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渴望知識,我報了很多網絡課程,有營銷的,有國學的,有寫作的,有管理的,諸如此類很多很多,不一一枚舉。除此之外,還加入各種學習型社群,還關注了很多知識類、技巧類帳號,那段時日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著學習。
那時並沒有問自己為什麼要學習那麼多知識技能和技巧套路,只知道應該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都在不斷地提升自己,如果我不學習,我就落後了,落後就要被挨打。
而且那些課程或者社群的營銷文案寫得非常棒,它會告訴你如果不學習會怎樣,如果不掌握某種套路,你又會失去什麼,總之就是利用人的恐懼心理,激發人們的購買慾望。我那時對此等文案的免疫力很低,有時候自己就主動說服自己去購買了。
直到有一天,我被各種學習弄得筋疲力竭苦不堪言的時候,才停了下來,然後問了自己一系列問題:我為什麼要學那麼多東西啊?真得對我有用嗎?學了那些所謂的知識和套路,我真得得到提升了嗎?
如果現在回頭來看的話,這些問題真不叫問題,但是在當時這些問題著實讓我糾結了一段時間。
靜下心來就會發現,現在很多人學習,並不是為了真正掌握知識,而是源自於內心的焦慮,對於知識的焦慮。
為什麼會有焦慮,因為我們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而且那麼多人都在學習,自己作為一名要求進步的人,怎麼能夠落下呢?
學習的那些知識真得能用上嗎?就拿我曾經報名的一個營銷課程來舉例,初聽的時候感覺很新鮮,有種豁然開朗的意思,因為課程裡的內容對我來說是第一次接觸,所以覺得這門課程幫我開啟了營銷的另一扇大門,覺得自己以前做的事情太不成系統了,太缺乏理論支撐了,簡直就是弱爆了,所以我認真地學習。
可是學到的那些東西,我根本就用不上,受到自身行業和所處環境的限制,那些東西就像一把名師打造的利劍,看著的確很厲害,但是於我這樣一個沒有內功不懂劍招劍式的普通人來說,那些東西就顯得假大空了,沒有實用價值,最多只能讓我在朋友聚會的時候顯擺一番,除此毫無意義。
寫作課程的學習,也教出了一二三四,但至今我仍然按照我自己的習慣來寫作,並沒有因寫作教程而提高多少。
所以,學習那麼多知識和技能真沒什麼用,如果不是翻閱曾經的學習筆記,我都快忘記曾經學過這些課程。
在這裡,不禁要問一下,知識是什麼?在我看來,知識就是一種工具,它和人類萬千的工具一樣,僅是一種工具。
既然是工具,那麼有沒有用,主要就看使用工具的人了。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所處的行業又有不同,並不是每一種工具我們都需要擁有和掌握。
這就好比我一個做文玩的,你給我一臺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縫紉機,讓我做一套衣服,雖然這臺縫紉機科技感滿滿,又頗具美感,但是我並不需要它,也不需要掌握它,如果我需要衣服,直接去服裝店選一套即可,為什麼非得親自學習縫紉做衣服呢?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沒錯,但前提是知識必須轉化成生產力,具備了生產力產生出價值,才有可能改變命運,否則知識就像一潭死水,缺乏生機。
但是,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知識就像潘多拉寶盒,對人有著致命的誘惑力,人們總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就像前文提到的曾經的我那樣,瘋狂地去學知識。
如果你讀到這裡,覺得我是在宣揚知識無用論,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知識,因為知識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就個人而言,如果能掌握並熟練運用一門知識,就能在這個社會上以此謀生。
知識當然要學,但是在學習之前,我們至少要弄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學知識,要學習哪一類知識,如何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力,如何實現自己所掌握知識的價值。
在如今高度發達的網絡社會,最不缺乏的就是知識,只要你有心,打開電腦或手機,隨時都能在網上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識,關鍵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掌握和駕馭這類知識,這才是學習知識的重點。
還有一對概念,我們要區分開來,那就是知識和智慧。
知識不等同於智慧,這點想必是人人皆知的,同時也要明白擁有的知識越多,並不意味著智慧就越多。
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然而智慧卻不可通過學習習得。但兩者又有一定的關係。
知識可以在實踐中生成智慧,譬如我學習了很多建築知識,然後我可以設計建築出自己喜歡的房子。
知識只是教會我建房子的某些建築學原理,而我能依據這些原理建出自己心中房子,那就是因知識而生出的智慧。
智慧經過總結和演繹,也能夠產生出新的知識。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知識與智慧的簡單關係。
舉個簡單的例子,智慧就像天上的月亮,而知識就像那根指向月亮的手指。知識可以指引人發現智慧,但智慧本身就在那,未必非得通過手指才能發現,或許通過池塘中月亮的倒影也能夠發現月亮本體。
我們人類真正需要的是智慧,知識能夠為我們發現智慧提供便捷,雖然便捷但卻不是唯一途徑,所以我們沒必要迷信知識。
保持清醒的頭腦,對知識有足夠的認識,對自身有清晰的認知,才不至於陷入知識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才不至於那麼盲目地去獲取知識,這樣關於知識的焦慮才不會出現吧。
我是洪門三少,紅木學者,沉香愛好者,期待與您一起交流探討。也感謝您的關注、評論與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