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之上,寒氣主之」(《素問·天元正紀大論》),所以,與太陽主氣寒氣相一致的寒邪或寒風之邪,以及寒水(因為水之氣亦為寒)所致太陽證,即為太陽主證。除此以外,當視為太陽變證。
太陽變證,其產生的原因有二:一、太陽經因寒邪以及寒風之邪以外的其它邪氣所傷,形成了太陽寒證及寒風證之外的其他證(例如太陽風溫證、太陽風溼證、太陽中暍、熱結膀胱等);二為太陽傷寒證與中風證的病因發生了變化(如寒化熱),或風寒兼挾了它種病因(如寒閉熱),亦可形成太陽經的變證。
邪犯太陽之表的變證,為太陽變證表證;邪犯太陽之裡的變證,為太陽變證裡證;除此以外,還有太陽表裡相兼的變證。
表證-寒風閉熱
太陽風寒表證,因被寒邪鬱遏的衛陽與風寒之邪相爭,才導致發熱一症出現。若衛陽鬱遏過甚或太久,則鬱陽可以化熱,成為熱邪;若化熱後太陽之表的風寒仍未解,則可導致太陽寒邪閉熱或寒風閉熱的證候。從臨床上看,太陽寒風閉熱證是一類非常常見的病變。
在《傷寒論》中,對於風寒之邪傷太陽之表是如何形成太陽寒風閉熱證的,有較多的臨床客觀記載;對於寒風閉熱程度的輕重不同以及各種不同的具體情況,亦有較細微的描述,並分別制定了治療護理方法。
雖然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寒風閉熱的重證——大青龍湯證是表裡同病,不是單純的太陽表證,但考慮到以下問題的存在,故仍將大青龍湯證放置於「太陽變證表證」中加以討論:
第一.大青龍湯證的熱邪,系因太陽表寒閉遏陽氣過甚,鬱陽所化之熱。欲解此熱,首先必須以辛溫重劑宣發表寒以開其閉,寒涼之品在方中僅屬其次,用量不能過重。故本證的癥結,在於表寒閉遏。
第二.從大青龍湯的現症亦可看出,其大量症狀屬寒邪閉表的重症,內熱所致煩躁雖不輕,然僅具一症,表裡相較,表遠重於裡。
第三.「太陽之氣出入於心胸」,大青龍湯的內熱屬於鬱閉於心胸地帶之熱,仍未脫離太陽經氣表裡出入的地帶。
第四.與大青龍湯證同屬太陽表寒閉熱的其他病變,有的屬熱邪閉遏於經脈之中者,亦未脫離「表熱」範疇,故一併列於「太陽變證表證」討論。
【相關原文】
1.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炙甘草二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研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38)
2. 太陽病二日,反躁……(112)
3.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甘草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二銖(切) 大棗四枚(擘) 麻黃十八銖(去節)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七味,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方。( 27)
4.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46)
5.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54)
6.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緊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 56)
7.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24)
8.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47)
