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證候分類綱目-太陽變證-表證-寒風閉熱

2021-02-22 姚梅齡工作室

「太陽之上,寒氣主之」(《素問·天元正紀大論》),所以,與太陽主氣寒氣相一致的寒邪或寒風之邪,以及寒水(因為水之氣亦為寒)所致太陽證,即為太陽主證。除此以外,當視為太陽變證。

太陽變證,其產生的原因有二:一、太陽經因寒邪以及寒風之邪以外的其它邪氣所傷,形成了太陽寒證及寒風證之外的其他證(例如太陽風溫證、太陽風溼證、太陽中暍、熱結膀胱等);二為太陽傷寒證與中風證的病因發生了變化(如寒化熱),或風寒兼挾了它種病因(如寒閉熱),亦可形成太陽經的變證。

邪犯太陽之表的變證,為太陽變證表證;邪犯太陽之裡的變證,為太陽變證裡證;除此以外,還有太陽表裡相兼的變證。

 

表證-寒風閉熱

 

太陽風寒表證,因被寒邪鬱遏的衛陽與風寒之邪相爭,才導致發熱一症出現。若衛陽鬱遏過甚或太久,則鬱陽可以化熱,成為熱邪;若化熱後太陽之表的風寒仍未解,則可導致太陽寒邪閉熱或寒風閉熱的證候。從臨床上看,太陽寒風閉熱證是一類非常常見的病變。

在《傷寒論》中,對於風寒之邪傷太陽之表是如何形成太陽寒風閉熱證的,有較多的臨床客觀記載;對於寒風閉熱程度的輕重不同以及各種不同的具體情況,亦有較細微的描述,並分別制定了治療護理方法。

雖然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寒風閉熱的重證——大青龍湯證是表裡同病,不是單純的太陽表證,但考慮到以下問題的存在,故仍將大青龍湯證放置於「太陽變證表證」中加以討論:

第一.大青龍湯證的熱邪,系因太陽表寒閉遏陽氣過甚,鬱陽所化之熱。欲解此熱,首先必須以辛溫重劑宣發表寒以開其閉,寒涼之品在方中僅屬其次,用量不能過重。故本證的癥結,在於表寒閉遏。

第二.從大青龍湯的現症亦可看出,其大量症狀屬寒邪閉表的重症,內熱所致煩躁雖不輕,然僅具一症,表裡相較,表遠重於裡。

第三.「太陽之氣出入於心胸」,大青龍湯的內熱屬於鬱閉於心胸地帶之熱,仍未脫離太陽經氣表裡出入的地帶。

第四.與大青龍湯證同屬太陽表寒閉熱的其他病變,有的屬熱邪閉遏於經脈之中者,亦未脫離「表熱」範疇,故一併列於「太陽變證表證」討論。

【相關原文】

1.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炙甘草二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研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38)

2. 太陽病二日,反躁……(112)

3.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甘草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二銖(切)  大棗四枚(擘)  麻黃十八銖(去節)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七味,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方。( 27)

4.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46)

5.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54)

6.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緊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 56)

7.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24)

8.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47)

9. 太陽病,下之……脈緊者,必咽痛……脈細數者,頭痛未止……(143)

附1. 太陽中風,……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8)

附2.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39)

附3.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3)

