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萬裡:初學必讀古籍簡目】

2021-02-19 闕裡書院

教學書目之作,始於龍啟瑞之《經籍舉要》。清末張之洞《書目答問》(是書蓋經繆荃孫參訂),尤為風行。民國以來,若梁任公(《國學必讀書及其讀法》)、若胡適之先生(《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若李笠(《三訂國學用書撰要》)等,皆有國學書目之作。而商務印書館之《國學基本叢書》,中華書局之《四部備要》,其所印行者,亦皆四部要籍也。惟是古籍繁夥,孰為首要?孰為次要?說之者於其中一小部分雖有共同之意見,而大部分則往往因人而異。故欲求一共同之標準,殊非易易也。

 

民國九年,胡適之先生曾著《中學國文的教授》一文,其所定中學國文選本中,既有《老子》、《論語》、《檀弓》、《左傳》等,複列有中學生自修應讀之書目。其目如下:

 

a.史書:《資治通鑑》或《二十四史》(或《通鑑紀事本末》)

b.子書:《孟子》、《墨子》、《荀子》、《韓非子》、《淮南子》《論衡》等。

c.文學書:《詩經》是不可不看的。此外可隨學生性之所近,選習兩三部專集,如陶潛、杜甫、王安石……陳同甫之類。

 

至民國十一年,適之先生復撰《再論中學國文的教授》一文,於上舉中學生自修應讀之書,除刪去《二十四史》外,餘悉仍舊。此外,並擬有「中學國故叢書」目錄,列舉古籍三十一種(其但列人名者,係指其詩文集而言),以備中學生閱讀。其目如次:

 

 1.《詩經》2.《左傳》3.《戰國策》4.《老子》5.《論語》6.《墨子》7.《莊子》8.《孟子》9.《荀子》10.《韓非子》11.《楚辭》12.《史記》13.《淮南子》14.《漢書》15.《論衡》16.陶潛.17.杜甫18.李白19.白居易20.韓愈21.柳宗元22.歐陽修23.王安石24.朱熹25.陸遊26.楊萬裡27.辛棄疾28.馬致遠29.關漢卿30.《元曲選》31.《明曲選》

 

適之先生於此一目錄,雖云:「這不過是隨便舉例,讀者不可拘泥」,然以今日大學文史以外等系學生視之,恐已有繁重之感,中學生更無論矣。

 

民國十二年,胡適之先生曾應清華學校學生之請,擬定《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所列書籍約一百九十種。是年梁任公亦應《清華周刊》記者之約,撰《國學必讀書目及其讀法》一文,所舉書籍約一百六十種。兩氏意見,不同處甚多。梁氏並擬定《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所列諸書如下: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經》、《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

 

至於詞曲之書,右目中未列舉,梁氏以為可「隨所好選讀數種」。梁氏云:「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此一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定於四十年前。今日視之,以之為大學文史學等系學生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則可。政、法、經濟等系學生,能盡讀其所舉經史子三部之書者,已不多見。至於理工科學生,如能讀《四書》、《詩經》、《尚書》、《左傳》(節本)、《老子》、《墨子》、《莊子》、《史記》、《資治通鑑》,及三數種詩、文、詞、曲選本,即已難能可貴矣。

 

惟此所謂最低限度之必讀書,乃為最低限度之常識而設,非謂治文史學科之人,讀畢此二十餘種後,即已奠定優良之基礎也。古人言治學之道,恆曰:「由博返約。」蓋博者所以奠其基礎,約者所以成其專精。胡適之先生曾著《讀書》一文(見《胡適文存》第十三版第三冊),申論讀書須「精」與「博」之義。原文曾舉二例,以示「博」之重要。茲錄其一如次:

 

即如《墨子》一書,在一百年前,清朝的學者懂得此書的還不多,到了近來,有人知道光學、幾何學、力學……等,然後看《墨子》,才知道其中有許多部分是必須用這些科學的知識方才能懂的。後來有人知道了論理學,心理學……等,懂得《墨子》更多了。讀別種書愈多,《墨子》愈懂得多。

