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進農場建立於一九六三年。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依靠廣大革命青年,進一步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新高潮,開始改變了前進農場的後進面貌。
一九七三年,全場一萬三千畝糧田,常年畝產達到了一千零三十五斤,五千二百畝棉花,畝產一百一十三斤,糧棉單產比以前都翻了一番,實現了口糧、種子,飼料、食油和蔬菜「五自給」。養豬一萬一千多頭,比以前增長一倍。場辦工業產值達到七百二十八萬元,比一九七二年增長一點五倍。
轉變領導思想,依靠青年辦場
我們農場有一萬三千多名職工,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來自上海市區的知識青年,平均年齡不滿二十三歲。 一大批立志辦好國營農場的革命青年逐步成長。調動了廣大青年的革命積極性,生產就改變了面貌,糧棉都超過了《綱要》。一九七一年以來,連續三年「糧超千,棉過一百三」。一九七三年獲得了糧食一千四百多斤,棉花一百六十多斤的好收成。
造林連的青年,過去從來沒有種過棉花,在「種爭氣田、打翻身仗,辦好社會主義國營農場」的口號鼓舞下,敢想敢幹,一九七O年和一九七三年棉花畝產都超過了二百斤。
這些生動的事實,對我們的思想觸動很大。我們重溫了毛主席關於「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代尤其是這樣」的教導。通過學習,使我們認識到,並不是青年難弄,而是我們頭腦中有形上學的唯心觀點,對青年沒有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在思想認識提高後,我們加強了青年工作,發動和依靠青年來辦好農場。
以路線為綱,做細緻的思想工作
為了使廣大青年堅持走下鄉上山的道路,立志務農幹革命,我們組織青年學習毛主席《青年運動的方向》等光輝著作,總結自己在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上成長的體會,斷提高廣大青年識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能力。
我們經常對青年進行「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教育,提高廣大青年努力辦好國營農場的光榮感和責任感,樹立紮根農場幹革命的思想。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要群眾紮根,幹部就要紮根,要幹部紮根,黨委成員必須首先紮根。幾年來,經過不斷學習,黨委成員都安心了農場工作,下決心把農場辦好。同時,通過舉辦班以上幹部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培訓骨幹,帶動了全場。許多青年深有體會地說:「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一定要把一生交給黨安排,黨叫幹啥就幹啥。」當要抽調一批職工去支援工交戰線時,經過動員,辦學習班,提高了群眾的覺悟,大家你推我讓自願留在農場。十連青年指導員沈伯康在日記上寫道:「我這一輩子跟著毛主席辦好一件事,就是快快地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農業。」不少青年還向自己的親屬、朋友做宣傳工作,立志留場辦農業,堅持鄉村幹革命。
我們也注意做好後進青年的轉化工作。對後進青年進行耐心的教育幫助,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肯定他們好的方面,指出他們存在的缺點和問題,還舉辦學習班,進行憶苦思甜的階級教育,使許多後進青年有了很大轉變,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選拔新生力量,培養青年幹部
由於農場職工隊伍的不斷擴大,加上近兩年來又向各條戰線輸送了幾批幹部,因而農場幹部嚴重不足。一九七一年,連隊以上幹部就缺一百多名。
農場缺幹部,哪裡來?一種看法是:應該相信知識青年有能力自己管理自己,應該從青年中間挑選和培訓新幹部。
另一種看法是:向上級要幹部,他們擔心青年肩膀太嫩,挑不起重擔子。我們帶著這個問題,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在群眾鬥爭中產生的,是在革命大風大浪的鍛鍊中成長的」教導,分析了農場中的幹部情況。
全場國家幹部的平均年齡已達四十三歲,這與農場蓬勃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只有大膽地從青年中提拔新生力量,培養青年幹部,才能適應農場發展的需要。
客觀事實最有說服力,對我們的教育也最深刻。五七連隊的連幹部都是群眾鬥爭中產生的知識青年幹部。他們認真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把對青年的路線教育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模範地帶領連隊青年樹立「紮根農場幹一輩子革命」的決心,正確處理了革命與生產、政治與業務、精神與物質的辯證關係,以「流盡千噸汗,豁出命來幹」,「農場不翻身,決不下戰場」的氣概,制服高達千分之五的重鹽鹼地,在號稱「北大荒」的鐵板沙上連續三年糧棉雙超《綱要》,一九七三年糧食突破了千斤關,皮棉超過一百三,成為全場批林整風和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單位。三聯化學試劑廠在一個女青年的帶領下,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當年建廠,當年投產,當年盈利。近三年,十八個青年向國家提供了二十二萬多元積累,為辦好農場作出了貢獻。事實教育了我們,只要大膽使用新幹部,依靠革命青年是完全可以辦好農場的。
丟掉錯誤的觀點,幹部就站在面前。我們感到,從知識青年中培養、選拔幹部,是使幹部隊伍永葆朝氣蓬勃的重要保證,是關係到黨的事業後繼有人的大問題。近幾年來,我們培養青年幹部,抓了五個環節;一是創造學習的條件,不斷提高馬列主義水平,二是推上鬥爭第一線壓重擔子,增長才幹;三是堅持標準,考察路線鬥爭覺悟,四是及時總結經驗,運用典型引路;五是建立和健全培養、選拔幹部的必要制度。現在,全場有一百八十六名青年幹部,佔連隊以上幹部的百分之七十八。指揮農業生產的連長中,新幹部佔百分之九十。在從知識青年中選拔的新幹部中,還有一批朝氣蓬勃、獨當一面的女幹部,其中二名擔任了黨委委員,十名擔任支部副書記,六十三名擔任了副指導員、副連長。進場兩年左右的七O屆、七二屆畢業的知識青年中,也有二十二名積極分子被選拔到連隊領導班子中工作。我們還嚴格要求他們,針對部分青年幹部中存在的驕傲自滿、特殊化等問題,結合批林整風,及時舉辦各種學習班,積極開展思想鬥爭,提高廣大幹部的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和繼續革命的覺悟。
開展科學實驗,為革命學習技術
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引導廣大青年在無產階級政治統帥下,為革命學習生產技術,這是打好農場翻身仗的一個重要方面。
根據農場知識青年集中、隊伍經常變動的特點,指導生產必須「任務明確,要求具體,做出樣子,及時總結」。我們以舉辦學習班、召開現場會、舉辦科學知識講座、上技術課和走出去、請進來等方法,進行具體指導,提高栽培技術水平。還組織由幹部、技術員、老農和青年組成的生產技術指導小組,到各個連隊逐塊田進行指導,推廣先進技術。一九七三年,通過舉辦早稻育秧、植保、水漿管理等專題學習班,調整充實了群眾性的技術隊伍,幫助各個連隊順利地完成了全場四千畝早稻的育秧任務。
廣大青年為革命學習生產技術,實行科學種田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漲。許多連隊在政治夜校中開設了文化技術課,自己動手,油印了不少有關生產技術資料。四連青年學大寨、奪高產,做了大量的對比試驗,編寫了《農作物技術操作管理規程》,有的班組還搞了「考種」科學實驗活動。一些剛來場不久的七O屆、七二屆青年,也克服困難,認真鑽研,很快就學會了「考種」技術,精選了優良的水稻、棉花種子。一些由七O屆、七二屆青年組成的新連隊,一九七三年由於狠抓了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糧食畝產超千斤,棉花過《綱要》的好成績。
依靠革命青年,辦好國營農場中共前進農場委員會上海郊區農業學大寨(《上海郊區農業學大寨》編寫組 1974)本文由歷史方陣收集掃描整理,內容有刪減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