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老街手藝人:30年匠心堅持 只為兒時那口味道

2020-12-20 中國僑網

  老街手藝人林莉丹:

  30年匠心堅持 只為兒時那口味道

  有人說,記憶中的美食才是最深的鄉愁。無論去到多遠,吃過多少珍饈,兒時記憶中的味道總是讓人流連忘返。醃面、三及第湯、客家湯圓……這些食物的味道,儼然成了梅州符號的一部分。而老街作為城市歷史的見證,不僅有飽經滄桑的古老騎樓,更是暗藏著許多喚起鄉愁的「梅州味道」。

  「老字號湯圓」正是這樣一種味道,這家店藏在年代久遠的梅州老街中,若不是耐心尋找或當地人帶路,你很難找到正確的店址。然而「味香不怕巷子深」,這個只有10餘平方米的30多年歷史老店,常常門庭若市,用自己的一抹甜香滿足著梅城人的記憶味蕾。「這湯圓的味道從我父親的師傅那輩起,就沒變過,我們就是要做老味道。」老闆娘林莉丹說。

  南方日報記者 藍單

  傳承三代的老味道

  梅城老街中山路在夜幕的掩蓋下,依然「滄桑感」十足,狹長的小巷、古老的騎樓,喃喃訴說著舊日故事。不多時,熙熙攘攘的覓食人群就打破了這份悠遠的歷史感,整個街道瞬間活了起來。靠近「老字號湯圓」,一股甜香撲鼻而來,只見兩口大鍋中,白白糯糯的湯圓、美味營養的雞蛋在赤色的糖水中翻湧,甜蜜地冒泡。

  老闆娘林莉丹一見到來人立即熱情地打起了招呼:「阿妹,食湯圓嗎?花生、紅豆、芝麻,哪種來?」話說著,手中的活計卻沒丟,不停地拿勺子攪拌著鍋中糖水,以防湯圓黏在一起。而在灶具的另一側,她的丈夫和侄女正手指翻飛地捏著湯圓。

  這家湯圓店在梅城老街頗有歷史。「我是1982年開的這家店,到現在三十幾年了。」談起「老字號湯圓」,林莉丹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這手藝是從我父親那學的,他以前在一家國營甜品店上班,他的師傅水平很高,梅城7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都知道他。」

  林莉丹說,她是梅城早期甜品店「紅星茶室」的後人,從小時候開始就常幫父親賣湯圓。「我之前在梅州中學讀書,成績還不錯,本來想去深圳闖蕩,但因為父母不想讓我遠走他鄉就留下來了。」林莉丹笑著說,「以前我幫父親賣湯圓的時候就有人開玩笑說我是賣湯圓的命,沒成想真說中了。」

  說話時間,店裡又來了幾位老顧客,其中一位熟稔地和老闆娘打起招呼,並略帶玩笑地抱怨:「阿姨,每次來你這我真是又歡喜又不歡喜,歡喜的是你這生意那麼好,不歡喜的是我又要排長隊了。」

  「沒事,很快的!」林莉丹笑著安慰道。她說他們都是衝著老味道來的。「這湯圓的味道從我父親的師傅那輩起,就沒變過。」

  做美食是件神聖的事

  「老字號湯圓」和常見圓乎乎的湯圓不太一樣。它是細長形的,中間餡料不多,常常是一整粒的花生。

  林莉丹說,這湯圓的糯米皮和餡料都是她和老伴手工製作的,口感非常筋道,吃多了也不覺得膩。

  「做美食是件神聖的事,不要小看這湯圓,做出好味道來是有方法的,也要有耐心。我們一般下午3點到晚上10點開店,但準備工作卻從早上9點多就開始了。食物最關鍵還是要好吃,乾淨。我們的食材不放任何添加劑,用的都是傳統食材。」

  據了解,「老字號湯圓」的做法是傳統客家湯圓的做法。即花生粒直接裹入餡中,再用糖水熬煮,湯圓的糯米醇香搭配上雞蛋清香,更加凸顯湯圓的清甜。傳統客家湯圓通透亮澤,口感糯粘軟稠。用糖漿秘制後的雞蛋顏色呈灰黃色,一口咬下去甜而不膩,蛋白的口感跟滷蛋相似,蛋黃甜得入味,但不膩人。

  客家湯圓之所以特別,精髓就在於那鍋糖漿,糖漿用的糖是梅州「榛糖」,熬煮過後黏稠甜美,而在糖漿中翻滾過後的湯圓軟糯卻有嚼勁。品嘗的時候可以衝入滾燙的開水,以降低甜度。