 

即此一例,已可見治學必當有廣博之基礎。然徒博無所謂精,在學術上亦不能有高深之造詣。故治學者既須淵博,又當精深。適之先生曾編成口號兩句,以為讀書之目標,云: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此一淺近之口號,實研治任何學科者之座右銘也。


 

   從事專門研究工作者,凡與所研究之問題有關之書籍或其他資料,勢須盡知。惟為初學之人奠定治學基礎而言,亦未必牽涉太廣。茲參考諸家之說,為有志研習本國文史之青年,擬一初學必讀古籍簡目。以為他日從事學術研究之基礎。此目錄中所列古籍之數量,以視《書目答問》,尚不及五十分之一,即較梁胡二家,亦已損之又損。然青年能盡讀其書,於吾國文史之學,可謂已具根底。而後從事專門研究,庶不至有基本常識貧乏之感矣。其目如下:

 

(一)經部

 

1.《論語》

 

    《論語》為孔門弟子及後儒記載孔子言行之書,不特為研究孔子學說最重要之著作,且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梁任公語),故必當熟讀。北宋以前,以何晏等之《論語集解》(二十卷)最為流行;南宋以後,即以朱子之《論語集注》(十卷)最有勢力、初學宜先讀此二書。

 

2.《孟子》

 

   自南宋以後,《孟子》一書在學術界之地位,僅次於《論語》,故學者亦應熟讀。註解《孟子》之書,今存者以漢人趙歧之注(七篇)為最古,而自南宋以來,亦以朱子之《孟子集注》(七卷)流行最廣。初學之士,宜先讀此二家之注。

  

今人錢穆先生所著《四書釋義》,其《論語》及《孟子》二種,可供參閱。如欲於此二書作稍進一步之理解,則可讀清劉寶楠之《論語正義》(二十卷)、焦循之《孟子正義》(三十卷),及焦循之《論語通釋》、戴震之《孟子字義疏證》。

 

3. 《周易》

 

   漢人謂《周易》為六經之原,故自來學子必讀此書。然是書不易讀。初學可先讀魏王弼與晉韓康伯之《周易注》(《注》九卷,附《略例》一卷)及朱子之《周易本義》(四卷)。讀王、韓注如有不能了解處,可參閱唐孔穎達等之《周易正義》(十卷)。如欲略知漢《易》,可取唐李鼎祚之《周易集解》(十七卷)與清惠棟之《易漢學》(八卷)對讀之。

 

4.《尚書》

 

   今通行本《尚書》五十八篇,乃就伏生所傳之二十九篇,析為三十三篇,又偽撰二十五篇而成之者。伏生所傳之二十九篇(或合為二十八篇)宜熟讀,註解用孫星衍之《尚書今古文註疏》(三十卷)。偽撰之二十五篇,雖無史料價值,然自東晉以來,既為學子所必讀,故為常識起見,亦應瀏覽,俾略知其內容。其註解自當讀所謂「孔安國傳」(十三卷)者。

   近人利用甲骨文、金文及其他史料,以證《尚書》,頗多超越前人之說。然以散見於各書刊中,搜覽匪易。拙著《尚書釋義》,採錄較多,可供參考。

 

5.《詩經》

 

二千餘年來,凡吾國識字之人,幾無人不讀《詩經》。其在文學上之價值,固不待言,即在音韻、訓詁以及古代社會史料方面言之,亦不愧一寶庫也。故治文史之學者,必當熟讀。其古注則以漢毛氏《傳》(八卷)、鄭玄箋之《毛詩》(二十卷)為最重要;南宋以後,則以朱子之《詩集傳》(八卷)為最重要。故初學者宜先讀此兩書。

