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風中飄蕩」 鮑勃·迪倫的歌詞可以當做詩來讀

2020-12-13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陳苑)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授予美國作家兼歌手鮑勃·迪倫,以表彰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表達」。這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史以來第一次頒給音樂人。

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

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他是一位重要的行吟歌者,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

鮑勃在高中的時候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1959年高中畢業後,就讀於明尼蘇達大學。在讀大學期間,對民謠產生興趣,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並首度以鮑勃·迪倫作藝名。1961年籤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處女專輯名為《鮑勃·迪倫》。 1963年起,瓊·貝茲邀請迪倫與她一起巡迴演出。

他曾多次獲得葛萊美獎,2000年為電影《奇蹟小子》創作的歌曲《Things have changed》獲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鮑勃·迪倫被《時代》雜誌選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名單,他影響的音樂人中有尼爾·楊、大衛·鮑依、婁·裡得、布魯斯·斯普林斯丁、約翰·列儂等等。鮑勃·迪倫不僅改變了搖滾樂的歷史,也影響了無數音樂領域之外的人。

2004年,《滾石》雜誌評選出史上最偉大的500首歌,鮑勃·迪倫的《Like a rolling stone》名列首位,這首歌被引申為一種搖滾精神,一種生活態度。而他的另外一首作品《Blowing in the Wind》同樣進入史上最偉大500首歌曲,是「民歌搖滾」的代表作,被奉為民權運動的聖歌。

詩意的歌詞是他作品中最核心的因素

民謠是迪倫成名和探索世界的方式,而詩意的歌詞則是他作品中最核心的因素。他的歌詞完全能夠脫離曲調而被當做詩作來閱讀,而他的文學成就也完全可以在他的傳記裡獨立成章。

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評論開始推崇迪倫文學方面的造詣,有批評家稱他為現代美國繼卡爾·桑德堡、羅伯特·弗羅斯特之後最偉大的詩人;1976年美國總統卡特在競選活動中引用迪倫的詩句並稱其為「偉大的美國詩人」;1990年,法蘭西文學院向迪倫頒發「文學藝術傑出成就獎」。外界的各種褒獎沒有使迪倫淪陷,他對自己的評價調侃而中肯:「無論我到哪裡,我都是一個60年代的遊吟詩人,一個搖滾民謠的遺蹟,一個從逝去時代過來的詞語匠人,一個從無人知曉的地方來的虛構的國家首腦。我處在被文化遺忘的無底深淵之中。」

1996年,在艾倫·金斯堡的大力舉薦下,迪倫被諾貝爾獎提名。自那之後,迪倫又數次被提名,諾貝爾獎委員會對他的評價是:「他把詩歌的形式以及關注社會問題的思想融入到音樂當中,這一點就足以獲得諾貝爾的關注。他的歌充滿激情地表達了對民權、世界和平、環境保護以及其他嚴重的全球問題的關注。」2008年,第92屆普利茲文學獎為其頒發特別榮譽獎,得獎評語為「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產生深刻影響,以及歌詞創作中非凡的詩性力量」。

「迪倫是最棒的詩人。」美國大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說,「當我聽到那首《暴雨將至》時,我哭了出來。我被他的修辭鎮住了,這些詩詞簡直就像《聖經》箴言一樣撼動人心。」

年過七旬中國開唱引發全場感動

鮑勃·迪倫有句名言,「所有偉大的表演家都擁有一雙飽含深意的明眸。就是從那裡,我看到了你看不懂的東西。我就想成為這樣的演奏者。」

2011年,年逾七旬的鮑勃·迪倫在北京舉辦演唱會,這是他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

中國音樂人何勇、鄭鈞紛紛前往追星。鄭鈞更是連發幾條微博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這是我最近看到最感動的一場演出,你預期看到一尊活化石,但你看到了一位充滿力量的戰士,沒有華麗的舞檯燈光,只有真誠的歌者本人,音樂本人,時光本人,滄桑本人。」「鮑勃大人的演唱會我坐在外場最普通的觀眾席,除了他的心以外我沒有看到或聽到別的,但那就夠了!他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向。」

今天,諾獎公布後,歌手李健也第一時間發表微博:「真高興,各路優秀的藝術家們終會在人文的路上相遇!」

鮑勃·迪倫的歌詞可以當做詩來讀:

《答案在風中飄蕩》(歌詞節選)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條路

才能被稱為一個男人

一隻白鴿子要越過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灘上長眠

炮彈在天上要飛多少次

才能被永遠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

鮑勃·迪倫最經典的10首歌

如果你不熟悉鮑勃·迪倫,那麼,記住一件事就夠了:他是個詩人,他對音樂最大的貢獻是通過如詩般的歌詞,令歌詞的深刻寓意與音樂旋律成為同等重要的部分。

No.1 《答案在風中飄蕩》1963

No.2 《暴雨將至》1963

No.3 《像一塊滾石》1965

No.4 《我們中的一個必須知道(遲早)》1966

No.5 《重返61號高速公路》1965

No.6 《手鼓先生》1965

No.7 《別想太多,沒事的》1963

No.8 《就像一個女人》1966

No.9 《敲開天堂的門》1973

No.10 《相思病》1997

(責編:陳苑、黃維)

