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剃頭匠

2020-12-20 風雲故事薈

清朝乾隆年間,含山城有位在貴族子弟圈子裡非常有名氣的剃頭匠人張老三,此人手藝精湛,但凡是他的顧客沒有不誇他手藝好的。

可是有一天,這張老三失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有些貴族子弟的倔驢脾氣犯了,非要叫這張老三來給他們理髮不行。

迫於壓力的管家沒有辦法,只好聯繫了另外幾個管家,大家有人出人,有錢出錢一起尋找這失蹤的張老三。

經歷了三天日夜不休的尋找之後,也算是蒼天不負有心人,有三名被僱傭來的獵人在一處即為隱蔽陰暗的山洞之中發現了正在給一塊大石頭「理髮」的張老三。

獵人們這時突然想起了他們村子裡流傳著的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傳聞他們這附近的群山之中住著一尊從很久很久以前就來到這裡的神靈,這尊神靈的頭上被他的死對頭下了詛咒,頭髮變成了不滅的黑色蛆蟲啃咬他的頭皮,只有讓人間的剃頭匠用特殊的刀具才能割斷這些蟲子的身體,這便是剃頭匠的由來。

他們不敢妄下決斷,記下地點之後回到山下將此事報告給了一個管家,管家聽到消息之後果斷帶著數十人進山,順著獵人們留下的記號找到了那處隱蔽的山洞,看到了他們這輩子都忘不掉的恐怖場景。

山洞之中,在昏暗的光中,人們迷迷糊糊地看到了張老三跪坐在地上,用著特製的剃頭工具給一塊像極了人的大石頭做著剃髮的動作,一叢叢黑色的東西從那塊大石頭上落了下來,落到地上的時候還在蠕動和發出刺耳的尖叫聲。

那天進了山的幾十個人,回來的只有兩個,卻是已經發了瘋病,嘴裡說著什麼「張老三是個神明理髮的神僕,不得冒犯!」一類的瘋話,回來了沒到兩天,就把自己掐死了。

這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一時間,眾貴族子弟被家長好一頓耳提面命,責罵暴打。但是依舊有不信邪的,從之前的獵人那裡打聽到了具體地點,企圖帶回張老三,但是進了山找找張老三的,一個都沒回來,全都失蹤在了山裡。

就這麼來來回回消失了三十多個貴族子弟,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這下子,眾多貴族慌了,這山中真的如同傳說一樣有一尊神靈不成?就在貴族們愁眉不展的時候,城裡來了個瘋瘋癲癲的老道士,整天在丟了孩子的那些貴族家的門口遊蕩,家僕們用棍子驅趕他,打在他身上仿佛打到了一塊鐵板一樣。

最終他被死馬當活馬醫的貴族們請進了家門,聽完了事情經過之後聽他說道:「老道以前經過一片古戰場的時候見過類似的怪物,哪裡是什麼所謂的神靈?不過是藉由天地之間怨氣所生的怪物罷了,至於那個剃頭匠,不過是被他迷惑的凡人而已。」

老道面目嚴肅的說完這些話,又變得瘋癲了起來,眾貴族湊出了二十貫錢,請這位瘋道士去山裡看看虛實,老道士答應了,隻身一人進了山。

三天後,山林之中傳來轟鳴之聲,雷霆從天而降,烈火從大地之下洶湧而出,風暴席捲整片山林,眾人這才明白,這老道士才是真正的神仙下凡。

後來,山林之中又傳出怪異的獸吼之聲,似猿似蛇又有三分像虎嘯,黑風從未知處颳起,與自然之力對抗著。

黑風呼嘯如同鬼哭神嚎,與那仿佛是神怒的雷霆烈火狂風打的是難解難分,山外的人們看著這往常只有在話本之中才能找到的場景,張大著嘴巴失去了所有說話的能力。

大戰開始的三天之後,衣衫破爛不堪的老道士拖著一具焦黑的屍體,身後跟著一個仿佛丟了魂兒的張老三出來了,他把屍體丟到人們面前,說到:「這就是你們口中所謂的『神靈』,一頭借著天地怨氣所生的黑蛆而已,老道已經將它斬殺。至於這個張老三已經受了怨氣侵蝕太久,老道要帶他回山淨化怨氣。」