   近人利用考古學、民族學等資料說《詩經》者,亦饒有突過前人之新義。拙著《詩經釋義》中,頗多採錄,可供參考。如欲略知齊、魯、韓三家《詩》遺說,可讀清王先謙之《詩三家義集疏》。

 

6.《周禮》

 

《周禮》一書,為戰國時人所擬之各級政府組織法。所言官制,雖多非周代職官之實錄,然其書包羅宏富,研究吾國政治思想史、社會史以及考古學者,此乃一重要之參考資料。雖不必熟讀成誦,然總須略知其內容。初學者宜讀漢鄭玄注(十二卷),遇鄭注不易懂處,可參閱清孫詒讓之《周禮正義》。

 

7.《禮記》

 

《禮記》中所存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史料及社會史料,甚為豐富。亦為舊時學者所必讀之書。其中《王制》、《大學》、《中庸》、《禮運》、《學記》、《樂記》等篇,最好能熟讀成誦。註解可用漢鄭玄注(二十卷)。《大學》、《中庸》二篇,可參閱朱子之《大學章句》、《中庸章句》。

如有志研究吾國古代禮俗者,宜並讀《儀禮》。初讀《儀禮》者,以用《儀禮鄭注句讀》(漢鄭玄注,清張爾岐句讀)一書為便。

 

8. 《春秋左傳》

 

《左傳》一書,為研究春秋史實最重要之資料,亦舊時習古文者之寶典也。其中長篇,多文筆生動,饒有趣味,宜熟讀之。注釋則宜讀杜預之《春秋左傳集解》(三十卷)。

讀《左傳》時,如能取《公羊傳》及《穀梁傳》二書作參考,尤佳。

 

9.《孝經》

 

吾國最重孝道,而此乃言孝道最古之專書,故列入十三經內。書僅一卷,讀之甚易。註解可用唐玄宗注。

 

10.《爾雅》

 

此為訓詁學最古之專書,亦十三經之一。即不專治小學者,亦應略知其內容。通行之本,為晉郭璞之《爾雅注》(三卷),宜取讀之。

 

11.《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此書固為研究秦漢以來字形、字義、字音者最重要之典籍,亦治金文、甲骨文者之津梁也。有志從事於小學之研究者,固應精讀,治其他文史之學者,亦宜略知其內容。初學可讀清段玉裁之《說文解字注》(三十二卷)。

     有志研究古文字者,必先讀《說文》,以植其基。然後讀金文、甲骨文等書。金文之書,尚無便於初學習讀者;無已,則《金文編》一書差可用。甲骨文之書,則友人李孝定先生所著之《甲骨文字集釋》,最便閱讀。

 

12.《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撰。欲知二千年來經學演變之情狀可讀此書。是書有近人周某注本,甚便初學,惟周注本現已不易購得。

 


(屈萬裡先生手稿) 

(二)史部

 

1.《史記》

 

    漢司馬遷撰,褚少孫等補。凡《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都一百三十卷。紀事起黃帝,終漢武帝。今本開首為《三皇本紀》,則唐司馬貞所補也。是書為紀傳體之祖,在昔學人,無不讀之。今通行者,為三家注本(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而以日本瀧川龜太郎之《史記會注考證》,最宜初學。

 

2.《漢書》

 

    漢班固撰,其妹班昭續成之。是書紀事起漢高祖,終平帝,凡百二十卷。昔人稱《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為前四史。史籍中之前四史,其地位之重要,猶十三經中之五經也。舊日通行者為唐顏師古注本。清王先謙有《漢書補註》,能補顏注所未備,於初學為便。

 

3.《後漢書》

 

    是書《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為宋範曄撰,唐李賢注。趙宋時,又取晉司馬彪所著之《續後漢志》三十卷(梁劉昭注)補入範書,乃成一百二十卷本之《後漢書》,即今通行本是也。初學可讀清王先謙之《後漢書集解》。

 

4.《三國志》

 

