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杭州中學生課堂學什麼?那時就有英語課

2020-12-16 中國教育在線

  一百年前杭州中學生課堂學什麼? 那時就有英語課每周上6節

  上世紀初,杭州的初中生們,課堂上都學些什麼?老師是怎麼上課的?

  前段時間,今年9月新上任的杭十中校長孔曉玲在查閱學校歷史資料時,發現了當時杭州中學教育的一些記錄,讓她異常驚訝。

  「上世紀初,我們的教育非常先進。」孔曉玲覺得,當下的學校在推進現代化的同時,也需要對傳統進行梳理,了解當時教育的先進做法,融入到現在的教育之中, 「很希望能找到當年的一些原始資料,比如課表、教學大綱、教材、老師的教案等等。」

  如果你有保存當時的資料或線索,歡迎告訴我們或學校。

  上世紀初中學就有英語課,每周六節

  杭十中創建於1806年,是浙江省辦學歷史最悠久的中學,前身為宗文義塾,在1907年改名為宗文中學,當時,是聞名浙東的中學。

  孔曉玲說,杭十中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培養了一批首屈一指的大家,比如戴望舒、吳晗、張天翼等。這些大師,中學畢業時基本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和當時優秀的教育肯定有聯繫。」孔曉玲說。

  當時的教育到底先進在哪裡?從當時校友回憶錄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拼湊起上世紀初的初中生求學圖景。

  校友金世宣,1919年畢業於宗文中學(杭十中前身),曾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

  他在記錄中說,當時初中是四年學制,課表裡,有國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倫理學、理化等幾門課。

  那個時候,英語是極受重視的一門科目。為了提高英語水平,他從初中三年級開始,連續兩年從上海商務印書館訂購《英語周刊》,每周一期。初中畢業後,他準備投考杭州郵局的一個職位,要考三門,其中一門就是英語,其他是國文和地理。

  1941年畢業的胡啟俊記得,初一時,語數英三門課,每周都有6節。對英語的重視程度,絕對不比現在低。要知道,現在的初中,英語課一般每周也只安排5節課。

  學校不大,腔調卻很足。除了教室、餐廳、寢室和辦公地點外,圖書館都沒有,卻有一個正統的中國式花園,名「南園」,可供師生們在飯後散步。

  也重視體育。沈錡是1933年畢業的。他記錄說,學校有個操場,可以玩球,他們最常玩的,是一種用腳踢的皮球,規格和足球差不多。還有一個「雨操場」,有屋頂,下雨天也可以用。在「雨操場」,有專門的老師教太極拳,是「一位黃巖籍的教官,穿了代表江湖好漢的紮腳綢褲,從『太極出虛』,一步一步很耐心地教各種把式」。
  博物館館長當老師,水平槓槓滴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宗文中學,學校裡不分教務、訓導、總務等處,只設兩位學監,分工大致是一個監管教務,一個監管總務,訓導事務則兩人都管。如果有爭執,最後的決定權在校長手中。

  老師大部分是大學畢業生,還有一些是海外留學回來的。學生幾乎給每一位老師都起了外號。有的外號源自老師所教的科目,比如「韓博物」,因為教的是「博物課」;有的源自籍貫,比如「劉東陽」,是因為這位老師是東陽人。

  有不少老師水平很是了得。

  在1941年畢業的劉欲團的記憶中,有一位教生物的韓士淑老師,不單編寫教科書,上課非常生動風趣,還會帶學生實地操作,按照日本種植水稻的技法親手種一畝水田,人氣超高。

  這位韓老師早年在日本讀大學,回國後,曾任浙江省博物館館長,再到宗文中學任教。館長當老師,這水平自然也不是一般的高。1924年,韓老師在西泠印社潛泉發現了世間罕見的「淡水水母」,震動國內外生物學界,這淡水水母也被命名為「韓氏淡水水母」。西泠印社得知這一重要發現後,在潛泉四周設鐵欄杆加以維護(《西泠印社志稿》記載「泉水清洌內生淡水母為世界稀見之生物」)。當時,韓老師只有三十多歲。

