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熊二
編輯/御姐
許多中國的傳統父母都秉持著孩子不打不罵不成器的觀念,認為對於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用棍棒加深孩子的對於錯誤做法的記憶力,起到以小敬大的效果。
所以許多中國的孩子都是在中國父母的打罵之下成長起來的,但是其實這種教育方式並不可取,並且家長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方式效率很低,而且還會帶一個很明顯的副作用就是:孩子越打越犟,越被家長打越不怕被打,有時候甚至是明知故犯,孩子就是要挑戰家長的威信和權威。
鄰居家從小就對孩子實施著棍棒教育,只要孩子在家的時候,;鄰居家就很少有安靜的時候,即使到了深夜,有時候也能夠聽見他家被孩子和父母鬧得雞飛狗跳。
最開始鄰居在孩子年紀還比較小的時候,打上孩子一頓,孩子能夠安靜好幾天,過後要是因為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吵鬧等情況又被爸媽打了,孩子最多安靜上半天,就又開始復原到之前的狀態。
甚至有時候,父母舉著棍子問孩子錯了沒有,孩子就是犟著說自己沒錯,不管父母怎麼打都不變,勢必要和父母僵持到最後。
面對鄰居家這樣經常發生的案例,我們可以知道孩子越來越犟、越來越不怕打的情況是因為家長錯誤的棍棒教育導致的,但是我們能夠完全否定棍棒教育嗎?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有時候孩子到了非常調皮的程度,還是需要藉助一定的外力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
不過孩子不能經常被打,也不能對孩子打得太過分,否則這樣不僅不能對孩子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都造成巨大的傷害,這需要家長對教育懲罰孩子掌握一個合適的度,我們先來看看如果這個度超過了,會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1,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幾乎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而父母對於孩子的態度就決定了孩子的安全感的程度,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有打罵的行為,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關愛和認可,或造成孩子內心安全感的缺失。
在孩子缺少安全感的情況下,做事容易沒有自信和小心翼翼,長久以來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長大以後可能會形成自卑的性格。
2,使孩子和父母之間充滿了距離和隔閡
本來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可以無條件信任和依賴的存在,但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懲罰過於嚴重,會導致孩子對父母形成一種恐懼心理,不僅無法對父母有依戀之情,還會慢慢得產生想要遠離的心理。
而這時候親子之間的感情就脆弱、容易面臨破碎的風險,而這種不良的親子關係也容易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患上心理疾病。
3,孩子的容易產生暴力傾向
都知道父母就是孩子的學習模板,孩子會對父母的行為進行無意識的模仿,所以如果父母對孩子採用的是經常打罵的態度,那麼會讓孩子以為所有事情都是可以通過這種暴力的手段進行解決的,而且孩子也很從父母這裡學到對事情別的處理方式,所以孩子在解決事情的時候,就會也開始使用這種暴力的行為,養成孩子的暴力傾向。
對於父母盲目和沒有規則就對孩子進行打罵行為是弊大於利的,並不利於對孩子日後的進一步教育,也不能夠促進孩子的成長,那麼父母要怎樣才能夠正確的&34;孩子呢?
1、打孩子要分清年齡段,2歲前和6歲後的孩子不能打
家長不能對2歲前的孩子隨意打罵是因為,孩子2歲前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對外界和對自我的認識,也還沒有完整的是非觀念,這時候孩子並不知道做的事情屬於對還是錯,只是出於自己的生理本能和個人喜好。
所以父母如果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打罵不僅不能夠對孩子起到教育作用,還對讓孩子幼小的內心造成心理陰影。
而6歲之後的孩子已經有了明顯的自我意識和自尊心,如果這時候父母對孩子進行打罵,只會引起孩子叛逆心理的養成,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離。
2、打孩子時,要讓孩子知道被打的原因
父母打孩子時,要明確的告訴孩子,他是因為做錯了什麼事情而被打的,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因為什麼錯誤的行為被打了,這樣才能夠讓這種教育起到他應有的教育意義。
如果孩子只是被打了,卻不了解事情背後發生的原由,那麼這對孩子來說就是無效的懲罰,孩子只會覺得自己被打了,卻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
3、父母要端正好自己的心態
有時候父母打孩子並不是想通過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而是因為孩子的某些錯誤行為讓家長覺得很生氣,所以主要想通過打孩子來發洩自己心中的怒火。
也有一些父母在一開始打孩子的時候是想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是可能因為後面孩子哭泣或者不服管教的行為激發了家長內心的憤怒,從而演變為家長
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誇美紐斯
有時候對孩子單純的打罵是沒有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重點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了,才能夠對孩子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否則只會導致孩子越打越犟的情況。
孩子是很有靈性的,他能夠感知你的心情,你是為了教育孩子還是為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孩子都能夠感覺得出來,所以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要擺正心態,用對的心態教育孩子,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打罵,而是那份打&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