    晉陳壽撰。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都六十五卷。今通行本,為宋裴松之注。注文博引群書,正陳氏之譌,補陳氏之闕,其價值不在陳氏原書之下。

 

5.《資制通鑑》

 

    宋司馬光撰,劉攽、劉恕及範祖禹助成之。是書為編年體,紀事起戰國,終五代,凡二百九十四卷。不專治史學者,恐無力盡讀正史,則前四史而外,再讀此書,於吾國五代以前史事,亦可謂具有根底矣。今通行者為元胡三省注本,宜取讀之。

 

6.《續資制通鑑》

 

    清畢沅撰,紀宋元兩代史事,凡二百二十卷。

 

7.《明史記事本末》

 

凡八十卷。題清谷應泰撰,或謂徐倬代作,或謂談遷所作,今難遽定。《明史》既過繁,編年之作又乏善本,故取此書。如必欲讀編年之書,則可讀清陳鶴所撰(陳克家續成)之《明紀》(六十卷)。

《清史稿》亦繁重,欲略知清代史實,可讀今人蕭一山先生所著之《中國近代史概要》。

 

右舉史部諸書,凡有意治文史之學者,望能全部讀之,庶幾於本國通史方面,可得一較堅實之基礎。如以日力不足,而又無意專治文史之學,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書,可以緩讀。如無意治人文或社會科學,乃至無意從事任何研究工作,且又無暇讀較多之史書者,則上舉諸書可一概不讀,而易之以《綱鑑易知錄》。蓋學校中之本國史課本,過於簡略,實不敷常識之用,故舉此書。若並《綱鑑易知錄》所載之史事而不知,則真愧為中國讀書人矣。

 

8.《國語》

 

    舊題周左丘明撰。凡二十一卷。今通行者為吳韋昭注本。

 

9.《戰國策》

 

漢劉向編集。凡三十三卷。今通行者為漢高誘注本。

 

《國語》、《國策》兩書,舊時治史學者,固人人所必讀,而習古文者,亦無不讀之。今治學之道,雖與古人不盡相同,然有意從事文史之學者,仍不能不讀此兩書。兩書皆有清黃氏士禮居覆宋刻本,且皆附校勘記,乃近世最佳之本。

 

10.《宋元學案》

 

清黃宗羲撰,全祖望、王梓材續成。凡一百卷。

 

11.《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撰。凡六十二卷。

 

    凡欲於宋明理學獲得較詳之知識者,可讀以上二書。惟二書卷帙繁重,讀之頗費日力。故無意從事思想史研究之青年,而僅欲略具宋明理學之常識者,可讀近人所著中國哲學史中與宋明理學有關部分。

12.《考信錄》

 

    清崔述撰。凡《考信錄提要》二卷,《補上古考信錄》二卷,《唐虞考信錄》四卷,《夏考信錄》二卷,《商考信錄》二卷,《豐鎬考信錄》八卷,《洙泗考信錄》四卷,《豐鎬考信別錄》三卷,《洙泗考信別錄》三卷,《孟子事實錄》二卷,《考古續說》二卷,《考信實錄》二卷,都計三十六卷。我國古代史事之見於記載者,疑信參半。崔氏辯疑存真,其功甚偉。在今日視之,其說雖尚多可議處,然足以啟發青年之思路者良多。

 


 

(三)子部

 

 1.《荀子》

 

周荀況撰。儒家要籍,自《論語》、《孟子》及《禮記》外,首推此書。昔日盛行唐楊倞注本(二十卷),自清王先謙《荀子集解》(二十卷)問世後,學者便之。初學宜讀王本。

 

2.《韓非子》

 

周韓非撰。今傳先秦法家之書,若《管子》,若《鄧析子》,若《商君書》,率為後人綴輯成書,甚少其本人之作品。韓非子雖未必全部出於韓非之手,然大部分可信,故為先秦法家之要籍。近人王先慎有《韓非子集解》二十卷,頗便初學。

