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光哥說教育》!
歡迎點讚、分享、留言!
近日看了一段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對北京市昌平區城關小學校長柏繼明的訪談:柏校長介紹了他們學校的教案改革,老師不用每天都寫那些程式化的教案,平時的教案可以寫在書上,也可以不寫,一個學期只需要交兩份自己最滿意的精品教案就行。此舉深受全校教師的擁護。
說心裡話,我真心佩服柏校長的教育智慧和改革勇氣。同為校長,我就缺乏柏校長這樣的膽識和魄力。在一次學校行政會議上,我曾經試探性地講到可以不要求老師寫形式主義的教案的觀點,沒想到很多幹部都不認同,尤其是教務線上的同志,感覺少了一個管理教師的抓手。
當然,我也並不是因為內部的反對而不敢推行教案改革,有需要,我也是能夠力排眾議的。關鍵是,上級檢查,總少不了檢查教案。如果不要求教師寫教案,上級檢查過不了關,影響了學校聲譽怎麼辦?更為關鍵的是,教師職稱評聘也總少不了要上交教案,有的地方還規定老師不準寫電子教案。特別是現在有的地方搞教師職聘改革,淡化了寫著作、論文等條件,卻進一步強化了教案的分量,可以把教案作為教學成果代替論文。如果不要求教師寫教案,影響了教師晉級又怎麼辦?當校長的可以不顧自己,但不能不顧學校的聲譽,更不能不顧老師的切身利益。讓我深感疑惑的是,難道北京市昌平區教育行政部門就沒有對教師寫教案的要求?如果沒有,那這個教育部門的領導也真是夠偉大的。如果有,那柏校長又是如何處理好這個矛盾的,我等平凡之輩實在想像不出來。
事實上,對寫形式主義的教案要求早該休矣。強調老師要認真備課一點也沒有錯,但強調老師一定要寫那種程式化的教案,甚至把備課簡單地等同於寫教案,就一定大錯特錯了。
一方面,很多情況下,上級檢查教案也只是在走過場。訪談中,柏校長就講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故事:有一位老師說,他特別恨那個要求老師交教案進行檢查的主任,於是就想看看他到底認真檢查教案沒有,就在自己教案裡偷偷寫了幾句罵那位主任的話。結果,主任根本就沒有發現。像這種檢查教案走過場的現象,其實是很普遍的。
另一方面,教師寫的教案做的都是無用功。現在很多教材不僅配備了教參,還配備了部分教案。沒有配備教案的,有的在網上也能查到教案。這樣,配備了教案或者在網上查得到教案的,老師就一抄了之。沒有教案的,就根據教參的提示,按照傳統的教案樣式來寫,湊夠篇幅就行,根本沒有經過用心思考。正如柏校長所說,一篇正經的教案,沒有三個小時是寫不好的。老師的工作量本來就很大,誰能抽得出那麼多時間寫那種面面俱到的教案?應付了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形式主義的備課不僅增加了老師的無效負擔,更重要的是耽誤了老師的有效備課時間。有效備課時間不足,直接影響的就是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也影響了教師的成長。
有的老師就說,孔子不寫教案,不也成了大教育家麼?這句話看似玩笑,實際上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孔子不寫教案,但他一定是做好了上課準備的,也就是備課。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思考人生和教育上了。思考讓他掌握了足夠的教育資源和教學策略。他對每一個弟子都能因材施教,採取個性化教學,可見其備課的深度。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也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心理學家林崇德就曾提出過「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可見真正有效的備課,一是思考,二是思考,三還是思考,用思考領會教材,用思考分析學情,用思考找到教法,教案都寫在心裡,印在腦子裡。教師無須把它們都工工整整寫在紙面上,只要能在教材上做一些自己能看懂的提示和標記即可。
有些特級教師就公開聲稱自己是不寫教案的,但卻並沒有影響他們的上課質量。柏校長推行教案改革後,也更加煥發了老師們的工作熱情,其作用無疑都是正面的、積極的。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老師們為應付檢查寫的教案80%以上都是無用的,也很少有老師真正拿來用。尤其是近些年來,老師們更多採用PPT、微課等形式備課以後,教案更是失去了必須的價值,形式主義的教案就更不用說了。柏校長說,她在全國各地講自己學校的教案改革,老師們的掌聲總是無比的熱烈。期待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都能坦然接受客觀現實,順應廣大教師的願望,敢於打破過時的教學常規,放棄對老師寫教案的統一要求。若是,實乃教師之大幸、教育之大幸!(作者孫光友,系湖南省嶽陽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校長,湖南理工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