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潮汕古民居文化:「工」字格局體現中庸(圖)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潮汕民居的天井與拜亭

親仁裡祠堂拜亭構架

  1989年,韓山師院潮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攝影家蔡海松到汕頭庵埠鄉下拜訪親戚,忽然意識到潮汕傳統民居正面臨著嚴峻局面,他開始拿著相機記錄這些老屋。到如今已經過去了24年。很多他曾經用鏡頭記錄下的老屋,已經變了模樣,甚至完全不見了。20多年來,蔡海松的腳步穿行於汕頭、潮州、揭陽三地的鄉村。當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時,他又發現:潮汕民居不僅只有金漆木雕,不少建築本身就是絕佳的藝術品,而且每個細節都充滿隱喻,處處留有文化密碼。於是他一邊走,一邊學,一邊拍。如今,他的作品被當成研究潮汕民居和民俗文化的第一手材料,被學術界廣泛徵引。在記者採訪他的時候,廣州一所大學研究鄉土建築的博士專程拿著他的書請他籤名。從民間入廟堂,或許是他最初端起相機時所不曾想到的情形。讓我們循著他的腳步,走進一個充滿魅力的潮汕傳統民居世界吧。

  文:卜松竹

  通訊員:曾思平、鄧力嫻

  圖片:蔡海松提供

  1890年,21歲的陳少白由廣州轉到香港西醫書院讀書後,與好友孫中山成了同學。他們和同校的楊鶴齡、尤列,經常大膽地議論時局、倡言革命。後來他們分別來到日本,成立了興中會橫濱分會,四年之後,陳少白回到香港,創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

  為了幫孫中山籌措更多的革命經費,陳少白在1919年買下廣州聯興碼頭,並在碼頭旁邊建了一棟樓,用作碼頭事務所和住宅。因為塔樓臨江,水面上映有倒影,故名「塔影」。

  塔影樓的主體是四層高約20米的西式洋樓,頂層卻是中國傳統的四簷滴水塔樓。它四面外牆的面積、窗戶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站在不同角度看,樣貌相差很大。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陸軍部長陳炯明發動兵變,圍攻總統府,炮轟孫中山在觀音山上的住宅。孫中山和宋慶齡化妝登上永豐艦。陳少白自願從中調解,但失敗。廣州大元帥府下令東徵,討伐陳炯明。之後,陳少白辭職,回到家鄉江門隱居。1934年,陳少白胃病惡化,赴北京醫治,終因醫治無效逝世。當年冬天,他的靈柩在距離塔影樓兩公裡的天字碼頭上岸,隨後運往家鄉安葬。

  現在的塔影樓已闢為酒館,矗立在珠江邊,歷經百年滄桑,靜觀潮起潮落。

  院落式傳統民居之潮汕簡史

  秦漢時初具規模

  蔡海松指出,從澄海出土的瓦當和考古發現的漢代遺址可知,在秦漢時期,中國典型的院落式傳統民居(天井式)在潮汕各地已初具規模。黃挺、陳佔山兩位潮學專家也認為,在漢代漢人的移入,為潮汕地區帶來了全新的建築形式。

  宋元「潮汕民系」大體形成

  及至宋元,大量北方移民經閩入潮,「潮汕民系」大體在這一時期形成。這一時期留下來的建築實物有我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紀念韓愈的韓文公祠、潮州大型古民居代表作許駙馬府、潮汕地區第一座私家園林——揭西浦口的彭園等。

  隋唐時快速發展

  到隋唐時代,潮汕進入快速發展期,建築技術水平迅速提高,雖然目前尚未發現這一時期的房屋實物,但從建於唐代的著名寺廟潮州開元寺中的部分石欄板和石經幢中不難分析出當時的建築行業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明清時期達到高潮

  進入明代以後,潮汕地區人口倍增,工商業復興,市場繁榮、商貿發達,民居建設的高潮出現了。如今潮汕地區各類「文物保護建築」大多為這一時期的作品。其中明嘉靖年間、清康熙後期至乾隆年間、清光緒年間是這期間的三次建築高潮。

  文化密碼:

  「工」字格局 體現中庸

  院落式民居典範:許駙馬府

  許駙馬是潮州前八賢之一的許珏,因為娶了宋太宗趙匡義的曾孫女,故名。許駙馬府始建於1064年。今天當我們走進這座佔地面積為2450平方米的建築群時,發現它雖然歷代都有維修,但仍保留著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和特點。