 

3.《墨子》

 

舊題周墨翟撰。先秦學術,儒、老、墨鼎足而三。而《墨子》一書,又今存墨家之唯一著作也,其重要性可知。昔人治墨子之書者甚少,至清孫怡讓《墨子閒詁》(十五卷)問世,學林盛稱之。讀《墨子》者,自宜先取此本。

 

4.《呂氏春秋》

 

    舊題秦呂不韋撰。此書綱羅宏富,先秦各家學說,往往見於其中。雜家中之要籍也。今人許維遹有《呂氏春秋集釋》(二十六卷),頗便初學。

 

5.《老子》

 

    舊題周李耳撰。《老子》五千言,為道家之祖籍,其重要性猶《論語》一書之於儒家也。學者最好能熟讀成誦。解釋《老子》之書,以魏王弼注(二卷)最為通行,初學宜讀此本。

 

6.《列子》

 

    舊題周列禦寇撰。今傳本《列子》八卷,其為偽書,已成定讞。凡治學者無不讀之。故為常識計,亦不容不知其概略。晉張湛注本,最為流行,初學宜取讀之。

 

7.《莊子》

 

    舊題周莊周撰。是書真偽參半,然自六朝以來,幾於家傳戶誦。其在學術界之勢力,殆與《左傳》、《孟子》、《楚辭》相似,故學者必不可不讀。舊時晉郭象注(十卷)最為風行,今初學之士,可讀清王先謙之《莊子集解》(八卷)。

 

子部書茲僅舉以上數家,可謂至簡。初學之士,如欲於先秦諸子思想得一系統之知識,可讀胡適之先生之《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後改名《中國古代哲學史》)。關於秦漢以後者,可讀近人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至於清代學術,則梁任公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敘述最為簡當。此類書雖皆非古籍,然初學讀之,不惟於我國歷代思想狀況及清代學術大勢,可得一清晰之概念,且於治學方法,亦可得不少之啟示也。

 


 

(四)集部

 

 

1.《楚辭》

 

    漢劉向編集。凡十七卷。是書為辭賦之祖,故歷來學者,無不讀之。其中屈原作品,如《離騷》、《九章》、《九歌》、《卜居》、《漁父》、《招魂》諸篇,最好能熟讀成誦。初學可讀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註本。如能再參閱朱子《楚辭集注》(八卷,又《辯證》二卷,《後語》六卷)及清戴震《屈原賦注》(七卷),則更佳矣。

 

2.《陶源明集》

 

    晉陶潛撰。十卷。隋以前人所著詩文別集,後世流傳最普遍者,莫如此書。即無意專治文學者,為常識計,亦不可不略讀之。清陶澎所撰《陶靖節集注》,頗便初學。

 

3.《李太白詩集》

 

    唐李白撰。三十卷。今通行者為元楊齊賢集注、蕭士贇補註本,讀者可取此本。

 

4.《杜工部集》

 

    唐杜甫撰。杜甫有詩聖之稱,故其詩為宋元以來學人所必讀。註解杜詩者甚多,而以清仇佔鰲之《杜少陵集詳註》(二十五卷)及楊倫之《杜詩鏡銓》(二十卷)二書為勝。可任取一種讀之。

 

5.《韓昌黎集》

 

    唐韓愈撰。韓氏提倡古文,蘇東坡譽其「文起八代之衰」,故卓然為後世習古文者所宗。《韓集》註解者亦多,宋廖瑩中輯注者(四十卷,外集十卷),今有影印宋本,可取讀之。

 

6.《白氏長慶集》

 

    唐白居易撰。七十一卷。白氏詩淺易近人,老嫗都解,故後世流行亦廣。亦略讀之。

 

7.《文選》

 

    梁蕭統編。原三十卷。唐李善注此書,始析為六十卷,嗣後遂通行六十卷本。自戰國下逮齊梁,重要詩文,略備於是書。故昔之習詞章者,無不奉為寶典。初學讀李善注本即可。

 