  「煮得越久顏色越深的湯圓,最好吃。」林莉丹常常建議客人多等一下,以便吃到最好的味道。此外,她還常建議帶外賣走的客人自己帶餐具打包。「用玻璃啊,陶瓷啊等製作的餐具才能更好地保存湯圓的味道,而外賣盒不僅會破壞食物本身的味道,還不環保。」

  在夜市經營期間,記者還見證了林莉丹拒絕一位顧客:「她感冒了,吃太多甜品不好,我讓她好了再光顧。」

  食物之外,對於經營,林莉丹也有著許多自己的理解和堅持。「這幾年,糖的價格一直在上漲,我們2008年以前都是賣1塊錢5個,之後是1塊錢4個,直到現在。糖漲價而湯圓不漲價為的就是口碑,薄利多銷。」

  或許正是因為林莉丹對食物味道的匠心堅持,和薄利多銷的經營之道,讓湯圓的軟糯甜香飄得更遠。

  55歲並不是退休的年齡

  近幾年來,雖然外來飲食品牌逐漸進駐梅州,但梅城老街卻一如既往地熱鬧,大概味覺習慣已養成,這裡的人們習慣了夜市來此喝上一碗牛奶煮蛋,吃上一份軟糯湯圓。又或許人們始終不能忘懷那些穿越時光而來的古老味道,那些見證著梅州人的日與夜,見證著這個城市的朝夕改變的美味。

  記者初步估算,在「老字號湯圓」店,半小時內有近百名顧客光顧,10平方米店鋪內的4張小桌,總是滿滿當當。

  「有些華僑會特意找過來吃我的湯圓,我這回頭客很多。」林莉丹說,「那邊那位和媽媽一起來的小夥子對我說,他在我這吃二十幾年了,從牙牙學語到現在。」

  看到這麼多老顧客光臨,林莉丹做湯圓的動力更加十足:「我沒想過退休,想一直幹下去,有那麼多人欣賞我的湯圓,不想辜負了。」

  生於1963年的林莉丹現在已經55歲了,她和丈夫一起經營著「老字號湯圓」。飲食行業雖然辛苦,但她並未想過退休一事,也不擔心傳承問題。

  「我丈夫以前是做西點的,和我算同行,我們幹這個正好。現在孩子在上班,偶爾也會來幫忙,但估計不會來接班。不過,傳承問題不用擔心,好吃的東西還怕傳不下去?」林莉丹說。

  這幾年,雖然年齡漸長,但林莉丹還在不斷接觸新事物。「以前這裡是不送外賣的,後來有人找上門來,我想著能讓更多人吃到湯圓,就答應了。」

  在「老字號湯圓」店的門口,現在還貼上了微信付款二維碼,對於不太會玩手機的林莉丹來說,這是新嘗試。「2016年的時候,常有嘉應大學的學生過來吃湯圓,要求掃碼付費,我又不會弄,開始是讓他們跟別的顧客換錢,後來就讓我老公幫忙弄了個二維碼。」林莉丹說,「現在來這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而正是因為林莉丹等手藝人的堅持,越來越多年輕人可以吃到傳統的客家味道,讓這份味蕾記憶傳承一代又一代。