  還有一位教理化的蔡紹倫老師,是浙江大學的高材生。當時理化實驗儀器缺乏,他會自製簡單的儀器,用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一次他在粉筆上蘸了點化學藥品,丟到地上發出噼啪的聲響,即使頑皮的同學也會睜眼張嘴驚嘆不已。」

  那時的學生讀書就很拼,學習到半夜的不少

  上世紀初,宗文中學讀書的學生來自全省各地,除了少數杭州本地人可以「走讀」外,其他都住學校。住宿條件非常艱苦,三片木板,一個床架,再加一個蚊帳架子,就是一張床。每間寢室,容納三四十個學生,「從外面望進去,只見一片蚊帳」,很是別致。

  學校有制服,是西式的,上課時一定要穿,但外出時沒有硬性規定。那時西式衣著還不流行,平時不上課,大家穿的都是中式衣服,長衫大褂為主,其次是短衫唐裝。

  那時候學生讀書很拼。每學期的期終考,是件大事,幾乎每個同學,在考試前一周,就要自修「抱佛腳」。有的開「夜車」,晚上讀到半夜或更晚,有的則開「早車」,清晨四五點或更早就起床了。

  學校每天的晚自修到九點,為了省電,九點後電燈就全關了,要到第二天下午五點左右再開。想要「開夜車」或者「開早車」的學生,就得自備洋蠟。於是,在考試前夕,教室內都是燭火輝煌。

  「很希望能找到當年的一些原始資料,比如課表、教學大綱、教材、老師的教案等等。」孔曉玲說,比如她對很多校友提到的博物課很好奇,教什麼,用什麼教材,很想了解。但除了從校友回憶錄中找一些片段記錄,這些系統性的資料都找不到。因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的抗日時期,日軍入侵杭州,宗文中學顛沛流離,很多珍貴資料都遺失了。