8.《文心雕龍》

 

梁劉勰撰。合評詩文之書,今傳世者,以此書為最古。有意治文學者,宜精讀之。舊日盛行清黃叔琳輯注本(十卷),今人範某有《文心雕龍注》十卷,較黃注為勝。

 

集部之書,僅舉以上數種,以較他家教學書目,此實已減至無可再減。唐宋以下詩文總集,五代以來詩文別集,以及詞曲總集、別集,本目皆未列舉。蓋詩文詞曲及文學史,大學中文系中,皆列為必修課。故凡讀大學中文系之青年,於此書皆已具有根底,如欲從事研究工作,自能知其門徑,故本目皆從略。

 


(孔德成先生為山東大學「屈萬裡紀念室」題鑑原件) 


附:

故中央研究院院士屈萬裡先生墓碑銘


    萬裡先生姓屈氏,字翼鵬,山東魚臺縣人也。生民國前五年九月十五日。夙慧,甫十一齡,既畢讀四書、毛詩。十八年秋,肄業北平鬱文學院。廿年秋,東北事起,遂返濟南,服務山東省立圖書館,薦升至編藏部主任。嗣入中央圖書館,歷任編纂、主任。五五年秋至五七年春,出任館長。先生之致力教育,始基於臺灣大學,歷任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教授、兼主任及研究所主任。於師範大學及私立東吳大學研究所,併兼任教授,譽浹重瀛。復先後應聘美國普林斯頓高深研究所研究員、客座教授。講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客座教授。大專學校教師升等之評銓權在教育部學術審議會,職責綦重,而且繁難。先生晚季以望隆受聘兼主其事。先生之學術成就則著見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任助理員,薦升至研究員,兼所長。蓋先生學有本原,善誘勸導,後生仰慕,是以前後垂廿餘年,傳道解惑。幾乎席不皇暖,請教之暇,則斟酌百家,從容大業,而乃覃精研深,旁羅遠紹,合融通貫,華實兼收,歷年問世重要專著,曰《殷墟文字甲編考釋》、《漢石經周易、尚書殘字集證》。若論文易、書、詩及古文史考訂之等,都數十萬言,是為《書傭論學集》。並探績索隱,明辨審思,文理密察,固既率林高峙,中外具瞻。中山學術會頒贈學術著作獎,中央研究院推舉應選院士,斯所謂實至而名亦隨之矣。享年七十有三。六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不幸以肺癌不治,卒於臺灣大學醫院。老成殂謝,總統軫念褒揚,士流悲悼,含章挺曜,抱道懷珍,生榮歿哀,其儀不忒。銘曰:

    於休君子,明姿亮特,敏求好古,本務學殖,

    名山不朽,是曰立言。匪惟支葉,實尋厥根,

    已達達人,誨人不倦。異域周流,秉心植援,

    同塵往哲,厚志薄身,英華芳潤,百世垂型。

      

                                  治喪委員會立石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槃敬撰

                                       曲阜同學弟孔德成敬書

                                       六十八年三月十日

 



   