【原文詞解】

1. 第38條的「煩躁」,煩為心神不安,躁則影響到了體態而有躁動。煩躁並稱,意指此時患者不僅感到心煩,而且是心煩的程度較重,甚至同時影響到身體不安而時或躁動。

2. 第46條「目瞑」指閉目懶睜,不喜強光。

3. 第46條「衄」是指鼻衄。

4. 第46條「陽氣重」,是指衛陽為寒所鬱過甚或太久,陽鬱化熱的病機。

5. 第39條「乍有輕時」,指身重偶爾有所減輕。

【臨床現症】

1.表寒閉熱重證

主症:發熱惡寒與頭身疼痛均較顯著突出,不汗出而煩躁不安,脈浮緊。

或現症:此證有初起即表寒諸證與煩躁同現者,亦有起病第二日以後始兼現煩躁者;或兼現咽痛。

2.表寒閉熱輕證

主症:惡寒發熱、寒少(輕)熱多(重),不汗出而鬱郁微煩,口微渴,尿黃,脈浮略數。

或現症:偶有汗出,然汗出不徹;或太陽表寒證數日、甚至八九日不解,服麻黃湯等辛溫劑之後,表寒引起的惡寒等症微減,然反增現心煩,目畏光而欲瞑,甚至鼻衄色紅者。

3. 寒風閉表、經脈鬱熱證

現症:具備太陽中風桂枝湯證的現症,服桂枝湯後,寒熱不解而反煩,頭痛不已而脈數者;或太陽傷寒表證,服辛溫發汗劑後病症已除,半日左右後復現寒熱,且心微煩、脈浮數者。

【病因病機】

風為百病之長,善挾它氣為病,故風邪為病,可挾寒邪;反之外寒傷人,亦常挾風邪。風邪與寒邪兼挾致病,有偏重於風者,有偏重於寒者;偏重於風者,病因為「風寒」,太陽表證中的桂枝湯證的病因,即屬此類;偏重於寒者,病因為「寒風」,太陽表證中的麻黃湯證的病因,即屬此類。統言之,《傷寒論》中的「中風」與「傷寒」,均指風寒之邪而各有偏重而已。《論》中38條大青龍湯證之「太陽中風」,亦為風寒致病,然其卻屬寒偏重者,故其現症為惡寒、身痛、脈浮緊而不汗出等一派寒邪閉表的重症。

太陽寒風閉熱證的形成機理,緣於寒風閉表。寒風閉表,則衛陽被遏,陽鬱化熱而閉表之寒未除,即可形成寒風閉熱之證。在寒風閉熱證的形成過程中,有因寒閉太甚,鬱陽太過,陽即化熱,原發即為寒風閉熱證者(如38條);有寒閉太久,失治移時,陽鬱過久而化熱者(如46條);有寒雖閉表,而鬱陽化熱不易察覺,致使醫者用藥過溫,或誤用火灸之法,反助其化熱者(如24條)等等。

1. 表寒閉熱重證:其症現發熱惡寒、脈浮,可知其有寒風犯表;從其頭痛身疼顯著而脈緊,即使煩熱而仍不汗出,可知其寒邪閉表甚重;以上現症不但同於麻黃湯證,且其顯著突出的程度更有甚於麻黃湯證的寒邪閉表的現症,再參考大青龍湯的麻黃用量是麻黃湯的兩倍,可見其表寒閉遏的程度超過了一般的麻黃湯證;患者因「煩」而兼「躁」,可知其熱邪內鬱的程度不輕;至於咽痛,亦為鬱熱上攻所致。因此此證為表寒閉熱之重證。

2. 表寒閉熱的輕證:發熱惡寒而脈浮,知其風寒犯表;不汗出或汗出不徹,知其寒閉於表;然熱多寒少,又可見其陽氣出表與寒爭之勢不弱而彰顯,故可推知其寒邪閉表與鬱陽之勢均不重;正因陽氣內鬱不重,故其內熱亦輕,則心煩亦不顯著,至多鬱郁微煩而已;若其熱循經上衝,則目畏光而欲瞑;火熱上衝傷及陽絡,又可致鼻衄;其脈略數,亦為輕度鬱熱所致;再結合《傷寒論》對此證選用的桂枝二越婢一湯來看,其所用之藥與大青龍湯雖僅有一味之差(本方有芍藥,大青龍湯無芍藥而多一味杏仁),但用量卻遠較大青龍湯為小,若將發表與清裡的主藥來比較:本方麻黃用量僅為大青龍湯的八分之一,桂枝用量僅為三分之一強,石膏用量亦遠小於大青龍湯,這就從另一方面證實了本證之表寒及鬱熱均較輕。從筆者所居的江南地區的發病情況來看,臨床上此類表寒閉熱的輕證遠較表寒閉熱的重證為多。

3. 寒風閉表、經脈鬱熱證:患者寒熱不解或寒熱暫解而復現者,知其寒風仍閉於表;心煩脈數,則又知尚有鬱熱;從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採用「先刺風池風府」的治法,推論其是針對經脈鬱熱的刺法,進而推論其熱鬱於經脈之中。

【鑑別診斷】

大青龍湯證是寒風閉熱的典型病症,與麻黃湯證比較,都具備寒風閉表的機理,均會出現惡寒發熱、無汗、身痛、脈浮緊等症,鑑別點在於大青龍湯證還存在閉熱的病機,典型表現是煩躁,麻黃湯證則無煩躁。

