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打亂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節奏。佛堂老街的所有店鋪也不得不關門歇業。如今疫情平穩向好後,佛堂老街傳統的手工作坊怎麼樣了?生意還與從前一樣興旺嗎?……
近些天,帶著諸多疑問,記者走訪了佛堂老街,探訪那些一度按下暫停鍵的市井生活。
「叮噹、叮噹、叮噹……」一走進老街,遠遠就聽到清脆悅耳的鐵器、銅器捶打聲。
記者欣喜地看到,打銅罐的、打鐵的、做錫壺的手工藝人,正在埋頭製作各類生活器具;做梨膏糖的、製作糕點的……這類傳統手工作坊,也已開張營業。隨著遊客日漸增多,佛堂老街上的傳統手工藝,已慢慢恢復往日的生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佛堂老街作為義烏傳統非遺項目的匯聚地,在一批老匠人的堅守與創新中,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留住了人們的記憶與鄉愁。
他製作的銅勺恰如其分地掌握好重心,始終不會翻倒。
細細打磨,讓銅器更光亮,給產品有一個好的外觀賣相。
張祖明40 多年的生命時光,就在悠遠的捶打聲中悄然度過。
張祖明在認真琢磨銅壺加工工藝,讓自己製作出來的產品成為工藝品。
做銅壺的部分工具。
打銅器匠人:一鏨一刻 傳承技藝
4月23日,記者走進佛堂老街張祖明的銅器店裡,只見他正揮起錘子用力地敲打著一塊銅板,準備製作一隻銅爐。
他告訴記者,現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老街上的遊客基本恢復到日常狀態,老街上各家店鋪的生意也日漸好起來了。訂製銅器的生意,也比預期的要好得多了。他早上8點開門,經常要幹到晚上10點,才能關門打烊。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擁有銅器製作手藝的張祖明,開起了一家銅器店,至今已有41個年頭,經他之手打造出來的銅爐、銅鍋、銅壺,多得已記不清數目了。
銅器產品製作,工藝並不簡單。將一塊銅皮製作成一隻銅壺,需要經過打樣、剪切、敲打、焊接、拋光等二十多道工序。通常要用到的錘子,就有大大小小十多種。
一塊銅片,一把錘子,叮叮噹噹地千錘百打,起錘要有力,下錘得細膩。反反覆覆敲打之後,銅片漸漸發生微妙的變化——變脆,這時得把銅片放在火爐子上重新加熱,然後,再繼續鍛打。這個過程,行話稱之為「退火」。如此循環往復,直到製作成功一把圓形銅壺,前後大約要花費二三天時間。
張祖明今年已快60歲了,但他仍然醉心於一鏨一刻之間,傳承著這份傳統手工藝活,對自己的人生選擇無怨無悔。
王桂芳在納鞋底。
王桂芳做的布鞋,結實又耐穿。
老媽媽納的千層底
「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王桂芳阿姨一直生活在佛堂老街,做鞋已有40年。她說:自己小時候,農閒時或者下雨天不上工的時候,媽媽總是拿出針線筐,在油燈下做鞋。穿著媽媽做的鞋,特別暖和、透氣。
她傳承了母親的手藝,手工製作的布鞋遠近聞名。不少外地來佛堂遊玩的遊客,都會給自己買雙布鞋。
附近的居民,鐘錶壞了,總找她修理。
樓竹青在專注地修理鐘錶。
鐘錶修理匠: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樓竹青從事修理鐘錶行業,已有37個年頭,店鋪搬到佛堂老街20多年。修表時,為了集中注意力,她必須緊閉一隻眼,另一隻眼上夾著一隻放大鏡。時間一長,鐘錶匠的眼睛就會變成一大一小的。她幽默地調侃:自己幹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行當。
如今,隨著電子表的流行,加上大多數人都已習慣了用手機看時間,相較於過去,需要修理鐘錶的人越來越少,單純修鐘錶維生已日漸艱難。不過,她對這個老行當還是難以割捨,這輩子都要堅持做下去。
(原標題《佛堂老街 匠心依舊 (下)》,原作者盛慶樂 蔣筱蘭。編輯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