相關焦點

  • 一百年前杭州中學生課堂學什麼? 那時就有英語課每周上6節
    浙江在線12月27日訊(今日早報記者 金丹丹)上世紀初,杭州的初中生們,課堂上都學些什麼?老師是怎麼上課的?  前段時間,今年9月新上任的杭十中校長孔曉玲在查閱學校歷史資料時,發現了當時杭州中學教育的一些記錄,讓她異常驚訝。  「上世紀初,我們的教育非常先進。」
  • 100年前中學課堂學什麼? 有英語課,學生蠻拼的【2】
    原標題:100年前中學課堂學什麼? 有英語課,學生蠻拼的   博物館館長當老師,水平槓槓滴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宗文中學,學校裡不分教務、訓導、總務等處,只設兩位學監,分工大致是一個監管教務,一個監管總務,訓導事務則兩人都管。如果有爭執,最後的決定權在校長手中。
  • 中學生英語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近期,有許多同學曾經向我訴苦:「老師,我課上是很認真地聽老師在講課,可是就是有點跟不上,有時候老師講的是什麼東西下課也就全忘記了,筆記也記得不是很全面,感覺回家複習的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就像是把所有的知識重新學過一樣,費了很大的力氣。」「那你提前先把第二天要學的東西看一下哪?」
  • 杭州眾多公辦小學一年級開上英語課
    從這個學期起,杭州眾多公辦小學的一年級伢兒開始上英語課,而且用上了自己的英語教材——市編地方課程《English for KIDS》(杭州出版社出版)。  早在兩年多前,杭州市就有了這樣的想法。昨天,杭州市教育局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杭州基礎教育的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年級開設英語課的條件,杭州城市發展的國際化目標讓這個想法變得越發清晰。
  • 如何關注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情感
    如何關注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張應應不論是在英語教學中,還是在其他科目的教學中,對於學生情感方面的研究都是必要的,因為教學本身就是要以人為本,有意識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都有利於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 杭州眾多公辦小學一年級開上杭版英語課,龍井茶到底該怎麼說
    從這個學期起,杭州眾多公辦小學的一年級伢兒開始上英語課,而且用上了自己的英語教材——市編地方課程《English for KIDS》(杭州出版社出版)。早在兩年多前,杭州市就有了這樣的想法。昨天,杭州市教育局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杭州基礎教育的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年級開設英語課的條件,杭州城市發展的國際化目標讓這個想法變得越發清晰。
  • 米樂英語劉瓊:一年級試開英語課,是杭州走向國際化重要一步
    日前,杭州市教育局發布《關於2018學年度市級地方課程教材〈English for KIDS〉使用和徵訂工作的通知》,宣布今年9月將在杭州市85所公辦小學一年級試點開設英語課。據了解,新的英語教材《English for KIDS》很有特色,和其他教材不同,這套教材更有杭州韻味、祖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比如在一年級上冊粉紅色的教材封面上,就有不少杭州地標:保俶塔、寶石山、斷橋、錢江新城等。
  • 杭州中學英語名師朱映柳,學生在多年後,依然會回來看看她
    朱映柳老師和杭州中學結緣始於2003年暑假,那時的她還在就讀大四,第一次踏進杭州中學,她就深深愛上了這所美麗優秀的學校。勤勉聰慧的她,在前輩老師和教研員的幫助下,快速地在杭州中學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兩年前,我們著實因緣分相識,我第一印象中的您是一個非常親切的老師,「不管什麼問題,也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可以來問我」,而後的兩年也確實證明了這個真命題。
  • 杭州菜場裡出現「英語課堂」 一連5年老師免費教
    菜場「英語課堂」持續五年「菜二代」英語考進年級前十「爺爺老師」64歲,頭髮花白,清瘦的臉上架著金絲眼鏡,笑容親切。菜市場裡的人大多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清楚他過去是做什麼的,但大家都和他很熟悉,親切地稱呼他為「金老師」。
  • 秦秀白:建構「英語大課堂」 快快樂樂學語言
    第三,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談論「教改」,卻很少討論「學改」的問題。僅僅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而不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任何教學改革的舉措都是難以奏效的。進行「學改」的突破口就是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學習觀念。其實,建構「英語大課堂」是有其自身理論依據的。首先,從語言的屬性來看,建構「英語大課堂」是十分必要的。