說罷,對眾人拱拱手,帶著滿臉灰氣的張老三離去了,自此,城中再無人失蹤,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聲明:本故事為原創民間故事,請勿與封建迷信掛鈎,配圖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故事:剃頭匠娶美嬌妻
    於是便有不少文人上前報名,阿德低著頭想了想,反正也就是試一試嘛,於是也走上前去報名了,大家看到阿德報名後,都紛紛嘲笑他:你一個剃頭匠還去報名,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也有人說他這是豬鼻子插大蔥裝相!可是對於這些言語,阿德都沒有回應……許多文人雅士走上臺之後,都講述著從書中看來的故事,臺下有不少的觀眾都掉下了眼淚,以為會成功的,可是回頭看王雨婷依舊坐在椅子上,不為所動!
  • 和平路巷子口的老剃頭匠
    剃頭匠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門技藝、一個時代,更是一代人的記憶符號。現今仍有一些剃頭匠依舊堅守著傳統理髮手藝,同樣也有一大幫忠實的老顧客一同堅守著這份情懷,手藝人堅守著對傳統手藝的赤子之心,顧客堅守著對生活樂趣的眷戀和守望。本期《百姓故事會》將帶領大家一起去看看剃頭匠們的堅守與情懷。
  • 剃頭匠
    【品讀人生】正在遠去的手藝人——剃頭匠馬永萍剃頭匠是理髮行業特殊的稱呼,出現於清朝。據說最初的剃頭匠叫「待招」,不是手藝人,而是政府官員。清廷為了推行剃髮令,組織了專業的剃髮人員,給他們配備了專業工具——剃頭挑子:一頭是個小火爐,上有銅盆,溫著熱水;另一頭是小柜子,抽屜裡放著剃頭工具。「剃頭」是以前的通俗叫法。現在,時代變了,剃頭的稱謂改叫「剪髮」「理髮」甚至「美發」了。當然剃頭匠也便稱為理髮師或美髮師。
  • 邯鄲東部農村,即將消失的剃頭匠
    沒想到巧遇老家軍寨村,二代剃頭匠武金虎。寒暄幾句後,我說這剃頭的人越來越少了,想拍一個剃頭過程。剃頭匠武金虎說,剛好俺師弟也在戲臺下,俺正好需要剃頭了。說完武金虎和師弟就行動起來。臺上生旦淨末醜,臺下在剃頭,這就是生活。那剃頭刀刮頭為啥還要洗一下?武金虎說:不洗一下,幹剃,頭皮能感覺出來疼痛,洗一下,頭皮溼了就感覺不出一點疼痛了。這是剃頭匠的全部家具。
  • 「剃頭匠」把攤兒擺進隔離備勤點了!
    鼓勵擺地攤聲音一出各地地攤經濟一夜爆火這不,「剃頭匠」已經將地攤兒擺進嘉陵監獄集中隔離備勤點了! 「剃頭攤兒」紅火火 「今天上午已經是第6個了!」 王榮政一邊拉話,一邊仔細地用長剪給青年民警打著碎發。剃頭匠 6月11日下午從居家隔離轉入集中隔離備勤點,王榮政照例帶著他心愛的全套理髮工具。12日一大早,他就在其他民警的「簇擁」下,找到空間開闊的盥洗間,支起了「剃頭攤兒」。他不是簡單地一推了事,而是根據民警需求和年齡特徵,將每一個頭型設計都當成藝術品。 「榮政的板寸技術,可以跟『小山東』的媲美!」
  • 快意恩仇剃頭匠(民間故事)
  • 搭檔開店半個世紀 兩個剃頭匠演繹鄉村版「中國合伙人」
    中國江蘇網6月14日訊 電影《中國合伙人》講述了結識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三位大學好友,在時代激流中齊力創辦英語培訓學校的故事。在興化市垛田鎮一個叫蘆洲的小村裡,有兩個剃頭匠,從20多歲開始合作開店,一直到現在,搭檔了半個多世紀仍「不離不棄」,演繹了一個鄉村版的《中國合伙人》。
  • 立交橋下的百態人生丨剃頭匠「溫一刀」:40年刀起刀落的歲月
    紅網時刻記者 郭薇燦 實習生 鄭周遠 肖依諾 長沙報導剃頭匠溫新國正在給來往的客人「動刀」。「我是刀口上討生活的。」溫新國對著手中的刀吹了口氣,刀上的毛髮落下,泛出一道白光。溫師傅在橋下已經駐紮了16年,與其他剃頭匠相比,算得上是這座橋下的元老級人物了。「操世上頭等大事,理人間萬縷青絲」。這些年替多少人剃過頭,他早已記不清,只知道各行各業的人都有,「上到大老闆,下到流浪漢。」橋下的剃頭匠基本都是來自農村。
  • 三代剃頭匠一把修耳刀 南昌老手藝瀕臨失傳
    走訪:三代剃頭匠一把修耳刀昨日,在南昌永叔路壩口巷,記者找到了網友所說的剃頭匠李劍平。記者看到,小李理髮店所在的巷子十分偏僻。這家理髮店不遠處,有一家裝修時尚的理髮屋,與之相比,李劍平的理髮店顯得非常「懷舊」。
  • 過去剃頭匠使用的這件工具 年輕人都不認識
    說起剃頭,記得小時候在村西頭理髮,那時候都叫剃頭,管「理髮師傅」叫「剃頭匠」,每個月定時到村裡來一次,剃一次好像幾毛錢。他們沒有固定地點,整天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說出你的故事吧!關注甲乙拼圖,了解更多百姓故事。
  • 從學藝到守藝 81歲剃頭匠與「63歲」老推子的半世情緣
    可在北碚區紅巖社區裡有個便民理髮攤,攤主並未因此「偷懶」,八旬老者依然每天提著理髮工具,一壺熱水,一把座椅.....在榕樹底下靜候著顧客,他就是「剃頭匠」薛理龍,固執堅守在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在追求時尚與美麗的今天,他拿著老推子為老夥計們理髮,慢慢的也就成了別人眼中的故事:演繹著與一把「63歲」老推子的半世情緣。
  • 二月二龍抬頭、剃毛頭 遂寧老剃頭匠剃胎頭只需10分鐘
    遂寧市城區一名老人張知華,是當地有名的老剃頭匠,已幫人剃了56年胎髮。鋒利的剃刀在其手中旋轉,柔軟胎毛被揉成團後落地,只需十分鐘就將嬰兒頭髮捯飭得乾乾淨淨。  張知華,今年71歲,是遂寧市城區有名的老剃頭匠,「我現在年紀大了,不曉得剃過好多毛頭!」15歲那年,張知華小學畢業,為減輕家庭負擔,他進城做學徒,準備靠手藝養活自己。
  • 走馬鎮民間故事:民間故事走向世界,應該如何翻譯呢?
