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上海郊區農場,依靠革命青年,辦好國營農場

2020-12-18 歷史方陣

我們前進農場建立於一九六三年。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依靠廣大革命青年,進一步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新高潮,開始改變了前進農場的後進面貌。

一九七三年,全場一萬三千畝糧田,常年畝產達到了一千零三十五斤,五千二百畝棉花,畝產一百一十三斤,糧棉單產比以前都翻了一番,實現了口糧、種子,飼料、食油和蔬菜「五自給」。養豬一萬一千多頭,比以前增長一倍。場辦工業產值達到七百二十八萬元,比一九七二年增長一點五倍。

轉變領導思想,依靠青年辦場

我們農場有一萬三千多名職工,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來自上海市區的知識青年,平均年齡不滿二十三歲。 一大批立志辦好國營農場的革命青年逐步成長。調動了廣大青年的革命積極性,生產就改變了面貌,糧棉都超過了《綱要》。一九七一年以來,連續三年「糧超千,棉過一百三」。一九七三年獲得了糧食一千四百多斤,棉花一百六十多斤的好收成。

造林連的青年,過去從來沒有種過棉花,在「種爭氣田、打翻身仗,辦好社會主義國營農場」的口號鼓舞下,敢想敢幹,一九七O年和一九七三年棉花畝產都超過了二百斤。

這些生動的事實,對我們的思想觸動很大。我們重溫了毛主席關於「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代尤其是這樣」的教導。通過學習,使我們認識到,並不是青年難弄,而是我們頭腦中有形上學的唯心觀點,對青年沒有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在思想認識提高後,我們加強了青年工作,發動和依靠青年來辦好農場。

以路線為綱,做細緻的思想工作

為了使廣大青年堅持走下鄉上山的道路,立志務農幹革命,我們組織青年學習毛主席《青年運動的方向》等光輝著作,總結自己在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上成長的體會,斷提高廣大青年識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能力。

我們經常對青年進行「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教育,提高廣大青年努力辦好國營農場的光榮感和責任感,樹立紮根農場幹革命的思想。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要群眾紮根,幹部就要紮根,要幹部紮根,黨委成員必須首先紮根。幾年來,經過不斷學習,黨委成員都安心了農場工作,下決心把農場辦好。同時,通過舉辦班以上幹部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培訓骨幹,帶動了全場。許多青年深有體會地說:「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一定要把一生交給黨安排,黨叫幹啥就幹啥。」當要抽調一批職工去支援工交戰線時,經過動員,辦學習班,提高了群眾的覺悟,大家你推我讓自願留在農場。十連青年指導員沈伯康在日記上寫道:「我這一輩子跟著毛主席辦好一件事,就是快快地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農業。」不少青年還向自己的親屬、朋友做宣傳工作,立志留場辦農業,堅持鄉村幹革命。

我們也注意做好後進青年的轉化工作。對後進青年進行耐心的教育幫助,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肯定他們好的方面,指出他們存在的缺點和問題,還舉辦學習班,進行憶苦思甜的階級教育,使許多後進青年有了很大轉變,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選拔新生力量,培養青年幹部

由於農場職工隊伍的不斷擴大,加上近兩年來又向各條戰線輸送了幾批幹部,因而農場幹部嚴重不足。一九七一年,連隊以上幹部就缺一百多名。

農場缺幹部,哪裡來?一種看法是:應該相信知識青年有能力自己管理自己,應該從青年中間挑選和培訓新幹部。

另一種看法是:向上級要幹部,他們擔心青年肩膀太嫩,挑不起重擔子。我們帶著這個問題,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在群眾鬥爭中產生的,是在革命大風大浪的鍛鍊中成長的」教導,分析了農場中的幹部情況。

全場國家幹部的平均年齡已達四十三歲,這與農場蓬勃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只有大膽地從青年中提拔新生力量,培養青年幹部,才能適應農場發展的需要。

