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曾經在科技、數學、醫學、哲學、文學、戲劇、建築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深深影響了後來的世界。
遺憾的是,由於天災(地震、火災)人禍(戰爭、盜掘),古希臘文物遺留下來的大多都散落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我們最熟悉的羅浮宮「鎮館三寶」其中就有兩個都來自於古希臘。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古希臘的展品足足佔據了一樓三分之一面積的展廳!19世紀初,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第七代埃爾金伯爵託馬斯·布魯斯(Thomas·Bruce)將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上的浮雕運了200箱回英國,已是世人皆知的醜聞!希臘一直在和英國交涉,希望他們能夠歸還文物,但高傲的英國人不想給又不想撕破臉,就一直「禮貌」地拒絕,表示如果歸還,希臘並沒有能力保護。
在大英博物館的官網導覽手冊上是這樣介紹古希臘和古羅馬展廳的:從青銅時代到羅馬帝國的衰落時期(約公元前3200年-公元476年),展品呈現了希臘世界橫跨地中海並向外擴張的過程,展示了日益強大的義大利文明及其發展,以及二者在羅馬帝國的交融。
一句話解讀就是:從遙遠的邁錫尼文明到亞歷山大時期的世界,從呆萌的早期雕塑到裙擺飛揚的女神像,幾乎包羅了世間萬象
大部分遊客都從中庭直奔復原了帕特農神廟的18號展廳,卻忽視了在它前面的17號展廳「奈莉得紀念堂」。展廳裡一座高大的神廟拔地而起,它是大英博物館裡最完整最精美的神廟,學名叫「涅瑞伊得斯紀念碑(The Nereid Monument)」,又因其外形俗稱為「海之女神廟」。
別看外形像是一座神廟,它既不是神廟,也不從希臘來,而是出土於今天土耳其西南部,距離費特希耶不遠的的桑索斯(Xanthos),建於公元前390-前380年,是當時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 Empire)統治者埃爾比納(Erbinna)的陵墓。雖然他不是希臘人,卻為何選擇了葬於希臘神廟的陵墓中呢?
桑索斯的位置
這就要從古老神秘的利西亞文明(Lycia Civilization)說起。利西亞是地處小亞細亞半島西南部的悠久古國,範圍大約就在今天土耳其西起費特希耶,東至安塔利亞的沿海扇形地帶。早在公元前3000年,來自北高加索草原上的古西臺人在小亞細亞半島締造了古安納託利亞文明,此後分成了若干個王國,其中之一就是公元前7世紀的利西亞王國。但好戰的西臺人始終未能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心,直到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徵服小亞細亞,多數利西亞人遠渡愛琴海,融入了希臘社會,利西亞語言、文化和制度卻深受古希臘文明的影響,最終於公元43年併入羅馬版圖,成為其一個行省。古老的利西亞文明沒怎麼留下太多的文字和文物,卻留下了獨特的墓葬形式,就是今天在土耳其費特希耶附近及地中海沿岸看到的結構奇特的懸崖墓穴,多為統治者所用,「房屋」的樣子和石棺體現了利西亞人高超的雕刻和建造工藝。
懸崖墓穴(土耳其費特希耶)
利西亞的位置
1838年,英國人查爾斯·費羅斯(Charles·Fellows)在桑索斯發現了這一遺址並將其運回英國。雖然當時利西亞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但受到雅典衛城愛奧尼亞式神廟的影響,紀念碑是按照帕特農神廟風格建造的。它建在一座高聳的墩座牆上,東西兩面各4根立柱,南北側面各6根立柱,上面裝飾著兩道中楣,四周遍布精美的敘事浮雕,將希臘和波斯兩種風格結合在了一起。
這座紀念碑的名字就來源於遺址附近發現的11尊海神女兒涅瑞伊得斯的雕像。神廟正面有3尊裙擺飛揚的女神塑像,可惜都沒有了頭顱。涅瑞伊得斯是希臘神話中海神的女兒,和波塞冬一起樂於幫助同風暴作鬥爭的古代水手。但許多雕塑的原始位置都無法確定,今天我們看到的復原展出的雕塑位置也一直存在爭議。
頂部山形牆的雕塑展示了統治者夫婦(可能是埃爾比納夫婦)在孩子和隨從的陪伴下坐在中心。
紀念碑外側浮雕帶上奢華的裝飾雕塑,也都展出於17號展廳房間的牆壁上。這段長1.2米的浮雕帶融合了來自希臘和中東的創意,描繪了利西亞統治者登基的場景,裝束類似波斯國王,站立在遮陽傘下,軍隊和朝拜的觀眾身穿希臘風格的服飾。
那麼,這座紀念碑既然是作為墓葬,它本來的樣子是什麼樣的呢?在土耳其西南部的海濱小城費特希耶,就有大量的懸崖墓穴。顧名思義,在懸崖峭壁上直接雕鑿而成,將石棺吊起放置在洞穴中,也有直接將石棺置於山上的顯著位置。但為何要將棺材懸置於絕壁之上,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這一片利西亞石棺(Stone Sarcophagi),大約始建於公元前450年,高聳陡峻的懸崖上被挖鑿出無數密如蜂巢的深邃孔洞,每個洞窟內都存有珍貴精美的石棺,看上去有點像我國南方的懸棺。
這些石棺凝視著山下的城市和遠方的海港,其中最高的一處是建於 350年的阿敏塔斯之墓(Tomb of Amyntas),同樣也是一位統治者的墳墓,完全在峭壁上雕刻而成,正立面採用愛奧尼亞式神廟,和巖壁一體的兩根巨大石柱撐起典雅的裡面,極為壯觀。可惜的是,它歷經兩千餘年的風霜洗禮,看上去遠遠沒有大英博物館裡的神廟精美,卻反而顯現出歲月的滄桑遺痕。
扯得遠了,還是回到大英博物館的希臘展廳吧。穿過18號展廳的側門,小小的19號展廳裡,有一尊孤零零的女神像,就來自於雅典衛城伊瑞克提翁女神廟(Erechtheion)。還記得我曾經寫過的雅典衛城和衛城博物館嗎?伊瑞克提翁女神廟建於公元前421-前405年,是愛奧尼亞式建築的典型代表,南側的6根大理石柱雕刻的女神像代替突兀的石柱撐起石頂,每一個女像柱的衣著、髮型、神態都不同,站姿與邁步的幅度也不一樣。既為了保證女神柱可以支撐起沉重的石頂,她們的頸部就不能雕刻的太細,太粗又影響美觀,設計師為每位女神都添加了一縷秀髮,頭頂再加上花環,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雅典衛城伊瑞克提翁女神廟
今天在雅典衛城看到的神廟上的女神像都是複製品,6根真品中的5根在衛城博物館,另外一根就是大英博物館裡的這根。衛城博物館裡的那5根女神柱,夜深人靜時依然會呼喚她們在倫敦孤零零的那個姐妹,缺少的一尊早已留出了位置。不知道何時英國人才能歸還文物,讓女神「回家」。
古代希臘的人物造型更加靈活,姿態多變,不再是所有人都姿勢相似,向一個方向前進,而且打破了古埃及人作畫時遵循的「正面側身律」(我們常見的古埃及繪畫都是側面造型)。希臘雕塑雖然無頭缺臂,但從其飄逸的衣服、身上誇張的肌肉、手持弓箭和盾牌的弧線及戰馬的各種姿勢上,都能感覺出這些雕塑有著鮮活的生命。這也是為什麼歐洲延綿了千餘年的「黑暗的中世紀」結束後,文藝復興就從效仿古希臘藝術開始,重現人體肌肉線條,把人從中世紀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