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的缺席,「答案在風中飄蕩」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2015年8月28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巴西藝術家愛德華多·科波拉及其團隊在一處建築物的外牆上繪製美國搖滾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的巨幅畫像。

  鮑勃·迪倫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是美國流行樂壇最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之一,被視為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代言人,其創作的《答案在風中飄》等歌曲曾在美國反戰抗議和民權運動中廣泛傳唱。

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新華社特稿(袁悅)12月10日,斯德哥爾摩音樂廳,70歲的帕蒂·史密斯以和她往日「朋克教母」形象截然相反的襯衫西裝出現在舞臺上,這次她是替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獻唱後者的著名曲目《大雨將至》。

  帕蒂·史密斯的身後是頒獎典禮的管弦樂隊,而非民謠演出吉他、口琴的簡單裝備。在不熟悉的環境下,史密斯的表現極不自然。她開始不久就連連唱錯,「不好意思,我們可不可以重新開始這段。我太緊張了,」她說。

  鮑勃·迪倫沒有出現。他本人也說,他花了兩周時間才確認自己真的得獎。他接受獎項,但因已有其他安排不能前去領獎。「我的精神與頒獎典禮同在,」迪倫在事先撰寫好的獲獎感言上這樣說。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我從未想像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大雨將至」

  10月13日,瑞典文學院宣布75歲的迪倫獲獎。上一次美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還要追溯到1993年獲獎的黑人女作家託尼·莫裡森。二十餘年後,再次得到這個獎項的美國人卻是活躍在音樂圈而非文學界的迪倫。

  在充滿意外的2016年,各界對此事反應不一。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在推特上說:「恭喜我最喜歡的詩人之一鮑勃·迪倫獲獎,他配得上這個獎項。」多產的美國暢銷書作家史蒂芬·金也發推文說:「鮑勃·迪倫能得諾貝爾獎,我真的非常興奮。在這段暗淡而悲傷的日子裡,這真的是一個好消息。」

  反對的聲音也此起彼伏。電影《猜火車》的原著作者歐文·威爾士說:「我是鮑勃·迪倫的粉絲,但這個決定是拙劣的懷舊,充滿陳腐和衰老感,令人感到奇怪。」

  英國電視劇編劇羅布·德蘭尼嘲諷道:「鮑勃·迪倫得諾貝爾文學獎?那接下來會怎麼樣,德裡克·基特(美國著名棒球運動員)憑他的滷肉飯得託尼獎?」

  瑞典學院有自己的解釋。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薩拉·達尼烏斯說:「如果我們回首過去,就會發現荷馬和薩福當年所書寫的詩歌都是為了被人們聆聽,以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鮑勃·迪倫的作品也是如此。」

「荒涼的街巷」

  「在我看來,鮑勃·迪倫得獎算是實至名歸,」對迪倫深有研究的紐約大學音樂副教授菲爾·蓋德斯頓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因為音樂的製作融合了不同的過程,相當於把不同的媒介融合在一種藝術形式裡,精巧地結合起來。」

  的確,迪倫的許多作品有它們作為歌曲格格不入的地方。1965年《重返61號公路》專輯中這首《荒涼的街巷》就是很好的例子。作為一首歌,《荒涼的街巷》非常冗長,歌詞也有多處讓聽眾難以理解,然而這首歌在文學性上卻達到了迪倫作品的一個巔峰。

  11分鐘的歌詞裡,迪倫使用詩歌中的抑揚,歌詞押韻非常規律。內容上,這首歌糅合歷史、虛構及《聖經》元素。除此之外,很多唱段都直擊社會事件。

  例如開篇的一段:「他們把私刑絞死的照片當明信片出售/他們護照都刷成咖啡色/美容院裡擠滿了水手/至此巡遊來了馬戲社。」意指1920年發生在明尼蘇達州的一場暴力事件。當時,一名白人女孩和她的同伴聲稱受到馬戲團成員性侵,5000名民眾打傷15個警察後,把6名馬戲團成員從拘留所拖出,經民眾審判後其中三人被處以絞刑。他們絞死的照片被製成明信片出售。但後經調查,死者無一參與性侵。此事當時引起很大反響,被認為是美國社會公平性缺失的表現。

  整首歌充斥著類似的社會聯想,又不乏文學元素。許多人將《荒涼的街巷》和T.S.艾略特的《荒原》聯繫起來。這篇歌詞也被收錄在2006年《牛津美國詩歌讀本》中。

  「時代在變」,迪倫的一首歌曾這樣唱。畢竟,現在很少有人在日常交談中合轍押韻,很少人說話時帶有濃重的文學色彩。在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年代,我們略可體會文學的荒涼。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但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熱情一年不如一年。