  許駙馬府是一座典型的天井式建築群,兩側外圍有深長的火巷,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潛藏在中座兩旁山牆外,形成了獨廳、獨院、獨天井的獨特設置。一眼望去,建築群由中軸線四處鋪開,「它體現了府第藏風聚氣的凝聚力,也體現了尊卑長幼秩序和名分在建築使用上之分別,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提倡中庸,講究平和中正、崇尚仁禮、完美統一的正統儒家思想。」蔡海松說。

  「縱觀整座府第,古代能工巧匠還為人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東西,府第的天井設置解決了採光通風的問題」,蔡海松表示,「我在建築維修時還看到了原在地下的排水暗溝。它通過天面收雨水至後天井,再由後天井經中廳西側的暗溝排向前天井,又匯前天井天面雨水經插山天井後,由暗溝排出。這樣的設置既能排水又能滿足風水的講究,一般天井在向外排水時不能直洩而去,而是屈曲繞行的,以表明其家財聚而不散。」

  文化密碼:

  木雕漆畫 尊禮重製

  裝飾藝術的寶庫:親仁裡

  包括汕頭、潮陽、揭陽三市的「潮汕地區」地處中國大陸的東緣,北回歸線橫穿其中部,東北西北多高山,東南臨海,形成了一個內陸比較封閉、海岸線漫長的區域。區內70%的面積是山地和丘陵,水網縱橫,韓江、榕江、練江三江穿流而過,中下遊有河谷平原和河口衝積三角洲平原。因為這種「省尾國角」的獨特位置,加上歷史上躲避戰亂的民眾不斷南下,很多優秀的中原文化在潮汕地區得以保存和發展。

  普寧市燎原鎮泥溝鄉的親仁裡是民國年間旅泰華僑張聲書為父親張珂本所建的生祠和豪宅。記者一行於午後時分來到這裡,饒有興趣地發現在這片佔地4000平方米的建築群隔壁,有一家不起眼的粿粉店,當地人說有很多人專程開很遠的車來此老店吃一盤粉。

  走過親仁裡的門樓和花園,可以發現祠堂位於中間,東邊為「四點金」。祠堂為二進式,正中懸掛「張氏本祖祠」。門樓全部為花崗巖石作,四周印刻名家題寫的楹聯。屋架也是石作,飾以精工石雕。走過門樓、前廳,來到天井,中央是一座拜亭。

  蔡海松說:「親仁裡的張氏本祖祠最珍貴的是祠堂,不論是建築本身還是神器等都是始建時的原物,極為珍貴。」

  親仁裡是一座考察潮汕建築裝飾藝術的寶庫。拜亭立外圓內方八根石柱,簷下懸掛一對雕刻有花卉人物的鏤空木雕花籃。拜亭梁架裝飾著有關花瓶、獅座、人物故事等內容的金漆木雕,並繪有傳統題材的描金漆畫。簷廊後面的祠堂中立有四根花瓣稜形金柱,上有結構複雜的梁架。有意思的是,梁架上的裝飾除了傳統的故事外,「在兩邊開光的卻是西洋內容的天童、天使,次間兩邊還繪有當年很時尚的高樓大廈、汽車、輪船、照相機等,可見當年藝人構思之巧妙。」

  大廳中最為重要的禮器是1942年製作的大神龕。神龕飾滿金漆木雕和描金漆畫,內設木階五級,供奉祖先牌位。可惜的是原來裝飾在神龕楣上的十多塊人物故事木雕已丟失了五六塊。整個大神龕綜合運用了線刻、浮雕、通雕、圓雕、髹漆貼金、描金漆畫等多種裝飾工藝,技藝精湛令人驚嘆。

  美麗鄉間的堅固堡壘:永寧寨

  文化密碼:

  審「勢」觀「氣」 防護完善

  「潮汕鄉村聚落選址,一般審『勢』觀『氣』,講究山脈、水流、地勢的位置和走向,換言之,即講究風水。按照負陰抱陽,依山面水的基本原則,運用八卦陰陽五行種種理論進行籌劃。通常人們認為,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後有山丘,這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環抱的風水寶地」,蔡海松說,「由於區內江河眾多,水網密閉,數千年來祖先親水情結的傳承,許多大型鄉村聚落都分布在江河沿岸,中心型村落也基本分布在溪流與池塘邊。它們都有共同的規律,即要求近水、近田、近交通,最理想的是數者兼備。若自然條件不允許,人們就會引溪流,挖池塘,做成『風水池』。潮汕鄉村的村口、路邊、溪邊、池邊常常種有榕樹。榕樹樹冠闊大,枝葉濃密,下垂的榕須傳遞著潮汕人落葉歸根的願望,它頑強的生命力也為潮汕人所尊崇,人們稱之為『風水樹』、『神樹』、『成樹』。」此外潮汕村後一般種竹,取「後竹」與「富足」的諧音,與村前「成樹」的「成就」寓意,共同構成一組「前榕後竹」的文化密碼,也造就了古村優美的鄉間風光。

  但這美麗鄉間的許多潮汕民居兼有居住和安防的功能,是精巧設計理念的完美結合,也是某些時期並不太平的社會局勢使然。

  位于澄海市隆都前美村的永寧寨,由清康熙年間在北京當知縣的鄉人陳廷光請當時的國師郭禹藩設計,於1722年動工,10年後完工。永寧寨佔地面積10333平方米,為正方形寨。坐東南朝東北,正對著蓮花山,前面是綠野平疇,周圍河渠交錯。四面寨牆全部用貝灰沙夯築而成,至今保存完好。兩側和後面的拆牆高達8米,厚度自下而上為0.5~0.2米,既防盜,又防水。全寨開二大一小三個寨門,大寨門高達5米,寬1.5米,上面還相對建有寨門樓和瞭望哨,為守夜值更防衛專用。後面寨牆的東南角還建造了一個方形的碉堡式建築物,俗稱「寨耳」,上下有槍眼,是舊時守更崗樓,控制這寨後和寨右牆外的通道。

  共有廳房210間的永寧寨寨前左側有一八卦型大井,不論旱澇,足供全寨供水需求,而雨水則被收集流入下埕水溝排水護寨池。

  蔡海松說,永寧寨是建造者祈望永遠安寧的一座寨子,「它的建築特點是防護功能非常完善,具有防澇、防盜、防風、防震等多方面的功能。該寨地處韓江下遊多澇低洼地,建寨時挖寨河泥沙填寨地埕,使其高出地面1~1.5米,高於平常河溝水面2~2.5米,一般洪澇不能進寨,遇到特大洪水,將寨門關閉,可保無虞。寨前護寨池可通船,貨物從前寨牆搬入,不致受困,另有樓閣可居住或放置穀物、財物,即使久雨,也沒有生活的危機。」

  保護建築完整 延續文化生命

  雖然有著如此深厚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對於很多外地人來說,對潮汕民居的印象恐怕是模糊的。它們並沒有像客家圍屋那樣因為登上郵票而被全國人民廣泛地認知。甚至很多人在廣東省博物館中為金碧輝煌的潮州金漆木雕所震撼時,也沒有想到它們大多是潮汕傳統民居的一部分,曾經被安裝在屋簷下、廳堂中、門扇上。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些木雕被村民以遠低於其本身價值的價格合法出售,甚至成為一種「出口創匯」的重要手段,有時一夜之間就有幾個貨櫃的木雕被拆卸、運走。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最精美的木雕流出了大陸。那個時候沒有人意識到,這些裝飾藝術只有和建築本身結合在一起,才能看出生命的律動,才能存續其中的文化密碼。離開了原址、在世界各地博物館濾去了燈光中的紫外線、安裝了恆溫恆溼設備的展櫃中休眠的金漆木雕,就和小心地夾放在郵冊中的全新郵票一樣,精美絕倫卻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相關焦點