相關焦點

  • 答案不再風中飄蕩 民謠詩人鮑勃·迪倫摘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迪倫的作品雖然是讓人「聽」的,但完全可以把它們當做詩歌來「讀」。    迪倫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他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就在各種樂隊中參加表演,尤其熱愛美國民謠和布魯斯。他還受到早期「垮掉的一代」年輕作家以及現代詩人的影響。迪倫19 6 1年搬到紐約後開始在咖啡廳和俱樂部裡進行音樂表演,籤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後,1962年發行首張同名專輯《鮑勃·迪倫》。
  • 鮑勃·迪倫的缺席,「答案在風中飄蕩」
    鮑勃·迪倫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是美國流行樂壇最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之一,被視為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代言人,其創作的《答案在風中飄》等歌曲曾在美國反戰抗議和民權運動中廣泛傳唱。她開始不久就連連唱錯,「不好意思,我們可不可以重新開始這段。我太緊張了,」她說。  鮑勃·迪倫沒有出現。他本人也說,他花了兩周時間才確認自己真的得獎。他接受獎項,但因已有其他安排不能前去領獎。「我的精神與頒獎典禮同在,」迪倫在事先撰寫好的獲獎感言上這樣說。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我從未想像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 是答案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作者:鮑勃·迪倫一個人要走多少路別人才把他稱為人?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飄,答案就在風中飄。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被大海淹沒?一些人要生活多少年才能獲得自由?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飄,答案就在風中飄。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天空?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到人們的哭聲?
  • 鮑勃·迪倫北京開唱 《答案在風中飄蕩》感動一代人
    中廣網北京4月6日消息(記者邢斯嘉)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他,被視為傳奇音樂人,他是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民謠詩人」;他年近70,今晚首度在華開唱,他的演唱會似乎早被中國音樂人和大小文藝青年們期待許久,態度一本正經得如「朝聖」者一般。他就是鮑勃·迪倫。
  • 答案在風中飄蕩,鮑勃迪倫與約翰列儂
    瓊·貝茲演唱了《我們將勝利》,「彼得、保羅和瑪麗」樂隊(PPM)則以《答案在風中飄蕩》和之。《我們將勝利》的第一版是在1901年由牧師查爾斯·廷德利發表的,與之一同發表的還有其他一些福音歌曲。1908年一次礦工罷工期間,它第一次被用作抗議活動歌曲。
  • 答案就在風中飄丨讀詩
    在風中飄(詩:鮑勃·迪倫)一個人要走多少路別人才把他稱為人?一隻白鴿要飛越多少海才能在沙灘沉睡?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被大海淹沒?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飄,答案就在風中飄。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天空?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到人們的哭聲?到底還要死多少人直到他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飄,答案就在風中飄。
  • 胡建波校長把鮑勃·迪倫的歌送給畢業生:答案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了著名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他最著名的一首歌是《答案在風中飄蕩》,雖然很多人認為它是一首反戰歌曲,但我認為它的內涵更為豐富。《答案在風中飄蕩》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條路才能被稱為一個男人一隻白鴿要越過多少片海
  • 美國民謠三重唱組合Peter, Paul and Mary《答案在風中飄蕩》
    《blowin' in the wind》(答案在風中飄蕩),這是美國民謠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是被公認為民歌一代宗師的鮑勃·迪倫。 the answer,my friend,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阿,那答案就飄揚在風中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就飄揚在風中 how many
  • 為你讀詩丨鮑勃·迪倫 《時光慢慢流逝》(中英雙語)
    時光慢慢流逝作者:鮑勃·迪倫(美)為你讀詩:季小軍(中央電視臺雙語主持人)讀詩配樂:John Barry-Returning Home 山中的時光靜寂緩慢,我們坐在橋畔,在泉水邊散步,追尋野生的魚群,鮑勃·迪倫「打敗」了葉芝、艾略特等重量級選手,獲得了這項殊榮。迪倫的歌詞就是他的詩,大學教授研究他的詩,年輕人也在他的歌聲和歌詞中沉溺。他的詩有一種魔性,這來源於他非比尋常的性格和經歷。鮑勃·迪倫成名於1960年代,他的青年時代正趕上美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一個流行歌手不受影響是很難的,脫離時代的歌手也很難走紅。
  • 鮑勃·迪倫——他的歌詞中有非凡的詩性力量(1)