大青龍湯證與桂二越一湯證同屬寒風閉熱,但兩者輕重不同:大青龍湯證寒邪閉表的程度與熱鬱於內的程度更重,因而煩躁亦重,並伴有惡寒、無汗、身疼、脈緊等寒閉的現象特別突出;桂二越一湯證寒閉較輕,故其上述大青龍湯證的寒邪閉表諸症均不突出,同時其煩躁亦輕,因為表寒輕則所閉之熱易於外達,故發熱重於惡寒而內煩反不自覺,故原文27條未提及煩躁一症。

表寒閉熱症與表裡俱熱證,均可出現發熱、煩躁、脈數,二者的鑑別主要在於:第一.前者發熱的同時必惡寒,且無汗;後者則但熱不寒,且自汗出。第二.二者雖均有煩躁,且均由熱邪所致,但前者的熱是因寒閉所致,故寒邪閉表越重則內熱越重,反應在症狀上則為惡寒越重,煩躁越甚;而後者屬表裡俱熱,故其身熱越甚則煩躁越甚。

桂枝二越婢一湯證與《傷寒論》23條(見【相關原文】附3)均可出現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而前者為表寒閉熱,必須用藥;後者卻為即將痊癒,或可不治,或當其「面色反有熱色」時才用純辛溫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二者如何鑑別?前者往往有鬱郁微煩、脈數,亦常有口渴尿黃等症;即將痊癒的熱多寒少之表證,不但無上述熱症,且脈緩,故可鑑別;桂枝麻黃各半湯證雖可面紅,甚至脈亦浮數,然其必無心煩尿黃之症,口渴亦不明顯,亦可鑑別。

【治療方法】

1. 治法:發散表寒,兼清裡熱

2. 方藥:

(1) 表寒閉熱重證:大青龍湯

麻黃10-15g  桂枝6-10g  炙甘草6g  杏仁10g  生薑3片  大棗5枚  石膏10-30g。

(2) 表寒閉熱輕證: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3-5g  白芍3-5g  炙甘草6g  麻黃3-5g  生薑3片  大棗5枚  石膏10g。

(3) 寒風閉表、經脈鬱熱證:先刺風池、風府以洩經脈之熱,再與桂枝湯以解表寒。

3. 宜忌:

(1) 藥後靜臥,取微汗,避風。一服汗出者,停後服;汗出多者,溫粉撲之。否則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

(2) 在臨床中,若我們預測表寒閉熱證有可能鼻衄者,則應在鼻衄之前即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等藥,不必等待其鼻衄後用藥。

(3) 禁忌同麻黃湯證「禁忌」。

(4) 若脈微而弱,汗出惡風者,則不屬寒風閉熱,而屬表虛證,禁用大青龍湯,亦不宜用桂二越一湯。

【預後轉歸】

1. 根據原文46、47、54條,寒風閉表,鬱陽化熱證,由於失治或發熱較重而致鼻衄者,均系因衛陽為寒閉而化熱所致;若自衄者,寒熱之邪可能隨衄而解,病歸自愈。

2. 表寒閉熱證在服大青龍湯後,若脈緊除而轉為脈浮緩,身痛消失,但轉而感到有時身重,同時又無汗大出,且無惡寒加重、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及脈沉微的少陰虛寒證者,這是由於經過大青龍湯發散表寒、兼清裡熱的治療之後,雖然表寒裡熱均除,但因發汗稍過,體表氣津暫時不足所致。此時的身重,只須少與秦艽、白芍、生甘草之類微和之。