  • 山西農村古民居發現罕見的花體字裝飾,來看看到底長啥樣
    門匾本來是美化大門的一種裝飾,用以彰顯自家的精神追求,所以一般都是從四書五經中摘錄詞組,主要展示的詞組的內涵以及書法藝術或雕工,像這種單純以美化為主,詞意為輔的做法,非常罕見,足以說明屋主人標新立異,甚至有點譁眾取寵的審美觀。花體字看著很美,你以為只是筆畫的美化加工嗎?其實不然。花體字的根源,其實還要早於文字的產生。
  • 這也許是潮汕地區最豪華壯觀的祠堂
    這座祠堂,是由崇弘公子孫在其家鄉汕頭市潮陽區河溪鎮興建,這座祠堂氣勢之宏偉,格局之大氣,佔地面積之寬廣,一個小小的鄉村如此大規模的建築,實屬罕見,說是鄉村祠堂之最一點也不為過!令人嘆為觀止,也不禁讓人感慨中華民族的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帶大家來領略著一座新世紀建造的中國潮汕祠堂精湛的工藝!
  • 你真的了解潮汕嗎?
    可以說,潮字代表的是古典的潮汕,富有歷史文化底蘊,而汕字代表的是時尚的潮汕,富有現代都市氣息。 潮文化影響區域: 涵蓋潮州九邑四市+漳州南部 該圖幾乎涵蓋了廣東省內的整一個潮汕文化影響區域。
  • 品潮汕美食,揚潮汕文化
    ——暨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潮濠薈」三下鄉社會實踐潮濠薈」隊伍宣傳組訊(通訊員 林玉虹)為探索潮汕美食,弘揚潮汕文化,「潮濠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通過雲採訪、雲調研、網絡直播的形式於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0日在汕頭市濠江區、金平區開展以「品潮汕美食,憶潮汕文化」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 《中庸》僅僅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嗎?深度解讀《中庸》的含義
    喜怒哀樂是人的情志,也是人性抒發的一種體現,其發之於中必形於外(體現於人的生命活動)。喜怒哀樂之未發,就是人沒有產生喜怒哀樂的情志。事物的發展變化,無非根源於內外兩種因素。外部均勢,或者說不受外部影響,自性又沒有抒發,事物就不會產生變化。
  • 《中庸》解讀:天賦純正(條分縷析1.1)
    第一部分:中道與修身中道就是天道,天性就是人性,天心就是人心,天道就是人道,道不遠人,故中庸之道必與修身之道相契合,故而作者講中庸之道,開篇就談修身之道。接下來,第二部分談中道與齊家。第三部分談中道與治國。
  • 河三巖村:湘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河三巖村的文化 文字彩繪是河三巖村古民居建造的一大特色。河三巖的村民,從先祖那裡傳承下來,都有愛好學習的傳統,村裡的民間書法家為數不少。每座堂屋正前方的牆壁上,都寫有一個大大的」福」字,意寓「福滿門庭,闔家康寧」的願景!
  • 淺談徽州古民居的建築特色
    徽州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的首字,稱為安徽省。徽州古民居,指的是徽州(今安徽黃山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地區特有的蘊涵著深厚的地域特徵、凝結著徽州文化的特色古民居,以天井、高牆、鏤空石雕窗等為元素,以西遞、宏村、呈坎等徽州古鎮為代表,並在新安江—錢塘江流域一帶以古時徽商的商業為紐帶形成的地域環境內得以發揚。值得注意的是,馬頭牆並非徽州民居獨有,不能以是否有馬頭牆來判斷是否為徽州民居。
  • 李道純祖師說「中庸」深層內涵,用儒釋道三家語言解讀中庸
    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靜為之性之義。
  • 《中庸》與中庸之道
    《中庸》留下很多歷史疑案 「《中庸》這本書儘管只有3000多字,但是留下的歷史疑案很多。」講座開始,景海峰首先大致講述了《中庸》一書在歷史上複雜的來龍去脈。他介紹,因為朱熹對「四書」的影響很大,故《中庸》的「33章之分」後來就成為一個定論,今天的《中庸》也就是依照這種「33章之分」。
  • 汕頭組團赴德展示潮汕文化 在德國颳起「潮汕風」
    來自汕大的學生給德國小朋友介紹珠繡。受訪者供圖  受訪者供圖  10月12日至10月21日,德國斯圖加特舉辦「斯圖加特—新加坡·遠東文化節」,邀請來自中國、新加坡、印尼等國家和地區的手工藝人現場展示各地文化風情。  在新加坡HEAD基金會的邀請下,汕頭代表團一行31人此次代表中國參加活動,團內成員包括潮繡、潮劇、木雕、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熟悉工藝的汕頭大學師生。
  • 從古城到海邊,欣賞客家文化,品嘗潮汕美食之旅海濱小鎮
