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核心提示
近日召開的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2011年省級部門預算草案》顯示,廣東省委機關幼兒園、廣東育才幼兒園一院等8所機關幼兒園一年所獲財政預算撥款高達6863萬元。公共財政該不該供養機關幼兒園?「入託難」、「入園難」應該如何解決?
財政供養是否公平?
廣東「財政供養機關幼兒園」消息一出,各界質疑之聲紛至沓來。
有網友表示,這是「公僕拿納稅人的錢為自己的孩子服務,極其明顯的權力自肥」。一些代表委員也質疑,為什麼有些人要花高價才能送孩子上私立幼兒園,而某些人卻能用公共財政的錢讓孩子享受公費教育?
其實,這個問題並非新鮮話題。近六七年來,廣東省、廣州市每年審議預算報告,「財政供養機關幼兒園」都成為人大代表關注的熱點問題。
廣東省人大財經委預算監督室主任黃平向解釋說:目前,部分幼兒園是事業單位,按照我國財政體制,都會給予財政預算安排,這和其他事業單位是一樣的,所以預算編制本身並無不妥。
統計顯示,到2006年年底,廣東省部門和集體辦的幼兒園有3681所,但真正享受財政撥款(包括全額撥款和差額撥款)的幼兒園僅剩410所;廣州市天河區總共有160多所幼兒園,但公辦的幼兒園僅有3所。
有人大代表和網友表示,機關幼兒園應儘快改變運營方式或轉為民辦,不得再專享財政撥款。
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張杰明則表示,因為這些幼兒園從歷史上沿襲下來,都是機關公辦的,有些幼兒園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的公辦幼兒園肯定是公家撥款,在幾十年的演變中成為財政供養的事業單位。財政撥款一部分是用於幼兒園基礎設施建設,另外相當部分還是用於解決離退休幼師的工資、福利。機關幼兒園關掉容易,停止財政撥款也容易,但涉及幼師人員安置、員工遣散、離退休人員待遇等等諸多問題,並非能夠一蹴而就地解決。
「入託難」、「入園難」加劇公眾質疑
廣東省人大代表譚燕紅多次提交建議,反映機關幼兒園問題。
譚燕紅認為,用財政資金供養幼兒園極為不合理,因為機關幼兒園不屬於公共財政支出範疇,教育資源向政府機關辦的幼兒園傾斜是典型的「權力自肥」。
公務員黃惠娟的孩子正處於學齡前入園階段。黃惠娟認為,機關幼兒園存在了幾十年,現在大家如此關注「財政供養機關幼兒園」,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現在「入託難」、「入園難」的社會現狀——稍微像樣一點的私立幼兒園,價格就非常離譜,兩三千元一個月的私立幼兒園不是普通工薪階層能接受的;作為個人,她希望有機關幼兒園為她解決後顧之憂。
記者來到廣州雅居樂花園內的加拿大國際幼稚園,業主收費為3750元/月,非業主則要4650元/月,興趣班還另外收費;匯景新城幼兒園一年的收費是33000元;就連廣州天河員村一橫路上面向城中村居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紅棉幼兒園,收費也達到每月千元。
大多數天價「貴族」幼兒園,基本都有非常好的教學、住宿環境和遊戲場所,加上「外教」和一套舶來的國外幼兒教學「理論」等「噱頭」,造成了上幼兒園比讀大學還貴的現狀。
還有一些家長認為,普通幼兒園只是看孩子的地方,小孩今後要出人頭地,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而一些民辦教育機構正是摸準了家長們的這種心理,不斷推出名目繁多的「噱頭」,天價收費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公共財政能否惠及每個孩子
廣東很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認為,解決「財政供養機關幼兒園」的尷尬,大致有兩條途徑:一是取消對機關幼兒園的直接撥款,讓所有幼兒園靠項目和質量獲取財政補貼;另外一條就是加大投入,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免費幼兒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入託難」、「入園難」的社會現狀。
廣東省政協委員吳翰認為,政府要把學前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由政府籌措一部分經費,落實農村每鎮一所公辦幼兒園和城市每5萬人口一所公辦幼兒園的目標,並將此目標納入城鎮化和建設新農村規劃之中,與各級政府政績考核掛鈎,這樣既保證了公平,又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記者從珠三角一些富裕地區了解到,這種將學前教育納入公共財政支出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順德大良街道民辦幼兒園的老師,每個班每月可獲街道1000元的額外補助;東莞石排鎮、中山小欖鎮等地都陸續以政府補貼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實現了農村免費學前教育。當公共財政都能均等地惠及每個孩子的學前教育時,所有的爭議就能迎刃而解了。
(責任編輯:劉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