  至少在美國是如此。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範圍內表示自己保持閱讀習慣的成年人比例創下30年來新低。在谷歌的趨勢搜索上,自2004年以來,人們對文學相關話題的搜索逐年減少,現在人們對此類話題的興趣只有12年前的25%;具體到詩歌,人們的興趣下降了近一半。

「答案在風中飄蕩」

  迪倫歌詞的文學價值不容忽視,在現今情況下,他用他「不入流」的旋律,將一句句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抨擊唱入聽眾心裡。

  「我認為迪倫的歌詞在語言上非常有力量,同時完美結合了音樂和歌詞,傳達了我們文化中、社會中的訊息,各種運動中的情緒,」蓋德斯頓教授說。

  「這樣的歌曲一旦流行起來,會比當下的演講更能深入人心……畢竟,音樂和文學是互相影響的,」他補充說。

  關於迪倫得獎,爭議還在繼續,不同的觀點可能不會馬上消逝。也許多年以後,「答案,仍在風中飄蕩。」

(注:袁悅系新華社北美總分社記者)

相關焦點

  • 鮑勃·迪倫北京開唱 《答案在風中飄蕩》感動一代人
    中廣網北京4月6日消息(記者邢斯嘉)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他,被視為傳奇音樂人,他是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民謠詩人」;他年近70,今晚首度在華開唱,他的演唱會似乎早被中國音樂人和大小文藝青年們期待許久,態度一本正經得如「朝聖」者一般。他就是鮑勃·迪倫。
  • 「答案在風中飄蕩」 鮑勃·迪倫的歌詞可以當做詩來讀
    ·迪倫,以表彰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表達」。鮑勃·迪倫被《時代》雜誌選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名單,他影響的音樂人中有尼爾·楊、大衛·鮑依、婁·裡得、布魯斯·斯普林斯丁、約翰·列儂等等。鮑勃·迪倫不僅改變了搖滾樂的歷史,也影響了無數音樂領域之外的人。 2004年,《滾石》雜誌評選出史上最偉大的500首歌,鮑勃·迪倫的《Like a rolling stone》名列首位,這首歌被引申為一種搖滾精神,一種生活態度。
  • 是答案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作者:鮑勃·迪倫一個人要走多少路別人才把他稱為人?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飄,答案就在風中飄。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被大海淹沒?一些人要生活多少年才能獲得自由?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飄,答案就在風中飄。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天空?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到人們的哭聲?
  • 答案不再風中飄蕩 民謠詩人鮑勃·迪倫摘諾貝爾文學獎
    而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答案在風中飄蕩》,因高度的時代意識被譽為黑人「民權運動」聖歌。另一首《時代的變遷》更是以其激進的「反主流文化」傾向使迪倫一躍成為「新一代文化的代言人」。    從上世紀60年代起,鮑勃·迪倫不啻為美國流行文化的「符號」。
  • 胡建波校長把鮑勃·迪倫的歌送給畢業生:答案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了著名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他最著名的一首歌是《答案在風中飄蕩》,雖然很多人認為它是一首反戰歌曲,但我認為它的內涵更為豐富。《答案在風中飄蕩》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條路才能被稱為一個男人一隻白鴿要越過多少片海
  • 答案在風中飄蕩,鮑勃迪倫與約翰列儂
    瓊·貝茲演唱了《我們將勝利》,「彼得、保羅和瑪麗」樂隊(PPM)則以《答案在風中飄蕩》和之。《我們將勝利》的第一版是在1901年由牧師查爾斯·廷德利發表的,與之一同發表的還有其他一些福音歌曲。1908年一次礦工罷工期間,它第一次被用作抗議活動歌曲。
  • 美國民謠三重唱組合Peter, Paul and Mary《答案在風中飄蕩》
    《blowin' in the wind》(答案在風中飄蕩),這是美國民謠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是被公認為民歌一代宗師的鮑勃·迪倫。balls fly 炮彈要在空中穿行多少次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換來永遠的和平 the answer,my friend,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阿,那答案就飄揚在風中
  • 沒方向時,你是否還記得鮑勃·迪倫寫的那首「答案在風中飄揚」
    《答案在風中飄揚》是由中國臺灣歌手胡德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鮑勃·迪倫作詞作曲。創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所有參戰國都元氣大傷美國也不例外。五十年代美國為了在冷戰中佔得上風而參與了越戰,卻是令自己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泥潭,美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還派遣子弟兵遠渡重洋,前往越南戰場造成了慘重的傷亡,因美國社會掀起了一股反戰的熱潮。