  • 高途課堂誰的英語課最好?高途課堂英語老師介紹
    高途課堂誰的英語課最好?作為一個在高途課堂的鐵粉,我整理了一下我聽過,或有同學推薦的厲害的網課英語老師,給大家作為參考。 鮑碩煜 高途課堂小學英語主講老師,跟誰學功勳教師,總結超級拼讀方法,11年英語培訓行業教學經驗,TESOL國際英語教師資格持有者,倫敦聖三一項目輔導老師。
  • 杭州85所公辦小學一年級試點開設英語課 這本教材濃濃的杭州味
    浙江在線杭州8月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阮飛霞 通訊員 夏天馬)日前,杭州市教育局宣布,今年9月將在全市85所公辦小學一年級試點開設英語課。其中,開發區16所小學就在試點範圍內。也就是說,今年9月上一年級的小學生,除了要上好語文、數學課外,還要上一門英語課。要告訴大家的是,英語的新教材很有特色,濃濃的杭州味。
  • 留學生家長:英國中學生學什麼?成績單有哪些內容?
    英國學生,正常情況下是11歲從小學畢業,開始經歷7年級學習,之後一直會學到8年級,算是被稱為初級中學;9-11年級,被稱為「高中」。 11年級之後,還會有兩年SIX FORM,相當於進入大學之前的短期課程。 多數孩子進大學時,跟國內一樣,還是18歲。 這是英國的教育體制。不講清楚這個,就無法說清這次家長會的內容。
  • 新高考改革後 杭州職高不會取消英語課
    新高考改革後 杭州職高不會取消英語課    新聞導讀:新高考改革方案出臺後,我省究竟有多少職高已經取消或者準備取消英語課?高職院校對此怎麼看?職高英語教學應該怎麼做?近日,也在省內多地進行了調查。在杭州幾所職高了解到,英語課程目前沒有變化,以後應該也不會取消。
  • 「千課萬人」全國小學英語「新常態課堂」研討觀摩會圓滿落幕
    破譯語言密碼,打造生命傳奇「千課萬人」全國小學英語「新常態課堂」研討觀摩會圓滿落幕英語教學走進「新常態」,整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任務都被重新進行定義。;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錦田小學的陳靜老師從學生熟知的繪本故事切入課堂,和要學的食物聯繫起來,自然的進入學習情景,關注學生的意義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但學習了語言,而且學會了合作和創新;江蘇省江陰市實驗小學的黃慧老師、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德勝學校的田湘軍老師和華東師範大學的魯子問教授聯袂呈現了同課異構《Games》:黃慧老師的課層次清晰,讀前用現在和曾經的自己做適度的鋪墊,交流自然;讀中用聽,小組交流的方式解讀文本
  • 杭州一高中教室裝組合攝像頭,分析學生課堂表情促教學改進
    高中生每天8節課、320分鐘,有幾分鐘在專注聽課?不專注的時候在幹什麼?孩子這堂課上得開心嗎?杭州第十一中學試行「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通過教室內安裝組合攝像頭,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和動作,經大數據分析計算出課堂上學生的專注度,從而促進教學改進。「在系統試行之初,我們就考慮到學生的隱私問題。系統只會採集學生的表情、行為狀態信息,而非課堂的實時錄像。
  • 有趣有料,「鹿課」開講!本周日首講《享受英語》
    有沒有一種新鮮的形式,讓沉悶的課堂活色生香起來?Look2.0——「鹿課」開講。本周日首講《享受英語》開講。其實,「鹿課」不算課!如果暑假還要喊大家來上課,一定會遭嫌棄。除了將創意進行到底,講師們會借我們的「課堂」,做一些平時在學校裡不敢或不方便進行的大膽嘗試。「鹿課開講」第一季的9堂課,提供9種全新的上課方式。方向只有一個,有趣、有料、有意思。輕鬆的課堂需要一個愉悅的環境,「課堂」就設在浙江日報大院內(杭州體育場路178號)。
  • 塞上江南迎來「 AI 英語智慧課堂」
    5 月 10日,在第三屆英語教育信息化應用名師優課展示研討會現場,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第三中學英語教師周瑞雪,與 24名中學生一起,面對現場觀摩的全國各地千餘名教師,進行英語聽說課例展示。人工智慧技術進入英語課堂,不僅創新了課堂教學模式,還幫助教師獲得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增加課堂容量;教師通過翼課網的學情大數據分析對學生學情精準「把脈」,如同醫學診斷,找到問題所在,對症下藥,不同水平的學生完成難度不同的學習任務,「一人一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 北京英語課堂,北京學英語課堂,也有紅包?!!!澳洲外教
    但是內心對英語學習的渴望戰勝了對這個課程的恐懼,於是二人就結伴從長沙來到了北京,開始了為期七天的風暴營生活。  經過一番體驗的陳家祺告訴記者:聽說風暴營最大的特點就是互動性和娛樂性超強,與傳統的英文課堂截然相反,能夠給學生帶來別樣的體驗。陳家祺從來沒有想過能夠在英語課堂上調飲料、做遊戲,而這些全都是來了新東方聽說風暴營之後才發現原來英語可以這麼學。
  • 青島樺川路小學「適性課堂 激潛啟智」英語適性課堂展示
    歷時三周的「適性課堂 激潛啟智」的英語適性課堂展示圓滿的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