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杭州中學生課堂學什麼? 那時就有英語課每周上6節
上世紀初,杭州的初中生們,課堂上都學些什麼?老師是怎麼上課的?
前段時間,今年9月新上任的杭十中校長孔曉玲在查閱學校歷史資料時,發現了當時杭州中學教育的一些記錄,讓她異常驚訝。
「上世紀初,我們的教育非常先進。」孔曉玲覺得,當下的學校在推進現代化的同時,也需要對傳統進行梳理,了解當時教育的先進做法,融入到現在的教育之中, 「很希望能找到當年的一些原始資料,比如課表、教學大綱、教材、老師的教案等等。」
如果你有保存當時的資料或線索,歡迎告訴我們或學校。
上世紀初中學就有英語課,每周六節
杭十中創建於1806年,是浙江省辦學歷史最悠久的中學,前身為宗文義塾,在1907年改名為宗文中學,當時,是聞名浙東的中學。
孔曉玲說,杭十中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培養了一批首屈一指的大家,比如戴望舒、吳晗、張天翼等。這些大師,中學畢業時基本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和當時優秀的教育肯定有聯繫。」孔曉玲說。
當時的教育到底先進在哪裡?從當時校友回憶錄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拼湊起上世紀初的初中生求學圖景。
校友金世宣,1919年畢業於宗文中學(杭十中前身),曾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
他在記錄中說,當時初中是四年學制,課表裡,有國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倫理學、理化等幾門課。
那個時候,英語是極受重視的一門科目。為了提高英語水平,他從初中三年級開始,連續兩年從上海商務印書館訂購《英語周刊》,每周一期。初中畢業後,他準備投考杭州郵局的一個職位,要考三門,其中一門就是英語,其他是國文和地理。
1941年畢業的胡啟俊記得,初一時,語數英三門課,每周都有6節。對英語的重視程度,絕對不比現在低。要知道,現在的初中,英語課一般每周也只安排5節課。
學校不大,腔調卻很足。除了教室、餐廳、寢室和辦公地點外,圖書館都沒有,卻有一個正統的中國式花園,名「南園」,可供師生們在飯後散步。
也重視體育。沈錡是1933年畢業的。他記錄說,學校有個操場,可以玩球,他們最常玩的,是一種用腳踢的皮球,規格和足球差不多。還有一個「雨操場」,有屋頂,下雨天也可以用。在「雨操場」,有專門的老師教太極拳,是「一位黃巖籍的教官,穿了代表江湖好漢的紮腳綢褲,從『太極出虛』,一步一步很耐心地教各種把式」。
博物館館長當老師,水平槓槓滴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宗文中學,學校裡不分教務、訓導、總務等處,只設兩位學監,分工大致是一個監管教務,一個監管總務,訓導事務則兩人都管。如果有爭執,最後的決定權在校長手中。
老師大部分是大學畢業生,還有一些是海外留學回來的。學生幾乎給每一位老師都起了外號。有的外號源自老師所教的科目,比如「韓博物」,因為教的是「博物課」;有的源自籍貫,比如「劉東陽」,是因為這位老師是東陽人。
有不少老師水平很是了得。
在1941年畢業的劉欲團的記憶中,有一位教生物的韓士淑老師,不單編寫教科書,上課非常生動風趣,還會帶學生實地操作,按照日本種植水稻的技法親手種一畝水田,人氣超高。
這位韓老師早年在日本讀大學,回國後,曾任浙江省博物館館長,再到宗文中學任教。館長當老師,這水平自然也不是一般的高。1924年,韓老師在西泠印社潛泉發現了世間罕見的「淡水水母」,震動國內外生物學界,這淡水水母也被命名為「韓氏淡水水母」。西泠印社得知這一重要發現後,在潛泉四周設鐵欄杆加以維護(《西泠印社志稿》記載「泉水清洌內生淡水母為世界稀見之生物」)。當時,韓老師只有三十多歲。
還有一位教理化的蔡紹倫老師,是浙江大學的高材生。當時理化實驗儀器缺乏,他會自製簡單的儀器,用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一次他在粉筆上蘸了點化學藥品,丟到地上發出噼啪的聲響,即使頑皮的同學也會睜眼張嘴驚嘆不已。」
那時的學生讀書就很拼,學習到半夜的不少
上世紀初,宗文中學讀書的學生來自全省各地,除了少數杭州本地人可以「走讀」外,其他都住學校。住宿條件非常艱苦,三片木板,一個床架,再加一個蚊帳架子,就是一張床。每間寢室,容納三四十個學生,「從外面望進去,只見一片蚊帳」,很是別致。
學校有制服,是西式的,上課時一定要穿,但外出時沒有硬性規定。那時西式衣著還不流行,平時不上課,大家穿的都是中式衣服,長衫大褂為主,其次是短衫唐裝。
那時候學生讀書很拼。每學期的期終考,是件大事,幾乎每個同學,在考試前一周,就要自修「抱佛腳」。有的開「夜車」,晚上讀到半夜或更晚,有的則開「早車」,清晨四五點或更早就起床了。
學校每天的晚自修到九點,為了省電,九點後電燈就全關了,要到第二天下午五點左右再開。想要「開夜車」或者「開早車」的學生,就得自備洋蠟。於是,在考試前夕,教室內都是燭火輝煌。
「很希望能找到當年的一些原始資料,比如課表、教學大綱、教材、老師的教案等等。」孔曉玲說,比如她對很多校友提到的博物課很好奇,教什麼,用什麼教材,很想了解。但除了從校友回憶錄中找一些片段記錄,這些系統性的資料都找不到。因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的抗日時期,日軍入侵杭州,宗文中學顛沛流離,很多珍貴資料都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