  • 鮑勃·迪倫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 好友代領
    電影《猜火車》的原著作者歐文·威爾士說:「我是鮑勃·迪倫的粉絲,但這個決定是拙劣的懷舊,充滿陳腐和衰老感,令人感到奇怪。」  英國電視劇編劇羅布·德蘭尼嘲諷道:「鮑勃·迪倫得諾貝爾文學獎?那接下來會怎麼樣,德裡克·基特(美國著名棒球運動員)憑他的滷肉飯得託尼獎??」  瑞典學院有自己的解釋。
  • 自由與愛風中飄蕩,迪倫與你永遠年輕|鮑勃·迪倫繪本活動報導
    圖| 誦讀《每一粒微沙》待全場氣氛熱絡起來,森林魚的總編輯牟滄浪開始向觀眾講解鮑勃·迪倫在家庭中的角色、迪倫子女的成就、森林魚與鮑勃·迪倫繪本的版權緣起。>[美] 司科特·坎貝爾◎圖慶山◎譯《永遠年輕》[美] 鮑勃·迪倫◎文[美] 保羅·羅傑斯◎圖慶山◎譯《在茫茫的風中
  • 父親節,答案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讀鮑勃迪倫詩有感晏克和穿過風啊穿過雨,穿過歲月的風霜;穿過雨啊穿過風,穿過人生的廣場。答案在風中飄蕩……1968年國慶節的《人民日報》,刊登了我創作的兩首詩章,多家新聞單位來廠要我,問題出在我的家庭出身上……是你選擇了我?是我選擇了出身?還是出身選擇了你?
  • 雙語詩歌欣賞:答案在風中飄蕩
    解決爭端的方法其實顯而易見,就像是飛揚在風中一樣,只是有幾人肯去傾聽呢?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風中飄蕩
  • 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 願更多答案在風中飄揚
    2016年10月17日訊,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榮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各方反應不一。但相信,應該有一些人看了這條消息會激動得難以言表深深理解瑞典文學院成員韋斯特貝裡所說的:「他可能是最偉大的在世詩人。」
  • 鮑勃·迪倫拒絕諾貝爾文學獎? 願更多答案在風中飄揚
    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拒絕接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各方反應不一。但相信,應該有一些人對此深表敬佩。許多事情,答案並不唯一。  不知有多少人聽過鮑勃·迪倫那首著名的《風中飄揚》。「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一個男人,海鷗要飛過多少片海,才能在沙灘上棲息……答案啊,我的朋友,正在風中飄揚。」
  • 答案在風中飄蕩|在更廣闊的世界探尋的人生感悟
    這橫屍遍野的景象,這殘留廢墟的國土,是天災還是人禍,只當答案與廢墟同化為一粒微塵隨風隱沒與無形天地,而解答這一問題的瓶頸不過「相由心生,境由心轉」言為得當。 永恆的生命抵不過慘澹的遭遇,罪惡的行為也終會在善良的羊群中突顯出狼的模樣。
  • 鮑勃·迪倫——他的歌詞中有非凡的詩性力量(1)
    文學院在授獎詞中評價:因他在偉大的美國歌謠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性表達,特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鮑勃·迪倫。但前天,有多個微信公眾號虛張聲勢,直接在標題中打出《阿多尼斯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標題,很多不明就裡的讀者轉發,造成刷屏。就在昨晚離最終結果公布還有5分鐘,很多網友和媒體人屏息等待的時候,又出現了阿多尼斯在新註冊的twitter帳號上發布自己接到瑞典文學院告知他獲獎的狀態,險些讓讀者信以為真。而當諾獎官網宣布得主為鮑勃·迪倫的時候,網上再次發出一片驚嘆之聲。
  • 特等獎作文《風中的答案》,至真至誠,評委推薦「最佳作文」
    一個人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被許以自由/一個人要回頭多少次才能假裝看不見/一個人要仰望多少回才能看得見天空/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見身後的哭泣/我的朋友,答案在風中飄蕩……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的一首著名的歌《答案在風中飄蕩》中的幾句歌詞。
  • 黑駿馬與民謠之神:答案仍在風中飄蕩
    那時,有個叫岡林信康的小夥子從大學退學,背著廉價吉他走上街頭,唱起了自己創作的歌,這些曲子來自底層勞動者的生活,歌詞詩意而充滿力量,其中一首《朋友啊》成為學生集會的必唱曲目,就像鮑勃·迪倫的那首《答案在風中飄》。
  • ——《答案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揚 (Blowin'in the Wind)是美國民歌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原作者是被公認為民歌一代宗師的 Bob Dylan這首歌寫於1964年,這也是被稱為「美國民謠搖滾之父」的他所有創作歌曲中最優秀、最出名的一首。
  • 答案就在風中飄丨讀詩
    在風中飄(詩:鮑勃·迪倫)一個人要走多少路別人才把他稱為人?一隻白鴿要飛越多少海才能在沙灘沉睡?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被大海淹沒?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飄,答案就在風中飄。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天空?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到人們的哭聲?到底還要死多少人直到他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飄,答案就在風中飄。