3. 寒風閉熱證,寒從熱化,且病由太陽傳入陽明者,當參照陽明病治之。

姚荷生 原撰    整理:伍炳彩 姚梅齡

相關焦點

  • 【郝萬山教授講傷寒】太陽病的證候分類和治法(文末送郝萬山籤名書)
    對於說是太陽表證也罷,後世醫家把它叫做太陽經證也罷,基本上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有汗的,一類是無汗的。因為太陽主表而統營衛,它是管理汗孔開合、調節體溫的,所以太陽被風寒邪氣所傷,它管理汗孔開合這種功能受到了影響,有的時候汗了開而不合就表現為有汗,有的時候汗了閉而不開,就表現為無汗。有汗的把它叫做太陽中風證,無汗的把它叫做太陽傷寒證。
  • 狹義傷寒太陽表證與溫病衛分證淺談
    狹義傷寒太陽表證與溫病衛分證淺談 狹義傷寒有中風,中寒之分,風寒之邪侵人由表而入,表為太陽,太陽本寒標陽,中寒則同氣相求,寒邪由表而侵入,如傷寒論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如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 醫論│《傷寒論》六經中風表證證治分類舉例
    本文通過對六經中風表證的機理進行初步探討,並例舉其證治特點,從而達到深刻領悟《傷寒論》六經辨證精髓之目的,為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提供參考。關鍵字:傷寒論;六經;中風;證治方證首見《傷寒論》,原文為:「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 《傷寒論》中,發汗的方法有11種
    《傷寒論》汗法十一則淺析汗法是中醫八法之一,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表證。《傷寒論》中以陰陽六經辨證論治,太陽為諸經之藩籬,太陽病是邪在表,以發汗解表為正法,故治則中推汗法為首法,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 傷寒太陽病表證,因證候有中風表虛和傷寒表實之分,故治療太陽病同一汗法,有解肌發汗法和開腠發汗法之別,是《傷寒論》汗法中的兩種代表方法。
  • 外感病的初期都是「表證」嗎?「表證」又是什麼意思呢?
    中醫愛好者:★★★★★(表證的概念可以無限擴大嗎?)非醫夥伴們:☆☆☆☆☆(純中醫理論探討,可能在您看來,沒有太多的幫助)表證,是中醫學中最常見的概念,這一概念來源於張仲景的《傷寒論》。在《傷寒論》中,表證指的是太陽病,即外感寒邪的初期,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提綱,在此基礎上根據是否出汗區分為太陽中風的桂枝湯證和太陽傷寒的麻黃湯證。在《傷寒論》中,表證的概念是明確而規範的。
  • 對「太陽表證」治法與運用的思考 | 附醫案三則
    對「太陽表證」治法與運用的思考作者/徐懷書根據安排,今天,我匯報一下對太陽表證治法與運用的思考,不妥之處請師父和各位批評指正。太陽病,是傷寒初期的表證階段。此定義有兩個要點,一是病理階段是初期,即傷寒的開始階段,二是證候性質屬於表證。太陽表證的基本特點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其證候類型,一是衛強營弱的太陽中風證,二是衛閉營鬱的太陽傷寒證,三是熱多寒少如瘧狀的表鬱輕證。由於其基本病機屬於寒邪束表,導致營衛不和,故其治療大法均為辛溫表散,方用麻桂之屬,或解肌祛風,或發汗解表。
  • 論傷寒辨證的十大關係
    少陰病的四逆輩為寒化證,而黃連阿膠湯證、豬苓湯證則是熱化證。厥陰病的吳茱萸湯證、當歸四逆湯證為寒證,而「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的熱厥則為熱證。應當指出,邪入厥陰,當以手厥陰心包的神昏譫語和足厥陰肝經的瘛.發痙見症為是,其中主要為熱閉心包與熱甚動風。
  • 郝萬山講《傷寒論》:結胸證(1)
    我們前幾次課講的是太陽變證的辨證論治舉例。  所謂太陽變證我們已經說過多次,就是太陽病失治或者誤治以後,使臨床證候發生了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能夠用六經正名來命名的,我們通通地把它叫做太陽變證。  從我們學過的內容來看,學到了熱證、虛證、寒證。虛寒證中從心陽虛,到脾虛,到腎陽虛,我們都學過了,最後到陰陽兩虛。從我們所學的這些變證的治療來看,我們發現其中許多就是雜病。
  • 郝萬山講《傷寒論》:大柴胡湯
    就《傷寒論》來說,小柴胡湯的適應證除了治療少陽膽腑、少陽經腑受邪,樞機不利的證候以外,還可以治療少陽兼有太陽的不和,可以治療少陽兼有陽明的鬱熱,或者兼有陽明的不大便,也可以治療三陽同病,還可以治療陽微結等等。由於小柴胡湯這張方子它的適應證,我們在後面的一些篇章裡還會涉及到,所以我們在這裡不再作更多的總結和複習。
  • 傷寒論第30講結胸證
    我們前幾次課講的是太陽變證的辨證論治舉例。    所謂太陽變證我們已經說過多次,就是太陽病失治或者誤治以後,使臨床證候發生了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能夠用六經正名來命名的,我們通通地把它叫做太陽變證。    從我們學過的內容來看,學到了熱證、虛證、寒證。虛寒證中從心陽虛,到脾虛,到腎陽虛,我們都學過了,最後到陰陽兩虛。