客觀事實最有說服力,對我們的教育也最深刻。五七連隊的連幹部都是群眾鬥爭中產生的知識青年幹部。他們認真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把對青年的路線教育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模範地帶領連隊青年樹立「紮根農場幹一輩子革命」的決心,正確處理了革命與生產、政治與業務、精神與物質的辯證關係,以「流盡千噸汗,豁出命來幹」,「農場不翻身,決不下戰場」的氣概,制服高達千分之五的重鹽鹼地,在號稱「北大荒」的鐵板沙上連續三年糧棉雙超《綱要》,一九七三年糧食突破了千斤關,皮棉超過一百三,成為全場批林整風和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單位。三聯化學試劑廠在一個女青年的帶領下,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當年建廠,當年投產,當年盈利。近三年,十八個青年向國家提供了二十二萬多元積累,為辦好農場作出了貢獻。事實教育了我們,只要大膽使用新幹部,依靠革命青年是完全可以辦好農場的。

丟掉錯誤的觀點,幹部就站在面前。我們感到,從知識青年中培養、選拔幹部,是使幹部隊伍永葆朝氣蓬勃的重要保證,是關係到黨的事業後繼有人的大問題。近幾年來,我們培養青年幹部,抓了五個環節;一是創造學習的條件,不斷提高馬列主義水平,二是推上鬥爭第一線壓重擔子,增長才幹;三是堅持標準,考察路線鬥爭覺悟,四是及時總結經驗,運用典型引路;五是建立和健全培養、選拔幹部的必要制度。現在,全場有一百八十六名青年幹部,佔連隊以上幹部的百分之七十八。指揮農業生產的連長中,新幹部佔百分之九十。在從知識青年中選拔的新幹部中,還有一批朝氣蓬勃、獨當一面的女幹部,其中二名擔任了黨委委員,十名擔任支部副書記,六十三名擔任了副指導員、副連長。進場兩年左右的七O屆、七二屆畢業的知識青年中,也有二十二名積極分子被選拔到連隊領導班子中工作。我們還嚴格要求他們,針對部分青年幹部中存在的驕傲自滿、特殊化等問題,結合批林整風,及時舉辦各種學習班,積極開展思想鬥爭,提高廣大幹部的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和繼續革命的覺悟。

開展科學實驗,為革命學習技術

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引導廣大青年在無產階級政治統帥下,為革命學習生產技術,這是打好農場翻身仗的一個重要方面。

根據農場知識青年集中、隊伍經常變動的特點,指導生產必須「任務明確,要求具體,做出樣子,及時總結」。我們以舉辦學習班、召開現場會、舉辦科學知識講座、上技術課和走出去、請進來等方法,進行具體指導,提高栽培技術水平。還組織由幹部、技術員、老農和青年組成的生產技術指導小組,到各個連隊逐塊田進行指導,推廣先進技術。一九七三年,通過舉辦早稻育秧、植保、水漿管理等專題學習班,調整充實了群眾性的技術隊伍,幫助各個連隊順利地完成了全場四千畝早稻的育秧任務。

廣大青年為革命學習生產技術,實行科學種田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漲。許多連隊在政治夜校中開設了文化技術課,自己動手,油印了不少有關生產技術資料。四連青年學大寨、奪高產,做了大量的對比試驗,編寫了《農作物技術操作管理規程》,有的班組還搞了「考種」科學實驗活動。一些剛來場不久的七O屆、七二屆青年,也克服困難,認真鑽研,很快就學會了「考種」技術,精選了優良的水稻、棉花種子。一些由七O屆、七二屆青年組成的新連隊,一九七三年由於狠抓了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糧食畝產超千斤,棉花過《綱要》的好成績。

