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常常說道:「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對於這群整日和金錢打交道以貿易來發家的商人來說,百姓對他們往往有著極高的要求。不貪圖小利缺斤少兩,再能夠為了天下挺身而出,情義具備方為真正的大商。但古往今來,在數千年的歷史裡這樣的人物實在出現得太少,可喬致庸絕對是其中一位極具代表性的存在。
從明朝起,隨著封建社會裡商業的地位有所改善,各地也趁機興起了一批在各個領域中尋求機會的商人們。而來自山西的晉商則是其中非常出色的一群人,和粵商、徽商並稱為「三大商幫」。清朝時期,這些商幫獲得了最大的發展機會,而這也讓其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商界裡的傑出人物。
1818年,喬致庸出生在山西祁縣的老喬家。作為在當地率先開始在商界摸爬滾打的家族之一,從乾隆初年他們就已經開始了經營。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喬家已經有了非常不錯的基業,並且已經有了自己的名聲。
從小喬致庸就獲得了極好的教育條件,富裕的家境讓他有著衣食無憂的童年。按照兄長的想法,他這一生應該投身在科舉中來完成父輩沒有舉人的遺憾。他也確實如此做了,1853年他高中秀才,然而就在這時他的哥哥因病離世了。
喬家有錢財、有名望,但是最大且最致命的問題就是人丁稀少。長兄的離去讓家族的擔子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喬致庸的身上,他不得不棄筆從商,為了家業努力。半路出家的新繼承人讓所有人都不看好喬家的未來,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位儒生卻有著非常不俗的商業天賦。
在喬致庸的經商之道裡,他把儒道思想中的仁義全部貫徹到了生意之中。對他而言,可以不賺大錢但是不能昧良心。除此之外,他極其善於用人,馬公甫、閻維藩、高鈺等人都是憑藉能力坐上了高位。而且面對民間災害之際,這名儒商會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傾盡所有為百姓們解決問題。
就是這樣看起來和行善事無異的從商之道,讓喬家的基業瞬間成為了晉商的頂端,1900年慈禧出逃時都要依靠他們的幫助。著名的喬家大院也是1862年在喬致庸手上修建而成,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商人。但是這位富可敵國的喬家大院之主卻有個莫大的遺憾,那就是他的6個兒子裡僅僅只有2人善終。
長子喬岱本身是一位極其出色的繼承人,商業天賦頗高。可他卻是個心高氣傲之人,並且在被過繼之後更是受到了溺愛的影響,最終纏上了不清不白的官司。次子又是個不懂得圓滑的孩子,對生意嚴謹認真卻不善交際,結果死在了一場衝突之中。
三子喬景儼是他最為出色的兒子,也是成功延續了喬家生意輝煌的傳人。老四和老六都是不幸的,他們在十幾歲時就因病早夭,這讓喬致庸悲痛不已。而老五喬景偁則是一位全身心投入到學術之中的出色學者,他遠渡重洋進修,也成功做到了自己夢想的地步。
儘管在商業上喬致庸是無比成功的存在,但他的人生確實是充滿了悲哀。先是早早失去了父母,又是兄長病逝自己被迫放棄夢想。五次續弦也說明了妻子都沒能陪他太久,兒子們更是命途多舛。一位成功之人的歷程從來都是充滿艱難險阻的,然而儘管如此喬致庸還能把喬家做大做強並留下喬家大院這樣的財富,這也正是他的偉大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