9. 太陽病,下之……脈緊者,必咽痛……脈細數者,頭痛未止……(143)
附1. 太陽中風,……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8)
附2.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39)
附3.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3)
【原文詞解】
1. 第38條的「煩躁」,煩為心神不安,躁則影響到了體態而有躁動。煩躁並稱,意指此時患者不僅感到心煩,而且是心煩的程度較重,甚至同時影響到身體不安而時或躁動。
2. 第46條「目瞑」指閉目懶睜,不喜強光。
3. 第46條「衄」是指鼻衄。
4. 第46條「陽氣重」,是指衛陽為寒所鬱過甚或太久,陽鬱化熱的病機。
5. 第39條「乍有輕時」,指身重偶爾有所減輕。
【臨床現症】
1.表寒閉熱重證
主症:發熱惡寒與頭身疼痛均較顯著突出,不汗出而煩躁不安,脈浮緊。
或現症:此證有初起即表寒諸證與煩躁同現者,亦有起病第二日以後始兼現煩躁者;或兼現咽痛。
2.表寒閉熱輕證
主症:惡寒發熱、寒少(輕)熱多(重),不汗出而鬱郁微煩,口微渴,尿黃,脈浮略數。
或現症:偶有汗出,然汗出不徹;或太陽表寒證數日、甚至八九日不解,服麻黃湯等辛溫劑之後,表寒引起的惡寒等症微減,然反增現心煩,目畏光而欲瞑,甚至鼻衄色紅者。
3. 寒風閉表、經脈鬱熱證
現症:具備太陽中風桂枝湯證的現症,服桂枝湯後,寒熱不解而反煩,頭痛不已而脈數者;或太陽傷寒表證,服辛溫發汗劑後病症已除,半日左右後復現寒熱,且心微煩、脈浮數者。
【病因病機】
風為百病之長,善挾它氣為病,故風邪為病,可挾寒邪;反之外寒傷人,亦常挾風邪。風邪與寒邪兼挾致病,有偏重於風者,有偏重於寒者;偏重於風者,病因為「風寒」,太陽表證中的桂枝湯證的病因,即屬此類;偏重於寒者,病因為「寒風」,太陽表證中的麻黃湯證的病因,即屬此類。統言之,《傷寒論》中的「中風」與「傷寒」,均指風寒之邪而各有偏重而已。《論》中38條大青龍湯證之「太陽中風」,亦為風寒致病,然其卻屬寒偏重者,故其現症為惡寒、身痛、脈浮緊而不汗出等一派寒邪閉表的重症。
太陽寒風閉熱證的形成機理,緣於寒風閉表。寒風閉表,則衛陽被遏,陽鬱化熱而閉表之寒未除,即可形成寒風閉熱之證。在寒風閉熱證的形成過程中,有因寒閉太甚,鬱陽太過,陽即化熱,原發即為寒風閉熱證者(如38條);有寒閉太久,失治移時,陽鬱過久而化熱者(如46條);有寒雖閉表,而鬱陽化熱不易察覺,致使醫者用藥過溫,或誤用火灸之法,反助其化熱者(如24條)等等。
1. 表寒閉熱重證:其症現發熱惡寒、脈浮,可知其有寒風犯表;從其頭痛身疼顯著而脈緊,即使煩熱而仍不汗出,可知其寒邪閉表甚重;以上現症不但同於麻黃湯證,且其顯著突出的程度更有甚於麻黃湯證的寒邪閉表的現症,再參考大青龍湯的麻黃用量是麻黃湯的兩倍,可見其表寒閉遏的程度超過了一般的麻黃湯證;患者因「煩」而兼「躁」,可知其熱邪內鬱的程度不輕;至於咽痛,亦為鬱熱上攻所致。因此此證為表寒閉熱之重證。
2. 表寒閉熱的輕證:發熱惡寒而脈浮,知其風寒犯表;不汗出或汗出不徹,知其寒閉於表;然熱多寒少,又可見其陽氣出表與寒爭之勢不弱而彰顯,故可推知其寒邪閉表與鬱陽之勢均不重;正因陽氣內鬱不重,故其內熱亦輕,則心煩亦不顯著,至多鬱郁微煩而已;若其熱循經上衝,則目畏光而欲瞑;火熱上衝傷及陽絡,又可致鼻衄;其脈略數,亦為輕度鬱熱所致;再結合《傷寒論》對此證選用的桂枝二越婢一湯來看,其所用之藥與大青龍湯雖僅有一味之差(本方有芍藥,大青龍湯無芍藥而多一味杏仁),但用量卻遠較大青龍湯為小,若將發表與清裡的主藥來比較:本方麻黃用量僅為大青龍湯的八分之一,桂枝用量僅為三分之一強,石膏用量亦遠小於大青龍湯,這就從另一方面證實了本證之表寒及鬱熱均較輕。從筆者所居的江南地區的發病情況來看,臨床上此類表寒閉熱的輕證遠較表寒閉熱的重證為多。