依靠革命青年,辦好國營農場中共前進農場委員會上海郊區農業學大寨(《上海郊區農業學大寨》編寫組 1974)本文由歷史方陣收集掃描整理,內容有刪減改動

相關焦點

  • 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場,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下)
    上海老底子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場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上海的國營農場都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圍墾灘涂創建的。1954年9月,建立的奉賢農場(今五四農場)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國營農場。
  • 18家國營農場,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那段難忘的歲月
    至1990年,農場總人口7250人,上海知青佔85%以上。10朝陽農場朝陽農場位於原南匯區境內東北部的國營農場,1990年總面積10.67平方公裡,計16000畝,總人口3154人,固定職工2183人,上海知識青年504人,佔23.1%。
  • 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場,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上)
    上海老底子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上海的國營農場都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圍墾灘涂創建的。1954年9月,建立的奉賢農場(今五四農場)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國營農場。
  • 國務院轉發關於儘快把國營農場辦成農工商聯合企業的座談紀要
    國務院轉發關於儘快把國營農場辦成農工商聯合企業的座談紀要國發〔1979〕183號各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把國營農場辦成農工商聯合企業,是辦好國營農場、加速農業現代化、逐步縮小三大差別的一項重大措施,也是解決城市副食品供應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為了把這件事情辦好,應先選擇一些國營農場進行試點,以便取得經驗,逐步推廣。試點的面要嚴格控制,不宜鋪得太寬。各省、市、自治區可以根據紀要精神作出本地區的具體實施方案和規定,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加以改進。
  • 與國營農場土地糾紛浮出水面
    大午集團位於在徐水城區西北部郊區,距離徐水城區7公裡,緊鄰榮烏高速出口。園區內有多個廠區分散布局,每個廠區周圍農田環繞,雙向四車道的公路連接各個廠區,公路沿途有食品產業園、預料場、家禽研究院、畜牧公司、寵物食品場等多家子公司。這是孫大午時隔17年後的第二次被抓。此前的2003年,孫大午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罪名被抓,孫大午最終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緩刑四年。
  • 朝鮮國營農場的生活,城裡人都比不上?
    但生活在國營農場裡的百姓,就另當別論了。在朝鮮期間,我們參觀了平壤近郊的一個國營農場。當我們旅遊大巴停在國營農場寬敞的馬路旁,我頓時被眼前的場景震撼了。一棟棟精緻鮮豔的農舍,整齊地排列開來。房子幾乎都是藍瓦白牆,屋頂都掛著太陽能板。朝鮮國營農場的房子,讓人賞心悅目。國營農場空氣很好,綠化很好。更值得一提的是,路況也很好。在朝鮮其他農村地區,很少見到水泥路。
  • 與國營農場土地糾紛浮出水面
    大午集團位於在徐水城區西北部郊區,距離徐水城區7公裡,緊鄰榮烏高速出口。園區內有多個廠區分散布局,每個廠區周圍農田環繞,雙向四車道的公路連接各個廠區,公路沿途有食品產業園、預料場、家禽研究院、畜牧公司、寵物食品場等多家子公司。這是孫大午時隔17年後的第二次被抓。
  • 結緣「不老莓」,上海農場知青尋覓不老夢
    東方網記者王一茗2月4日報導:流光一瞬,百年人生,青絲白髮太匆匆……  五十年前,豪情滿懷的上海知青,沿著革命前輩的腳步,來到農村,來到戈壁荒原,投身祖國農村邊疆建設的偉大事業,從此開啟不一樣的人生徵程。
  • 2020年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招聘人員3人簡章
    【導讀】廣西華圖 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僑農場發布:2020年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招聘人員3人簡章,更多關於2020南寧事業單位招聘,南寧教師招聘,南寧醫療衛生招聘的內容請關注廣西事業單位考試網,以及廣西華圖微信公眾號(gxhuatu)和2020廣西事業單位考試:788544395),獲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備考資料
  • 變身「網紅打卡地」,北京這些曾經的國營農場,不一樣了
    68萬畝耕地、5.4萬畝果園、4萬畝菜田、2萬畝養魚水面……在沙荒亂石、鹽鹼不毛之地和水庫淹沒區,北京郊區曾建起過一批國營農場,最多時達到16家。這些國營農場成為首都奶、禽、蛋、肉、菜、瓜、果的副食生產基地,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保障著北京「菜籃子」的供給安全。