相關焦點

  • 文獻學家屈萬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任編藏部主任的屈萬裡和館長王獻唐一道,為保存館中文物古籍,將金石器物734品、書籍438種2659冊零183卷、書法71件、名畫67件、金石拓本33件登記造冊,輾轉運抵曲阜,又不遠萬裡備盡艱辛,運往四川萬縣。1940年冬,他任職國民黨中央圖書館,1942年入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鑽研甲骨文,同時閱讀了大量古籍,尤其得到傅斯年的治學真傳。
  • 張舜徽:初學求書簡目
    因略舉必讀之書及下手功夫所宜講求之事,相與勖勵。但取淺易可行,俾能循序漸進。乃述所語成《初學求書簡目》以授之。諸生皆已肄業大學,而以「初學」標目,非輕慢之也,實以遠大期待之也。諸生雖已入上庠,習專業,然語乎學問之大,固猶初學耳。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姑以初學自處,則虛中能受,孜孜以求,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其必底於大成無疑也。志學之士,其勉乎哉!一九四七年十月六日舜徽記。
  • 「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獻展」 在遼寧省圖書館展出
    瀋陽晚報訊(沈報全媒體記者張寧)12月2日,「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獻展」在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典籍展示館開展。此次展覽作為遼寧省博物館「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文物精品展」年度大展的有益補充,也是展示館藏專題珍貴文獻的一次實踐。  此次展覽,共展出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收藏的「八大家」的重要古籍和較有代表性的版本30餘種。
  • 斯文在茲——古籍小組與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
    但科學、規範、有系統、成規模的古籍整理,是一項嶄新的事業。新中國成立不久,一個後來被人們習慣稱為「古籍小組」的機構應運而生。從點校本「二十四史」到《續修四庫全書》,從《甲骨文合集》到《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從《古本戲曲叢刊》到《中華大藏經》,每部重要古籍圖書整理出版的背後,都有古籍小組的身影。
  • 中文系必讀書單
    1990 26、 《中國哲學大綱》張岱年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27、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塗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8、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劉師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29、 《中國學術思想大綱》林尹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 30、 《中國學術史著作提要》張林川、周春健著,崇文書局 2005 16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必讀書目推薦
  •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古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琴作為一門藝術,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而學習沒有指導書籍是不行的。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指導書籍適合初學者學習。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瓊州古籍  海南有多少民國以前出版的地方文獻,即與本島相關的古籍,已經亡佚而無法傳世?我們不得而知。
  • 想要把深蹲做好,不會屈髖怎麼行?了解如何屈髖,讓你標準做深蹲
    第一,要學會正確屈髖深蹲雖然是一個髖膝同動的動作,但是如果在初期我們沒有屈髖意識就會導致忽視髖部而直接屈膝來下蹲,這樣就會讓膝關節向前推,同時就會引起重心不穩並轉移至腳尖處,而我們又為了讓身體保持平衡就會不自覺地踮起腳尖。而這種情況就會導致膝關節受到壓力的增加而導致膝關節損傷。
  • 推薦:中學生必讀的書目
    中學生必讀書目(共40種)  一.初高中必讀部分(10種):  1.西遊記/(明)吳承恩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水滸傳/(明)施耐庵,羅貫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3.三國演義/(明)羅貫中著.