相關焦點

  • 抖音手藝人讓堅持有意義,用匠心雕琢美好生活
    他們只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裡,分享美好,歡迎同好。  匠人,並非「造物者」,而是「偏執」地愛著某件事的平凡人。而匠心,則是初心,雖經坎坷磨礪,仍不改初衷。無論是幾十年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還是剛剛入匠門的「小學生」,抖音手藝人,堅持用匠心雕琢美好生活。
  • 30年堅持做手工月餅 只為守護「團圓的味道」
    四川新聞網消息(周超文 陳揚 文/圖)她,30年來堅持手工製作月餅,只為瀘州人在中秋時節能吃到熟悉的味道。她,為了不損多年老品牌,從原材料到製作工藝都精益求精,只為傳承老一輩那份獨有的匠心。9月9日,筆者來到瀘州市納溪區上馬鎮68歲老人楊祚芬的月餅加工坊,聆聽了她和「團圓味道」的故事。
  • 翼天文旅集團 梅州客都人家.客鄉老街不能錯過的大柚獲!
    梅州是金柚之鄉,梅州柚子品種多樣,味道甜美。9月、10月正是梅州蜜柚開採時節,舉辦客家柚獲節,邀請柚農參加農產品展銷,通過形式多樣的趣味柚子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梅州蜜柚,愛上梅州蜜柚,讓梅州蜜柚品牌更加響亮!
  • 梅州老街不僅有情懷,還有滿滿的美食呀
    在老街狹長的小巷,兩邊均為民宅,翻新的老牆,灰白的色彩,嶄新中不乏歷史的久遠感,老街巷子名很有特色,水巷子、黎屋巷、藍屋巷、月宮巷、西箭角、珠條街等,富有詩情畫意。
  • 廣東梅州修復整治民國老街 恢復古城風貌
    廣東梅州修復整治民國老街 恢復古城風貌   中新網梅州3月14日電(唐林珍 羅娟娟 廖曉)記者14日從廣東梅州市有關部門獲悉,梅州城區一江兩岸景觀提升二期工程正式啟動,對梅江北岸民國老街凌風東路建築物及相關配套設施進行修復和整治,恢復古城風貌。
  • 【圖說儀隴】手工掛麵,那一碗麵,是家的味道
    那是我上小學的時候,家裡很窮,幾乎一年365天晚上都是吃麵條,磨麵粉的麥子也是自己家種的,每次去掛麵條都會掛好幾十斤,吃上兩個月。媽媽煮的麵條油很少,放一點辣椒,一點醋,就覺得很美味,天天吃都不膩。長大後,很少吃麵條了,偶爾在外面吃一次,但都不是想要的味道;直到有幸吃到新政老街何師傅的手工麵條,才發現,那一碗麵,是我一直懷念的,家的味道。
  • 客房清潔手藝人:堅守匠心技藝,鑄就工匠精神
    近幾年,匠心成為了如今的社會熱詞,頻頻登上熱搜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一批紀錄片熱播,近距離地展現出這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與傳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樂。一人一技,一技一生。所謂匠心,是對於自己所做事情自始至終的熱愛、堅持和精益求精的執著態度;所謂匠人,就是選擇了就要堅持做好一件事情。我們身邊,也有這樣一群堅守初心的手藝人。她們將技藝融入工作,把一間間客房清潔成為了藝術品,推動著酒店業的高質量發展。她們就是手藝人、樸實的勞動者——客房保潔。
  • 「新春走基層」老街新貌迎新春 美麗梅州幸福年
    春節期間油羅街懸掛的成片大紅燈籠成了老街靚麗的風景線。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敏婷):廣東省梅州市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被譽為「世界客都」,也是廣東文化旅遊特色區。近年來,梅州高度重視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對部分歷史文化街區的修繕改造初見成效,2018年5月梅江區還開展了江北歷史文化街區百日整治行動,使得這些歷史悠久的傳統街道在「老」的底色上煥發新活力。江北油羅老街上,客家人在自家小店門前炸煎堆。梅州江北老城區也被視作「世界客都」中心,對於研究客家文化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一道菜賣出137萬元 葷豆花大邑夜不收原創 26年堅持兒時的味道
    自創土菜 嚴格工藝 傳承兒時記憶 夜不收目前正在申請大邑葷豆花的非遺專利。這道來自鄉土的葷豆花,是大邑夜不品牌創始人收李飛1993年發明的。突破了一般的豆花味道淡,依靠蘸水來提味的局限,將麻辣味道融入一大碗分量十足的豆花中,而且,在碗中看不到辣椒花椒的影子。而且,豆花時間再長也煮不老。
  • 十條老街帶你讀懂臺灣 品味臺灣人兒時記憶裡的味道
    遊玩攻略:淡水老街有許多家藝品店、咖啡館、服飾店、商店,是一條集美食、小吃、購物、休閒於一體的老街。和三五好友來淡水老街隨意逛逛品嘗美食的同時,也可以漫步淡水海岸,吹吹海風,在黃昏時刻欣賞迷人的漁人碼頭夕照,夜幕降臨時一睹情人橋的夜景。