    線路概況如果你想體驗客家傳承下來的華夏文化和中原文化,讓味蕾享受潮汕的味道,感受慢節奏,享受生活的樂趣,體驗安寧在輕柔的海風和美麗海景中,廣州到和平到汕頭將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經滲透到廣東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製作廣繡、五彩繽紛、紅木宮燈;聽粵語講古、鹹水歌和潮劇;觀看麒麟舞、廣東舞獅等精彩表演;品嘗潮汕功夫茶等,波羅棕色,沙河粉;體驗嶺南火針,西關固定骨骼等熟悉的部分。
  • 潮州人泰國買彩票喜中頭獎,家鄉建豪宅順德居,清末古民居之精品
    廣東潮州市潮安縣的順德居,堪稱清朝末年嶺南罕見的古民居之建築精品。順德居位於潮安縣赤鳳鎮白蓮村,背靠青山,前臨韓江,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佔地近70畝,建築、花園和池塘各約佔三分之一。書莊二樓的橫梁至瓦面之間,裝飾有大量雕工精細,造型紛繁複雜的木雕群,與灰塑之簡潔粗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層層疊疊的木雕群,題材以獅子、花卉為主,飛禽走獸、人物等圖案為輔。獅子張開大口,內含金珠,怒目圓睜,形態逼真;花卉種類多樣,形態各異,花蕊清晰可見,雕工細膩至極。
  • 精品自駕路書 | 從古城到海邊,品客家文化 嘗潮汕美食 遊海濱小鎮
    路線概況如果您想感受客家傳承下來的華夏文化和中原文化,想讓味蕾享受專屬於潮汕的味道,感受生活的慢節奏,靜心享受生活中的樂趣,還想在溫柔的海風、美麗的海景中體驗著忙裡偷閒的安寧,廣州到和平到汕頭這條粵汕文化
  • 潮汕傳統老民居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將傳統的建築文化與潮汕特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如金漆木雕、工藝石雕、嵌瓷藝術、金屬工藝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等最大限度的融合,具有濃鬱的文化底蘊。
  • 從潮汕「蝨母仙」傳說探究潮人文化心理
    摘要 :「蝨母仙」的故事流傳於潮汕大地,膾炙人口,有口皆碑。本文就「蝨母仙」的部分傳說內容進行剖析論述,探究傳說內容蘊含的潮人文化心理。「蝨母仙」在潮汕的傳說,無法具體統計其數量,因不同的鄉村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解讀。不同類型的「蝨母仙」傳說,映射出潮人不同的文化心理 :一、替人建寨門看風水,反映潮人對地理風水學說的篤信「蝨母仙」在潮汕的諸多傳說,十之七八是關於替人看風水的傳說。著名的傳說有設計建造潮陽仙城寨。
  • 中庸的善,具體體現在了哪些方面,古人又是怎麼做的
    用中和思維來指導人生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把中庸看作最高的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孔子明確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觀點,把中庸看作最高的道德標準。《論語·雍也》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在孔子影響下,荀子也主張要根據「禮」或「中道」來使人修身養性。
  • 值得擁有的潮汕」粿」文化
    圖片取材於網友供圖潮汕「粿」是要花費時間製作,並非日常家庭主食,通常是只有在年節祭拜時才會特別製作的供品,故形成非一般的」粿」文化。從潮汕地區走出來的人們,不管是來自揭陽,汕頭,還是潮州,多多少少對潮汕粿有種不一樣的情懷。小時候,潮汕女孩子應該會常常聽到啊媽或啊嫲說,如果不會做」粿」,那是嫁不出的。所以每到過節時候,潮汕女孩子都這種方式」綁架」去學做」粿」,因為這種是一種傳統的祭品。
  • 簡陽男孩藏書超4000冊 2萬字畢業論文考釋《中庸》「道」字
    今年6月,鄧七龍的本科畢業論文——《中庸》「道」字考釋獲得了老師的高度評價。這篇兩萬多字的論文,還獲得了學校的優秀畢業論文一等獎。前幾天,鄧七龍畢業離校,而他回家的行李中,最多的就是書籍,只得用小車拉回家,他說,「讀書已經成為他生活很重要的部分,能夠從閱讀中找到快樂。」
  • 玩味《中庸》:何謂中?何謂庸?
    《中庸》認為「誠外無物」,誠是認識世界的根本,王陽明的心學便是濫觴於此。我們可以認為「知行合一」的理論和「至誠、致中和」的理論是一致的。這是從「義理」角度的解讀,本文將從「說文」角度,結合名家註解,對「中庸」二字進行梳理。何謂「中」?《說文解字》中,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