  • 《中國叢書綜錄》對中國古籍目錄索引的貢獻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檢驗,這部反映中國41家主要圖書館所藏的2797種叢書、7萬多條子目共計752萬字的大型古籍書目,以其搜羅宏富、著錄詳明、分類得當、檢索便捷而贏得了海內外學者的普遍青睞,成為20世紀以來最具影響的大型古籍檢索工具書之一,為中國古籍目錄索引作出了貢獻。1、搜羅宏富  創叢書目錄之最收錄完備與否,是衡量一部檢索工具書水平的首要標準。
  • 漢語音韻學必讀與必備書目述要
    壹漢語音韻學必讀書目(含篇目)  一、漢語音韻學本體必讀書目:(一)通論;(二)中古音;(三)上古音;(四)近代音;(五)音韻學方法論。二、與漢語音韻學密切相關學科必讀書目:(一)普通語音學與音位學;(二)歷史語言學;(三)漢語方言學;(四)漢藏語比較語言學。
  • 修復師手札 | 從打糨糊到修完一冊完整古籍
    ,聽說國家圖書館培訓中心開辦的古籍修復培訓班正在招生,想著學習文獻學是該多了解些與古籍相關的東西,便和好友一起報了名,並「挪用」父親給我考駕照的錢交了修復班的學費。沒想到,由此走進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古籍修復世界。那時每周三、四的晚上,我和好友會匆忙扒兩口飯,從鐵獅子墳坐92路公交車去國圖學修復。記得第一次走進教室,一位和善的老爺子正與學生們聊天,後來才知道他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籍修復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杜偉生。
  • 隨便談一談八字命理古籍子平真詮這本書
    子平真詮這本書是一本初級的易學書籍,在初學八字命理的初學者中,是很容易看入門的,但這本書的,理論基礎,局限性很大,書中,作者還有很多錯誤的理論和認識,易者以變生活,以活生神,此大易之精微也,此書中寫的一些格局,和各星宮,和用神變化,和旺衰強弱等理論,錯誤百出,說白了就是一本小學一年級的低級課本
  • 有多少中國古籍存藏在美國東亞圖書館?
    湯一介先生也曾在《應注意對流失在國外的我國古籍進行調查了解》一文中呼籲:「……把一些重要的我國流失於國外的古籍影印回來,加以整理出版,這對於我們開展學術研究將是很有意義的。」一報載由北京中華書局主持,國外圖書館機構共同參與的《海外中文古籍總目》項目已經啟動,越來越多的國外圖書館書庫裡的中文古籍家底會被揭示。
  •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傷寒論》的注釋之書極多,但至今《傷寒論》並沒有成為中醫的顯學,有志於學習中醫者,尤其是初學者還多認為《傷寒論》難懂難學,不得其門而入以這樣的認知背景去解讀經典古籍,必然會不得要領,眾說紛紜。對於《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也是如此。鑑於此,本書在前面特設「緒論」一篇,講述《傷寒論》中「三陰三陽」的取象及其內涵。建議已經熟悉原文的讀者對此篇內容多加留意,這裡總結了貫穿全書的基本邏輯和辨證模式。
  • 陸忠發:戴震與古籍整理
    五十一歲奉召入四庫館,從事校理古籍活動,五十三歲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五十五卒於京師,在臨終前幾日內完成了一部重要的著作《聲類表》。戴震把對古書的整理校勘視為治學的第一步工作,他早年著的《詩補傳》涉及毛詩訛字校勘的甚多。
  • ​習簫者必讀:學習洞簫要用到的樂理知識詳解(四)
    接續前文:習>習簫者必讀:學習洞簫要用到的樂理知識詳解(一)習簫者必讀:學習洞簫要用到的樂理知識詳解(二)習簫者必讀:學習洞簫要用到的樂理知識詳解(三)學習洞簫要用到的樂理知識詳解(四)作者:賀蘭原轉調轉調,是習簫朋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很多習簫不久的朋友
  • 「以案說法」屈某叫屈,屈不屈?
    連續幾年了,屈某經常來人大鳴冤叫屈討說法。屈某今年70周歲,其哥哥二十幾歲時因叛國投敵一案,於1972年4月18日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市公安機關軍事管制委員會判處死刑,立即執行。1980年經屈某申訴,法院作出再審判決,撤銷原判,宣告屈某哥哥無罪。2014年屈某到法院要求賠償死亡賠償金58萬餘元、喪葬費3萬餘元、精神損失費50000元。
  • 古籍|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文化內涵
    中國古籍印版版式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巨大作用下,古籍印版用作折頁基準的「魚尾」,這種「形似魚尾」的「魚尾」符號的本義是什麼?它有著怎樣的形構演變、哲學觀念和美學思想以及有怎樣的時代意義?  「魚尾」的文化表層  古籍印版魚尾符號與魚體魚尾功能上保持著一致性。
  • (附100本大學生必讀書單)
    2-書格,推薦理由:古籍圖書館,文科生、喜歡中外歷史文物的同學必看涵蓋各種古籍,還有掃描圖片,文學藝術撲面而來,如果沒機會欣賞原物,這個網址真的是不錯的選擇。圖片都可以直接免費下載。它還銜接哈佛大學圖書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等許多著名圖書館或博物院,十分方便搜集素材和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