    文學院在授獎詞中評價:因他在偉大的美國歌謠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性表達,特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鮑勃·迪倫。但前天,有多個微信公眾號虛張聲勢,直接在標題中打出《阿多尼斯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標題,很多不明就裡的讀者轉發,造成刷屏。就在昨晚離最終結果公布還有5分鐘,很多網友和媒體人屏息等待的時候,又出現了阿多尼斯在新註冊的twitter帳號上發布自己接到瑞典文學院告知他獲獎的狀態,險些讓讀者信以為真。而當諾獎官網宣布得主為鮑勃·迪倫的時候,網上再次發出一片驚嘆之聲。
  • 父親節,答案在風中飄蕩
    另一方面,我也想表達,兒子成大了,今後照顧父母這點事情,當然我來啦!我可以想像,父親在看我這篇文章時的反應:這孩子,寫這個幹什麼!但我還是想說,肉麻就肉麻一回吧。父親是個詩人。他70歲時寫了一首詩。我讀了很感動。希望他在80歲、90歲、100歲、110歲和120歲時,各寫一首詩。
  • 鮑勃·迪倫憑歌詞折桂諾貝爾文學獎引爭議
    2008年第92屆普利茲文學獎上,鮑勃·迪倫獲得「特別榮譽獎」,得獎評語為「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產生深刻影響,以及歌詞創作中非凡的詩性力量」。  此番獲獎,諾貝爾官方給出的獲獎理由是鮑勃·迪倫「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 自由與愛風中飄蕩,迪倫與你永遠年輕|鮑勃·迪倫繪本活動報導
    圖| 有書空間活動現場在《人為百獸命名》的歌聲中,活動開始了,主持人王文鵬老師向大家預告了活動流程:5個心願+5首歌+5本繪本+5首詩歌+5個嘉賓5種玩法:唱歌+聽歌+讀詩歌+讀英語繪本+學朗讀技巧>[美] 司科特·坎貝爾◎圖慶山◎譯《永遠年輕》[美] 鮑勃·迪倫◎文[美] 保羅·羅傑斯◎圖慶山◎譯《在茫茫的風中
  • 歌手獲文學獎答案在風中飄
    綜合新華社電瑞典文學院13日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文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迪倫因為「為美國音樂傳統創造了新的詩性表達」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    這一決定出乎人們意料。此前,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為村上春樹和阿多尼斯,鮑勃·迪倫並不在人們推測的熱門名單上。
  • 歌詞究竟該如何翻譯?鮑勃·迪倫的這首歌,不同版本有差異
    鮑勃·迪倫的音樂以歌詞見長,擅長用意象表達詩意。因而只有真正讀懂歌詞,才能聽懂他的音樂。對於許多中國聽眾而言,這就需要藉助中文翻譯。然而不同譯者對歌詞會有不同理解,貢獻出不同譯本。此外,由於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方面存在差異,很難在歌詞譯文中保留原有英文音步節奏,譯者應力求在譯作中再現節奏,使歌詞譯文節奏與樂曲相匹配。筆者找來了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兩大音樂平臺上《Blowin』 in the Wind》歌詞的中文翻譯,以及一個頗為流行的七言「古詩體」譯本進行比較,並選取其中較為重要的幾句進行比較。
  • 經典音樂,這首歌詞到底有多好?——《答案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揚 (Blowin'in the Wind)是美國民歌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原作者是被公認為民歌一代宗師的 Bob Dylan這首歌寫於1964年,這也是被稱為「美國民謠搖滾之父」的他所有創作歌曲中最優秀、最出名的一首。
  • 沒方向時,你是否還記得鮑勃·迪倫寫的那首「答案在風中飄揚」
    《答案在風中飄揚》是由中國臺灣歌手胡德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鮑勃·迪倫作詞作曲。創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所有參戰國都元氣大傷美國也不例外。五十年代美國為了在冷戰中佔得上風而參與了越戰,卻是令自己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泥潭,美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還派遣子弟兵遠渡重洋,前往越南戰場造成了慘重的傷亡,因美國社會掀起了一股反戰的熱潮。
  • 鮑勃·迪倫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 好友代領
    她開始不久就連連唱錯,「不好意思,我們可不可以重新開始這段。我太緊張了,」她說。  鮑勃·迪倫沒有出現。他本人也說,他花了兩周時間才確認自己真的得獎。他接受獎項,但因已有其他安排不能前去領獎。「我的精神與頒獎典禮同在,」迪倫在事先撰寫好的獲獎感言上這樣說。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我從未想像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 特等獎作文《風中的答案》,至真至誠,評委推薦「最佳作文」
    一個人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被許以自由/一個人要回頭多少次才能假裝看不見/一個人要仰望多少回才能看得見天空/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見身後的哭泣/我的朋友,答案在風中飄蕩……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的一首著名的歌《答案在風中飄蕩》中的幾句歌詞。
  • 鮑勃·迪倫歌詞的文學價值
    很明顯,《答案在風中飄》(Blow inginthe W ind)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同一張專輯裡還有一首《戰爭的主人》(Masters of War),歷來被認為是反戰時期最偉大的作品。這首曲子並非關於越南———雖然當時越戰剛剛打響,它在更普遍的意義上,討論了美國的軍事工業集團。迪倫表演的本質,在於他不斷地演唱這些老歌,還有新歌,時過境遷,通過新的編排、置身於新的語境,老歌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