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差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練琴時堅持不久,讀書時三心二意,寫作業時東張西望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家長。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1. 什麼是專注力?
Waldorf 教育認為人的本質由身體、精神和心靈結合的。因此要重視一個人的意志力﹝willing﹞、感情﹝felling﹞、思考力﹝thinking﹞的培育,這是生命成長的動力。由不同的生理發展順序,首先要由四肢做起(重視運動及活動),接著是與胸腔有關(重視感情),最後才是頭部(重視智能與認知),也就是「意志→情感→思考(willing→felling→thinking)」的教育重點。
幼兒階段(0-7歲)重視意志力的培養。意志力是主動的選擇,是一種「我決定要去做這件事」的力量。相信所有的父母都親眼目睹和經歷過孩子學習走路的過程,小寶寶們可以在那裡重複站起來、摔下去、再站起來、又跌下去這個過程,樂此不疲,重複幾十次甚至幾百次都不覺得疲憊。
這種力量就屬於意志力,不停的重複和堅持就是意志力的發展。在E+英語寶看來,如果幼兒的意志力發展保護好的話,那麼專注力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2. 如何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要過多幹預孩子對感興趣事物的研究,除了固定的和孩子講故事以外,儘量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孩子自己。
我家孩子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對瓶子很感興趣,推到豎起來,再推到又豎起來,可以一個人坐在地上玩好長時間;帶他出去玩,發現一個小樹枝,也開始坐在地上研究,用手去摸,用鼻子去聞,各種方法都用盡,時間持續半小時以上;兩歲多開始用MP3聽故事後,想聽故事時,再也不用喊媽媽,自己打開書坐在那裡,邊翻書邊聽,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
孩子的專注力就是在家長不幹預的情況下,伴隨著意志力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3.哪些行為會破壞專注力?
有次過馬路,聽到一個正在等綠燈的媽媽對著自己的寶寶說:「紅燈,紅燈停,綠燈行。寶寶,快看快看!」邊說還用手把寶寶的頭扳過來看馬路對面的紅綠燈……可憐的寶寶一臉茫然,他還沒有從剛才對腳下一朵小花的觀察中回過神來,在小腦袋被爸爸媽媽扳過來以後,他也不知道看什麼。順著媽媽的半個胳膊和一隻指著前方的手,有汽車、大樹、電線桿……
當孩子產生某種需要發展意志力的行為時,家長們請當「隱形人」。例如:兩三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努力穿衣服,請學會等待,千萬不能嫌孩子慢而去幫他;孩子正在路上邊走邊看腳下的小東西時,請停下腳步,等著孩子一起走;還有一種以愛作為藉口打擾孩子的行為,尤其是老人帶孩子,喜歡以「喝水、吃零食」等去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
幼兒時期,如果因為大人的管教及不斷地幹預妨礙幼兒所擁有的意志力,就無法培育孩子的專注力。孩子在家庭裡,應得到接納和尊重,尊重就意味著:
把每個孩子視為特殊的成人,他們的想法、感受和需要很重要。
給孩子依自己節奏成長和學習的空間。
允許孩子自由創造並自己解決問題。
4. 專注力不好,如何補救和鍛鍊?
0-7歲的孩子,需要充分發展他們的身體。幼兒從呀呀學語,漸漸發出清晰、正確的語音。孩子從笨手笨腳,逐漸成為舉手投足之間的細膩。在生命最初的7年,是四肢的發展在起作用,而不是腦神經系統,生命力是在身體行動的意志上,而不是頭腦的思考上。所以,Waldorf 教育提倡給予孩子充分地去做、去體驗的空間和時間,藉此發展孩子的意志力。
所以在幼兒時期,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動空間,讓他到大自然裡去玩去瘋。水、沙子和泥巴這三樣東西是全世界孩子的最愛,爬樹也是孩子的最愛,先從這些方面讓孩子盡情的去體驗,意志力會在這些有趣的活動中得到喚醒和發展,繼而產生專注力。
其次,讓孩子做手工,不但培養手指的靈活性,也增加了他們的意志力,手工的整個完成過程需要很強的毅力。意志力深深地在潛在於人的內在,是沉睡最深的一部分,手工勞動可以溫和地喚醒孩子並培養他們的意志力。
圖文來源於網絡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親子百科)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