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各市級部門2011年度決算顯示,8所機關幼兒園享受財政核補7540萬元,平均每所幼兒園1年花942.53萬元。用於工資福利支出和對家庭個人補助性支出,佔學前經費開支的大頭。教育界人士表示,廣州現行的收費標準偏低,這類幼兒園只能靠大量財政撥款,才能運作(11月27日《南方日報》)。
儘管廣州市政府2009年就曾表示要逐步取消對機關幼兒園的補貼,但近年來廣州8所機關幼兒園始終在安排預算資金,如2012年度安排的預算資金仍高達7524.21萬元(2012年《1月9日《京華時報》)。然而,在學前教育尚未納入義務教育的語境下,廣州市8所機關幼兒園得到政府高額補貼,無疑會令那些沒有公共財政補貼資格的眾多民辦幼兒園和孩子家長「分外眼紅」。
因為民辦園也是幼教機構,同樣承擔著普及學前教育的責任,只是沒有「公立」的外衣,所有的開支只能自己承擔。而為了保持盈利,一些民辦幼兒園也不得不削尖腦袋去掏家長的腰包——公共財政脫離「公共」只補貼機關幼兒園,一方面說明政府對幼教機構支持存在「肥機關」而「冷民辦」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會福利制度不健全的現實一面。
毋庸置疑,如同廣州市一樣,各地機關幼兒園享受大量財政補貼其實是公開的秘密。目前,不少機關幼兒園仍是政府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且由於有資格進入這些機關幼兒園的多是機關人員子女,因此,公共財政補貼機關幼兒園又具有了政府福利的特徵。
公共財政應體現出普惠、公平的本質。如果公共財政只向少數公辦幼兒園傾斜,補貼只是公辦幼兒園的權力福利,不僅會讓學前教育的公益性漸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機關的特權意識,必然會引發民眾的不滿情緒。
此前不久,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深化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方案》等文件,表示廣州將逐步取消機關幼兒園,所有市屬幼兒園將全部歸口教育部門管理,面向社會招生。此舉雖是讓規則正常回歸,但問題在於,機關幼兒園仍有著「皇家血統」。如何保障今後民辦園和公辦園得到政府公平扶持,顯然需要出臺更為精準的制度設計,讓維護學前教育的起點公平,努力使每個適齡兒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