    其中,通過向國外友人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下孕育出的故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那麼用外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需要講述者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重慶的「走馬鎮民間故事」是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陶克辛就是其中一位將「走馬鎮民間故事」講給全世界聽的人,但是因為民間故事中有大量的俚語,歇後語等,比如說「么師」一詞,不說外國人,可能很多國人都不一定知道這個詞的意思,為了弄清這些「俚語」,陶克辛先生向當地故事家請教,和當地居民聊天,以便能更好地弄清這些民間文化,了解之後得知,「
  • 劉守華:把中國民間故事「點石成金」
    圍繞故事家成長和故事村形成的諸多文化因素研究,他先後發表了《文化背景與故事傳承——對32位民間故事講述家的綜合考察》《中國鄂西北的民間故事村伍家溝》《湖北「故事村」裡傳承的梁祝傳說》《故事村與民間故事保護》《清江流域的女故事家孫家香》《漢族傑出的民間故事家劉德培》等多篇論文,將故事及故事家的研究置於特殊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分析,注重發掘其被形式所遮蔽著的民族文化底蘊,既分析民間故事的「思想」和「藝術
  • 中國民間習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你今天去理髮了嗎?
    從大年初一開始,一直到月底,都稱之為「正月」,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人已返回工作崗位,按部就班,井井有條,有的開班更早,正月初六就出發了,新年新氣象,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一定要樹立一個好形象,在領導面前,在同事面前,在家人面前,不要邋邋遢遢,換一句話說,就是沒有一點精神,說了這麼多,髮型是關鍵,它能左右一個人的氣質,也是最先被肉眼所能觀察到的,大城市咱就不提了,在農村這一塊,至今還流行著一個民間習俗
  • 中秋節與民間故事
    關於中秋節總與月亮分不開,因為中秋節,如果是晴天,月亮又大又圓又亮,我今天就給大家說說中秋節和民間關於月亮的傳說故事。在我們的家鄉民間,人們就有口傳相授的很多關於月亮神話的故事。古時候的人們認為月亮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宮殿。關於月亮的真實情況,過去的人們認識是朦朧的,是局限的,我們的祖先不了解月亮上的物體情況,所以人們只好憑藉著想像,很久以前就有了神話的構想。
  • 打撈我們自己的民間故事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講話中表示,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刻不容緩。第11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萬建中,探討中國民間故事為何「失落」?傳統民間故事在當代有何價值?如何重新激活中國民間故事的魅力?
  • 唐楚涵 | 東北民間狐仙故事結構分析及民間信仰特點——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所載東北狐仙故事為例
    東北民間狐仙故事結構分析及民間信仰特點——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 民間故事:煥顏丹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民間故事,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曾想過這樣的畫面,如果世界上有一種丹藥可以讓人恢復青春,擁有盛世容顏,那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世間有很多美好之事存在,但是大家卻不可動貪念,越貪婪,幸福就離你越遠。溫馨提示:「傳」承文化底蘊,「說」出魅力文學。本故事屬虛構民間傳說文學作品,由半杯水原創。不可與封建迷信相提並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需要請聯繫刪除。
  • 民間故事《民間四大傳說》
    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著名的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四大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和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四大民間愛情傳說。這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裡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說:「犢子牽黃牛,遊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醜。後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後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演變為白蛇。「白蛇鬧許仙」裡的白蛇精,當年曾被許家溝村一位許姓老人從一隻黑鷹口中救出性命。這條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後人牧童許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