  • 我眼中的傷寒論三
    傷寒論全文太陽證佔篇幅幾乎一半,原因在於傷寒論主要探討的六淫之邪犯表而引起的各類本證,兼證和並證。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太陽。太陽主表,主肺衛,司營衛,而風寒主要侵襲的是體表,風熱主要侵襲的是肺系及體表,溼邪則如影隨行,跟隨其他外邪一起襲表,分辯的依據主要是喉管是否紅痛,有紅痛的為風熱,身重的為溼邪,惡寒,脈浮,頭項強痛是太陽證的基本特徵。傷寒論和後世醫家對太陽證有很多研究,對於太陽經本證,一般採用下列方劑,再通過兼證加減。
  • 學好傷寒論,再問人間病!
    老師說:人人都有表證的長期攜帶 仲景《傷寒論》中,太陽篇佔據一百七十八條,其餘篇章中都有表證的論述,這是為何?仲景為何以「傷寒」立論?究竟何為傷寒? 足太陽膀胱經在人體多麼重要,生也膀胱,死也膀胱,生死都在膀胱,仲景六經辯證,第一**就是太陽膀胱經,開卷就是太陽病。」 太陽病大論 膀胱經和太陽病是貫穿傷寒六經的兩條紅線,醫生應該在這之中尋找診斷和治療,輾轉騰挪不離此兩條大綱,切勿捨近求遠。
  • 王四進老師講傷寒論-66
    病位裡面還包括上中下三焦,營衛氣血,在陽明經上就有氣血了,太陽經是營氣衛氣,陽明氣分燥熱 ,陽明是多氣多血,陽明熱了以後氣分就會影響到血,所以傷寒論有營衛氣血辯證,溫病是衛氣營血,由衛轉到氣由氣轉到營,再由營轉到血。傷寒論病理改變產生了瘀血、水飲、痰飲、食,這些東西化寒化熱多了就是毒。病性就是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 《傷寒論》398條條文白話版整理完畢,中醫必學!
    編輯:小藥童 寫於適合遛彎的北京 ▍全文共14190字,預計閱讀時間36分鐘 白話版傷寒論
  • 田合祿五運六氣解讀《傷寒論》之太陽病分三篇意義
    現在的《傷寒論》教材都把太陽病解釋為太陽經證、腑證、或本證、兼證、變證等,目前筆者未見注家或經方家論及太陽病為何分三篇,田合祿老師認為,只有明白了五運六氣和張仲景的寫作大綱
  • 【古籍】傷寒全生集
    如少陰經陶氏立四大證候:一寒邪直中少陰,初起即有畏寒、肢厥、吐瀉、脈沉細無力的四逆湯證。二虛陽伏陰之證,有身熱面赤、足冷煩躁、欲飲不能飲、欲揭衣被、脈數大無力的白通湯證。三本經自受標本同病,初起有身熱足冷、脈沉的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四熱邪傳入少陰,是舌幹口燥、譫語發渴、大便不通的承氣湯證。其他五經陶氏也立足證候進行論述。
  • 郝萬山講傷寒論 逐字稿 08 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我們今天接著講太陽病的分類的第二個徵候-太陽傷寒原文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上述的症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是個寒邪閉表,衛閉營鬱的症候,衛閉,衛陽被閉鬱,它的臨床特徵,一個是衛鬱以後出現的發熱,一個是衛閉以後表現的無汗,在這一條裡沒有提無汗這個症狀,而在第35條裡提到了「無汗而喘」,這叫詳細於後而略於前,在《傷寒論》中經常有這種情況,或者詳於前而略於後,或者詳於後而略於前。
  •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傷寒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整體觀念和氣化一元論而衍化為陰陽,陰陽之中又分為三陰三陽經,即所謂六經,包括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傷寒論》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充實發展起來,但兩者又有所不同。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一說足太陽就是指的膀胱經和膀胱腑。一說足陽明就是指的陽明胃腑和陽明大腸經,它是個生理的概念。但是到了《傷寒論》中就不同了,《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它是一個病證的概念,是一個病理的概念。它包括了病位的含義,病性的含義,以至病勢的含義。那麼隨後我們談到了六經病的傳經。邪氣由一經進入另一經,臨床證候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我們就把它叫做傳經。
  • 《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至於少陰,太陽從本從標的道理,因為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兩經的特點是「標本異氣」難求一致,不能歸於一方。所以就有或從本,或從標的兩種證情先後出現。        結合《傷寒論》的太陽病而論:「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        「必惡寒」,言「惡寒」在發熱之先。根據臨床觀察,即病者,必先惡寒,不即病者,則多見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