3. 寒風閉表、經脈鬱熱證:患者寒熱不解或寒熱暫解而復現者,知其寒風仍閉於表;心煩脈數,則又知尚有鬱熱;從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採用「先刺風池風府」的治法,推論其是針對經脈鬱熱的刺法,進而推論其熱鬱於經脈之中。
【鑑別診斷】
大青龍湯證是寒風閉熱的典型病症,與麻黃湯證比較,都具備寒風閉表的機理,均會出現惡寒發熱、無汗、身痛、脈浮緊等症,鑑別點在於大青龍湯證還存在閉熱的病機,典型表現是煩躁,麻黃湯證則無煩躁。
大青龍湯證與桂二越一湯證同屬寒風閉熱,但兩者輕重不同:大青龍湯證寒邪閉表的程度與熱鬱於內的程度更重,因而煩躁亦重,並伴有惡寒、無汗、身疼、脈緊等寒閉的現象特別突出;桂二越一湯證寒閉較輕,故其上述大青龍湯證的寒邪閉表諸症均不突出,同時其煩躁亦輕,因為表寒輕則所閉之熱易於外達,故發熱重於惡寒而內煩反不自覺,故原文27條未提及煩躁一症。
表寒閉熱症與表裡俱熱證,均可出現發熱、煩躁、脈數,二者的鑑別主要在於:第一.前者發熱的同時必惡寒,且無汗;後者則但熱不寒,且自汗出。第二.二者雖均有煩躁,且均由熱邪所致,但前者的熱是因寒閉所致,故寒邪閉表越重則內熱越重,反應在症狀上則為惡寒越重,煩躁越甚;而後者屬表裡俱熱,故其身熱越甚則煩躁越甚。
桂枝二越婢一湯證與《傷寒論》23條(見【相關原文】附3)均可出現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而前者為表寒閉熱,必須用藥;後者卻為即將痊癒,或可不治,或當其「面色反有熱色」時才用純辛溫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二者如何鑑別?前者往往有鬱郁微煩、脈數,亦常有口渴尿黃等症;即將痊癒的熱多寒少之表證,不但無上述熱症,且脈緩,故可鑑別;桂枝麻黃各半湯證雖可面紅,甚至脈亦浮數,然其必無心煩尿黃之症,口渴亦不明顯,亦可鑑別。
【治療方法】
1. 治法:發散表寒,兼清裡熱
2. 方藥:
(1) 表寒閉熱重證:大青龍湯
麻黃10-15g 桂枝6-10g 炙甘草6g 杏仁10g 生薑3片 大棗5枚 石膏10-30g。
(2) 表寒閉熱輕證: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3-5g 白芍3-5g 炙甘草6g 麻黃3-5g 生薑3片 大棗5枚 石膏10g。
(3) 寒風閉表、經脈鬱熱證:先刺風池、風府以洩經脈之熱,再與桂枝湯以解表寒。
3. 宜忌:
(1) 藥後靜臥,取微汗,避風。一服汗出者,停後服;汗出多者,溫粉撲之。否則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
(2) 在臨床中,若我們預測表寒閉熱證有可能鼻衄者,則應在鼻衄之前即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等藥,不必等待其鼻衄後用藥。
(3) 禁忌同麻黃湯證「禁忌」。
(4) 若脈微而弱,汗出惡風者,則不屬寒風閉熱,而屬表虛證,禁用大青龍湯,亦不宜用桂二越一湯。
【預後轉歸】
1. 根據原文46、47、54條,寒風閉表,鬱陽化熱證,由於失治或發熱較重而致鼻衄者,均系因衛陽為寒閉而化熱所致;若自衄者,寒熱之邪可能隨衄而解,病歸自愈。
2. 表寒閉熱證在服大青龍湯後,若脈緊除而轉為脈浮緩,身痛消失,但轉而感到有時身重,同時又無汗大出,且無惡寒加重、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及脈沉微的少陰虛寒證者,這是由於經過大青龍湯發散表寒、兼清裡熱的治療之後,雖然表寒裡熱均除,但因發汗稍過,體表氣津暫時不足所致。此時的身重,只須少與秦艽、白芍、生甘草之類微和之。
3. 寒風閉熱證,寒從熱化,且病由太陽傳入陽明者,當參照陽明病治之。
姚荷生 原撰 整理:伍炳彩 姚梅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