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運河奔流千裡的水路,也是傳唱千年的戲路。
大運河的通航,為南北戲曲藝人的交流提供了便捷,藝人們在為運河沿岸的百姓送去歡樂的同時,也在沿岸的城市鄉村播撒了戲曲的種子。
在這個意義上說,大運河是中國戲曲的母親河。
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拱墅區成為「南腔北調匯聚地」,湧現了一批又一批馳名的作家、作品、演員、戲曲班社和理論專著,為中國戲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近年來,戲曲名人工作室相繼落戶拱墅,運河大劇院及眾多特色小劇場沿河而開,拱墅已成為運河沿線戲曲文化繁榮振興的重要基地。
今年6月,全省首條「大運河戲曲驛站廊道」落戶大運河畔,「戲曲運河」正逐步成為拱墅的一張文化旅遊「金名片」。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作為「戲曲驛站廊道」成員單位之一的榮華戲園,了解這個百年古戲臺的前世與今生。
拱宸橋一帶自古繁華,憑藉運河的水上交通之便,吸引了京、津、滬等地的名角接踵而至,造就了清末至民國期間,名伶匯聚、茶園競開的盛況。
▲茶園
時光倒退到一百多年前,拱宸橋畔的戲園也稱茶園。其中,榮華茶園、天仙茶園和陽春茶園並稱為杭州三大茶園。當時,周信芳、譚鑫培、蓋叫天等京劇名伶都曾在這一帶獻藝。這裡成為戲迷愛好者的集聚地,有過杭州「小上海」之譽。
▲蓋叫天演出情景
喝茶聽戲,拱宸橋東的榮華茶園,可算是當時的娛樂中心。每到傍晚,榮華茶園裡燈火通明,戲館門口,車馬雲集,「長衫人」進進出出,絡繹不絕。
而今,榮華戲園洗盡鉛華,又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前世
榮華茶園建於清光緒二十年間(1894年),是繼天仙茶園之後,在拱宸橋東建造的又一家演戲茶園。來此演出的多為上海名班中的京劇藝人,名氣最大的,當屬譚鑫培。
▲清末榮華茶園戲單
1904年,已有「伶界大王」之譽的譚鑫培,乘船從京杭運河入杭時,就曾在榮華茶園連演數日,場場爆滿。
▲譚鑫培
隨後,「超等名角」海棠紅、霜州紅都在榮華茶園演出過《九龍山》《御果園》《汴梁圖》《牧羊卷》等劇目。
1910年,越劇第一副小歌班第一次進入城市演出,應榮華茶園老闆相邀,進茶園演出,甚是受歡迎。這也是越劇第一次進中等城市戲院演出,此後流傳到上海一炮而紅。
一時間,大師們從杭州走紅,杭劇、紹劇、小熱昏、隔壁戲、越劇等都在杭州飛速發展,運河邊匯集了眾多名伶。
1925年,榮華茶園改為榮華大戲院兼放電影,成為杭州首家電影院。
後來,戰火紛飛,這幾個大茶園漸漸沒落。1949年,榮華茶園改成了國益戲園,繼續演出戲曲。
3年後,杭州第一棉紡織廠、浙江麻紡廠、華豐造紙廠等企業集資,將國益戲園翻新改建成了大眾戲園。之後,這裡既放電影,也演出戲曲,也從原來的只容納上百人,變成了可容納上千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拱宸橋,僅大馬路、二馬路、裡馬路三處地方,卻先後有過兼唱戲的茶園七八家之多,每到傍晚,三條馬路上車來車往,人群摩肩接踵。
武林門以南「城裡頭」歡喜看戲的杭州人,都要討黃包車趕到拱宸橋去,還有少許從西興划船過江來的。北邊的則遠到許村、塘栖、湖州,甚至有從蘇州坐小火輪來看戲的。
當時的榮華茶園已經改名為「大眾電影院」,依舊是最受歡迎的地方之一。
▲大眾電影院
今生
如今,茶園已無處可尋,但在運河廣場的西南端,你能看到一個烏瓦磚牆的院子,院門口寫著「榮華茶園遺址」,從碑文中,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
現在,這座建築名為「榮華戲園」。
1997年拱宸橋地區舊城改造,至2006年運河文化廣場竣工,在拱宸橋東、榮華茶園遺址上,建起了一座南戲樓,在徵集了運河邊老戲迷的意願後,南戲樓以「榮華戲園」之名對外開張。
▲夜幕下的榮華戲園
現在的榮華戲園,極大地還原了當時的茶園韻味。比如說,當時的茶園一般容納100多人,現在的榮華戲園也只有150個座位。又比如,當時的茶園多有天井,觀眾露天觀看,現在的榮華戲園也是一樣的情景。
推開門扉,北邊是戲臺子,南邊是兩層的茶樓,中間一層層的臺階上,是一排排的長板凳。
古香古色的老戲臺上,仿若下一刻就有名伶登臺獻藝:桃腮粉面的生旦大角、披紅掛綠的淨末行家,踩著曲點,便扭著臺步走出來了……
到榮華戲園看戲,不用門票。
是的,作為拱宸橋畔唯一的百年古戲臺,榮華戲園又帶著戲曲回來了。
榮華戲園每年有超過100場的公益戲劇演出,平均一周2場。雖然今年上半年因疫情而暫停了,但從國慶開始,免費演出又逐步恢復了。
▲10月10日,榮華戲園義演現場。
戲曲驛站
作為大運河文旅融合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打造大運河戲曲驛站廊道,創作重現以榮華戲園為代表的老戲臺戲曲歷史劇」被寫進2020年杭州市拱墅區政府工作報告。
6月11日,浙江省「大運河戲曲驛站廊道」正式啟動。作為戲曲驛站廊道成員單位之一,榮華戲園自覺承擔起了滿足廣大市民的戲曲文化需求的任務。
▲2020年6月11日,浙江省「大運河戲曲驛站廊道」啟動儀式在榮華戲園舉行。
如今的榮華戲園由專業演出機構來運營,現任班主竺建平、掌柜周何,兩人是十多年的老友,也是四十多年的戲曲愛好者。
竺建平說,他們有一支專業的駐場越劇團,叫大來越藝社,一共有三四十位演員。同時,利用豐富戲曲資源,組織不同劇種的表演團體來登臺獻藝,比如,梅花獎得主謝群英、趙志剛、陳雪萍、華渭強、王杭娟、陳曉紅、張小君,流派名家廖琪瑛、葉惠萍等數十位藝術家都曾到榮華戲園公益義演。
迄今為止,榮華戲園已經免費向全民開放義演130餘場次,設計150個座席的戲園常常湧入五六百觀眾,「最讓我感動的是,每當鑼鼓響起,有很多來自附近的杭師附屬醫院的病患,不惜讓家人推著輪椅,大費周章地來戲園裡看戲。」憶起此景,竺建平更堅定了義演惠民的初心。
除了「請進來」,榮華戲園還通過「走出去」,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這座百年古戲臺。
「今年我們有20餘場『送戲下基層』表演,從8月底開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在居民家門口舉辦戲曲惠民活動的同時,榮華戲園正在創作一部名為《榮華·越劇印象》的大型越劇精品秀。
據介紹,《榮華·越劇印象》力求重現越劇不同時期的「老腔老調」,並植入運河故事,呈現越劇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
「這部劇計劃在今年春節之前推出試演,屆時,乘著京杭大運河,我們也將它送往全國各地。這不正是大運河文化帶的一種具象嗎?」竺建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