內空氣可以流通。讓室內的濁氣可以排出,新鮮的空氣可以進入。
如此,對白茶的長期儲存陳化效果更好,而不是帶出沉沉的悶味、倉味!
《6》
沒有獨立密封儲存的白茶,容易串出雜味。
雜味,屬於雜亂氣味的綜合體。
它不是單一的一種氣味,而是茶葉系列串味的後遺症。
白茶在儲存時,若是沒有嚴實密封,讓外面的氣味跑了進來,那就會讓茶葉「串味」。
串味,顧名思義,就是外界的氣味跑到茶葉裡面來的。
比如,香菸的味道,廚房的油煙飯菜味,冰箱的綜合味,香水薰香的濃烈味……
前年曾經去一位做紅木生意的朋友那參觀,在他的別墅裡,布置了間雅間,專門用來泡茶。
那間房間的架子上,整齊碼放了不少的茶葉。
大家坐下喝茶後,那天先是喝了泡清爽的白牡丹。
但將茶湯嘗入嘴裡,咦,怎麼有股濃烈的異香?聞起來很像東南亞風情的薰香,而和茶葉的天然香氣畫不上等號。
再環視一圈,發現那間雅間的周圍正燻著不少的香。
原本茶香清純簡單的茶葉,常見浸在著香氣濃烈的空氣裡,自然會受到幹擾,串出了雜味。
又或者,平時存茶時,沒有作區分、歸納,就直接將不同的茶葉一股腦兒的放在了一處。
造成的結果就是,不同的茶葉之間,茶香彼此互相打架,串出了雜味。
可見,同款茶獨立倉儲,存茶環境不出現異味幹擾,對保存老白茶的品質而言,尤為重要!
《7》
《說苑》裡收集過一句名言: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
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香和臭,兩不對立。
老白茶裡所謂的臭味,是那些不應該出現在白茶裡的氣味。
當然,在現實生活裡,它們不一定是難聞的臭味。
像是那泡串出了薰香味的白牡丹,那股子妖嬈濃烈的異香,將它放在別的地方是香的。
但出現在一泡茶葉裡,就太不正常了。
老白茶自然陳化出來的茶香,和乾燥的植物有關,包含了藥香、粽葉香、陳香、稻穀香等。以及老白茶餅裡的珍貴棗香。
但唯獨沒有的,就是倉味、酸味、水味、串味、煙味、臭味!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