  • 變身「網紅打卡地」,北京這些曾經的國營農場以全新形象亮相
    68萬畝耕地、5.4萬畝果園、4萬畝菜田、2萬畝養魚水面……在沙荒亂石、鹽鹼不毛之地和水庫淹沒區,北京郊區曾建起過一批國營農場,最多時達到16家。這些國營農場成為首都奶、禽、蛋、肉、菜、瓜、果的副食生產基地,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保障著北京「菜籃子」的供給安全。
  • 關於我市四家地方國營農場的現狀及改革建議
    國有農場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由於改革滯後,加之地理位置偏僻,現有的農場管理體制不科學,還是老一套,農場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創新性難以充分調動起來,農場對上難以負責,對下難以管理,工作難於開展,導致農場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國有經濟正逐步萎宿。(三)企業包袱沉重。
  • 5國營農場納入三亞城鄉統籌
    2008年6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於推進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農墾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原則。為此,三亞墾區將納入三亞市統一規劃和管理。  目前,三亞轄區內包括南田、南新、南島、立才、南濱5個國營農場。
  • 浩碩律師|收回國營農場給補償嗎?怎麼補呢?
    老李家承包的國營農場要被收回了,那麼收回國有農場要給補償嗎?怎麼給補償呢?國營農場也就是國有農場,採用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裝備,其經營方針是一業為主,多種經營,要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
  • 探秘上海農場 70年如何鹽鹼變良田
    江蘇大豐距離上海300多公裡,卻有著「北上海」之稱,這裡遠離黃浦江,卻與上海同氣共枝。70年前,1950年,新中國上海市首任市長陳毅親自籌劃領導,在江蘇省大豐縣建立了上海市行政區域外的第一個「飛地」墾區,上海農場由此登上歷史舞臺。
  • 安徽靈璧國營農場數千萬國有土地遭多次賤賣
    近日,正義網接到群眾舉報,安徽省靈璧縣轄區內的一家國營農場涉嫌低價轉賣國有土地,舉報人稱「這家農場的土地能賣到每畝30萬元左右,但在農場相關領導以每畝5萬元的價格賤賣,涉及的土地高達上百餘畝,國有資產流失數千萬元。」
  • 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迎來60歲生日
    原標題: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迎來60歲生日   農場面貌日新月異,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生活環境整潔優美,基礎設施完善健全,職工群眾安居樂業……昨日上午,廣西-東協經濟技術
  • 抓機遇謀發展 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實現華麗蛻變
    (廣西-東協經開區供圖)廣西新聞網南寧11月20日訊(通訊員 潘志安 常麗瑩)11月19日,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新聞發布會在南寧舉行。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聞發言人、管委會副主任雷明虎在會上介紹了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在農場綜合改革和產業發展、民生保障、城市建設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
  • 國營農場——一個即將遠去的名字,一個令北大荒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最近一段時間,一條"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已摘牌"的消息被迅速傳播開來,這條消息在很多人心裡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這意味著有著71年歷史的國營農場將成為歷史。走過漫長的光輝歷程,國營農場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所肩負的使命已經完成。它欣然將自己的一切交在了繼承者手中,義無反顧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過去的北大荒曾經是一個荒涼、寒冷又令人恐怖的地方。
  • 足足涉足5個鄉 神秘色彩十足超級體量的北京國營雙橋農場
    雙橋農場的前身是侵華日軍於1942年興辦的「偕行社軍用農場」,主要生產供應日軍的農副產品。1945年日軍投降後,農場被國民黨接收,改名為「勵志社雙橋農場」。北京和平解放後,農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財經部農業水利處接管,後改為國家農業部直接領導,定名「農業部國營雙橋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