  • 尋味老街美食,品嘗客家風味!
    梅州老街,不僅見證了這個城市的人文歷史,更是客家人記憶中無法割捨的環節。 這裡的一街一巷,這裡的買賣吆喝,更重要的是老街的美食,讓客家人的思鄉之情得以解救。 同時,古色古香的梅州老街,富有詩情畫意的街巷命名,無一不讓這個梅州老城,注入魅力,增添光彩,也正因如此它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
  • 別宅家點外賣了,打卡老街美食去!金山圩日試吃團點評來了
    在昨日舉行的金山圩日第二場活動中,梅州日報社招募的「美食試吃團」在文化公園廣場集合出發,分為3組前往老街開啟美食試吃之旅,到金山牛雜、尚記食品、榮記湯圓、仲元羅記煲仔飯、呂伯超香粽專賣店(老肆粽店)、非常小食、油羅後廠、海石花、塗記華妹肉丸、洪屋雪花冰室等地「打卡」金山十大美食。在此過程中,11名來自各地的美食愛好者用心寫下試吃點評,並通過微信「朋友圈」傳遞出去,踴躍為老街美食「代言」。
  • 「爆米花爺爺」堅守30年累彎了腰,只為這五元一份的兒時回憶
    「爆米花爺爺」堅守30年累彎了腰,只為這五元一份的兒時回憶小時候,只要聽到一聲巨響,再聞到一股濃濃的米香味,就知道是爆爆米花的人來了。別看這分手藝看起來簡單,但是對於火候的把握還有細節的地方,沒有幾年的經驗是沒辦法做出好吃的味道的,據老人說家裡的孩子都嫌這個又辛苦又不賺錢,都不願意學,年輕人沒人學了坐不住,自己已經坐彎了腰。
  • 佛堂老街 匠心依舊(下)
    佛堂老街的所有店鋪也不得不關門歇業。如今疫情平穩向好後,佛堂老街傳統的手工作坊怎麼樣了?生意還與從前一樣興旺嗎?……近些天,帶著諸多疑問,記者走訪了佛堂老街,探訪那些一度按下暫停鍵的市井生活。「叮噹、叮噹、叮噹……」一走進老街,遠遠就聽到清脆悅耳的鐵器、銅器捶打聲。
  • 黃豆豆《中國味道》舞「醉勺」 爆笑講述兒時醉酒經歷
    黃豆豆《中國味道》舞「醉勺」 爆笑講述兒時醉酒經歷 2019-03   中新網3月30日電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雅迪文化、雅迪廣告、京視沐書聯合出品的大型美食文化探索類節目《中國味道》將於3月30日18點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首期節目中登場的尋味嘉賓是中國著名青年舞蹈家黃豆豆。
  • 聖堂的月餅 兒時的味道
    邊攪動豆沙邊放花生油,餡料會更沙更粘,味道也更勻。    老手藝    沒有華麗的包裝,也沒有豪華的食材,卻能吃出兒時的味道。在大朗聖堂社區一棵老榕樹下,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祖孫三代人傳承手工月餅製作工藝長達60年。不少街坊說,這裡的月餅最正宗,總能吃出兒時記憶中的味道。
  • 堅持匠心,只為釀造皇溝獨特馥合香
    堅持匠心 釀造獨特馥合香    皇溝馥合香型白酒,是從2000年開始研製,在於橋老專家的指導下,培新泥,立新窖,育曲種,焙新曲,總結釀製工藝,歷經十年而成。工藝上採用多糧多曲,高溫堆積,同窖發酵,分層蒸餾,分段摘酒,酒體呈現「醬頭、濃體、清韻、芝麻尾」的奇特妙香。
  • 誰說城市人過年沒年味 今年南塘老街主打燈籠牆
    ,南塘老街的過年美陳終於基本布置完畢,農曆猴年的步伐離我們也越來越近了……  在眾多市民忙著收帳、掃尾、總結一年工作時,南塘老街企劃部的張仁健,從一個多月前,就已經進入過年節奏了。  廿三祭灶,廿四撣塵,廿五做豆腐,廿六割肉,廿七宰雞,廿八做金團,廿九送年,三十晚上守歲……寧波人的傳統「年事」不是吃,就是圖個喜慶的氣氛,對於張仁健來說,在年前把老街打扮得有過年的味道,是他的頭等大事。  近日因受boss級寒潮影響耽誤了進度,張仁健坐不住,來到老街2期,督促工人們安裝天幕上的燈帶。「對,這邊再高一些,燈帶與燈帶之間務必要銜接好了。」
  • 堅守老味道|大米廠月餅以傳承致匠心
    相信很多人在中秋時都有這樣的直觀感受,月餅多得眼花繚亂,各式各樣的口味、腦洞無限的包裝、天花亂墜的廣告,不僅是選月餅的滋味變了,也再也沒有小時候的那種味道了。在品牌「各領風騷」追新創味的時候,「大米廠月餅」卻沉下心來,不浮不躁,正如其樸素簡單的品牌名一樣,為回歸「月餅」本身屬性而生,以古老的傳承、傳統的工藝,一心一意想要傳承老味道,為消費者尋回兒時的味道、香甜的回憶以及純粹的年代。
  • 梅州客都人家·客鄉老街·原鄉劇場即將開門迎客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50億元,總規劃佔地面積2000畝,由上海翼天文旅集團建設,以客家建築和文化為基礎元素,以客鄉老街、大型實景演藝為引擎,以文化體驗與康養度假為主線,內設客鄉老街、原鄉劇場、悅麓度假酒店、文創產業園、康體頤養社區及會展中心6大板塊,致力打造集實景演出、民俗體驗、地方美食、休閒度假、康體頤養社區功能於一體的華南文旅新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